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村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塘溪鎮轄村

沙村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塘溪鎮梅溪水庫的東側,這是當地著名的村莊。據《沙氏家譜》記載,沙氏家族在南宋時由蜀遷移到寧波,已有800多年歷史,沙村因村民多姓沙,故以沙村名之。沙村不僅以“沙氏五傑”聞名,而且是當初該縣第一個中國共產黨黨支部的誕生地。

歷史沿革


在梅溪水庫建成之前,沙村村前有一條小溪叫梅溪,村民們世代以梅溪水作為飲用水,就是這條普通的溪水養育出了聞名全國的“沙氏五傑”。沿著石板路,經過沙氏宗祠,就是沙文求烈士故居。1926年初,沙氏子弟沙文求奉黨之命,回到故鄉開展農運和建黨活動。在沙文求的努力下,1926年4月,沙村農民協會正式成立,沙文求在領導農會會員與惡霸和姦商展開鬥爭中,發展五六名農會骨幹入黨。5月,中共寧波地委鄞縣沙村支部建立,這是我縣第一個黨支部,也是寧波地區最早的農村黨支部之一,由沙文求擔任黨支部書記。新成立的沙村黨支部通過農會這一群眾組織,廣泛開展各項利民工作,如辦貧民夜校、修水利、鋪路等,並開展打倒土豪劣紳、反對封建迷信等鬥爭,為當時的工農運動起到了積極帶頭作用。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沙村村委會,屬於壩區。距離村委會0.00公里,距離鎮1.00公里,。

地形地貌

國土面積1.42平方公里,海拔1977.00米。

氣候特徵

年平均氣溫15.00℃,年降水量1100.00毫米。

植被

適宜種植水稻、蠶豆、大麥等農作物。有耕地1689.00畝,其中人均耕地0.27畝;有林地155.00畝。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689.00畝(其中:田1689.00畝,地0.00畝),人均耕地0.27畝;擁有林地155.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0畝;其他面積0.00畝。

生物資源

耕地主要種植水稻、蠶豆、大麥等作物。林果地主要種植無等經濟林果。

人口民族


人口

截止2008年,該村有農戶1345戶,鄉村人口5164人,其中男性2562人,女性2602人,其中農業人口5164人,勞動力3576人,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343人。

民族

該村以漢族為主,是苗族、彝族混居地,其中苗族233人。

發展情況


沙村人近年靠黨的富民政策,紛紛辦起了家庭工廠,全村610戶人家,有沖床1200台。全村1610人口中,除老年人外,中青年勞力多以加工五金配件為主業,他們加工的半成品銷往全國各地,全村工業產值達二千餘萬元。除發展工業外,沙村村民利用山林資源(沙村共有山林2884畝),近幾年開發了毛竹、茶葉、桔子、柿子、楊梅等林特基地;也有村民以養殖牛、雞、鴨等家畜來增加收入。
由於建造梅溪水庫,村裡有600畝土地被淹,有一百戶人家遷入沙村新村。
沙村歷來重教興學成風,“沙氏五兄弟”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近代該村還出了二十餘位教授。據粗略統計,自恢復高考制度以來,該村有六十餘人考入大專院校。
沙村(Shācūn)在增城縣城西南34公里。屬新塘鎮。宋代已有村落。因土質多沙而得名。

經濟


綜述

該村農民收入以種殖業和養殖業為主。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594.0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30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46.14萬元,佔總收入的8.56%;畜牧業收入731.38萬元,佔總收入的9.93%(出欄肉豬3939頭,肉牛238頭,肉羊473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收入1632萬元,佔總收入的80.61%;工資性收入69.8萬元,佔總收入的0.86%;全村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77人(占勞動力的13.19%),在省內務工647人,到省外務工30人,外出務工收入62.99萬元。

社會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有路燈,有1154戶通自來水,有190戶飲用井水,有1344戶通電,有119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19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9.74%和89.9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86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711戶(分別佔總數的57.84%和46.83%);該村委會到鄉道路為柏油、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全村共擁有汽車88輛,拖拉機112輛,摩托車85輛。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10戶;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3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8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82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三株名樹


古樟

相傳,沙村背山面田,每至夏季秋颱風來時,風力尤盛,為此在村東南筑起長堤,沿堤植松樹以擋狂風,村民將此稱為青龍,而青首即是沙村村口的古樟樹,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樟樹樹榦粗壯,遮蔭避日,樹下經常聚集著農閑的村民和追逐玩耍的兒童。樟樹曾經是沙村的標誌性景觀。即使現在已沒入民房之中,但依然可以在遠處看到它高大的樹冠。
1983年10月,一位耄耋老者回到沙村,記得那天,沙孟海拄著手杖,和陪同人員拍了很多照片。他還特意脫去帽子,請人為自己拍攝了一張與大樟樹的合影。晚年的沙孟海特別想念故鄉,曾動情地寫下:“我愛祖國的各地各鄉,但更愛故鄉”。而他對大樟樹更是念念不忘,還曾設想在樹旁建一座碑亭,寫一塊碑記,來記錄沙村的歷史。

圓柏

自村裡小路依山而上,行至半山腰,路旁的高台上生長著一株圓柏。據介紹,1926年,曾任浙江省第一任省長的沙文漢還只是一個剛從寧波甲種商業學校畢業的學生,原本其大哥沙孟海託人已經為他介紹了令常人羨慕的銀行工作,但他卻毅然放棄,回到了家鄉,接替二哥沙文求的農運工作,擔任沙村黨支部書記,領導沙村農會成立農軍。當年每次戰鬥出發前,沙文漢就在這株圓柏下集結農軍,進行戰鬥動員。沙村農會的星星之火,就在圓柏下不斷壯大,照亮著鄞東南的土地。沙文漢的組織能力也在此不斷得到鍛煉,使他有基礎和能力組織起了規模更大的大咸鄉農會,還和卓蘭芳等同志一起在象山港畔的羅浦(蘆浦)領導了“羅浦暴動”,打響了寧波地區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武裝向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銀杏

沙氏故居位於村莊的最高處,銀杏樹就在故居後院的山坡上。這棵銀杏樹為沙文求烈士少年時手植,沙文求曾創建了沙村的農會,後來赴廣州,擔任廣州團市委秘書長,還參加了廣州起義,起義失敗后被害於廣州紅花崗。當年沙文求種此樹時,三弟沙文漢、四弟沙文威(史永)也都跟隨而來,四弟史永尚年幼,在一邊玩耍時,還一不小心掉進了哥哥為植樹而挖的泥坑裡。史永15歲便成為寧波共青團地委的組織部長,是李克農、潘漢年手下的諜海乾才,以國民黨專員的身份在敵人營壘中隱匿了18年,許多重要情報是從他手中流出來的。解放后曾擔任全國政協副秘書長。1983年10月,當年邁的史永重回故鄉時,看到曾經的銀杏樹苗已長成參天大樹,回憶起往事,緬懷二哥沙文求,並爬到山坡的最高處,請人拍攝了一張與銀杏樹的合影照片。

代表人物


烈士故居
從陳列的史料中了解到“沙氏五傑”的傳奇經歷。老大沙孟海是聞名世界的書法大師,曾任西泠印社社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老二沙文求是大革命時期的CY廣州市委秘書長,廣州起義時與陳鐵軍一起壯烈犧牲;老三沙文漢是我黨的傑出地下工作者,解放后出任浙江省第一任省長;老四沙文威是也是共產黨的地下工作乾,曾以國民黨專員的身份在國民黨營壘中隱匿了18年;多才多藝的老五沙季同是徐悲鴻的得意門生。特定環境下的特殊經歷使“沙氏五傑”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及至社會主義革命時期中國知識分子艱苦革命歷程的一個縮影。
書法大師
沙村書法立軸
沙村書法立軸
沙村(1900~1992),原名文若,字孟海,以字行,別號有沙村、石荒、蘭沙、決明等。浙江鄞縣人。著名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印學家。幼承庭訓,早習篆法,畢業於浙江第四師範。后刻苦自學,並拜馮君木、陳屺懷為師。至上海又轉益多師。1929年任廣州中山大學預科教授。1949年後任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常委。1963年任浙江美院書法篆刻科專業教授。曾任浙江省博物館名譽館長、西泠印社社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等職。知識淵博,學貫古今,對書學、文字學、篆刻學、文獻學、金石考古學均有高深造詣,並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