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商學院

國立商學院

中國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一所著名高校(1942~1946),其辦學歷史上承國立商業專科學校,下接國立湖南大學商學院,最終調整進入中南財經學院(今日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它取代了汪偽政權控制下的“國立上海商學院”,是抗戰期間我國唯一一所獨立設置的國立商科院校,在其短暫的辦學時光里名師薈萃、大家雲集。國立商學院創辦了我國第一個土地經濟學系,為我國土地資源管理學科的先驅;同時它對合作經濟學的教學、研究也走在同時代前列。

創立背景


在國立商學院成立以前,中國實際上已經有了一所獨立設置的國立商學院,即1932年從中央大學中獨立出來的國立上海商學院。
在日寇侵華,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之際,不少滬上高校紛紛選擇內遷,以避戰禍,存續文脈,如私立復旦大學遷往當時的陪都重慶。但由於種種原因,國立上海商學院並未內遷,而是滯留在了淪陷區內。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上海公共租界被日軍侵佔。仍滯留在上海的國立上海商學院更加朝不保夕。至1942年2月20日,為維持教學,國立上海商學院自行改為私立。但及至8月,該校竟決定投靠南京汪偽政權,再度改為“國立上海商學院”。
為此,重慶國民政府教育部決定在國統區內重新辦一所獨立設置的國立商學院。

學校歷程


國立商學院的辦學歷史可追溯至創辦於1937年的江蘇銀行專科學校。該校於1937年由江蘇鎮江遷往湖南桃源。到1938年8月,又再次遷往湖南乾城。1939年2月,奉國民政府教育部令改成江蘇省商業專科學校,設銀行、會計2科,修業年限為2年。11月又奉國民政府教育部令改為國立商業專科學校,增設合作金融科,聘請侯原培任校長,修業年限改為3年。
1942年8月,國立商業專科學校奉國民政府教育部令升格為國立商學院。由程瑞霖任院長,設會計統計、銀行、工商管理、土地經濟等系及計政、合作兩個專修科。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國立上海商學院重新回到了國民政府手中,於是國統區出現了兩所國立商學院並存的局面。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1946年5月,國立商學院奉國民政府教育部令,併入國立湖南大學。8月,由國立湖南大學商學系和原國立商學院共同組成的國立湖南大學商學院宣告成立。
1949年解放后,國立湖南大學商學院又和省立克強學院商科、私立民國大學商科合併,共同組成了湖南大學財經學院。院系調整期間,湖南大學財經學院被調往武漢,與中原大學財經學院等兄弟院系共同組成了中南財經學院,即今日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僅此一家的銀行專科學校
國立商學院的前身江蘇銀行專科學校是民國時期我國唯一一所銀行類大專院校,再加上當時商科類大專院校寥寥無幾,故其雖為省立,但影響卻是全國性的。
江蘇省銀行、江蘇省農民銀行為培訓基本行員,兩行總經理陸子冬、趙棣華決定聯合創建江蘇銀行專科學校,辦學目的旨在培養金融界基本人才。該校成立於1937年6月1日,校址位於江蘇省會鎮江(其時南京為首都,並不屬於江蘇省管轄)登雲山。修業年限定為兩年,當年即招生百人。江蘇銀行專科學校的辦學經費由兩行直接撥付,可謂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名校。
江蘇銀行專科學校創校時以趙棣華兼任校長,楊兆熊為教務長,吳德培為教務主任。首任校長趙棣華曾任國民政府主計處主計官、會計局副局長,中華會計學會第一屆理事會常務理事,無論是其學術地位,還是實踐履歷,在當時都是首屈一指的。
至1939年改制前,在校教授包括趙棣華(校長、上海交通銀行行政管理)、楊兆熊(兼秘書)、錢祖齡、王世求、端木愷、金天錫、熊銘青(兼訓育長)、陳植三(兼訓育主任)、趙吉士(教導主任)、朱玉吾(兼訓導主任)、凌舒謨(會計科主任)、馬明治(兼會計科主任)、曾樂平(兼銀行科主任)、張振堯(兼銀行科主任)、吳道坤(兼銀行短期職業訓練班主任)、童玉民、徐公美、王其章、楊大鋅、劉張華、龔家煙、吳德培(兼教務主任)、陳朗秋(兼秘書總務主任)。
避禍西遷改制國立商業專科學校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后,形勢急轉直下。隨著江蘇沿江各縣相繼陷落,特別是無錫淪陷、日軍逼近武進的情況下,省會鎮江乃至首都南京都危在旦夕。剛剛成立不到一年的江蘇銀行專科學校隨兩行往內地撤退,先遷湖南省桃源縣,再撤至湖南省乾城縣所里鎮(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城區)。
西遷伊始,由於對戰事嚴重性估計不足,江蘇銀行專科學校的撥款途徑仍照舊。但隨著江蘇省銀行、江蘇省農民銀行兩行自身陷入困境,江蘇銀行專科學校原有的依託銀行辦學的方式已經無法維持。至1939年2月,江蘇銀行專科學校改歸省立,定名為江蘇省立商業專科學校。但江蘇省早在抗戰初期便已淪為焦土,此時省政府正在蘇北大地上四處逃竄,根本無暇顧及遠在湘西的省立商專。於是在11月,江蘇省立商業專科學校正式改歸國立,從此得到了辦學經費的保證。
在由省立改歸國立的過程中,國立商專增設合作金融科,為以後國立商學院合作經濟學科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修業年限改為三年。1940年8月,經濟部資源委員會還委託商專代辦會計短期職業訓練班一班,為期一年,訓練速成會計人員,專供該會派用。
商專第一任校長為候厚培。他在擔任校長期間,整頓校風,延聘優秀教師。他視學生如子弟,關懷備至,常將工資所得資助貧困學生,深受同學們的愛戴。
1940年12月,候厚培辭任,程瑞霖奉命到校接替。程瑞霖1935年起任教於國立暨南大學,為該校商學院院長暨國際貿易學系主任,有辦理大型商學院的經驗和閱歷。1937年後,國立暨南大學遷入上海租界繼續辦學,程瑞霖受命代理校長一職。他在堅持繼續辦學的同時秘密從事地下抗日工作,終遭敵偽懸賞緝捕而不得不於1940年逃往大後方。
1939年到職教授有侯厚培(校長)、吳其祥(兼合作金融科主任)、陳定謨(兼合作金融科主任)、瞿國眷、孫介藩(兼出版組主任)。
1940年到職教授有程瑞霖(校長)、張永言(兼會計科主任)、張伯琴(兼銀行科主任,後任國商院長)、舒宏(後任國商銀行系主任)、陳友鶴。
1941年到職教授有盧伯鷗(兼合作金融科主任、註冊組主任)、張百泉、李仲瑩、許復(總務主任)。
升格為唯一的國立商學院
由於滯留在上海的上海商學院於1942年8月投靠汪精衛,成為汪偽政權控制下的所謂國立上海商學院,令國蒙辱,因此教育部於8月20日下令國立商業專科學校升格為國立商學院。同時校名中不加地名,以示正統,和“國立上海商學院”東西對峙、分庭抗禮。
國商改制后,辦學規模擴大,計有會計統計、銀行、工商管理、士地經濟四學系,及計政、合作二專修科,修業年限也改為四年。國商升格的消息傳來,全校振奮,不少畢業生也強烈要求返校繼續深造。為了應對擴招壓力,國商在湖南省沅陵縣設立了分部。1944年冬,日寇瘋狂進犯,湘桂告急,烽火頻傳,沅陵分部於是撤銷,與國商本部合併。
原商專校長程瑞霖成為國商第一任院長。1943年夏,程瑞霖在任內不幸逝世。沈嗣庄、許復積極奔走,旨在接替院長一職。最終教育部選定張伯琴繼任。
1942年到職教授有李敬思(兼銀行系主任)、劉行駿、楊濤、胡伊默(兼沅陵分部主任)、黎廷弼(兼訓導主任)、王印佛(賤合作專修科主任)、李繼煌。
1943年到職教師有鄧世隆(教授)、姚梅鎮(講師)、蘇鴻培(副教授)。
1944年到職教師有蕭而鄺(教授兼總務主任)、武堉干(教授兼總務主任)、張輯顏(教授兼會計統計系主任)、郭文鶴(教授)、朱劍農(教授)、王學膺(教授)、田鵬飛(副教授)、蔡次薛(副教授)。
1945年到職教授有盧愛知。
複員無望,歸併湖大
抗戰勝利后,根據對淪陷區學校的接收辦法,由汪偽政權控制的“國立上海商學院”同“中央大學”“國立北京大學”等其他汪偽院校一樣,屬於關閉序列。也就是說,應由國立商學院遷往上海,接收“國立上海商學院”全部校產,對“國立上海商學院”在校師生進行甄別。
當時國商師生對複員上海寄予了極大期望。在學生中廣為傳唱的《還鄉歌》就表達了這種期望:“好音從天降,欣喜欲狂,嘗夠了流離滋味,準備著還故鄉!八年闊別,故鄉該無恙?那小橋流水,那江南草長,那庭院綠蔭,那田舍風光,那藹然的父老,那慈祥的高堂,我曾苦憶了千百遍!如今快見面了,怎不欣喜欲狂?怎不欣喜欲狂!卷詩書,整行裝,上征途,意氣揚,江流似箭,關山退兩傍。怎及我歸心更急,恨不得插翅飛翔!行看重整家園,天倫歡聚一堂,建設新中國,樂享安康!”
但現實給了國商師生當頭一棒。由於政治鬥爭失利,國商並未能順利復校上海,反倒是“國立上海商學院”成功洗脫了淪陷期間投靠汪偽政權的賣國背景,被國民政府所接受與認可。1946年8月,國立商學院遵令併入國立湖南大學。新成立的國立湖南大學商學院設於清華大學在抗戰前在長沙修建的民主樓,今屬中南大學

相關數據


在校生

1944年6月國立商學院在校學生人數統計如下:
會計統計系
四年級47人男生24人女生23人
三年級36人男生31人女生5人
二年級21人男生18人女生4人
一年級32人男生19人女生13人
銀行系
四年級31人男生24人女生7人
三年級28人男生19人女生9人
二年級30人男生20人女生10人
一年級45人男生35人女生10人
工商管理系
四年級0人
三年級0人
二年級34人男生34人女生0人
一年級39人男生38人女生1人
土地經濟系
四年級8人男生8人女生0人
三年級9人男生9人女生0人
二年級25人男生25人女生0人
一年級35人男生34人女生1人
分籍貫統計如下:
安徽78人,湖南77人,廣東39人,湖北36人,廣西26人,江蘇20人,江西18人,浙江10人,貴州7人,河南5人,山東2人,四川1人,河北1人,福建1人。

教職員

1944年6月各系科教員情況統計如下:
專任教授
王學膺生產合作,社會經濟史等舒之鑫銀行制度、交易所等
朱劍農農業金融、土地問題等劉行駿英文
武堉干工商管理及組織,銷售學劉炳炎高等會計學,會計制度等
李仲瑩國文、倫理學盧愛知經濟政策等
李顯承土地政策等羅士清財政學,經濟原理
吳德彰英文蕭而鄺高等會計學
胡伊默土地經濟學、農業合作姚梅鎮民商法
郭文鶴高等經濟學、貨幣銀行等張秀勤國文,倫理學
張渾統計學、國際兌匯蔡次薛運輸學,合作原理等
張輯顏成本會計、審計學等
專任講師
文熹會計學馮本溥經濟學,財政學等
阮子寬商品學趙立權經濟地理等
胡祖植三民主義劉伯善數學,商用數學
楊度春實業概論等戴鐓隆法學通論,民法概要
陳述元工商管理組織等蘇鴻培統計學,所得稅會計等
兼任講師
惠美珊珠算
助教服務
王明善教務處劉靜生教務處
易庭源資料室董培森沅陵分部
葉先達資料室蒲安世總務處
趙激雲資料室趙敬嶸訓導處
熊繼昭訓導處趙羅曉凡圖書館
分籍貫統計如下:
湖南27人,江蘇10人,安徽7人,江西3人,湖北3人,遼寧2人。

畢業生

國立商業專科學校第一屆畢業生(1940年):
會計科:齊紹楹、王新谷、鄒天衍、李興成、孫俊功、楊富年、李鑫森、陳大熏、徐怡、金攸、黃福觀、陸孝經、張遠春、葉秉樞、譚恩承、張博榮、滕毓春、蔣祖劍、李希賢、徐本德、陳銘、胡銳隹、柯繼賢、胡鶴、程泰炎、段天奎、邱仲翔、吳傳湖、吳承林、張遠興、鄧棟朴、盧洪德、張明琚、周慎伯、金啟佑。
銀行科:張松銑、葉宗敏、李韜、向多典、向彩周、黃稚琮、朱育平、譚蘭珍、章蘭舫、王良驊、朱鶴年、李念光、張乃鈞、徐多駿、戴文治、施鼎鼐、田振農、伍文俊、康樹屏、謝葆祥、葉秉機、任振東、喻嗣回、劉式永、何慶久、鄧必壽。
國立商業專科學校第二屆畢業生(1941年):
會計科:趙洞秋、洪紹綱、江春洲、李閎世、王延敏、陳謙、劉隆儀、朱金鳳、張恕、王端生、邵惠英、曾瑤瑛、金法棣、任梧敬、蔡行達、劉弈陷、王宗懿、吳中砥、吳少慧、周全經、顧振中、顧國權、丁炳華、宋萬柱、黃家燦、潘麗芬、向雲貞、易志超、李奇、楊俊倫、吳文楷、王明善、趨敬嶸、王兆元、蒲安世、鍾詩俊、郭元玉、繆煥華、葉建平。
銀行科:艾能全、陳福蔭、楊昌源、張遠耀、蔣傳祿、吳懋貴、周清海、胡詩浩、蕭藝燁、易瑤真、唐亦民、萬春森、謝廣修、吳洪鏘、張紹良、熊秉禮、劉祖儀、黃壽桃、張秋帆、龍成濤、趟激雲、吳世熙、劉幼雨、董培森、彭瑞林、柴祖恩、董光琦。
合作金融科:王祖賢、顧振平、陳萬宗、鄧澤晉、萬培春、楊承淮、許汝琪、王永修、陳友三、楊春浦、方運孚、張啟耀、高光、王金源、姚培仁、庸賢義、朱育參、盧錫侯、熊繼昭。
國立商學院第一屆畢業生(1943年):
會計統計系:吳文楷、郭元玉、李鋥秀、汪立琨、何儀、易庭源、邢炯、金叔安、楊俊俞、馮本淑、楊育湘、沈芬、劉靜生、羅曉幾、胡志懋、方明、宋振粹、馮澄宇、蒲安世、唐明后、張承烈、陳福秋、朱禮松、藍新模、杜近仁、易志成、黃大璇、陳大海、鍾詩俊、王瑞澄、王宗樂、劉佩瓊、施勛華、王明善、楊清媛、蕭愨風、李嘉惠、熊傅平、陳毓林、李奇、蔣仲滋、陳耀卿、趟祖英、劉峻榮、劉翠城、孫建輝、陳喜之、彭勝男、吳學嫻、王兆元、趙敬嶸、金啟佑、馮定文。
銀行系:何慶久、葉秉機、杜本鏢、姚自華、覃正術、陳立、龍成濤、李義達、繆煥華、周起漢、劉幼雨、楊光灼、楊春浦、楊光惠、李克勤、朱身有、吳世熙、高光礽、鄧必壽、任振東、高士林、黃壽桃、楊照、張啟耀、張秋帆、文傑生、董培森、桂芳穠、方連孚、張商謀、蘇庭春、李善余、趙激雲、童文傑、袁偉、董光琦、袁志、李慶道、晏澤炳、張盛茂、陳友三、謝效信、王鈞、彭瑞林、劉式永、喻嗣炯、馬寧。
土地經濟系:邵以增、朱育參、楊文憲、王金源、熊繼昭、江家昆、姚培仁、葉先連、李道楊、程慶祚、盧錫侯、羅克來、唐賢義。
國立商學院第二屆畢業生(1944年):
會計統計系:易志超、王紹羲、陳升今、劉和壁、胥方耀、陳濟華、胡繼玞、舒筠松、梁贊堯、王光亞、柳炳炎、晃化錚、李智珠、歐上忠、劉漢福、黃友琦、馮天嗣、呂文珍、徐發金、李亮儔、許開華、張時燮、唐澤珍、高列陶、方景順、田榮瑛、伏輝贊、陳楠鄉、曾昭敬、曾憲典、楊富年、吳中砥、王延敏、陳謙。
銀行系:柴祖思、曹述芳、余振中、趙耆引、陳邦元、張品階、戴春福、王樹蓉、綦國燦、周寅梅、劉先立、彭程石、黃增頤、鄧滬生、羅善作、康柏森、廖麟書、陳季麓、甘昌臣、譚繼善、方景堯、周靜宜、裴瓊芳、鮑慎儀、趙受書、王振麟。
土地經濟系:劉鑫、陳劍平、蔣紹勛、伍積有、劉明曦、劉華任、吳孝忠、馬耀武、張超。
國立商學院第三屆畢業生(1945年):
會計統計系:李公淦、王錫章。
銀行系:束志業、黃馨倜。

課程特色


會計專業

①會計學(全年十學分,每周五小時,每周作練習一次)
本課程為一年級共同必修課程,其教授內容:(1)在使學生明瞭複式簿記方法下整個會計構造之基本原理,並使徹底嫻熟簿記之方法與實務。(2)對於有關各項之理論問題,各種企業形態之會計處理方法,以及決算表之編製分析與解釋……(6)詳加討論,使學生養成解決一般會計問題之能力,與進而研習高等會計之準備。
②高等會計學(全年六學分,每周三小時,每兩周作練習一次)
本課程就各種營利事業之資產負債表,及損益計算書,作總合之研究。其內容分:會計之基本概念,資產估值,金錢資產,販賣資產,遞延資產,業外投資,資產折舊,使用資產,無形資產,負債,資本,公債,損益計算,成本計算,決算表之編製,決算表之分析,決算表之綜合,幣值變動時期會計,清算破產會計,及遺產信託會計等等。
③政府會計(半年三學分,每周三小時,每兩周作練習一次)
本課程內容:(1)中央各機關及所屬普通公務單位會計制度之一般規定。(2)中央公有營業會計制度之一致規定。(3)各項現行重要法規。
④所得稅會計(半年三學分,每周三小時,每兩周作練習一次)
本課程以研究我國所得稅會計實務為主體,其內容分:所得稅之範圍及分類,所得稅之減免,所得稅之稅率,所得稅之計算,所得稅之徵收,過分利得稅之內容與徵收,所得稅徵收機關之會計制度等章。
⑤銀行會計(半年三學分,每周三小時,每兩周作練習一次)
(1)概論——銀行會計之意義。銀行之業務,銀行之組織。(2)會計科目——會計科目之分類,會計科目之解釋。(3)傳票——傳票之功用,傳票之種類,傳票之記法,現金分錄法,採用,轉帳交易之現金化,傳票之改革代用傳票。(4)帳簿組織——主要帳簿與處助帳簿,主要帳之改革。各種主要帳簿制度之比較。……(9)套寫。(10)損益項目之處理。(11)月計損益制度。(12)決算——整理事項,表報節制,未達帳處理。(13)內部總核。
⑥成本會計(全年六學分,每周二小時,每周作練習一次)
本課程以講授製造業之成本計算為主。其內容分:成本會計之基本概念,成本之要素,成本制度之分類,工業會計科目,工業帳簿組織,原料之採購,及收藏原料之計價與統制,工資制度,人工成本之處理,整理費用之本質,製造費用之分配,決算表之編製分步,成本會計制度,發行成本標準,成本預算統制,及統一成本會計制度等章。
⑦會計制度(半年三學分,每周三小時)
本課程內容:(1)會計制度之設計與實施——緒論,帳簿擴充之原理,材料管理及進貨記錄,銷貨記錄,現金記錄,製造成本帳,內部稽核之原則,準備編製會計制度之程序,普通會計科目,營業會計科目與成本會計科目之比較及其他問題。(2)會計制度案例——工商會計制度實例,其他會計制度實例等等。

土地經濟專業

①土地經濟學(全年六學分,每周三小時)
本課程內容:(1)土地經濟學的範疇——土地經濟學的意義,土地經濟學的任務。(2)封建時代的土地經濟——封建社會的本資,封建社會的生產關係,封建社會的沒落過程。(3)資本主義土地經濟學說的基礎——土地經濟學上的自然主義的概念;土地肥沃度遞減學說的檢討。(4)土地經濟學上的地租實質——資本主義制度的地租問題,前資本主義經濟的地租問題;土地國有后的地租問題;現代中國的地租問題。(5)資本主義進程中土地關係的演變——資本主義經濟演進的途徑,法蘭西型的土地關係;普魯士型的土地關係;土地關係與農民分化。(6)資本主義經濟中土地所有問題——土地價格與買賣,土地的租用;土地的抵押。(7)資本主義經濟中土地經營問題——土地經營與雇傭勞動;土地經營的資本運用;大農經營與小農經營。(8)殖民地的土地所有與土地關係——帝國主義與殖民地的封建關係;超經濟的土地掠奪;土地所有的集中與分散。(9)資本主義土地經濟的惡果(農業恐慌)——農業恐慌的本質,典型的農業恐慌事迹,農業恐慌對策的檢討。(10)中國的土地經濟——現代土地關係及其動向;土地經營的影響,民生主義的土地政策等等。
②土地稅(全年二學分每周二小時)
本課程內容分:(1)土地稅的範疇——土地稅的特質;土地稅在租稅系統上的地位。(2)單一地稅的檢討——單一地稅的種類,單一地稅的理論;單一地稅的批判。(3)地價稅——地價稅的意義,地價稅與其他土地稅的差別,地價稅創立的背景,地價稅實施的範圍,地價稅率及課稅方式,地價稅的一般行政。(4)土地增值稅的流弊。(5)我國土地稅法的內容——土地稅的一般行政,土地及改良物估價問題,課稅方法及稅率,土地稅法的檢討。(6)我國的田賦——田賦制度與稅率,田賦的利弊,田賦徵實與戰時財政,田賦改徵地價稅的進程。(7)土地稅效力的研究——財政收入上的觀察,國民經濟上的影響,社會政策上的效果。(8)平均地權與土地稅——土地投機的形成與防止,都市土地與市民居住問題,天然富源壟斷的傾向,平均地權的土地稅原則和實施等等。
③中國土地制度史(半年三學分,每周三小時)
本課程內容:(1)上古時代土地與人生。(2)封建時代之采田制。(2)傳說中之井田制。(4)土地私有制之成立。(5)王田制度。(6)均田制度。(7)世業口分制度。(8)兩宋之土地制度。(9)遼金元之土地制度。(10)明代土地制度。(11)清代土地制度。(12)土地制度之改革。(13)平均地權之理論與實施。
④土地整理(半年三學分,每周三小時)
本課程內容分:(1)土地整理的意義——都市土地區劃整理。(2)土地整理事業的內容——關於……(8)關於土地整理的權利義務——整理施行者的權利業務,土地所有者及其關係人的權利義務等等。
⑤土地行政(半年三學分,每周三小時)
本課程首列緒論,說明土地行政之意義,範圍,並解釋若干準備概念。本論分三編:第一編土地行政中的一般行政。分組織,經營,人事,物品等四章,各論列其一般因素,並進而究明依存於土地行政時之特殊性。第二編土地行政中的業務行政,分測量,登記,規定地價,核定稅率,使用統制,地權調整。土地徵稅等七章,每章各就其範圍,說明內容,論列程序,並進而探求如何加強行政效率。第三編我國土地行政實況,分中央,省市,縣市等三章,介紹其沿革,現狀,業務成績,施行計劃等項。
⑥農業合作(半年二學分,每周三小時)
本課程內容:(1)農業合作概說——農業合作之意義,農業合作之起源及種類,農業合作與現代經濟組織,農業合作與社會主義及社會政策。(2)農業信用合作社。(3)農業生產合作社。(4)農業運銷合作社。(5)農業消費合作社。(6)農業利用合作社。(7)農業合作之聯合及兼營。(8)農業合作與農業經濟等等。

貨幣銀行專業

貨幣銀行學(全年六學分,每周三小時)
本課程第一學期為貨幣學。內容:(1)總論——貨幣之起源與進化,貨幣之本質,貨幣之意義,貨幣之職能,貨幣、類別、金屬貨幣,紙幣、紙幣之準備制度,存款貨幣,國家,貨幣權,葛來興律。(2)本位制度論——本位制度之意義及其類別,兩本位制,單本位制,金幣本位制,金匯本位制,跛行本位制,金塊本位制,新金匯本位制,銀本位制,紙本位制。(3)貨幣價值論——貨換價值之意義,幣材價值說及其批評,貨幣數量說之發展,費休之貨幣數量說及其批評,貨幣數量說之探討,貨幣價值之決定。(4)貨幣對外價值論——貨幣對外價值之意義,國際貸借說與國際收支說論,貨力平價說,二說之折衷論。匯兌心理說,貨幣對外價值之決定等等。
第二學期為銀行學。內容:(1)銀行之定義。(2)銀行之沿革。(3)銀行之效用。(4)銀行之種類。(5)我國銀行業之發展。(6)銀行之組織。(7)中央銀行與特許銀行。(8)銀行之業務。(9)存款。(10)物權與債權。(11)貼現與放款。(12)票價概論。(13)匯票。支票,本票。(14)票據交換。(15)匯兌概論。(16)國內匯兌。(17)國外匯兌。(18)附屬業務及核准業務等等。
②銀行制度(半年三學分,每周三小時)
本課程內容:(1)緒論。甲、何謂銀行制度。乙、各國銀行制度概論——歐洲之單一中央銀行制度,美國之聯邦儲備銀行制度,加拿大之分立特許銀行制度。(2)英國銀行制度。甲、英格蘭銀行——英格蘭銀行之行政管理,關於英格蘭銀行之立法,一八四四年之條例,一九一四年之幣制條例。一九二八年之幣制條例,一九二五年金本位之恢復,一九三一年金本位之放棄,英格蘭銀行其他銀行制度。(3)美國銀行業述略——銀行業之興起與發達,土地銀行,邦立銀行,美國第一銀行,地方銀行之增加,美國第二銀行,自由銀行業時代之特點。乙,國立銀行制度——條例之規定及其影響,國立銀行之缺點。丙,聯邦準備制度——聯邦準備條例之規定,聯邦準備條例之實行,聯邦農田借款,各種營業,美國銀行業之特點,美國銀行業最近之發展,領袖銀行。(4)德國銀行制度.。甲、德國銀行業述略,德國國家銀行,各邦發行銀行,私立銀行,歐戰後之發展。(5)法國銀行制度。甲、前言,乙、法蘭西銀行,丙、股份銀行,丁、抵押銀行,戊、歐戰後之發展。(見右上圖)
③投資學(半年三學分,每周三小時)
本課程目的在灌輸學生以近代投資之概念,作研究長期金融之基礎,其內容(1)投資之演進,資金之供給與需要,證券價格之變動,投資之收益與危險,及良好投資之基本因素;(2)對證券本身各問題,如變資性,抵押性,法律地位,契約關係等;(3)說明政府公債與產業各部門所發行債券、股票之特質,並就各投資者之不同的立場,而作個別之觀察與分配;(4)投資關係之結構,金融市場之影響,商業循環之變遷及政府對證券資本之控制等等。
④中外金融市場(半年三學分,每周三小時)
本課程內容分(1)國際金融市場——引言,國際金融市場之定義,國際金融市場之停滯,國際金融市場之前提條件,國際金融市場之作用,中央銀行與國際金融市場,中央銀行之外匯控制,金融市場上之短期放款,資金之反常移動,由投機引起之資金移動,由資本逃避所引起之資金移動,資市反常移動與正常移動之區別,世界貿易金融之重要及其市場,貿易以外之收支金融,債權之清理與抵銷,及資本交易與金融市場。(2)金融市場一般之比較分析——定義,市場之機構,金融市場與資本市場之區別,職能制金融商場之組織,機關制金融市場之組織,貸款人,借款人,各市場之關係。中央銀行對於金融市場之關係,信用與通貨之管理,金融市場之重要性。(3)紐約金融市場——引言,聯邦制度,商業銀行制度,承兌市場,聯邦資金市場,短期政府證券市場,商業票據市場,抵押放款市場,國際金融中心地之紐約。(4)倫敦金融市場——引言,英格蘭銀行制度,合資銀行制度,其他金融機關,倫敦市場之籌碼與作用,匯兌平衡基金之設立及其運用,國際金融中心之倫敦。(5)中國金融市場——引言。上海金融市場,漢口金融市場,華北金融市場,華南金融市場,抗戰後金融市場之概觀,結論。
⑤國際匯兌(半年二學分,每周二小時)
本課程內容分匯兌之原理,匯票之需要與供給,匯票之種類,銀行長期匯票之效用,承兌匯票以及匯兌行市與匯兌銀行之業務,並注重商業信用狀之引用,與其他銀行信用證明之性質,更時論及外匯票據與國際貿易之關係,外O統制與管理,以及匯兌平衡基金等問題。(右圖是學生銀行學會的會刊,石印本)
⑥國際貿易(全年四學分,每周二小時)
本課程闡述國際貿易之理論與實踐。先講述國際貿易之性質與發展,比較利益定律,物價自動調整之原則,國際收支平衡之原則,國際貸款與投資,賠款與戰債,國際間幣制與外匯之合作問題。次述及各國對外貿易之概況,統制貿易之方法(如進出口限額,外匯統制,貨幣貶值等)。複次,講述銀行周轉進出口業之方式(如各種匯票,信用證等)應用原料品與製造品之交易方法。再次,論及其他有關的特殊問題,如傾銷問題,關稅問題,商約問題,海洋運輸問題等。
⑦公司理財(半年二學分,每周二小時)
本學程闡述有價證券之種類,及其應用,公司之理財機構,公司收入之管理:預算之控制,公司之發起,擴充,合併,失敗與改組。兼及公司理財之各種社會問題。

學術貢獻


國立商學院創辦了我國第一個土地經濟學系,是我國土地資源管理學科之先驅。

校友代表


朱劍農

朱劍農(1910-1986),安徽省旌德縣人。1944年應聘為國立商學院教授。建國后歷任湖南大學財經學院院長、教授,中南財經學院副院長、教授,中國科學院武漢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顧問、研究員等職。他從1927年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農業經濟學理論,在關於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的農村經濟和土地制度方面,在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領域,以及在農業經濟學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索。

姚梅鎮

姚梅鎮(1915~1992),湖南省益陽縣人。1943-1945年,先後在國立商學院和國立貴州大學執教。建國後任武漢大學法律系和國際法研究所教授,中國國際法學會理事,中國國際經濟法研究會會長。他多年來致力於國際經濟法研究,筆耕不輟,著述等身,是中國國際經濟法學科的創始人、奠基者之一。

易庭源

易庭源教授是知名學者易中天的父親。他於1940年考入國立商學院,修讀會計。1944年畢業后留校擔任助教。1946年隨國立商學院併入國立湖南大學,1953年又隨院系調整北上至中南財經學院(今日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易庭源教授創立了我國會計學中的“資金運動會計理論”和“利潤分塊理論”,是我國會計學界的著名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