皇朝中興紀事本末
皇朝中興紀事本末
但歷來僅以《中興小歷》為名著錄於目錄之書,置放於學者案頭,《紀事本末》之名反而不甚為人所知,以至作者姓名亦久佚無考。
《中興小歷》雖有刻本流傳,然而自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及明初《文淵閣書目》著錄之後,原本佚失,為世人所不睹,也已有六百餘年。目前流傳於世的《中興小歷》,只有一個四十卷的《四庫全書》本,是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的。
但《中興小歷》並不是一個好輯本,主要問題是:
二、殘闕不全;
三、館臣出於民族偏見,竄改原書。
而根據四庫本的抄本印行的幾個傳本,如清廣雅書局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刻本、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排印本、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排印本,則不但上述問題得不到解決,反而由於所據底本“原文訛奪,不可卒讀”,以及校點不善諸原因,錯誤較四庫本更多。
《中興小紀》的原本在北京國家圖書館被發現,即清抄本《皇朝中興紀事本末》。經有關專家考察認定,該本就是熊克《中興小歷》最早印行而以“紀事本末”為名的一個本子。
《皇朝中興紀事本末》現存20冊76卷,不著撰人姓名,僅題“學士院上進”。每葉11行,行22字。其記事起建炎元年(1127)五月“康王即皇帝位於南京”,迄紹興二十年(1150)十二月,相當於四庫本《中興小紀》卷一至卷三四的記事範圍,缺佚紹興二十一年至三十二年記事,應非完帙。此本為清雍正九年(1731)的抄本。據書後宋筠的跋語,知抄本所據的底本原為“宋槧精本”。考朱彝尊《曝書亭集》卷四五《宋學士院中興紀事本末跋》,原書亦只有76卷,至宋刻本流傳至清初,已有缺佚(原書卷數無考)。
《皇朝中興紀事本末》的發現,對於整理《中興小歷》和研究南宋中興史,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訂正四庫本及其傳印本的訛謬。四庫館臣為避滿族統治者的忌諱,曾對《中興小歷》大加竄改,書中宋人對女真人的稱呼如“虜”、“胡”、“賊”、“夷狄”,以及涉及女真人物、官職、地理名稱等,或遇有觸其忌避的語句,皆橫遭竄改,經此書皆可恢復其原貌,而四庫本的大量錯訛脫漏之語句也隨之得以訂正。
二是增補四庫本及其傳印本的缺佚。四庫館臣在輯佚過程中有意或無意地對原本進行刪削,致使今本殘闕不全。今據《紀事本末》可增補四庫本記事七百條,將近十萬字。全書八分之七因此可以恢復宋本的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