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寬永
福建泉州德化縣農民義軍首領
寨潰兵敗鄭寬永的義軍在前線失敗后,元軍乘勢追剿。翌年,鄭寬永親率義軍攻打德化縣城,大獲全勝。不久元軍攻破霸王寨,寬永自刎,家族被殺絕。
一、順朝流 揭竿起義
相傳元末,德化清泰里梓溪村霞村尾有一位名叫鄭寬永,號子安的農民,生得魁梧高大,為人豪傑,耍槍舞棒抱不平,對於弱者常拔刀相助。他年輕時正處於元朝官迫民變的大動亂形勢中,就和附近棗垵苦格的道士黃化顯,俗稱“許格師公”及江西慈化寺和尚彭瑩玉等人,同白蓮教組織的紅巾軍取得秘密聯繫。提出“明王出世,老君降生,摧富益貧”的口號而揭竿起義。
首先由許格師公在梓溪的斜嶺上設坊祭天后,把先組織起來群眾,頭扎紅巾為標誌,自稱“抗元紅巾軍”,軍中奉祀老君佛像,凡出師必須焚香禮拜,又叫“香軍”。
鄭寬永組織這支香軍,隊伍不斷壯大,大多是貧苦農民和流落僻壤山鄉的災民,共有一千多人馬,士氣旺盛,戰鬥力很強,加上黃化顯曾經去過廬山學法,具有“剪紙為馬,撒豆成兵,點樹為將”的法術,因此,一舉便攻進德化縣城,一直打到閩北各縣。
二、建山寨 稱霸王
鄭寬永的起義隊伍,藉助神威,所向披靡,一連打了許多勝仗,為謀求霸業,一邊派謀士聯絡友軍,一邊大力招軍買馬,把隊伍擴充到近萬人,在德化梓溪建立戰鬥大本營。
不久,寬永在梓溪自立為“霸王”,封東溪的陳大鏡、樟鏡的胡大山為正副將軍,許格的黃化顯為軍師,桂陽的林維義(又名、林庚二),李山陳仕賢為謀士,上涌的鄭道義為太尉,黃上、林陳慶、陳祿為偏將。分駐數地進行練武演兵。還在附近的主要關隘建立聯防寨堡。東南有許格的軍師寨,東北有長潭的附馬寨,西南有黃村裡的山仔寨,西北有桂陽的大帽寨等分兵把守,互相照應,一時軍威大振,元兵長期不敢冒進。
霸王在治理軍政時,組織士兵開山耕田,取得軍糧自給。又在銀瓶岐山下開採銅礦,自鑄銅幣,還在李田村設考場,開科選拔文武人才,還開闢一條從上涌后坂道台宮經梓溪直達葛坑的交通要道。在梓溪的蔣山坪,設集市,每天可銷售豬肉一千斤,早晨可賣三擔韭菜,商賈行人來來往往,川流不息,整個梓溪熱鬧非凡。
三、外援友軍 損兵折將
鄭寬永義軍的副將胡大山及謀士林維義領兵千人。前往南平潼頭駐防。友軍陳友定在汀州被元軍擊敗,逃至建寧府向元軍投降。義軍胡大山鎮守潼關拒不受降,決定撤回德化大本營,道經尤溪縣時被伏兵阻擊。林維義學過道術,在被圍困的緊要關頭,使起道法念動咒語,號角一吹,便見平地狂風驟起,許多披盔戴甲的神兵,排山倒海地殺來,號角再吹,又有無數的虎、豹、豺、狼張牙舞爪前來助戰,胡大山率領的義軍,乘勢殺出重圍。但是這些神兵,卻被元兵用狗血噴射,則立刻消失。戰鬥結束,一千人馬全部潰散,傷亡慘重,胡大山與林維義帶著幾十名殘兵敗將突圍。
四、受敵誘惑 寨潰兵敗
鄭寬永的義軍在前線失敗后,元軍乘勢追剿。元軍壓境之時,用利誘的手段進行招安,派隨軍的官員向鄭寬永饋贈金、銀、珠寶和黃土各一盤進行試探,寬永因軍餉困難即收金銀財寶,退回黃土。因此,元軍視寬永是貪財的“草寇”,遂增兵進攻。寬永憑著深山密林,居高臨下,易守難攻的天然地勢,再堅守一年。後來,元軍又用重金買通陳郁,離間義軍將佐,同時砍伐古董格到許格的原始森林,打開進軍的障礙,繼而唆使陳大鏡指控黃化顯有背主投元的陰謀,挑撥說:“自古是君朝臣,哪有臣朝君之理,大王你每次見黃化顯回寨,都得親迎接他,這樣下去,他一定會背叛你。”霸王鄭寬永輕信讒言,下令殺害黃化顯。嗣後,陳郁又勾結姦細在夜間偷偷斬斷通往主寨的橋柱,陳大鏡力大無比,能擔兩大桶楻的水,致使在大鏡擔水過橋時墜落深潭而死。半年之間,連失兩員大將,軍中人人自危,軍心渙散,有不少士兵竟投奔元營,不久元軍見鄭寬永眾叛親離,就增兵進逼梓溪義軍的大本營,把山下的交通封鎖,切斷水源,圍困月余。寨中正是糧盡水絕,但鄭寬永還是固作鎮定,命士兵用尿洗衣曬在寨牆上,以示霸王寨頂還有水,但天不隨人願,一陣大風把衣物卷下元營,元兵一聞,竟是尿洗衣服作詐,就命元軍奮力攻寨,一舉拿下霸王寨營垣。寬永見大勢已去,逐拔劍自刎,家族被元軍斬盡殺絕,當地百姓也受株聯,被殺甚多,鄭寬永反元鬥爭長達18年之久,至此失敗告終。
元至順(1330~1332)間,鄭寬永出生於萬山叢中的戴雲山主峰東側、海拔1587米的土雲岐峰北麓桂陽梓溪霞村美一農民家庭。青少年時期生活困苦。他秉賦聰敏機智,讀過多年塾學,頗通文墨。自幼喜好舞拳弄棒,長大后習練騎射武藝,閱讀兵書韜略。性豪邁,重義氣,善結交,有抱負,具膽略,敢作為,群伙中有鶴立雞群之概。
元至正(1341~1368)間,中國各地連年災荒四起,農業失收,人民生活困苦;而朝廷及地方政治腐敗,橫徵暴斂,層層加重勒索盤剝,社會動蕩。福建與全國各地一樣,官迫民變,農民紛紛揭竿而起反抗酷政。年輕敢於作為的鄭寬永,面對酷政盤剝痛苦的生活現實和各地官迫民變的動亂形勢,乃與鄰村古格農民、道士黃化顯(習稱許格“師公”),江西宜春慈化寺和尚彭瑩玉等人及當時白蓮教組織的農民義軍“紅巾軍”秘密聯繫,以宗教為掩護,傳出“賢王出世,老君降生,摧富益貧”等口號,組織農民舉義反元。
約至正十一年(1351),鄭寬永發動貧苦的農民數百人,聚集於清泰里斜嶺山頭設壇祭天,揭竿起義。義軍頭扎紅巾,自稱“反元紅巾軍”。因其隊伍成員多為農民,又稱“農民軍”。日夜加緊訓練,提高隊伍素質,增強戰鬥能力,以備隨時應戰。為加強義軍凝聚力,利用宗教信仰,崇奉李老君偶像,凡練兵、出師必頂禮膜拜宣誓,增強義軍鬥志,堅定必勝信念,鼓動人人英勇殺敵立功。
翌年,鄭寬永親率義軍攻打德化縣城,大獲全勝。又乘勝先後橫掃鄰縣及閩中、閩南諸縣邑,一直打到閩東北一帶。所到之處,開倉濟民,劫取官府庫銀以資軍餉,大肆招兵買馬,隊伍迅速擴大至近萬人。並派部下林維義(又名林庚二,德化桂陽人)、陳仕賢(德化李山、即今戴雲人)到南平,與那裡的義軍首領、自稱“荊南王”的陳友定聯繫,又與江西義軍陳友諒聯繫,密謀策劃,互相照應,共同討伐元軍。
鄭寬永又在自己轄境內處處築寨堡,設重重關隘,分兵把守,加強防衛,以抵禦朝廷討伐。他於梓溪老家營建主寨,稱“霸王寨”,寬永自立為“霸王”。任命黃化顯為軍師,林維義、陳仕賢為謀士,陳大鏡、胡大山為左右將軍,鄭道義為太尉,陳慶、陳祿為偏將,等等,一個小朝廷的“君臣人物”俱全。為加強中央寨堡——霸王寨的防衛,周圍建立聯防寨堡。東南有古格“軍師寨”,東北有長潭“駙馬寨”,西北有桂陽“大帽寨”,南有黃村裡“山仔寨”,還有葛坑“夫人寨”等,各派驍勇部將領兵把守,士氣軍威大振,防衛固若金湯。朝廷屢次派兵進剿討伐皆失利敗退,形成雄踞一方獨霸自治的局面。
鄭寬永對軍政治理聽取了軍師黃化顯、謀士林維義、陳仕賢等人的寶貴意見,組織義軍屯墾種植,充實軍糧,減輕農民負擔,讓農民休養生息發展生產;組織專業人員採礦冶鍊與建窯燒瓷等。又修橋築路便利交通,加強與外界聯繫,鞏固其轄境的統治。如以梓溪為中心,分別至上涌(通大田)、葛坑(通尤溪)各開闢一條石砌道路,經薦解溪南埕、石城、雷峰、蕉溪至縣城(通福州、泉州)也修築一條通行大道。通縣城的大道,部分石砌路段至今尚存。當年縣城一帶到梓溪“小朝廷”晉見朝拜、辦差事的人絡繹不絕,沿途村落店鋪林立,生意興隆。有些路段地名、路旁店屋基址至今猶存(如雷峰埔頭的“店仔路”,長一二百米)。
鄭寬永農民義軍政權的建立,其消息由縣、路報至京城,成為元朝廷的一塊心病,焦慮不安,一再派御林軍配合地方官軍進剿均未得逞。至正末年,明太祖朱元璋的起義部隊勢如破竹,元朝廷元氣大失。但閩中元兵仍繼續圍剿德化寬永大本營,義軍利用崇山峻岭、溝壑密林險要地形等有利條件與其迂迴周旋,長期對壘。元軍又以利祿誘勸招安,亦未湊效。據傳,當時朝廷謀臣聚議獻策,設計試探寬永等的抱負與謀略,伺機行事。朝廷派欽差帶厚禮至霸王寨拜見寬永議和,厚禮中有滿盛珍寶、裝飾華麗的最珍貴御品三盤,恭奉於寨殿案上。寬永看后大悅,與軍師、謀士等計議后,收下其中滿盛黃金、白銀的各一盤,而對滿盛“黃土”的一盤認為沒有什麼經濟價值,遂作為復禮由欽差帶回。欽差回朝復旨,朝廷君臣大喜:“此莽寇耳!(貪眼前財利,棄無價土地)不久必覆滅。”於是,一面加緊圍剿,一面重金賄賂內奸,離間瓦解其領導層,促使內訌。寬永等中計,偏聽讒言,誤殺軍師黃化顯等,導致眾叛親離。不久元軍攻破霸王寨,寬永自刎,家族被殺絕。其殘部后被朱元璋部隊兼并。與元兵對壘了18年的寬永農民義軍政權,至此覆亡。
據民間所傳,當年鄭寬永的農民起義政權轄境及於閩粵贛部分地區,即所傳“錢糧(賦稅)霸三省”。其反元武裝鬥爭事迹於民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明桂陽名士、廩生林泰心曾為鄭寬永撰記,雲其:“鄭君是亦陳勝、吳廣之儔歟!”賦予高度評價。據《桂陽鄉志》稱:《桂陽林氏族譜》、《李山陳氏族譜》等有其部分史跡可考。保定軍官學校出身、曾任民國時期陸軍中校團副賴其鋒(1890~1953,又名賴思考,德化上涌桂林人)有詩《游梓溪霸王寨懷古》云:
金戈把起戰元夷,攻克城垣振義師。
陣鼓疊催寒敵膽,奮身衝殺樹王旗。
神兵勇為創新業,險寨據來圖霸基。
一代英豪名不朽,千秋遊子仰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