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湛岑

龍湛岑

龍湛岑(1889—1969),字麟秀,號豈凡,湖南桃源縣人。書法家。

人物生平


清光緒十五年(1889)出生於一書香門弟,自幼隨父讀“經史”,13歲赴縣試。
光緒三十四年(1908)考入湖南優級師範學校。
1910年畢業時正值革命復興,他剪除髮辮,加入同盟會
1912年,官費留學倫敦
民國2年(1913),袁世凱竊國,停止官費留學,他變賣衣物輾轉回國。在北京、天津和南京等地,靠書寫草書屏條為生。后經友人介紹,入北京大學任教,旋由湖南大學延聘回鄉。
1937年為紀念共和先驅宋教仁(字漁夫)回常德創辦漁父中學(現常德第五中學),以後一直在該校任董事長、校長兼英語教員。
1951年8月,漁父中學由常德縣人民政府接管,他因年事已高不再擔任教職,在常德城居家。
從1958年起,研究毛澤東草書的氣勢和章法,曾臨寫《毛主席詩詞》手稿,擬付梓成帖,不幸在“文革”中焚毀。出版過草書專著《習草南針》。
1969年病逝,享年80歲。
九一八事變”后,國事日非,先生尤其痛恨國民黨當局對日妥協投降,對內踐踏民權,宋教仁等早期革命家所倡導的民權,振興中華之大義已付東流,遂隱退回籍,發起以漁父為名辦一所私立學校,以期繼承和發揚宋教仁先生的革命精神,作為宣傳抗日救國,培養青年後學的陣地。此中得到桃源旅常工商界,教育界人士的熱心贊助,並撥出常德市大西門外桃源旅常同鄉會會館作為校址。又得到國民黨元老司法院副院長覃振的大力支持,很快就在湖南省教育廳立案。1937年下期開學。先生先後被推選為董事長、校長,併兼任英語教員。此時,日寇大舉向中國進犯,常德屢遭日機轟炸。為了避免無謂的犧牲,經董事會研究決定,學校遷往桃源鄉間。抗日戰爭勝利后,學校遷回常德市原址,先生仍主持校務工作。在此期間,學校經會萬分困難,先生髮揚艱苦創業的高尚風格,多次解私囊以維持學校工作的正常進行。全國解放,先生大喜若狂,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發動學生參軍參干。1951年由於龍體弱多病,而又年事已高,遂請求退職回家。

個人生活


先生性格爽朗坦率,平易近人,待人誠實,不苟言笑,對工作認真負責,熱心教育事業,關心學校的發展。他在任期間,聘請教師,招收學生,從不循情挨面,予以寬容。他要求學生嚴格遵守紀律,不能有越軌行為。他常說:“不以規矩,不能方圓”,“不發憤學習,就不能成才。”但平時常和學生打成一片,時常同學生交談,學生往往受其感化,在教學上,能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善於運用啟髮式的教學方法,力求學生當堂接受、消化,因而教學成績顯著。
先生不僅對中國文史以及英語修養有素,而且對於書法的鑽研至為精湛,其草書可謂獨闢蹊徑,數十年如一日。由於先生字藝精湛、上門求字者,絡繹如途,門庭充斥。當時各報紙對先生的草書評價甚高。先生著有《草書指南》、《草字帖》等著作。
先生對當時所謂達官貴人,不屑一顧,對革命人士則樂意交往,藉機保護。1938年共產黨員張雲逸同志路過常德,曾在學校避亂,先生設法予以掩護,臨走時贈送銀元四十元路費。解放后,張雲逸同志任廣西壯族自治區主席時,還互相通過信。
1949年先生響應政府號召,將三個子女送到部隊,1952年曾獲得人民政府的獎狀。由於先生以漁父中學對革命有一定的貢獻,被選為常德市政協委員。
在“文化大革命”中,先生也曾受到批判,先生年時已高,憂憤成疾,於1969年12月逝世,終年8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