葭沚街道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區轄街道
葭沚街道位於台州市椒江區 ,椒江區西大門,西與黃岩區毗鄰,南與路橋區接壤,北鄰椒江,區域面積46.7平方公里,港岸線長6.5公里,下轄39個行政村,3個實業總公司,7個社區居委會 。2010年戶籍人口117912人(2010年)。2016年末戶籍人口75718人。
葭沚地處椒江南岸,宋代稱“賈子”、“家子”,西與柵浦接鄰,東南有葭沚山,古稱蓬萊島。古鎮瀕臨口岸,交通發達,商賈雲集,殷富之家頗多,素稱富庶之鄉。
椒江沿岸集鎮,古以柵浦為商埠,繼之葭沚,后遷海門。葭沚水路暢通,水路直通澤國、太平(溫嶺)、路橋、黃岩。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浙海關設家子(葭沚)分口,轄金清、百嶠、健跳、江廈埠4個,分口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撤銷,18世紀中葉商埠漸興,一度成為閩貨的集散地。
該街道轄有48個。
轄區詳情 | |||
中山社區 | 桔園社區 | 星洲社區 | 江邊社區 |
東平社區 | 柵浦社區 | 東升居委會五洲村 | 星光村 |
星明村 | 繁榮村 | 富強村 | 烏石村 |
三山村 | 上洋村 | 建庫村 | 高坎村 |
水門村 | 永寧村 | 紅星村 | 東方村 |
平橋村 | 東京村 | 東山頭村 | 南洋村 |
錦扇橋村 | 東上洋村 | 東庄村 | 下陳壩村 |
方橋村 | 井馬村 | 前村 | 中村 |
前進村 | 后村 | 上北山村 | 下北山村 |
金洋村 | 上馬後大村 | 上馬前大村 | 花涇村 |
白岳村 | 柵橋村 | 梘頭村 | 后許村 |
平橋石村 | 尚澄村 | 董家洋村 | 馬庄村 |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葭沚騰飛插上了翅膀,勤勞、勇敢的葭沚人民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為先導,埋頭苦幹、銳意進取、敢爭一流,創造了葭芷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光輝業績。至2005年,全街道已實現工農業總產值74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達到19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2.18億元,2005年街道實現財政總收入1.52億元,農民人均收入7900元。
面對未來,葭沚人民充滿信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激勵著葭芷人民不斷開拓,不斷創造全新的業績。
“葭”為水邊的蘆葦,“沚”為水邊的窪地,葭沚處於江邊,由椒江沖積而成,曾地勢較低並長滿蘆葦,葭沚由此而得名,葭沚境內以海積平原為主,佔總面積80%強,平原上間布小山陸嶼,北面椒江貫穿全境,形成天然良港,既得舟楫之便,又有山海之利,形成了獨特的自然環境。
葭沚街道地處迅速崛起的台州新城,境內重點工程密集,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椒江大橋、台州中心大道、82省道等骨幹道路橫貫其中,台州市體育館、台州市客運中心、台州學院椒江校區、浙大研究生院台州分院、浙大研究院台州分院、葭沚涇文化長廊、東方太陽城等文體設施錯落分佈,為未來台州高品位的人文板塊,人文氣氛濃厚,將對未來新台州發展的起到極其重要的推進作用。
葭沚歷史悠久,相傳南宋年康王趙構曾於葭芷停留,至今江邊尚有遺跡與章安古鎮金螯山隔江相望。葭沚地處椒江入海口,交通便捷,早在明清年間就已是商賈雲集、人文薈萃、農漁商並興的浙中沿海名鎮,浙江水產學校曾坐落葭沚,送大暑等民間活動極富特色。
古鎮鄉土建築是一本鄉土生活和鄉土文化的歷史書。至今鎮內保存三大姓的家譜,民國十年(1921)重修《赤山陶氏宗譜》,民國二十一年(1932)重修《家子周氏宗譜》、《家子黃氏宗譜》,記載著人口文字檔案和地方鄉土歷史信息。
葭沚,是一個位於台州灣的古老漁鎮。千百年來,這裡的百姓以出海捕魚為生。自上世紀20年代開始,當地富紳黃楚卿出資在原葭沚道頭路廊邊上建起了規模宏大的五聖廟后,每年逢農曆“大暑”這一天,此地漁民便都要舉行“送大暑船”的習俗活動,集資做一二丈長小船一隻,船內置豬、羊、雞、鴨、香米、水缸、灶等物品,船上裝五聖神像,於“大暑”這日點上香燭,集體誦經送船出海,可保商家漁民一年平安。葭沚的“送大暑船”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送大暑船”也是一年比一年紅火,它那熱烈張揚的祭祀和表演,吸引著周邊的群眾。
葭沚以黃、陶、周三大姓聚族而居,翁、李次之。以老街兩側分佈的大透古宅,有將軍第、大夫第、羅家裡、老黃家、黃家、陶家、陳家、李家等大戶,當年有些宅第門口豎立顯耀的科舉甲午石和門楣題額,彰顯主人的身份和學識修養。
葭沚老街
今保存台門屋一字開10間,包鐵皮的二扇大厚門,台門泡釘“宅仁通德;帶水屏山”聯。中透一院13間,廳內地鋪進口黃釉地磚,青石柱礎浮雕戲文人物、絲竹樂器、自行車、洋車等多種題材,頗具民國生活氣息。“西陶”為富紳陶壽農故居,有照壁、門樓、合院、附廊屋等30餘間,建築中西合璧,用料考究,氣勢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