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經濟統計
社會經濟統計
社會經濟統計學是研究社會經濟統計活動的規律和方法的學科。
社會經濟統計是對社會經濟現象的一種調查研究活動。它密切聯繫事物的質的方面,調查研究社會經濟現象的數量方面,並用數字語言儘可能精確地表述出來。社會經濟統計學就是研究如何進行這種調查研究活動的一門社會科學。
在原始社會末期和奴隸社會形成過程中,已出現了統計的萌芽。在國家產生以後,統治階級為了徵兵、勞役和稅收,需要了解人口、土地、糧食和牧畜等的數量。最早的統計是從人口和土地的計量開始的。在封建社會中,統計已略具規模,但總的說來發展緩慢。至資本主義上升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生產逐步社會化,統計逐漸擴大到工業、農業、商業等各個方面。在這種統計活動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人們開始總結統計實踐的經驗,逐漸形成了比較系統的統計理論知識,產生了統計學。現在,一般公認的最早的統計學著作,是英國W.配第1676年所著的《政治算術》。還有差不多同時出現的德國H.康令(1606~1681)所著的《國情論》。此後,在統計學說史上形成長期並存的“政治算術學派”和“國勢學派”。兩大學派的共同點,在於都以社會經濟作為研究對象;不同之點,在於是否把數量方面的研究作為這門學科的基本特徵。經過兩百年之久的爭論,到19世紀中葉,統計學作為一門對社會經濟現象進行數量分析的科學才得到社會的公認。在政治算術學派和國勢學派的爭論還沒有完全解決時,比利時的L.A.凱特爾(1796~1874)在他的《社會物理學:或試論人的才能的發展》(1869)等著作中,把概率論引入了統計學,開闢了統計學的新領域,逐漸形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即數理統計學。
目前世界上存在著多種統計學派。數理統計學派認為,統計學就是數理統計學,是現代應用數學的一個分支,是通用於研究隨機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數量特徵的方法體系。數理統計學在近幾十年中,在理論、方法和應用上有了很大的發展。社會統計學派則認為,統計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現象,目的在於研究社會現象內部的聯繫和相互關係。
K.馬克思和F.恩格斯是社會主義社會經濟統計理論的奠基人。他們在領導第一國際的革命運動中,提出無產階級必須建立自己的統計,作為了解各國工人階級狀況、揭露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制定國際工人運動戰略策略的依據。列寧曾指出社會經濟統計是認識社會的有力武器之一,是國家監督的重要工具之一。他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統計的理論建設、制度建設、組織建設奠定了基礎。毛澤東強調實事求是、調查研究,並把“注意基本的統計”作為黨委會的工作方法之一。
社會經濟統計的主要特點是:①數量性。包括社會經濟現象的數量多少,現象之間的數量關係,質量互變的數量界限。社會經濟統計是在與一定質的聯繫中,反映這些數量方面的現狀和它們的發展變化過程。②總體性。即對社會經濟現象總體的數量方面的認識。③具體性。指具體事物的數量方面。它研究具體事物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的數量表現。因此,它總是同現象的質密切聯繫在一起的。④社會性。社會經濟現象是人類社會活動的條件、過程和結果。它們都是人類有意識的社會活動,都和人們的利益有關。社會經濟統計的認識主體也有社會性。
社會經濟統計活動的成果有:①統計資料;②統計方法。在社會經濟統計學的發展過程中,曾一度把這兩方面的成果都包括在自己的研究範圍以內。實際的發展情況表明,社會經濟統計學的研究領域,逐步向後者發展。它已經成為一門認識社會經濟現象數量方面的方法論學科。
社會經濟統計學是一門多科性的學科。它的基本分科是:社會經濟統計學原理、經濟統計學、社會統計學、部門統計學及統計史。在部門統計學中,又分為人口統計學、農業統計學、工業統計學、教育統計學、文化統計學、衛生統計學等。
除各部門統計學與相對應的部門學科聯繫密切外,社會經濟統計學作為一個整體,與哲學、政治經濟學和數學的關係最為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