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

雲南省轄鄉

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位於雲南省西南緣,西鄰緬甸。總面積2539平方千米。隸屬滄源縣,滄源縣轄4個鎮、6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勐董鎮岩帥鎮勐省鎮芒卡鎮單甲鄉糯良鄉勐來鄉、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班洪鄉、班老鄉;勐省農場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常住人口為11560人。

地理環境


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隸屬滄源縣,地處滄源縣北邊,距縣政府所在地15公里,到縣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縣15公里。東鄰糯良鄉,南鄰勐懂鎮,西鄰班洪鄉,北鄰勐來鄉。轄勐角村、控角村等9個行政村。
地勢南北高,東西低,有翁黑山、控角山、芒告大山、科弄山、勐卡山等山脈。最高海拔2600米,最低海拔680米。全鄉地處北回歸線以南,氣候受印度洋暖濕氣候和西南季風的影響,具有氣候溫和,光熱條件略顯不足的特點。年均降雨量1763.5毫米,常年日照數為1900.5小時。滄(源)孟(定)公路過境。景點有立新溶洞。翁丁佤族村保留著古老民族傳統。
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位於滄源佤族自治縣中部,跨東經99°05′至99°18′,北緯23°10′至23°19′之間,東接糯良鄉,西與班洪鄉接壤,南鄰勐董鎮,北連勐來鄉。

歷史沿革


1937年設滄源設治局。因在瀾滄江支流之源而得名。1952年設滄源縣,1964年改為自治縣。
2000年,滄源佤族自治縣轄3個鎮、8個鄉:勐董鎮、岩帥鎮、勐省鎮、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班洪鄉、南臘鄉、糯良鄉、單甲鄉、班老鄉、勐來鄉、團結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02579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勐董鎮45443岩帥鎮16242勐省鎮22667團結鄉14755單甲鄉10347糯良鄉13247勐來鄉14080勐角鄉13615班洪鄉9633南臘鄉34666班老鄉7884
2001年,全縣轄3個鎮、7個鄉、1個民族鄉:勐董鎮、岩帥鎮、勐省鎮、團結鄉、單甲鄉、糯良鄉、勐來鄉、班洪鄉、班老鄉、南臘鄉、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
2004年8月26日,《關於滄源縣單甲鄉政府駐地遷移的批複》(雲政復[2004]85號):同意滄源佤族自治縣單甲鄉政府駐地由單甲村委會單甲村遷至永武村委會永董村。
勐角是傣語地名,意即人類最先開創家業的地方(壩子)。元、明屬耿馬土司轄地;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勐角土司罕榮高受封“世襲土千總”,隸屬鎮邊廳。1945年設勐角鎮,隸屬滄源設治局。1950年成立勐角區政府。1953年建立中共勐角區委員會。1968年成立革委會;1969年改名為紅忠公社;1984年改為勐角區公所;1988年2月設立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1997年,面積216.7平方千米,人口1.3萬,轄勐角、勐甘、控井、翁丁、糯掌、芒公、勐卡、蓮花塘、控角9個行政村。

行政區劃


2008年代碼
530927205:~201勐角村~202蓮花塘村~203控角村~204翁丁村~205勐卡村~206芒公村~207糯掌村~208控井村~209勐甘村
所轄村
[糯掌村]地處勐角鄉西南邊,距鄉政府所在地9千米。東鄰勐角鄉,南鄰控井村,西鄰芒公村,北鄰控角村。面積4.3平方千米,海拔1636米。轄班開、科弄等7個村民小組。2007年有農戶245戶、鄉村人口975人,其中農業人口975人。
[控井村]地處勐角鄉東南邊,距鄉政府所在地2千米。東鄰糯良鄉,南鄰勐懂鎮,西鄰班洪鄉,北鄰勐來鄉。面積6.97平方千米,海拔1227米。轄控井一社、控井二社等7個村民小組。2007年有農戶319戶、鄉村人口1238人,其中農業人口1238人。
[蓮花塘村]地處勐角鄉東邊,距鄉政府所在地3千米。東鄰糯良鄉,南鄰勐甘村,西鄰勐角村,北鄰勐來。面積7平方千米,海拔1225米。轄糯恩、允納、賀允等9個村民小組。2006年有農戶486戶、鄉村人口2074人,其中農業人口2074人。
[勐角村]地處勐角鄉中心。東鄰蓮花塘,南鄰控井村,西鄰糯掌村,北鄰控角村。面積9平方千米,海拔1250米。轄賀苦、老街等9個村民小組。2007年有農戶535戶、鄉村人口2095人,其中農業人口2095人。
[控角村]地處勐角鄉西北邊,距鄉政府所在地2.5千米。東鄰蓮花塘,南鄰勐來,西鄰翁丁,北鄰勐角村。面積3平方千米,海拔1450米。轄洞康、老寨、等4個村民小組。2007年有農戶185戶、鄉村人口774人,其中農業人口7714人。
[勐卡村]東南距鄉政府駐地34千米。最高海拔1530米,最低海拔1150米,面積28.86平方千米,境內大多為高山峽谷。轄5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2003年,有200戶、1190人。勐卡新寨(一、二、三組)共有94戶、634人。
[翁丁村]翁丁是佤語地名,翁為水,丁為接。翁丁,意為連接之水。該地有幾條小河相互連接,而以此得名。位於滄源縣城西北面,距縣城32千米。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地勢東高西低,最高海拔2124米,最低海拔800米,境內大多數為高山峽谷。轄有4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2003年有238戶、1094人。翁丁大寨(一、二、三、四組)共有113戶、543人。
[芒公村]東南距鄉政府駐地40千米。境內大多為高山峽谷,地勢西高東低,最高海拔2211米,最低海拔1584米,村內絕大多數面積屬山地荒坡。面積33.8平方千米。轄6個自然村寨,7個村民小組。2003年全村317戶、1603人。芒公大寨(一、二組)共有74戶、407人。
[勐甘村]地處勐角鄉東南部,距縣城7千米,距鄉政府所在地8千米。面積19237.5畝,最高海拔1420米,最低海拔1140米。轄4個自然村,5個村民小組。2008年有371戶、農戶1414人,以佤族拉祜族為主體。
轄勐角、蓮花塘、控角、翁丁、勐卡、芒公、糯掌、控井、勐甘9個行政村,51個自然村,60個村民小組。鄉政府駐勐角街,距縣城15千米。

文化


在中國雲南西南部,中緬邊境的阿佤山群山中,有一塊被大霧覆蓋的地方,這就是臨滄市境內的滄源佤族自治縣,自古至今,都被世人稱為秘境之地。
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
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
翁丁佤族原生態村位於滄源縣西部,距離縣城33公里,座落在一個群山環抱、雲霧繚繞的山麓上,這裡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水土豐美、環境宜人、自然資源豐富。這裡居住的民族全部是佤族,這裡保留了完整的佤民族風俗,可以充分享受到佤族民俗風情。寨子周圍有茂盛的榕樹、竹林及高大的樹木。公路兩旁有碧綠的田野,因常年雲霧繚繞,被當地人稱為“翁丁”(佤語為大朵白雲的意思)。翁丁佤族歷史悠久、傳統文化底蘊深厚、自然生態環境優美、古樸。主要景點有民居建築(指傳統的桿欄式樓房)、牛頭寨門、剽牛樁、捏西欄(公房)、祭祀神林、神秘的寨樁(寨子的標記,從它的構造可以講述司崗里傳說)、古老的水碓、佤王府、翁丁白雲湖以及傳統編織、傳統服飾、濃郁的民族風情、原始的剽牛祭祀、聲勢浩大的拉木鼓活動、還有待客佳肴雞肉爛飯,這些傳統文化構成了翁丁佤族的歷史、文化特色及主要風格,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專家學者觀光旅遊、採風調研,並為電視電影新聞媒體提供了天然的拍攝場地。目前已成為了滄源佤族自治縣對外宣傳佤文化的一個窗口及旅遊景點。

自然資源


全鄉有耕地總面積31226畝(其中:水田11442畝,旱地19784畝),人均耕地2.5畝,主要種植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18341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8341畝,其中:茶園面積7112畝,其中可採摘面積4688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5畝,主要種植茶葉、甘蔗、核桃經濟林果,其中:種植甘蔗2574畝;水面面積244畝,其中養殖面積244畝;其他面積28206畝。
全村國土面積613.7平方公里,海拔1250米,年平均氣溫21℃,年降水量80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31226畝,人均耕地2.5畝,林地18341畝。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916.6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32元。該鄉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經濟


該鄉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916.6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789.69萬元,佔總收入的61.4%;畜牧業收入323.15萬元,佔總收入的11.1%(其中,年內出欄肉豬4481頭,肉牛436頭,肉羊125頭);漁業收入27.2萬元,佔總收入的0.9%;林業收入54.7萬元,佔總收入的1.9%;第二、三產業收入282.6萬元,佔總收入的9.7%;工資性收入291.3萬元,佔總收入的10%。農民人均純收入1632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鄉外出務工收入275.1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239人(占勞動力的25.2%),在省內務工345人,到省外務工894人。
特色產業
該鄉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07年主產業全鄉銷售總收入580.7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0%。該鄉目前正在發展茶葉、甘蔗特色產業,計劃大力發展核桃產業。擁有企業4個,其中縣級龍頭企業3個;專業合作組織1個,其中,已登記註冊1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農戶數71戶。

社會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鄉有1199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有1751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59.4%)。有2826戶通電,有928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346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5.8%、31.5%和79.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04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609戶(分別佔總數的35.3%和20.6%)。
該鄉到縣道路為柏油路;進鄉道路為柏油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3公里,建有集貿市場1個。全鄉共擁有汽車42輛,拖拉機149輛,摩托車282輛。全鄉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6955畝,有效灌溉率為60.8%,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494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6畝。
到2007年底,全鄉建有沼氣池農戶950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904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9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904戶。全鄉有29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48個自然村已通電;有49個自然村已通路;有25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51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38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鄉農戶住房以其他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8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22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6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247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文化教育
該鄉建有小學22所,校舍建築面積25229.9平方米,擁有教師138人,在校學生1807人,距離鄉中學0.3公里。目前全鄉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807人,其中小學生1388人,中學生419人。
全鄉建有文化活動室2個、圖書室6個、業餘文娛宣傳隊7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人口民族


現有農戶2950戶,有鄉村人口12417人,其中農業人口12417人,勞動力4924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3512人。
有傣、彝、拉祜、佤等12個少數民族,其中傣族3224人,彝族1093人,拉祜族915人,佤族7883人,漢族486人。
面積216.75平方千米,3267戶、13450人(2007年),其中農村人口2876戶、12416人。該鄉現有農戶2950戶,共鄉村人口12417人,其中男性6476人,女性5941人。其中農業人口12417人,勞動力4924人。該鄉以佤、傣族為主(是漢、佤、彝、傣、拉祜族混居地),其中佤族7220人,傣族2973人,彝族1057人、拉祜族908人、漢族259人。
到2007年底,全鄉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0773人,參合率86.8%;享受低保3021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衛生所面積為485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3人,該鄉距離縣醫院15公里。該鄉建有公廁36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3個,人畜混居的農戶962戶,占農戶總數的32.6%。
根據滄源佤族自治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常住人口為1156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