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

豆科紫荊屬植物

紫荊(學名:Cercis chinensis),豆科紫荊屬,落葉喬木或灌木。原產於中國。性喜歡光照,有一定的耐寒性。喜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不耐淹。萌櫱性強,耐修剪。皮果木花皆可入葯,其種子有毒。是家庭和美、骨肉情深的象徵。

形態特徵


紫荊
紫荊
叢生或單生灌木,高2-5米;樹皮和小枝灰白色。葉紙質,近圓形或三角狀圓形,長5-10厘米,寬與長相若或略短於長,先端急尖,基部淺至深心形,兩面通常無毛,嫩葉綠色,僅葉柄略帶紫色,葉緣膜質透明,新鮮時明顯可見。
花紫紅色或粉紅色,2-10餘朵成束,簇生於老枝和主幹上,尤以主幹上花束較多,越到上部幼嫩枝條則花越少,通常先於葉開放,但嫩枝或幼株上的花則與葉同時開放,花長1-1.3厘米;花梗長3-9毫米;龍骨瓣基部具深紫色斑紋;子房嫩綠色,花蕾時光亮無毛,後期則密被短柔毛,有胚珠6-7顆。
紫荊[豆目豆科植物]
紫荊[豆目豆科植物]
莢果扁狹長形,綠色,長4-8厘米,寬1-1.2厘米,翅寬約1.5毫米,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喙細而彎曲,基部長漸尖,兩側縫線對稱或近對稱;果頸長2-4毫米;種子2-6顆,闊長圓形,長5-6毫米,寬約4毫米,黑褐色,光亮。花期3-4月;果期8-10月。

生長習性


暖帶樹種,較耐寒。喜光,稍耐陰。喜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不耐濕。
萌芽力強,耐修剪。

分佈範圍


產我國東南部,北至河北,南至廣東、廣西,西至雲南、四川,西北至陝西,東至浙江、江蘇和山東等省區。為一常見的栽培植物,多植於庭園、屋旁、寺街邊,少數生於密林或石灰岩地區。模式標本采自北京(栽培植物)。

生長繁殖


播種

紫荊花和果實圖冊
紫荊花和果實圖冊
9月至10月收集成熟莢果,取出種子,埋於干沙中置陰涼處越冬。次年3月下旬到4月上旬播種,播前進行種子處理,這樣才做到苗齊苗壯。用60℃溫水浸泡種子,水涼後繼續泡3天至5天。每天需要換涼水一次,種子吸水膨脹后,放在15℃環境中催芽,每天用溫水淋澆1次至2次,待露白后播於苗床,2周可齊苗,出苗后適當間苗。4片真葉時可移植苗圃中,畦地以疏鬆肥沃的壤土為好。為便於管理,栽植實行寬窄行,寬行60厘米,窄行40厘米,株距30厘米至40厘米。幼苗期不耐寒,冬季需用塑料拱棚保護越冬。

分株

紫荊根部易產生根櫱。秋季10月份或春季發芽前用利刀斷櫱苗和母株連接的側根另植,容易成活。秋季分株的應假植保護越冬,春季3月定植。一般第二年可開花。

壓條

生長季節都可進行,以春季3月至4月較好。空中壓條法可選1年至2年生枝條,用利刀刻傷並環剝樹皮1.5厘米左右,露出木質部,將生根粉液(按說明稀釋)塗在刻傷部位上方3厘米左右,待干後用筒狀塑料袋套在刻傷處,裝滿疏鬆園土,澆水后兩頭紮緊即可。一月後檢查,如土過干可補水保濕,生根后剪下另植。
灌叢型樹可選外圍較細軟、1年至2年生枝條將基部刻傷,塗以生根粉液,急彎后埋入土中,上壓磚石固定,頂梢可用棍支撐扶正。一般第二年3月分割另植。有些枝條當年不生根,可繼續埋壓,第二年可生根。繼續埋壓,第二年可生根。

扦插

在夏季的生長季節進行,剪去當年生的嫩枝做插穗,插於沙土中也可成活,但生產中不常用。

嫁接

可用長勢強健的普通紫荊、巨紫荊做砧木,但由於巨紫荊的耐寒性不強,故北方地區不宜使用。以加拿大紅葉紫荊等優良品種的芽或枝做接穗,接穗要求品種純正、長勢旺盛,選擇無病蟲害或少病蟲害的植株向陽面外圍的充實枝條,接穗採集后剪除葉片,及時嫁接。可在4至5月和8至9月用枝接的方法,7月用芽接的方法進行。如果天氣乾旱,嫁接前1至2天應灌一次透水,以提高嫁接成活率。

栽培技術


水肥管理

紫荊喜濕潤環境,種植后應立即澆頭水,第三天澆二水,第六天後澆三水,三水過後視天氣情況澆水,以保持土壤濕潤不積水為宜。夏天及時澆水,並可葉片噴霧,雨後及時排水,防止水大爛根。入秋後如氣溫不高應控制澆水,防止秋髮。入冬前澆足防凍水。翌年3月初澆返青水,除7月和8月視降水量確定是否澆水,4至10月各澆一次透水,入冬前澆防凍水。第三年使用同樣方法澆灌,第四年進入正常管理,但防凍水和返青水要澆足澆透。如條件允許,4月中下旬和9月下旬澆一次透水,其他季節可靠天生長。有人認為紫荊耐旱,怕淹,其實紫荊是喜濕潤環境的,只不過不能在積水狀態下生長。
紫荊喜肥,肥足則枝繁葉茂,花多色艷,缺肥則枝稀葉疏,花少色淡。應在定植時施足底肥,以腐葉肥、圈肥或烘乾雞糞為好,與種植土充分拌勻再用,否則根系會被燒傷。正常管理后,每年花后施一次氮肥,促長勢旺盛,初秋施一次磷鉀複合肥,利於花芽分化和新生枝條木質化后安全越冬。初冬結合澆凍水,施用牛馬糞。植株生長不良可葉面噴施0.2%磷酸二氫鉀溶液和0.5%尿素溶液。

整形修剪

紫荊在園林中常作為灌叢使用,故從幼苗撫育開始就應加強修剪,以利形成良好株形。
幼苗移栽后可輕短截,促其多生分枝,擴大營養面積,積累養分,發展根系。翌春可重短截,使其萌生新枝,選擇長勢較好的3個枝保留,其餘全部剪除。生長期內加強水肥管理,對留下的枝條摘心。定植后將多生萌櫱及時疏除,加強對頭年留下的枝條的撫育,多進行摘心處理,以便多生二次枝。
在栽培中要加強對開花枝的更新。實踐證明,超過5年的老枝,著花量就較少了,而且花芽上移,影響觀賞,故應及時更新。

防治方法


紫荊常見病蟲害有紫荊葉枯病、紫荊枯萎病、紫荊角斑病、紫荊枯梢病等。
紫荊角斑病
紫荊
紫荊
癥狀:主要發生在葉片上,病斑呈多角形,黃褐色至深紅褐色,後期著生黑褐色小霉點。嚴重時葉片上布滿病斑,常連接成片,導致葉片枯死脫落。
發病規律:為真菌性病害,病原菌為尾孢菌、粗尾孢菌兩種。一般在7至9月發生此病。多從下部葉片先感病,逐漸向上蔓延擴展。植株生長不良,多雨季節發病重,病原在病葉及殘體上越冬。
防治:(1)秋季清除病落葉,集中燒毀,減少侵染源。(2)發病時可噴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00至10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至1000倍液,或80%代森鋅鋅500倍。10天噴1次,連噴3至4次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紫荊枯萎病
癥狀:葉片多從病枝頂端開始出現發黃、脫落,一般先從個別枝條發病,后逐漸發展至整叢枯死。剝開樹皮,可見木質部有黃褐色縱條紋,其橫斷面可見到黃褐色輪紋狀壞死斑。
發病規律:該病由地下傷口侵入植株根部,破壞植株的維管束組織,造成植株枯萎死亡。此病由真菌中的鐮刀菌侵染所致。病菌可在土壤中或病株殘體上越冬,存活時間較長。主要通過土壤、地下害蟲、灌溉水傳播。一般6至7月發病較重。
防治:(1)加強養護管理,增強樹勢,提高植株抗病能力。(2)苗圃地注意輪作,避免連作,或在播種前條施70%五氯硝基苯粉劑3至5斤/畝。及時剪除枯死的病枝、病株,集中燒毀,並用70%五氯硝基苯或3%硫酸亞鐵消毒處理。(3)可用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200倍或50%多菌靈可濕粉400倍,或用抗黴菌素120水劑100ppm藥液灌根。
紫荊葉枯病
癥狀:主要危害葉片;初病斑紅褐色圓形,多在葉片邊緣,連片並擴展成不規則形大斑,至大半或整個葉片呈紅褐色枯死。後期病部產生黑色小點。
發病規律:為真菌病害,病菌以菌絲或分生孢子器在病葉上越冬。植株過密,易發此病。一般6月開始發病。
洋紫荊
洋紫荊
防治:(1)秋季清除落地病葉,集中燒毀。(2)展葉後用50%多菌靈800至1000倍,或50%甲基托布津500至1000倍噴霧,10至15天噴一次,連噴2至3次。
紫荊枯梢病
癥狀:感病的植株先從枝條尖端的葉片枯黃脫落開始,在一叢苗木中,先有一兩枝枯黃,隨後全株枯黃死亡。感病植株莖部皮下木質部表面有黃褐色縱條紋,橫切則在髓部與皮層間有黃褐色輪狀壞死斑。
防治方法
1、發現病株立即拔除,並用50%菌靈可濕性劑400倍液澆灌土壤。
2、在重病區,注意實行輪作。
蟲害主要有:
1、大蓑蛾
防治:(1)秋冬摘除樹枝上越冬蟲囊。(2)6月下旬至7月,在幼蟲孵化危害初期噴敵百蟲800至1200倍。(3)保護寄生蜂寄生蠅等天敵。
防治:(1)秋、冬結合澆封凍水、施在植株周圍淺土層挖滅越冬繭。(2)少量發生時及時剪除蟲葉。(3)幼蟲發生早期,以敵敵畏、敵百蟲、殺螟松等殺蟲劑1000倍噴殺。
3、蚜蟲
防治:可噴40%樂果乳油1000倍噴殺。

下級分類


白花紫荊(變型)(學名:CercischinensisBungeform.albaS.C.Hsu)
花白色。產江蘇上海(復旦大學校園內有栽培)。
短毛紫荊(變型)(學名:CercischinensisBungeform.pubescensC.F.Wei)
灌木,高2-3米。幼枝、葉柄以及葉下面沿脈上均被短柔毛。產江蘇、浙江、安徽、湖北、貴州和雲南。

主要價值


藥用

紫荊花圖冊
紫荊花圖冊
樹皮可入葯,有清熱解毒,活血行氣,消腫止痛之功效,可治產後血氣痛、療瘡腫毒、喉痹;花可治風濕筋骨痛。
樹皮(紫荊皮):苦,平。活血通經,消腫解毒。用於風寒濕痹,經閉,血氣痛,喉痹,淋證,癰腫,癬疥,跌打損傷,蛇蟲咬傷。
木部(紫荊木):苦,平。活血,通淋。用於痛經,瘀血腹痛,淋證。
花(紫荊花):清熱涼血,祛風解毒。用於風濕筋骨痛,鼻中疳瘡。
果實(紫荊果):用於咳嗽,孕婦心痛。

經濟

木材紋理直,結構細,可供傢具、建築等用。

園林綠化

紫荊先花徠後葉,花形如蝶,滿樹皆紅,艷麗可愛,葉片心形,多叢植於草坪邊緣和建築物旁,園路角隅或樹林邊緣。因開花時,葉尚未發出,故宜與常綠之松柏配植為前景或植於淺色的物體前面,如白粉牆之前或岩石旁。

植物文化


詩詞

朝代詩名作者
唐朝見紫荊花韋應物
唐朝題弟臮〈述書賦〉后竇蒙
唐朝得舍弟消息杜甫

傳說

紫荊花圖冊
紫荊花圖冊
紫荊把根深深扎百姓人家的庭院中,一直是家庭和美、骨肉情深的象徵。晉代文人陸機有詩云:“三荊歡同株,四鳥悲異林。”後來逐漸演化為兄弟分而複合的故事。
南朝吳鈞的《續齊諧記》有這麼一個典故:傳說南朝時,京兆尹田真與兄弟田慶、田廣三人分家,當別的財產都已分置妥當時,最後才發現院子里還有一株枝葉扶疏、花團錦簇的紫荊花樹不好處理。當晚,兄弟三人商量將這株紫荊花樹截為三段,每人分一段。第二天清早,兄弟三人前去砍樹時發現,這株紫荊花樹枝葉已全部枯萎,花朵也全部凋落。田真見此狀不禁對兩個兄弟感嘆道:“人不如木也”。後來,兄弟三人又把家合起來,並和睦相處。那株紫荊花樹好象頗通人性,也隨之又恢復了生機,且生長得花繁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