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海劇團

成立於1948年的劇團

江蘇省淮海劇團的前身是淮陰專區大眾淮海劇團。民國37年(1948年),以革命戰爭年代的淮海區第三中心縣委大眾淮海劇團和沭陽縣藝人小組部分藝人組建而成。這支土生土長的戲曲隊伍,在戰爭年月肩背步槍,手提三弦,深入前沿陣地,鼓舞軍民鬥志,大量編演現代戲,如《勸子參軍》、《小板凳》、《三星落》、《大後方》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繼續編演現代戲,如《莫落跑》、《兩好合一好》、《害人的西乾道》等。1954年,整理的傳統劇目《求情》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谷廣發獲演員二等獎。

歷史沿革


1956年11月轉為江蘇省淮海劇團,仍駐清江市。先後從縣屬劇團和有關部門,調進演員、編劇、導演、作曲、舞台美術工作者多人充實劇團。1957年,參加江蘇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傳統戲《催租》、《罵雞》、《打幹柴》,現代戲《拾秸頭》,以其剛勁、樸實、潑辣、奔放、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獲得一致好評。谷廣發、朱桂州獲一等獎。《罵雞》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音播放。1959年,參加江蘇省第三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改編的傳統戲《樊梨花》,被譽為“一枝清香的荷花”。1959年國慶節,團長谷廣發作為江蘇省勞動模範觀禮團成員,赴京參加慶祝新中國成立10周年大典。1960年,劇團被評為全國社會主義建設先進集體,陳玉梅代表出席大會。
劇團成立以來,多次邀請老藝人配合新文藝工作者,挖掘、整理傳統劇目,錄製、傳授唱腔和傳統表演身段。1960、1961年,兩次進行規模較大的藝術練兵活動,對劇種風格、劇目、唱腔、語言、表演等,作了比較全面的研究和實驗。初步清理出淮海戲的歷史源流;編寫出《淮海戲音韻》和《淮海戲舞台語言研究》;挖掘、繼承了長期不唱的老腔,改革、創造了一些新腔,演出水平有很大提高。1962年3月,第二次赴上海交流演出,上海唱片公司為劉長珍、楊秀英、魏化蘭等演員演出的《樊梨花》、《皮秀英四告》、《三拜堂》、《罵雞》等劇目灌制了唱片。《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發表多篇文章,給予較高評價。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劇團停演。1968年12月,劇團撤銷,大部分演職員下放勞動。1971年3月恢復建制,調回28人,並招收演員33人。先後移植了《沙家浜》、《閘上風雲》、《向陽商店》等戲。1973年,創作的現代戲《兩親家》參加江蘇省專業劇團戲曲會演。1975年,赴京參加移植“樣板戲”調演和慶祝新中國成立26周年獻禮演出,《閘上風雲》選場被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現場直播和錄製播放。1978年,恢復傳統戲演出,劇團重新加工《三拜堂》、《樊梨花》、《皮秀英四告》、《催租》等傳統保留劇目,受到廣大觀眾讚揚。

傑出演員


谷廣發、朱桂洲、劉長珍、楊雲發、陳玉梅、王保萃、楊秀英、溫士奇、王聿珍、朱培鑾、周廣乾、蔣其章、范珍美、徐萬維、楊雲蘭、李守英、魏良昭、曹亞芳、李嵐科、苗愛華、吳玲、魏佳寧許亞玲、徐棣琴、熊化冰、孟善榮、王安順張志剛、張沖林、文林志、陶化友、章其弘、郭彬、楊麗華、馬士

獲得榮譽


淮海戲演員
淮海戲演員
現代戲《生死怨》獲演出一等獎、劇本二等獎、表演一等獎;
《十里香》獲劇本二等獎,並獲文化部現代小戲創作獎和中國戲劇家協會主辦的“全國優秀劇本獎”。1982年,《十里香》被中央電視台錄像播放。
1984年演出《兒女情》,獲江蘇省第三屆戲劇百花獎優秀導演獎、優秀演出獎、優秀表演獎和江蘇省慶祝新中國成立35周年戲劇調演優秀劇本獎等獎項。
1986年,《果園風情》參加全省新劇目觀摩演出,榮獲優秀劇本獎、優秀演出獎、優秀表演獎。
五十多年來,劇團創作、整理、改編和移植演出的劇目多達二百餘部。其中,整理改編的《皮秀英四告》《三拜堂》《樊梨花》《催租》《罵雞》《借靴》《趕集》《王婆賣瓜》等劇目是劇團的優秀代表作和保留劇目。創作演出的優秀現代戲《十里香》《生死怨》《兒女情》《果園風情》《粉禍》《非常母女》《豆腐宴》《臨時爸爸》《永恆的彩霞》《皮秀英》等劇目曾先後多次參加全國性的藝術活動,多次榮獲“五個一工程獎”和“優秀劇目獎”。
2005年劇團榮獲“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稱號,團長、書記鮑鶴雲同志赴北京參加會議並領獎。2007年12月3日,在蘇州舉行的第十屆中國戲劇節開幕式暨梅花獎獲獎演員頒獎儀式上,《豆腐宴》主演魏佳寧同志捧回了首屆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第二十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2008年6月,淮海劇團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月,進京參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淮海戲的表演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是綻開在淮海平原上一支絢麗的藝術花朵。

傳承保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江蘇省淮海劇團獲得“淮海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