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裕故里
劉裕故里
劉裕故里即徐州彭城縣綏輿里,也叫綏德里或綏里。”綏輿里“最早見於南朝沈約的《宋書》,《宋書·武帝本紀》記載:“高祖武皇帝諱裕,字德輿,小名寄奴,彭城縣綏輿里人,漢高帝弟楚元王交之後也。”根據《宋書》的記載,得知綏輿里在彭城縣(今徐州市銅山區),彭城縣是西漢楚元王劉交的都城,大彭鎮尚有楚元王墓(又名楚元王冢)。然而到了唐代,《元和郡縣圖志》又說:“綏輿山,在(蕭)縣東二十五里。宋高祖綏輿里人,蓋因里以名山也。”也就是說“蕭縣東二十五里有一座綏輿山,大概因為綏輿里而得名,宋高祖劉裕是綏輿里人”,那麼問題來了,綏輿里在綏輿山嗎?《郡縣誌》並沒有說綏輿里在綏輿山,更沒有說劉裕是所謂綏輿山人,我們只是知道蕭縣綏輿山因為彭城縣綏輿里而得名,並不等同於綏輿里和綏輿山是同一個地方。由於綏輿山得名於綏輿里,想必這兩個地方非常相近,按照《郡縣誌》“蕭縣東二十五里有一座綏輿山“的說法,蕭縣縣城往東12.5公里正是徐州市銅山區漢王鎮,可見綏輿山在蕭縣和漢王鎮交界,綏輿里最有可能在漢王鎮,此地有漢高祖劉邦的試劍石(拔劍泉),古有彭城漢高祖廟(漢高皇帝廟),劉宋帝室居於漢王鎮合情合理,所以徐州綏輿里應在銅山漢王,臨近綏輿山,與今蕭縣接壤。
劉裕北伐
2.《南史》:“宋高祖武皇帝諱裕…彭城縣綏輿里人”;
3.《全宋文》:“帝姓劉諱裕…彭城縣綏輿里人”;
4.《太平御覽》:“高祖武皇帝姓劉氏,諱裕,彭城綏輿里人”;
5.《冊府元龜》:“宋高祖武帝姓劉氏彭城縣綏里人”;
6.《世說新語箋疏》:“宋高祖兄弟世為彭城綏里人…彭城於春秋屬宋…其地為清之江蘇徐州府銅山縣”;
7.《元和姓纂》:“劉…彭城 漢高弟楚元王交生休侯富…子孫居彭城,分居三里:叢亭、綏輿、安上里”;
8.《元和郡縣圖志》:“綏輿山,在縣東二十五里。宋高祖綏輿里人,蓋因里以名山也”;
9.《太平寰宇記》:“綏輿山,在縣東三十五里,宋高祖緩輿里人,蓋因山為里名也”;
10.《讀史方輿紀要》:“綏輿山,在今縣東北二十里。劉裕為綏輿里人,里蓋因山以名也”;
11.《全史宮詞》:“宋,高祖武皇帝,姓劉名裕。漢高祖弟楚王劉交之後。世為彭城人,后徙京口。”
12《漢語大詞典》:寄奴 拼音:jì nú 南朝 宋高祖劉裕的乳名。《宋書·武帝紀上》:“高祖武皇帝諱裕,字德輿,小字寄奴,彭城縣綏輿里人,漢高帝弟楚元王交之後也。
《宋書·劉延孫傳》記載:“延孫與帝室(帝室指宋武帝劉裕)雖同是彭城人,別屬呂縣。劉氏居彭城縣者,又分為三里,帝室居綏輿里,左將軍劉懷肅居安上里,豫州刺史劉懷武居叢亭里,及呂縣凡四劉。雖同出楚元王,由來不序昭穆。”正史寫明了宋武帝劉裕的故鄉綏輿里在彭城縣,然而蕭縣卻有一座綏輿山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兩地相鄰的緣故,蕭縣在當時其實並不屬於彭城郡。按《宋書▪州郡一》:“彭城太守…領縣五:彭城令、呂令、蕃令、薛令、留令;沛郡太守…領縣三:蕭令、相令、沛令。”綏輿里在彭城郡彭城縣(今徐州市銅山區),而綏輿山在沛郡蕭縣,劉裕是彭城郡彭城縣綏輿里人,非沛郡蕭縣綏輿山人,二者雖然同名,卻不能混為一談。
宋武帝劉裕
據唐李延壽撰《南史·宋本紀》:“宋高祖武皇帝諱裕,字德輿,小字 寄奴,蕭縣綏輿里人,姓劉氏,漢楚元王交之第二十一世孫也。彭城,楚都,故苗裔家焉。
劉裕( 363-422)是楚元王劉交的後代,家住彭城綏輿里。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封其四弟劉交為楚王,都彭城。劉交的後世子孫多住彭城以西綏輿里、安上里、叢亭里三處。西晉末年,八王混戰,羯族起兵反晉,黃河流域出現混亂局面。中原部分士族和百姓紛紛渡過長江,到相對安定的江南避亂。316年,晉愍帝被俘,西晉滅亡。317年,鎮守建鄴(今南京)的安東將軍司馬睿被推舉為晉王,次年稱帝,史稱東晉。就在這一時期,劉裕的祖父、父親為了避亂,從彭城遷到江南,落足丹徒京口裡(今鎮江)。
劉裕生於晉哀帝興寧元年( 363),幼年家中貧窮,曾以販鞋、農耕和捕魚撈蝦為生。成年後,他身長七尺六寸,英氣勃勃,豁達大度,在同齡人中堪稱佼佼。由於生母下世較早,他跟繼母長大成人,侍母至孝,左鄰右舍有口皆碎。
晉孝武帝時期,皇室爭權奪利,四分五裂,百姓不堪重負,紛紛揭竿而起。當時,京口裡號稱北府,住著許許多多徐州人,崇武好鬥'民風強悍。青年的劉裕毅然充軍,在領兵冠軍孫無終部下當差。那時,“五斗米教”孫恩造反,很快發展到十萬多人,“專事屠殺擄掠.破壞不遺餘力”。(據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朝廷派衛將軍謝琰、前將軍劉牢之徵討。劉牢之是彭城人,能征善戰,威名遠揚’所帶兵多是北方人,號稱北府兵。劉牢之十分欣賞劉裕,就委派他做了軍官。一次,劉裕受命帶幾十人偵察敵情,途遇孫恩數千人之眾,打了一場遭遇戰。劉裕揮舞長刀,一馬當先,直闖敵陣,而由於敵強我弱,寡不敵眾,打得十分激烈,隨從大多戰死。孫恩一率部逃海,之後經常上岸竄犯。一次,孫恩突襲京口,直逼建康(南京),朝中一片驚慌。劉裕率兵奮勇作戰,直到把孫恩又趕下海去。孫恩死後,其妹夫盧循繼續作亂。劉裕又與盧循打仗,衝鋒陷陣,屢立戰功。當時不少晉兵也搶掠百姓財產,凶比盜賊,唯有,劉裕的部隊紀律嚴明,秋毫無取,深得民心。這樣,劉裕逐漸成了北府軍的著名領袖。
“五斗米教”作亂未平,又發生了桓玄篡晉之事。司馬氏朝廷命劉牢之興兵討伐。劉牢之一怕鬥不過桓玄,二怕打敗桓玄招惹是非,優柔寡斷,漸失人心,無奈上吊自殺了。劉裕乘機執掌了軍事大權,果斷地決定從京口起兵,直搗建康,結果戰勝了桓玄,從而又掌握了東晉的政權。
此後,劉裕發動了旨在統一國家的第一次北伐戰爭。409年,劉裕率兵進攻南燕,次年佔領燕都廣固(今山東益都),收復青州。正當北伐節節勝利之時,盧循卻乘劉裕後方空虛之機,進攻建康。劉裕調集精兵,火速南下,再次打敗盧循,並乘勢向南發展,先後攻破廣州、江陵、成都、襄陽,消滅了境內的割據勢力,鞏固了南方。
416年,劉裕第二次北伐,兵分五路,水陸並進。他把故鄉彭城作為軍事指揮中心和基地,一邊打仗,一邊建設家鄉。就在這一年,汴水上漲,衝決城牆。劉裕重整城池,使彭城出現“宏壯堅峻,樓櫓赫奕”的雄偉景觀。為便於航運和軍事,他又疏通汴水,使船隻可直達京城。劉裕把指揮中心設在戲馬台上,在台東側建台頭寺。據記載,台頭寺規模很大,中有正廟,東有關帝廟,西有聚奎堂,還建有懷古堂、石經院、山頭井等。同時,劉裕在軍事上也進展順利,連續收復了許昌、洛陽等重鎮,417年叉攻破長安,消滅了後秦國。這樣,就把從青州到潼關的東晉疆土連成一片,從而保證了長江流域較長時期的安定局面。
九月九日,重陽佳節,劉裕班師回到彭城,設宴戲馬台上,大宴群僚,同慶北伐戰爭的輝煌勝利。著名詩人謝靈運奉旨勞軍,也恭逢盛會。席間,大家紛紛賦詩慶賀。劉裕慨然以詩明志:“先盪臨淄寇,卻清河洛塵。華陽有逸驥,桃林無伏輪。”表達了一位軍事家、政治家的豪邁氣魄:揮師北進,蕩滌南燕;帶兵西征,掃平後秦放馬華山之陽,讓潼關桃林再無兵車出沒……
北伐的偉大勝利,為劉裕打下了帝業的基礎。420年,劉裕取代晉朝司馬氏的名號,建立了宋朝,並把愛子劉義隆封在故鄉彭城,做彭城公。為造福家鄉父老,劉裕下令免去家鄉賦稅:“彭城桑梓,宜同豐沛。”
劉裕稱帝后,一改東晉紀綱不立、豪強橫行的局面,建立了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制度。他疏遠名門士族,使他們有職無權;卻重視寒門子弟,多選他們人仕。這一政策,極大地調動了寒門素族的積極性,成功地抗擊了北方鮮卑的幾次大規模入侵,保護和發展了民族經濟和文化。
當了皇帝的劉裕,仍然保持著清簡寡慾的作風。他不愛珍寶珠玉、堅車駟馬,也不陶醉吹拉彈唱和輕歌曼舞。廣州人進貢一筒華麗細布,他嫌太奢侈,不僅退還,還要彈劾送布人,下令不準生產。他身上燥熱生瘡,平素喜涼。有人獻一石床。他睡上感覺很好,但叉轉而嘆息,做木床尚且費工費時費料,何況石床呢?於是,下令把石床毀掉。宮中接待,他崇尚節儉,不事奢華。出門散步,他常帶幾個隨從,穿雙木拖鞋。接待下屬,他也不要求穿官服,方便從事。其內官不藏金銀財寶,卻收藏著務農時使用的農具。劉裕經常教育子女:不要忘了庄稼人的艱難。
422年,劉裕病死,在位3年,享年60歲,葬蔣山。
作為一位出色軍事家、政治家的劉裕,一直受到後人的讚頌。尤其是到了唐后南宋時期,趙家朝廷昏庸腐敗,大好河山淪為敵手。同是宋朝,同是面臨半壁河山淪喪,劉裕興兵北伐屢屢奏捷,而趙家朝廷卻只知花天酒地,無能至極。人們多麼盼望劉裕式的人物出現,揮師北伐,收拾破碎的河山啊!愛國主義詞人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寫道:“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首名家絕唱,更使劉裕的英名萬古流芳。
甘露降生
傳說劉裕出生時有神光照亮室內,當晚還降甘露。徐爰《宋書》曰:高祖武皇帝姓劉氏,諱裕,彭城綏輿里人。夜生,有神光之異。是夕,甘露降於墓樹。嘗游下邳,遇一沙門於逆旅,沙門言及中原事故,因云:“江表尋當喪亂。”高祖曰:“便遂至亂亡,當有拯之者不?”沙門曰:此瘡難治,先有良藥,當以相與。”因取懷中黃散裹留之。沙門既去,高祖追而望之,倏忽不見。以黃散治瘡,一傅而愈。餘散寶錄之,被金瘡輒用,有驗。晉陵人韋叟,少以占相為事,其言多驗,嘗相高祖,曰:“君當立,主方伯。”久之,又曰:“君相輒進,貴不可言,惟願富貴無相忘。”
彭城賦詩
初,武帝引謝晦為太尉主簿,從征關洛。帝於彭城大會,命紙筆賦詩,晦恐帝有失,起諫帝,即代作曰:“先盪臨淄穢,卻清河洛塵。華陽有逸驥,桃林無伏輪。”於是群才並作。武帝將北伐,登城屬詠,謝晦誦王粲詩:“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焉傷心肝。”不覺流涕,因之輟駕。
建立宗廟
宋武帝初受晉命為宋王,建宗廟於彭城,依魏、晉故事,立一廟。初祠高祖開封府君、曾祖武原府君、皇祖東安府君、皇考處士府君、武敬臧后,從諸侯五廟之禮也。既即尊位,及增祠七世右北平府君、六世相國掾府君為七廟。
重視鄉黨
劉裕即位后給家鄉實行免租政策,宋武帝《復彭沛下邳詔》:“彭、沛、下邳三郡,首事所基,情義繾綣,事由情獎,古今所同。彭城桑梓本鄉,加隆攸在;優復之制,宜同豐、沛,其沛郡、下邳,可復租布三十年。”另外劉裕一直重用故鄉之人,如《入京城令》:“預是彭沛鄉人赴義者,並可依劉主簿。”(《宋書·劉鍾傳》。義旗將建,高祖版劉鍾為郡主簿,明日從入京城,將向京邑,高祖令雲。)
修繕祖墳
劉裕,楚元王后,故修治其墓,墓在徐州楚王山。中書黃門侍郎傅亮還受命作《為宋公修楚元王墓教》曰:“楚元王積仁基德,啟藩斯境(漢書曰:楚元王交,字游,高祖同父異母少弟也。漢立交為楚王,王彭城。)…可蠲復近墓五家,長給灑掃。便可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