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學
省屬公辦大學
湖南大學(HunanUniversity),簡稱“湖大”,坐落於長沙市,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湖南省人民政府、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建高校,位列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985工程”、“211工程”,入選國家“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
湖南大學辦學起源於公元976年創建的嶽麓書院,歷經宋、元、明、清等朝代的變遷,1897年創辦新式高等學校時務學堂,1903年嶽麓書院等合併改製為湖南高等學堂。1912年成立湖南高等師範學校。1926年成立省立湖南大學。1937年成為國民政府教育部16所國立大學之一.1949年9月,國立湖南大學更名為湖南大學。1950年8月20日,毛澤東同志親筆題寫校名。2000年,湖南大學與湖南財經學院合併組建成新的湖南大學。
學校佔地面積24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45萬平方米;設有研究生院和25個學院;本科招生專業62個;擁有一級學科博士點28個、專業學位博士點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35個、專業學位碩士點26個;建有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2個、國家重點學科二級學科14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8個;有教職工近4000人,有全日制在校學生37000餘人。
2021年,湖南大學在2022QS世界大學排名第571-580位。
湖南大學
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正式建立嶽麓書院。
1008年,嶽麓書院進入了北宋的鼎盛時期。
1165年,湖南安撫使知潭州劉珙重建嶽麓書院,延聘著名理學家張栻主教嶽麓,加強了嶽麓書院在南宋教育和學術上的地位。
湖南大學風光
1194年,朱熹任湖南安撫使,重整嶽麓書院,頒行《朱子書院教條》。嶽麓書院再次進入到繁盛時期。
1246年,宋理宗御賜“嶽麓書院”額。1275年,蒙古軍隊攻潭州,嶽麓書院被燒毀。那時嶽麓書院幾百學生參與戰鬥,城破后大多自殺殉國。元統治者統一全國后,極力推動書院的恢復和發展,公元1286年,學政劉必大重建書院。潭州學正劉必大主持重建嶽麓書院,僅廢10餘年的嶽麓書院又開始恢復生機。1314年(延元年)郡別駕劉安仁再次主持大修。
元末戰亂再起,嶽麓書院又於1368年(至正十八年)毀於戰火。
湖南大學
成化(1465-1487)年間,書院開始逐漸恢復。1432年(宣德七年),由民間集資促成嶽麓書院最早的一次修復。1469年(成化五年),長沙知府錢澎再次興復書院,但不久又廢。1494年(弘治七年)長沙府通判陳鋼終於使嶽麓書院基本恢復舊貌。
1507年,陽明心學一代宗師王守仁(又稱王陽明)來嶽麓講學。是繼南宋湖湘學派之後,嶽麓書院又一次重要學派活動,昭示嶽麓書院又一個學術繁榮期的到來。
1643年,明末農民起義軍張獻忠部隊進攻長沙,書院在混戰中被毀。
1652年,清代初朝廷對書院採取抑制政策。清順治帝曾調令:“不許別創書院,群聚徒黨,及號召地方游食無行之徒,實談廢業”。湖南巡撫彭禹峰聘請長沙府攸縣縣學生劉自主持嶽麓教事,順治末年對書院的抑制政策開始鬆弛,康熙、雍正年間進而實行支持和鼓勵政策。
1674年,吳三桂發動三藩叛亂,攻克長沙,嶽麓書院即興即毀。
1684年,湖南巡撫丁思孔又重建嶽麓書院。
1687年,清康熙帝賜御書“學達性天”匾額。
1733年,清雍正帝詔令嶽麓為省城書院,進一步推動書院的發展。
1743年,清乾隆帝賜御書“道南正脈”,嶽麓書院在全國的重要地位再次獲得肯定。
1831年,湖南巡撫吳榮光仿學海堂制,在此創設湘水校經堂,首開書院教學改革之風。
1852年,太平天國軍進攻長沙,嶽麓書院受到戰火毀壞,史稱“書院毀半”,隨後院長丁善慶又逐次修復。
1868年,湖南巡撫劉昆主持進行了一次大規模修建。
清末,嶽麓書院順應歷史潮流,設譯學、算學等科,增置時務和西學圖書,進行教學改革。同時,參與創辦時務學堂。
1897年,時務學堂創辦。該學校是清末維新運動期間,全國最著名的新式高等學校之一。
1899年2月,時務學堂改為求實書院。
1902年3月,求實書院改製為省城大學堂。
1903年2月,省城大學堂正名為湖南高等學堂。
1903年11月,嶽麓書院改製為高等學堂,原湖南高等學堂併入其中,組建成新的湖南高等學堂。
中華民國時期
1912年,民國改元。教育部頒布《壬子學制》,湖南高等學堂奉令停辦,工科學生按志願送到湖南高等工業學校(后更名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和湖南高等師範學校繼續學習。同年,湖南高等師範學校奉命遷入。
1913年,楊昌濟在《湖南教育雜誌》發表《余歸國后對於教育之所感》一文,建議:“湖南尚無可與東西洋比較之大學,……高等學校不發達,則中學校均絕其來源,此非教育前途之福也。……欲合湖南之高等師範學校、高等工業學校、明德高等商業學校、法政學校、醫學校等,組成一湖南大學。一切組織均參考東西各國成法而定之,造端宏大,事非易舉,然為開發國力、集中思想之計,此等計劃不可少也。”
1915年,北洋政府規劃將全國分為六個學區,規定只能在北京、南京、武昌、成都、廣州、瀋陽等六地設立高等師範學校。不僅使創辦湖南大學的希望渺茫,而且就連湖南高師也難免裁撤的厄運。楊昌濟致函時任教育總長、時務學堂畢業生范源濂,呼籲續辦湖南高等師範學校,以為湖南大學“異日擴充之基礎”。
1915年,民國四年十二月《湖南高等師範學校志·建制第二》載:“湖南高等師範學校即故嶽麓書院。”湖南高等師範學校編撰的《形勢第一》對校址嶽麓山的地勢,《建制第二》對校產嶽麓書院的所有建築以及作為前身的嶽麓書院的歷史沿革,《揭示第四》對嶽麓書院全部重要揭示,包括講堂揭示,齋舍揭示,膳堂揭示,均詳細述載和書錄,作為校史和學校教育思想的基本組成部分,並稱:“一切仍之”。
1917年5月,高師停辦。楊昌濟與朱劍凡、易培基、楊樹達、胡元倓、劉宗向等人聯名呈文湖南省政府,倡議將嶽麓高等師範校址改辦省立湖南大學,先設預科,並將高師及所承繼時務學堂、求實書院、高等學堂、優級師範各校之圖書、儀器、校舍等校產妥善保存,留作辦大學之用。
1917年9月,湖南省政府正式在嶽麓書院半學齋設立湖南大學籌備處,聘任楊昌濟、孔昭綬、胡元倓、易培基等四位先生為籌備員,劃定嶽麓書院高師校址及文廟一帶,如半學齋、尊經閣等處房屋為校具保管處,委派高師畢業生甘融、劉之定等保管校具。
1918年6月,楊昌濟應蔡元培先生之約,任北京大學倫理學教授。離開長沙前,他還是念念不忘要辦湖南大學,於是他將當年向省政府的呈文改寫成一篇題為《論湖南創設省立大學之必要》的文章,從振興教育、培養人才、現實需要、傳承歷史、繁榮學術等方面更加系統、全面、充分地論述了籌辦湖南大學的主張,並對未來湖大的發展規模、科目設置及經費投入提出了初步設想。
1926年2月1日,湖南工業、商業、法政三個專門學校合併,正式成立省立湖南大學。
1926年3月9日,在湖南大學首次開學典禮上,耶魯大學1897屆畢業生、湖南湘雅醫院、湘雅醫學院創始人,時任雅禮大學(CollegeofYale-in-China)校長胡美(EdwardHume)博士代表教育界對湖南大學獻上祝詞。
1927年,省立湖南大學更名為湖南工科大學。
1927年,省立湖南大學農科、高中部參與合併組建湖南省立農業學校(今常德職業技術學院)。
1928年,湖南工科大學更名為省立湖南大學。
1937年7月7日,國民政府行政院發布第1497號指令,正式批准省立湖南大學改為國立湖南大學,成為當時第十五所國立大學。
1938年,侵華日軍逼近湖南,國立湖南大學開始籌劃西遷事宜。湖南省教育廳曾建議湖南大學西遷漵浦。但考慮到辰溪有火電廠,能源充足,水陸交通方便,學校決定遷往辰溪。
1938年4月10日14時,日軍飛機轟炸長沙湖南大學,當時華中、華南地區最大的湖南大學圖書館被炸毀,中外名籍蕩然無存。所幸中央博物院南遷於此的珍貴文物於一周前遷運。科學館亦被炸,該館的儀器藥品設備全部被震毀。第一、第五學生宿舍等中彈倒塌,第一院、第二院、工廠及學生二舍、四舍等處被震毀。暫居於嶽麓書院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后西遷更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亦損失嚴重。國立湖南大學以英、德、法、日四種文字向中外文化界發表宣言,表達抗戰到底的決心,取得國際間廣泛的同情與支援。9月,湖南大學選址在湘西辰溪縣城對河的龍頭腦,開始建造校舍。10月中旬起,湖南大學師生分批到達辰溪,在龍頭堖正式開課。
1939年4月11日至1941年10月29日,日軍22次轟炸辰溪龍頭腦等地,湖南大學辰溪分校損失嚴重,艱難辦學。長沙會戰,大學停辦。
1941年4月18日至5月7日,日機再次轟炸長沙嶽麓山湖南大學本部,嶽麓書院御書樓、半學齋、靜一齋等處均中彈倒塌,文廟大成殿及孔子像被徹底炸毀。
1942年,國立湖南大學奉教育部令設立工科研究所,該所礦業部招收了學校首屆研究生。
1945年9月,抗日戰爭以日本無條件投降告終。9月15日,第四受降區受降儀式在長沙湖南大學操場上舉行。10時正,在湖南大學科學館(現為校行政樓)舉行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第四方面軍總司令暨長衡地區受降長官王耀武將軍和美軍代表金武德接受日軍第20軍團司令官坂西一郎中將投降的受降儀式。
1945年10月,湖南大學遷回長沙嶽麓山。
1946年,國立商學院併入。
1949年9月,國立湖南大學被中國共產黨接管,並更名為湖南大學。
新中國成立后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任命李達為湖南大學校長。同年,省立克強學院、省立音樂專科學校、國立師範學院、私立民國大學等校併入,雅禮大學的某些專業資源轉入,組成文藝、社會科學、教育、財經、自然科學、工程、農業等7個學院、25個系,成為華中地區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大學,也是湖南省最高學府。
1950年4月,教育學院音樂系和音樂專修科師生調往武漢中原大學(原國立河南大學,院系調整后即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華中師範大學),工程學院水利系師生調往武漢大學。
1950年8月20日,毛澤東同志親筆題寫校名。
1951年3月,農業學院調出與省立修業農林專科學校組成湖南農學院(今湖南農業大學)。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湖南大學奉命撤銷,改為工科專門學校,中南土木建築學院在原址成立。前一些調整工作已經開始進行了。
1952年10月,工程學院礦冶系和礦冶研究所師生調往長沙併入中南礦冶學院(今中南大學)。同年11月,工程學院化工系師生調往廣州併入華南工學院(今華南理工大學)。
1953年10月前,從湖南大學調出去的各院系師生陸續離校的是:自然科學院的數學(部分)、物理(部分)、化學(部分)、生物,文學院的中文(部分),社會科學院的歷史(部分)等6系325名學生和13位教師,於10月2日出發,前往武漢大學。
湖南大學
1958年,中南土木建築學院增設機械、電機、化工三系,更名為湖南工學院。
1959年,湖南工學院恢復為湖南大學,增設文、理科,設十二個系,重新確定文、理、工綜合性大學發展模式。1960年,湖南大學鐵道建築、橋樑與隧道、鐵道運輸三個系和部分公共課教研室分離出去,另闢校址成立長沙鐵道學院(今中南大學鐵道學院)。
1962年,湖南大學中文系、生物系併入湖南師範學院(今湖南師範大學)。
1963年,湘潭電機學院電機等5專業、南京汽車製造學校汽車專業併入。
1964年,湖南大學再度被調整為工科大學,但保留了大量理科的教學、科研師資力量,為後來重建理科院系打下了良好基礎。
1965年8月,上海機械學院汽車專業併入。
1978年,經國務院批准,湖南大學進入全國重點大學行列。
1978年以後,學校在保持工科絕對優勢的前提下,加強了理科建設,同時大力發展文科,加快向綜合性大學恢復。
2000年4月20日,隸屬中國人民銀行的湖南財經學院併入湖南大學。
2000年6月,學校獲研究生院試辦資格。10月28日,湖南大學研究生院成立,成為經教育部批准建立的56所研究生院之一。
2001年,首批獲准試辦示範性軟體學院。
2002年,湖南計算機高等專科學校併入湖南大學。
2007年,首批入選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立項學校。
2010年6月,被教育部列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首批實施高校。
2012年5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學校與湖南省腫瘤醫院正式簽訂合作框架協議
2015年5月14日,深圳市人民政府、湖南大學、美國羅切斯特理工大學三方共同簽署合作辦學協議,決定在深圳聯合創辦湖南大學羅切斯特設計學院(深圳)。
2016年4月,成立湖南大學機器人學院。6月,湖南大學入選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和教育部“十三五”期間共建高校名單。8月,湖南大學簽約進駐湖南湘江新區“兩山一湖”雙創基地,將利用“兩山一湖”南區、中區及北區C、D組團打造成為“創新創業中心”。12月,IDG資本創始合伙人熊曉鴿校友與湖南大學簽訂協議,捐資1億元,邀請國家一級導演張藝謀,共同組建湖南大學張藝謀藝術學院。
2017年3月,學校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簽署《湖南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關於聯合創辦“嚴濟慈物理學英才班”的協議》和《湖南大學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人才培養合作協議書》。7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8月,湖南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通訊作者單位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上發表科研論文,該論文題為《二維異質結、多異質結、超晶格的通用製備》。9月,湖南大學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行列。
2018年3月,入選教育部首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9月,學校與湖南省腫瘤醫院簽訂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2019年2月,學校被教育部認定為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8月,學校與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12月,湖南省委副書記、省長許達哲與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共同為依託湖南大學建設的“中國工程科技聯合創新中心—湖南工業創新中心”揭牌。
2021年1月,首批加入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研究院聯盟。3月,協同共建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4月12日,湖南大學無錫半導體先進位造研究院項目正式簽約落戶無錫錫山區,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院長丁榮軍領銜,無錫市錫山區人民政府和湖南大學合作共建。
2021年4月,湖南大學與長沙市政府簽署實施“三高四新”戰略框架合作協議。
2021年7月26日,入選2020年現有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新增一級學科博士點、新增專業學位碩士點。
截至2021年3月,學校設有研究生院和25個學院,本科招生專業62個。
專業設置
院系名稱 | 專業名稱 | ||
---|---|---|---|
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 土木工程(含中外合作辦學) | 建築節能技術與工程 | 工程管理 |
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 |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 | - | |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 | 建築學 | - | - |
城市規劃 | - | - | |
湖南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環境工程 | 環境科學 | - |
湖南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 |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 工程力學 | 工程結構分析 |
熱能與動力工程 | 車輛工程 | 工業工程 | |
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 | 藝術設計(視覺傳達設計) | 工業設計(藝術學位) | 工業設計 |
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 工商管理(含中外合作辦學) | 電子商務 | 市場營銷 |
會計學(含中外合作辦學) | 財務管理(金融工程) | 財務管理 |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金融工程) | - | - | |
湖南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 | 電子信息工程(含中外合作辦學) | 自動化 | 測控技術與儀器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 | - | |
湖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數字媒體技術 | 軟體工程 |
通信工程 | 信息安全 | 物聯網工程 | |
智能科學與技術 | - | - | |
湖南大學國家保密學院 | 信息安全(保密管理) | - | - |
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 化學(含理科基地) | 化學工程與工藝 | 應用化學 |
湖南大學數學與計量經濟學院 | 數學與應用數學 | 信息與計算科學 | - |
湖南大學物理與微電子科學學院 | 應用物理學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 |
湖南大學外國語與國際教育學院 | 英語 | 日語 | - |
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 |
湖南大學金融與統計學院 | 金融學 | 保險學 | 統計學 |
金融學(金融工程) | - | - | |
湖南大學法學院 | 政治學與行政學 | 行政管理 | 法學 |
湖南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 | 國際經濟與貿易 | 經濟學 | 財政學 |
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 | 廣播電視編導(媒體創意) | 新聞學 | 廣告學 |
廣播電視編導(編導) | 播音與主持藝術 | 表演 | |
湖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 | 漢語言文學 | - | - |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 | 歷史學 | - | - |
湖南大學生物學院 | 生物技術 | 生物醫學工程 | - |
湖南大學機器人學院 | 機器人工程 | - | - |
湖南大學張藝謀藝術學院 | - | - | - |
湖南大學中車學院 | - | - | - |
湖南大學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 | - | - | - |
截至2021年3月,該校擁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醫學、藝術學等11大門類;擁有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8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3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5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26個;建有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2個、國家重點學科二級學科14個、湖南省重點學科22個(凝聚態物理、管理科學與工程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8個;9個學科進入ESI排名前1%,其中工程學、化學學科躋身前1‰,7個學科入選國防特色學科,2個學科進入教育部“世界一流建設學科”建設行列。2020年3月,學校獲批增列“藥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基礎醫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化學、機械工程
國家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 |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覆蓋10個) | |
---|---|---|
機械工程 |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 機械設計及理論 |
機械電子工程 | 車輛工程 | |
土木工程 | 岩土工程 | 結構工程 |
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 | 市政工程 | |
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 | 橋樑與隧道工程 | |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不含覆蓋4個) | ||
國際貿易學 | 分析化學 |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
環境工程 | - | - |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 | ||
電工理論與新技術 | - | - |
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
2017年12月28日,由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組織的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公布。結果顯示,湖南大學上榜31個學科,其中獲評A-學科5個,分別是化學、機械工程、土木工程、工商管理、設計學,A類學科數量居全國並列第35位。
學科大類 | 學科名稱 | 評估結果 | 學科名稱 | 學科大類 |
---|---|---|---|---|
人文社科類 | 應用經濟學 | B+ | 新聞傳播學 | B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B+ | 理論經濟學學 | B- | |
外國語言文學 | B+ | 中國史 | B- | |
法學 | B | 中國語言文學 | C | |
管理學 | 工商管理 | A- | 公共管理 | B-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B | / | / | |
理學 | 化學 | A- | 統計學 | B |
數學 | B+ | 生物學 | C+ | |
物理學 | B | / | / | |
工學 | 機械工程 | A- | 建築學 | B |
土木工程 | A-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B | |
電氣工程 | B+ | 城鄉規劃學 | B |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B+ | 力學 | B- |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B+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B- |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B | 信息與通訊工程 | C+ |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B | 交通運輸工程 | C | |
藝術學 | 設計學 | A- | / | / |
截至2021年3月,學校擁有教職工40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2250人,院士12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5人,國家級特殊人才56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4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人,獲國家級教學名師獎6人,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4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34人。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4個、教育部創新團隊8個,國防科技工業局創新團隊1個。
全職院士(7人) | ||
俞汝勤 | 姚守拙 | 譚蔚泓 |
陳政清 | 羅安 | 丁榮軍 |
王耀南 | - | - |
雙聘院士(2人) | ||
馬克儉 | 張澤 | - |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1人) | ||
譚蔚泓 | - | - |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 | ||
童柏棟 | - | - |
國家級教學團隊 | |
團隊 | 負責人(帶頭人) |
---|---|
土木工程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團隊 | 沈蒲生教授 |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學團隊 | 賴明勇 |
通識平台大學數學課程教學團隊 | 黃立宏 |
大學文化與成人之道課程教學團隊 | 章兢 |
金融學專業教學團隊 | 段進 |
馬克儉 | 1958年畢業於湖南大學,獲學士學位。結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鋼協預應力結構分會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空間結構委員會資深委員、《空間結構》季刊副主編。 |
周福霖 | 1963年畢業於湖南大學,獲學士學位。工程結構與抗震減震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廣州大學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國際隔震減震與控制學會(ASSISI)主席。 |
聶建國 | 1982年1月畢業於湖南大學土木工程系。結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土木工程安全與耐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學術兼職包括南昌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鋼結構協會副會長、中國建築學會建築結構分會副理事長、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施工分會副理事長等。 |
鄭健龍 | 1986年6月畢業於湖南大學,獲工學碩士學位。道路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沙理工大學教授。現任國際路聯理事,公路養護技術國家工程實驗主任,教育部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交通運輸與工程學科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公路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公路學會副理事長。 |
成會明 | 1984年畢業於湖南大學化學化工系炭素專業。金屬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為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 |
據2015年3月學校官網顯示,湖南大學有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在長沙高新區麓谷建立了產學研基地,建立了56個高水平校地企產學研平台,與32個省(市,自治區)和上千家企業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係。有國家工科(化學)基礎課教學基地和國家理科(化學)基礎課程教學基地、全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6門雙語教學示範課程、6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有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4個(通信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等)。
6門雙語教學示範課程:國際金融學、web應用軟體工程、數字圖像處理、國際公法原理與案例研究、生態學、金融學
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湖南大學化學實驗教學中心、湖南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湖南大學機械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21個國家級精品課程
具體課程如下:
年份 | 級別 | 課程名稱 | 所在學院 | 負責人 |
---|---|---|---|---|
2003 | 國家級 | 工業設計史 | 設計藝術學院 | 何人可 |
2004 | 國家級 | 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 | 土木工程學院 | 沈蒲生 |
分析化學 | 化學化工學院 | 王玉枝 | ||
高等數學 | 數學與計量經濟學院 | 黃立宏 | ||
毛澤東思想概論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柳禮泉 | ||
國際金融學 | 金融與統計學院 | 楊勝剛 | ||
2005 | 國家級 | 中國傳統文化 | 嶽麓書院 | 章啟輝 |
2006 | 國家級 | 貨幣金融學 | 金融與統計學院 | 張強 |
國際貿易學 | 經濟與貿易學院 | 賴明勇 | ||
2007 | 國家級 | 有機化學及實驗 | 化學化工學院 | 郭燦城 |
大學信息技術基礎 |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李仁發 | ||
商業銀行管理學 | 金融與統計學院 | 彭建剛 | ||
大學文化與成人之道 | 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 | 章兢 | ||
理論力學 | 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 | 劉又文 | ||
2008 | 國家級 | 發動機排放污染及控制 | 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 | 龔金科 |
管理學 | 工商管理學院 | 陳收 | ||
基礎化學實驗 | 化學化工學院 | 蔡炳新 | ||
基礎工程 | 土木工程學院 | 趙明華 | ||
西方經濟學 | 經濟與貿易學院 | 劉輝煌 | ||
2009 | 國家級 | 計算機組成與結構 |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 趙歡 |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2020年度)名單 | |
湖南大學 | 化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
截至2021年3月,學校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級國際合作基地3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防科工局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4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個、教育部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5個,參與組建國家“2011協同創新中心”3個。
國家級 | |
---|---|
化學生物感測與計量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 汽車車身先進設計製造國家重點實驗室 |
機器人視覺感知與控制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 電力驅動與伺服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 |
國家高效磨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國家電能變換與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智能型新能源汽車協同創新中心(國家級2011計劃) | 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國家級2011計劃) |
高性能計算協同創新中心(國家級2011計劃) | 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 |
化學生物學創新引智基地(111計劃) | 汽車輕量化創新引智基地(111計劃) |
智能電網優化與控制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11計劃) | 生物醫學與生命分析化學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
建築安全與環境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 智能電網優化與控制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
國家理科基礎科學(化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 國家工科(化學)基礎課教學基地 |
國家級司法鑒定中心 | 國家知識產權培訓基地 |
中德環境研究中心 | 中加能源環境生態中心 |
國家級示範教學中心 | 中意工業設計中心 |
國家保密學院長沙分基地 | - |
教育部 | |
---|---|
先進催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環境生物與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輸變電新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微納光電器件及應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建築安全與節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特種裝備先進設計技術與模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電力推進與伺服傳動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視覺控制技術及應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汽車電子與控制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輸變電研究生創新基地 |
湖南省 | |
---|---|
湖湘文化研究基地 | 湖南省分子模擬中心 |
湖南省WTO研究基地 | 湖南省計算技術研究所 |
系統科學管理工程研究所 | 湖南省統戰理論研究基 |
湖南省知識產權教育培訓基地 | 湖南省汽車產品質量監督檢測站 |
湖南省汽車模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 |
湖南省低碳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所 | 環境生物與控制湖南省重點實驗室 |
湖南省檢察理論研究基地 | 橋樑抗風及新技術湖南省重點實驗室 |
湖南省先進材料製備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 湖南省物流與模擬技術重點實驗室 |
法治湖南與區域治理研究院暨依法治省領導辦基地 | 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 |
湖南省廉政研究基地 | 湖南律師教育學院基地 |
湖南省結構損傷與診斷重點實驗室 | 湖南省機動車排氣污染控制技術研究與檢測中心 |
生物納米與分子工程湖南省重點實驗室 | 湖南省噴射沉積技術及應用重點實驗室 |
湖南省風力發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湖南省先進電力電子與電機技術重點實驗室 |
智能信息處理與應用數學湖南省重點建設實驗室 | 湖南省電氣科學及其應用重點實驗室 |
化學與分子醫學協同創新中心(省級2011計劃) | 綠色汽車協同創新中心(省級2011計劃) |
中國產業金融協同創新中心(省級2011計劃) | - |
截至2013年,該校共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近10000餘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8項、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6項。
截至2013年,該校獲得教育部創新團隊7個、國家“973”、“863”、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國防預研等縱向科研項目2000餘項,橫向科研項目1300餘項,科技活動經費總計超過25億元。該校擁有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在長沙高新區麓谷建立了產學研基地,建立了53個高水平校地企產學研平台,與32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和上千家企業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係。
截至2014年12月,該校“十二五”以來獲得國家科技獎6項,在高校獲獎排名中並列第10位(即前21名之內)。其中譚蔚泓教授領銜的團隊完成的“功能核酸分子識別及生物感測方法學研究”獲得201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羅安教授領銜的團隊完成的“冶金特種大功率電源系統關鍵技術與裝備及其應用”獲得2014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2019年1月,湖南大學3項科研成果獲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其中,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獎2兩項,作為參與單位獲獎1項。
截至2020年1月,近三年,學校獲國家科學技術獎13項(牽頭8項),其中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創新團隊)1項,技術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自然科學二等獎3項,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
期刊雜誌
《 湖南大學學報 (自科版)》:綜合性自然科學學術類核心期刊,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EICompendex資料庫源刊,湖南省“十佳科技期刊”,“湖南省一級期刊”,教育部“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優秀期刊”自然科學類二等獎。
《湖南大學學報(社科版)》: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學術類核心期刊,CSSCI來源期刊,教育部首批16家“名欄”建設刊物之一,第三屆“全國三十佳社科學報”,教育部“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優秀期刊”人文社科類二等獎。
《財經理論與實踐》:以研究財經理論與實務問題為主旨的經濟類核心期刊,CSSCI來源期刊,湖南省“十佳社科期刊”,“全國百強社科學報”,教育部“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優秀期刊”。
《計算技術與自動化》:中國自動化學會會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湖南省“一級科技期刊”。該刊重點刊登以計算方法論、工業控制及自動化、計算機理論與應用的研究成果和科技成果經濟數學》創刊於1984年,《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擴展版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統計源期刊,《中國數學文摘》和《中國數學文獻資料庫》核心期刊,美國《數學評論》(MathematicsReviews)摘評期刊。該刊為季刊,每季度末出刊。主要刊登數量經濟學、數理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經濟對策論、經濟控制論、經濟預測與決策及經濟應用數學領域中具有創造性的研究成果。
《文化軟實力》:2016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湖南大學主辦、國家文化軟實力研究協同創新中心承辦、張國祚教授擔任主編的學術刊物《文化軟實力》,在中央有關部門的關心和支持下,經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正式批准創刊。2016年03月28日正式出刊。該刊物是我國第一種關於文化軟實力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期刊。
《湖南大學報》:是學校黨委和行政的機關報,由中共湖南大學委員會主辦。1930年創刊,隨著學校的建制調整而幾度停刊、復刊,數易其名。
《湖大青年》:是共青團湖南大學委員會的機關刊物,創刊於1985年。湖大青年出版的校園宣傳品發行範圍遍及整個湖南大學,與校內多家媒體聯繫密切,並與全國主要高校建立了聯絡機制。2009年6月《湖大青年》作為湖南省唯一入選者當選為中國高校傳媒聯盟執行主席單位。
《創業邦》(月刊)創刊於2007年6月,是由教育部主管、湖南大學主辦,長沙高科技創業者雜誌有限公司、愛奇清科(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協辦的中國創業類雜誌。以推動中國人創業和中國企業成長為使命和宗旨,關注和報道新興創業家,同時為他們介紹最新的國際化趨勢和商業機會,幫助他們解決成長中遇到的管理、資金、法律、市場和領導力等多重問題。
校徽
校徽以嶽麓書院正門為中心,以嶽麓山為背景,象徵著湖南大學這所“千年學府、百年名校”千餘年來始終興學不輟,弦歌相續。中心圓的上方是毛澤東同志1950年8月20日親筆題寫的“湖南大學”校名,下方為湖南大學校名的英譯“HunanUniversity”。正下方的飄帶上兩組數字“976”、“1926”,分別為嶽麓書院創建和湖南大學定名的時間。兩側共有十四瓣楓葉,代表當時(1986年)全校設立的14個系。 | 湖南大學 |
校訓
“實事求是”指立足現實,夯實基礎,追求真理,腳踏實地。 “敢為人先”指著眼於未來和長遠,敢於競爭、敢於創新,走特色發展的道路,努力實現學校的跨越式發展。 “實事求是,敢為人先”作為一個整體,二者的關係是:“實事求是”是“敢為人先”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建設和發展湖南大學的基礎。“敢為人先”是“實事求是”的目標指向,也是建設和發展湖南大學的途徑和手段。 | 湖南大學 |
校風
博學,即“博於問學”,要求師生在治學上要廣博、深遠,善於在知識的瀚海中豐富自己。 睿思,即“明於睿思”,要求師生在博學的同時,積極思考、善於思考、深入思考,達到思維的深刻性、獨立性、創造性和開放性。 勤勉,即要求學生“學而不厭”,提倡的是一種勤奮刻苦、努力向上的奮發精神。同時,也要求教師要“誨人不倦”,愛崗敬業,潛心學術、樂於奉獻。 致知,即要求師生“格物致知”學以致用,知行統一,達到“明德”、“明理”的目的。 | 湖南大學 |
校歌
詞:胡庶華 曲:蕭友梅 “麓山巍巍,湘水泱泱。宏開學府,濟濟滄滄。承朱張之緒,取歐美之長,華與實兮並茂,蘭與芷兮齊芳。楚材蔚起,奮志安攘。振我民族,揚我國光。” | 湖南大學 |
校慶紀念日
10月2日,是湖南大學校慶紀念日,也是我黨主要創始人和早期領導人之一,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教育家李達同志誕辰紀念日。
職務 | 名單 |
---|---|
黨委書記 | 鄧衛 |
校長 | 段獻忠 |
黨委副書記 | 段獻忠、曹升元、陳偉、於祥成 |
黨委常委 | 於祥成、鄧衛、孫煒、李樹濤、汪衛斌、陳偉、段獻忠、姜潮、徐國正、唐珍名、曹升元、蔣健暉、謝赤 |
紀委書記 | 曹升元 |
副校長 | 謝赤、徐國正、李樹濤、蔣健暉、汪衛斌 |
校長助理 | 陳仁朋、李肯立 |
校務委員會專職副主任 | 周夢君 |
學校 | 姓名 | 職務 | 任期 |
湖南大學 | 賓步程 | 校長 | 1913-1923 |
符定一 | 1914-1915 | ||
李待琛 | 1926.02-1926.07 | ||
雷鑄寰 | 1926.08-1927.06 | ||
任凱南 | 1928.04-1929.07 | ||
胡元 | 1929.07-1930.08 | ||
楊卓新 | 1930.08-1931.03 | ||
曹典球 | 1931.03-1932.10 | ||
胡庶華 | 1932.10-1935.12 1940.03-1943.08 1945.02-1949.06 | ||
黃士衡 | 1936.01-1937.07 | ||
皮宗石 | 1937.07-1940.09 | ||
易鼎新 | 1949.07-1949.12 | ||
余志宏 | 1949.09-1949.12 | ||
李達 | 1949.12-1953.01 | ||
柳士英 | 1953.05-1958.06 | ||
朱凡 | 1953.01-1953.05 1959.07-1968.09 1981.03-1982.06 | ||
張健 | 1978.07-1981.03 | ||
成文山 | 1982.06-1987.12 | ||
翁祖澤 | 1987.12-1993.07 | ||
俞汝勤 | 1993.07-1999.05 | ||
王柯敏 | 1999.05-2003.04 | ||
谷士文 | 2003.04-2005.07 | ||
鍾志華 | 2005.07-2011.09 | ||
趙躍宇 | 2011.09-2016.01 | ||
段獻忠 | 2016.01至今 |
校內環境
湖南大學
明清建築群
嶽麓書院歷史上經歷多次戰火,曾七毀七建,現存主要建築是明清遺構。上世紀以來,經過幾次大修,一些毀於戰火的建築得到了重修。嶽麓書院古建築在布局上採用中軸對稱、縱深多進的院落形式。主體建築如頭門、大門、二門、講堂、御書樓集中於中軸線上,講堂布置在中軸線的中央。齋舍、祭祀專祠等排列於兩旁。中軸對稱、層層遞進的院落,除了營造一種莊嚴、神妙、幽遠的縱深感和視覺效應之外,還體現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級有別、主次鮮明的社會倫理關係。
嶽麓書院佔地面積21000平方米,主體建築有頭門、二門、講堂、半學齋、教學齋、百泉軒、御書樓、湘水校經堂、文廟等,並先後恢復重建設了延賓館、文昌閣、崇聖祠、明倫堂及包括供祀孔子、周濂溪、二程、朱熹、張軾、王船山、羅典等的六大專祠建築原貌,清代書院中的園林和書院八景也全部得到恢復。嶽麓書院為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書院建築群。
近代建築群
湖南大學建立之初,以嶽麓書院為一院,同時開始在書院周圍興建新的教學建築,包括二院、科學館、圖書館、工程館、大禮堂、辦公樓、靜一齋、學生一、二、三、四舍等,均為中國近代建築大師蔡澤奉、柳士英、劉敦楨等設計,其中尤以柳士英的作品為最多。這些建築外形古樸典雅,有明顯的文人建築氣質,強調時代性、民族性和地方特色,尤其是圓形、曲線在這些建築中的運用,體現了“剛柔並濟、動靜結合”的設計思想,以致人們稱之為“柳氏圓圈”。在長沙市公布的第一批35處近現代保護建築中,湖南大學就有5處,包括老圖書館、科學館、大禮堂、工程館、二院(現物理實驗樓);在第二批21處近現代保護建築中,有七舍、原一舍(現九舍)、勝利齋三處。
湖南大學早期建築群於2013年獲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學術界
楊樹達 | 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央研究院院士,著名語言文字學家 |
呂振羽 |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現代史學家 |
劉敦楨 |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建築學家 |
陳耀祖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陳希孺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慈雲桂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陳榮悌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陳星旦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李薰 | 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
姚守拙 | 中國科學院院士,湖南省政協副主席 |
俞汝勤 | 中國科學院院士,原湖南大學校長 |
成會明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副所長 |
譚蔚泓 | 中國科學院院士,湖南大學教授 |
馬克儉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周福霖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聶建國 |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教育部工程結構工程與振動實驗室主任 |
姚紹福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劉筠 | 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著名魚類發育生物學家 |
鍾志華 | 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同濟大學校長。曾任湖南大學校長,重慶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重慶市科協主席,中國工程院黨組成員、秘書長。 |
周緒紅 | 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校長,原蘭州大學校長 |
李元元 | 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學校長 |
羅安 | 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學教授 |
陳政清 | 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學教授 |
鄭健龍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丁榮軍 |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車集團株洲所總經理、湖南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院長 |
童柏棟 |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特聘教授,湖南大學二氧化碳捕獲與封存國際合作中心(iCCS)主任 |
ChrisSinha | 湖南大學外國語學院特聘教授,原國際認知語言學協會會長 |
李淳寅 | 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外籍教授,韓國設計構想委員會董事長,首爾設計中心主席,國際工業設計協會前主席 |
柳士英 | 中國近現代建築教育先驅,原湖南大學校長 |
趙師梅 | 湖南大學電機系締造者,先後主持創辦湖南大學、武漢大學、華中工學院(今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工學院(今武漢理工大學)等四校電機系,是我國著名的電機工程教育家 |
周鳳九 | 著名公路工程專家,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首任理事長,交通部公路局副局長 |
趙躍宇 | 廣西大學校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力學學科評審組專家,中國力學學會常務理事兼一般力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原湖南大學校長 |
周小舟 | 中國科學院原中南分院副院長 |
陳立東 |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副所長 |
胡文平 |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化學所博士生導師 |
胡安榮 | 美國阿波羅探月飛船設計師 |
陳同祥 | 神舟系列飛船主任設計師 |
楊小凱 | 著名經濟學家,華人距離諾貝爾經濟學獎最近的人 |
王柯敏 | 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湖南省教育廳廳長,原湖南大學校長 |
吳建宏 | 數學理論家,加拿大約克大學教授,西安交通大學教授 |
趙爭鳴 | 清華大學教授,電力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
何人可 | 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院長,湖南省設計藝術家協會主席 |
伍海華 | 青島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湖南大學博士生導師,青島啤酒獨立董事 |
王巍 | 喬治亞理工學院設計學院助理教授,人機交互領域國際頂級學術會議ACMSIGCHI會員 |
高敏 | 鄭州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國家級專家、教育系統全國勞動模範、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
張逢鏗 | 登上南極的第一個中國人。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將南緯77°44′、西經126°38′處定名為“張氏峰”,獲得美國國務院頒發的金質獎章和獎狀 |
黃學東 | 微軟首位華人“全球技術院士”、微軟首席語音科學家,2016年度ACM院士 |
李子青 | 微軟亞洲研究院形象計算組項目負責人 |
張一沂 | 原湖南大學法語系副主任。榮獲法國國家一級榮譽勳章 |
王麓蓀 | 著名中文教育家,曾在湖南大學中文系任教(思想家王船山嫡孫) |
陳春陽 | 中南大學副校長 |
周良柱 | 國防科技大學副校長 |
孫逢春 | 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 |
王守法 | 北京工業大學黨委書記 |
樊行健 | 西南財經大學副校長 |
欒永玉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黨委書記 |
李達 | 原湖南大學校長、武漢大學校長 |
章兢 | 湘潭大學原黨委書記 |
羅和安 | 湘潭大學原校長 |
王善平 | 湖南師範大學副校長 |
袁浚 | 原湖南大學體育系主任、成都體育學院(原四川省立體育專科學校)首任校長 |
庾建設 | 廣州大學黨委書記,原校長 |
張湘偉 | 廣東工業大學校長 |
羅勝聯 | 南昌航空大學校長 |
王耀中 | 長沙理工大學原黨委書記 |
賴明勇 | 湖南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首任院長、名譽院長、特聘教授。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委、湖南省主委,長沙理工大學校長 |
張建仁 | 長沙理工大學副校長 |
王漢青 | 湖南工業大學校長 |
張昌凡 | 湖南工業大學副校長 |
谷正氣 | 湖南工業大學副校長 |
唐亞陽 | 湖南商學院黨委書記 |
孫培雷 |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副校長 |
楊金強 | 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證券期貨系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長 |
陳燚 | 湖南大學兼職教授,激光行業應用專家,中國光纖激光切割機創始人 |
張泉 | 湖南大學教授,中國數據中心產業聯盟技術委員會副主任 |
楊金鳳 | 湖南大學博士后,湖南省腫瘤醫院主任醫師、麻醉科主任,湖南省疼痛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湖南省健康管理學會腫瘤康復專業委員會常委,湖南省121人才第二培養層次人才,湖南省225工程麻醉學學科帶頭人 |
李澤湘 | 湖南大學校長顧問、兼職教授,香港科技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學系教授、自動化技術中心主任,固高科技(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 |
梁逸曾 | 師承俞汝勤院士,1988年於湖南大學獲理學博士學位。中南大學教授,曾在第十六屆國際化學計量學大會上榮獲“化學計量學終身成就獎”。 |
谷正氣 | 湖南文理學院黨委書記 |
軍政界
毛澤東 | 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偉大領袖。曾就讀於湖南商業專門學校(湖南大學前身之一)。 |
蔡鍔 | 近代軍事家,組織護國軍,任第一軍總司令,四川督軍兼省長 |
黃興 | 大元帥,中華民國陸軍部部長、行政院院長 |
方鼎英 | 黃埔軍校代校長兼教育長 |
熊希齡 | 北京政府國務總理兼財政總長 |
范源濂 | 北洋政府教育總長,北京師範大學首任校長 |
程潛 | 國民政府陸軍上將,原北伐國民革命軍第六軍軍長、軍委會參謀總長、第一戰區司令長官、湖南省主席 |
謝覺哉 |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法學家。法學界的先導、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秘書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
曹典球 | 曾任湖南省政府主席、湖南大學校長,湘雅醫院董事長 |
甘泗淇 | 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
周良柱 | 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國防科技大學副校長 |
慈雲桂 | 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中國計算機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銀河”巨型計算機總設計師 |
熊清泉 | 原湖南省委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
周小舟 | 原湖南省委第一書記,原中國科學院中南分院副院長 |
肖鋼 | 曾任職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中國銀行董事長、中國證監會黨委書記兼主席 |
蔣超良 | 曾任湖北省委委員、常委、書記 |
彭清華 | 十八屆中央委員,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區人大主任 |
張群山 | 貴州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 |
傅自應 | 中央紀委駐中央宣傳部紀檢組組長 |
許羅德 | 海關總署黨組成員、中央紀委駐海關總署紀檢組組長(副部長級) |
高錦屏 | 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
吳向東 | 原中共湖南省委副書記,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
李慎明 | 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
田進 | 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副局長、黨組成員 |
李光強 | 武警水電指揮部主任 |
蔣作斌 | 湖南省人大委員會副主任 |
李薇薇 | 湖南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書記、省政協黨組書記、第十一屆湖南省政協主席 |
高峰 | 雲南省副省長 |
彭祥松 | 遼寧省副省長,遼寧省政協副主席 |
洪毅 | 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正部級),原中共甘肅省委常委,省委組織部部長 |
張驥 | 商務部部長助理、黨組成員 |
李友志 | 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
王柯敏 | 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
童旭東 | 湖南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 |
彭國甫 | 懷化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
譚耕 | 加拿大國會議員(大陸背景國會議員第一人)、加拿大國會自然資源常設委員會委員、國會加中議會協會共同主席、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兼職教授 |
商貿界
官慶 | 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 |
許羅德 | 現任海關總署黨組成員、中央紀委駐海關總署紀檢組組長(副部長級),曾任中國銀行總行副行長、中國銀聯總裁等職 |
易都佑 | 中國金幣總公司總經理 |
熊曉鴿 | IDG亞洲區總裁,全球副總裁,創始合作夥伴。IDG資本副董事長。“贏在中國”欄目策劃人、北京網尚文化傳播公司董事長 |
任曉常 | 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副董事長兼總經理 |
李開國 | 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副院長) |
倪正東 | 清科集團的創始人、CEO兼總裁 |
胡罡 | 現任中信銀行副行長,曾任湖南長沙湘財城市信用社董事長、中信銀行長沙分行籌備組副組長 |
向文波 | 三一重工總裁 |
趙想章 | 三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副總裁 |
王偉 | 宇通集團·鄭州宇通重工有限公司總經理 |
廖朝華 | 中國工程設計大師,中交第二公路勘測設計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 |
歐陽潔 | 東風公司副總經理,東風汽車有限公司副總裁 |
榮秀麗 | 天宇朗通通信設備有限公司總裁 |
黃智勇 | 阿科普公司的董事長兼總經理 |
田勁 | 美國晨星公司亞太區總裁,晨星資訊亞太區總裁 |
薛向東 | 東華集團總裁 |
傅軍 | 新華聯集團總裁 |
馬正武 | 中國誠通控股公司董事長 |
李凡聰 | 裕魯食品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
胡野碧 | 博大國際有限公司(投資銀行)董事會主席 |
潘向東 |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
王恆 | 中國銀河證券有限責任公司CIO(首席信息官) |
鄧樹興 | 深圳市艾貝特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
曾獻兵 | 常德捲煙廠廠長兼黨委書記 |
高鳳有 | 現代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原金杯汽車貿易公司總經理 |
王振江 | 富春東方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
石樂明 | 深圳微芯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 |
張文魁 |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 |
趙小剛 | 中國南方機車車輛工業集團公司總經理 |
韓德宏 | 深圳市水務集團總經理 |
陳學榮 | 華歐國際董事長,湘財證券董事長、總裁 |
肖偉 | 北京國際信託投資公司董事、副總裁 |
周躍宏 | 長沙九芝堂(集團)有限公司公司董事 |
袁定江 | 隆平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副總經理 |
龔雲華 | 國金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能源行業首席分析師 |
吳敏文 | 原世紀證券總裁、黨委書記,中國最年輕的券商CEO。北京盛世景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 |
黃國宣 | 廣東交通實業投資公司董事長 |
郭偉華 | 中國聯合工程公司總經理 |
李光輝 | 大連口岸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大連思博特管理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大連海大知通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大連海事大學客座教授 |
湯世生 | 華多九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原中國信達信託投資公司副總裁兼宏源信託(現宏源證券)董事長,中國國際金融公司籌備組負責人、副總裁,中國銀河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裁 |
黃勇 | 重慶機電控股集團總裁 |
陳和生 | 原中國磨料磨具進出口總公司總經理兼黨委書記,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
王新友 | 上海東江集團總裁,原同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兼任中國建築學會建材分會理事、上海市湖南商會常務副會長 |
唐紅 | 江蘇連雲港港口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湖南大學會計學院碩士生導師 |
陳保民 | 湖南武陵源茶籽油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 |
張鈞 | 業之峰裝飾集團董事長、中國建築裝飾協會副會長 |
韋光 | 深圳市深綠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創始人 |
陳燚 | 大族集團副總裁、大族激光鈑金裝備事業部總經理、深圳市大族超能激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深圳大族彼岸數字控制軟體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瀋陽大族賽特維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
蔣曉飛 | 畢業於湖南大學建築學院,NEXT建築事務所北京公司合伙人,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聯手JohnVandeWater設計了被美國CNN評選為世界十大最性感建築之一的長沙梅溪湖中國結步行橋。 |
張文泉 | 義大利喬治亞羅設計公司(IDG-Italdesign)首位中國籍造型設計師終身員工(Full-timePermanent) |
國內排名
● 校友會2020中國大學排名,位列第27名。
● 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位列第31名。
● 武書連2020中國大學排行榜,位列第27名。
● THE2021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國第17位。
國際排名
● 2021年,位列2021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第201-300位之間。
● 軟科2020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世界第201-300位。
● THE2021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世界第401–500位。
● QS2021QS世界大學排名,世界第601-650位。
● U.S.News2020U.S.News世界大學排名,世界第338名。
2020年11月20日,被授予“第二屆全國文明校園”榮譽稱號。
2020年12月29日,論文《Mechanismsofperoxymonosulfatepretreatmentenhancingproductionofshort-chainfattyacidsfromwasteactivatedsludge》入選2019年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
學校排名
2020年11月25日,QS發布了2021亞洲大學排名榜單,湖南大學排名第132位。
2020年12月,2021年U.S.News世界大學排名發布,湖南大學排名第252位。
2020年12月,位列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文科實力排名(兩百強)第35位。
2021年1月3日,2020中國大學海外網路傳播力綜合指數排名第29位。
2021年1月21日,2021中國內地大學ESI排名第28位。
2021年4月26日,2021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發布,湖南大學位列綜合排名第32位。
2021年,湖南大學在2022QS世界大學排名第571-580位。
2021年7月9日,湖南大學、湘潭大學就“艙外航天服設計爭議”發布聯合聲明:“神舟十二號”成功升空以來,多家媒體對“艙外航天服”工業設計進行了報道。該科技協作項目由某航天部門與湘潭大學於2014年簽署合同書,項目負責人為馬秋成,技術負責人為羅建平(時任湘潭大學講師)。2016年1月,項目通過驗收總結。同年7月,羅建平從湘潭大學辭職,赴清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20年9月,羅建平博士畢業後進入湖南大學工作,在設計藝術學院任助理教授,並組建航天產品科研團隊。在此期間,羅建平一直從事航天服的設計研發與完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