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楠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1912年出生於上海,幼年喪父,早失怙恃,自學成材,聰穎過人。十五歲就讀於上海南洋中學。1929年入上海暨南大學攻讀,並任南洋文化事業部英文翻譯。1933年任暨南大學理學院院長助理。1935年與黃素封合譯《十七世紀南洋群島航海記兩種》,為他從事譯者的第一部著作,也是他從事南洋研究的開始。1935年1月,出任上海振華油漆製造廠的海外代表,隻身南來新加坡僑居七年。住在中巴魯(也是南洋學會臨時地址)至1941年12月日軍侵佔新加坡前攜妻帶女燕燕和婷婷離新經緬甸回返重慶。

人物簡介


姚楠(1912-1996),字梓良,筆名有施平、南遷、史耀南等。

人物生涯


1939年,年二十七,在新加坡《星洲日報》社“星洲十年”任編委主任及該報出版部主任編輯;並主持編輯“南洋文化”、“南洋經濟”等副刊。1940年3月17日他與劉士木、張禮千、許雲樵關楚璞韓槐准、郁達夫假新加坡南天酒樓成立“中國南洋學會”並被推選為常務理事。同年,《南洋學報》創刊號出版,主編為許雲樵(主編第一至十八卷)。1958年才改名為“南洋學會”至1999年,南洋學會已出版《南洋學報》共五十三卷,“南洋學會叢書”四十種。已成為海外華人學術團體中重要的學會。
姚教授於1942年初抵重慶,任職於南洋研究所,繼續從事南洋研究工作,苦心鑽研,成績斐然。1945年,膺任前國立東方語專校長,時年僅三十三歲,榮膺重任,士林欽服。出任校長后,十分重視東南亞研究,不久成立東南亞研究室,由張禮千教授主持。培養了不少東方語文翻譯人才和研究東南亞問題專家。1949年,上海解放后,受聘華東師範大學外文專修學校東南亞語系主任。1957年受到“反右鬥爭”與1966年“文化大革命”兩件事件衝擊,直到1979年底才平反昭雪。
姚教授在1980以後,在學術上非常活躍,擔任過復旦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教授或研究員,併兼任上海華僑歷史學會會長,中外關係史學會,海外交通史學會等顧問。1990年以後,他雖年入耄耋,病魔纏身,但他以驚人的毅力,筆耕不輟,鍥而不捨,出版了十五種譯著,即使他病重期間,他還完成和出版了最後一部遺著《南天餘墨》。姚教授在自序中說:“南天”有南方之意,而新加坡南洋學會即在1940年成立,於其地的南天酒樓。他為發起人,故以“南天”作為紀念。“餘墨”可作寫作的尾聲解。
姚教授從事南洋研究長達六十年,著作等身,譯作亦多,所編著及譯作約三十部。而先後在《南洋學報》、《星洲日報》、《大公報》、《新中華》、《廣西日報》、《文史雜誌》、《東方雜誌》等報刊上的論文和短文雜記有百多篇。他除了在學術研究園地努力耕耘外,也極力獎掖後進,培育英才,桃李遍天下。
姚教授於1996年4月21日因病逝世,享年八十四歲。他畢生勤研僑史,心繫南洋是我國東南亞研究學科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也是當代東南亞研究的一代宗師。
(一) 編譯著作
書名出版狀況
《十七世紀南洋群島航海記兩種》(與黃素封合譯)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5
《星洲十年》(與關楚璞、郁達夫、許雲樵等合編)新加坡:星洲日報社,1940
《馬來亞華僑史綱要》台北:商務印書館,1943
《檳榔嶼志略》(與長禮千合著)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 (2版)
《古代南洋史地叢考》(與許鈺合著)香港:商務印書館,1958
《中南半島華僑史綱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46
《戰後南洋經濟問題》上海:商務印書館,1945
《馬來亞華僑經濟概況》南京:南洋經濟協進會,1946
緬甸史》(姚楠譯註)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48
《馬來亞史》(姚楠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
《華僑經營台灣史料》新加坡:南洋書局,1948
《中東史》(姚楠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80
《東印度航海記》北京: 中華書局,1982
《星雲椰雨集》新加坡:新加坡新聞與出版公司,1984
《戰後東南亞史》(與陳炎等合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熱帶獵奇》(與錢江合譯)北京:海洋出版社,1987
《東南亞與華人——王賡武教授論文選集》(姚楠編譯)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7
《中葡早期通商史》(張天澤著;姚楠,錢江合譯)香港:中華書局,1988
《南海貿易與南洋華人》(王賡武著;姚楠編譯)香港:中華書局,1988
《東南亞歷史發展》(與馬寧合譯)香港:中華書局,1988
《新金山 :澳大利亞華人史》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七海揚帆》(與陳佳榮丘進合著)香港:中華書局,1990
《歷史的功能》(王賡武著;姚楠編譯)香港:中華書局,1990
《中外關係史譯叢》(姚楠主編)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1991
《海島逸志校注》(與吳琅璇合著)香港:學津書店,1992
東南亞歷史詞典》(姚楠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
南天餘墨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5
(二)有關姚楠生平與著作
《華僑,華人問題學術討論》上海:上海市華僑歷史學會,1989
《南洋學報》第五十一卷新加坡:南洋學會,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