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槐准
韓槐准
韓槐准(1892-1970),1892年出生於海南文昌昌灑鳳鳴村,先後在當地的“寶敦學堂”和“蔚文學堂”讀書,21歲畢業時,也就相當於今天的高小學歷程度。他曾任北京故宮博物院瓷器部顧問,中央文史館館員。被譽為“研究中國古外銷陶瓷第一人”。
1892年,韓槐准出生於鳳鳴村,在家中排行老三。14歲時,他進入當地的寶敦學堂讀書,17歲時升入蔚文學堂。由於家境貧困,他21歲時畢業后便輟學謀生。“雖然只擁有相當於高小學歷程度,但韓槐准自小就有奇志,生就一股闖勁,有不少可傳的事迹。”曾主編《韓槐准文存》的海南大學教授王春煜說。
初到南洋的韓槐准
初到新加坡,人地生疏,韓槐准只得寄住在別人的商鋪中。當時,堂兄韓琚准準備出資送他回國,但韓槐准堅決拒絕,並表示任何工作都願意嘗試。於是,韓琚准便介紹他到自己與人合營的樹膠園作記賬員。樹膠園遠在吉利門島的武叻港,條件也很艱苦。初去時,韓槐准月薪只有8元,樹膠園裡只管飯不管菜,但割膠工人每月收入卻有六七十元。一個讀書識字的記賬員反不如目不識丁的工人,這對韓槐準是一個不小的刺激。於是,他發奮學習割膠技術,既當記賬員又兼割膠工人,每個月能掙下七八十元。他省吃儉用,不出兩年就把文昌老家的債務都還清了,還有了一筆不小的存款。
韓槐准和家人在愚趣園
韓槐准自幼好學,興趣廣泛。自從在藥房工作后,他便孜孜不倦地閱讀化學書籍,為日後的瓷器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談我國明清時代的外銷瓷器》論文中,韓槐准這樣回憶起與古代瓷器的結緣,“1933年我在藥房當徒工時,有一外國人向我詢問,關於我國《本草》上的蘇木,英文如何寫法?我雖然做了答覆,但他對於我國歷史記載的原產地提出問題。因此,我才開始閱讀我國和南洋關係的歷史。”
“興趣是一個人最好的老師”。從文獻記載中,韓槐准得知我國古代陶瓷曾大量輸往南洋,於是進一步研究起我國古代外銷南洋的陶瓷。打開這扇鮮為人知的奇妙大門后,韓槐准從此確定了畢生要從事的研究目標———中國古外銷瓷。由於在家鄉文昌有過開染坊的經驗,韓槐凖對有機化學染料和無機化學染料的認識,使他從彩料加熱后所起的化學變化和風化程度,以及從外國釉料傳入中國年代的先後,便能準確地鑒定一件陶瓷古董製造的年代。新加坡歷史學家許雲樵說:“用這樣的純科學的客觀方法來鑒別瓷器,在華人中韓先生是首創者。”
此前,我國的收藏家、古董商對古代瓷器的真偽鑒別,往往憑藉觀摩經驗,而非科學根據。因此,韓槐準的學說一出,便引起中外收藏界的震驚。1952年,韓槐凖經推薦加入“倫敦東方陶瓷學會”,先後寫了許多有關中國陶瓷研究的論文,其中僅發表在《南洋學報》的就有16篇之多。他著有《南洋遺留的中國古外銷陶瓷》,成為南洋一帶公認的陶瓷研究權威。凡到東方來研究中國陶瓷的歐美考古家和收藏家,都會先去拜訪韓槐凖。
僑居新加坡多年,目睹中國古陶瓷不斷流失的情景,韓槐准曾憤慨地說,“此遺留在南洋群島的我國文化遺留,盡被外人搜刮而去,而我國幾乎無有,此亦國家之一玷。”於是,他借在藥房工作業務旅行之便,到東南亞各國搜集古代中國運銷在外的陶瓷。許雲樵在《追悼韓槐准先生》一文回憶:“我有時也和他一同到舊柔佛、澤光島等地去作考古旅行,在那裡,即使有破損的陶瓷,甚至是碎片,他都小心搜集,加以考證並編號登記。有時為了一片碎瓷器,他翻檢群書,直至查出它的底細。”
就像沙裡淘金,韓槐准常常在浩如煙海的史書甚至筆記小說中,尋求關於陶瓷研究的資料和線索。他生平論著頗豐,其論著《南洋遺留的中國古外銷陶瓷》開創了我國古外銷瓷研究的先河。許雲樵贊道,“我益發覺得他的治學精神,值得讚揚,不但能和白手起家的百萬富翁相比擬,甚至更勝一籌,簡直可以和天才數學家華羅庚相媲美。”
韓槐准畢生的學術成就涉及陶瓷學、考古學、歷史學、植物學、礦物學、民俗學以及華僑史等多門類、多領域。除了陶瓷學上的成就,韓槐准還是東南亞一位著名的文物考古學和歷史學家,他在海南歷史文化研究方面的貢獻更不容忽視。
1950年底,韓槐准迴文昌鳳鳴村探望母親,仍念念不忘以前在鄉野拾得的雷公鑿。抵家不久,他便在以前拾得雷公鑿的地方搜尋,結果找到了10餘件。後來,他又擴大搜索範圍,在村子四周被雨水沖刷過的地方搜羅,總共找到了60多件雷公鑿。隨後,韓槐准來到廣州,向海南籍人類學家、史前考古學家岑家梧談及此事,並將所拍照片交給他。
后經考古學家研究,這批石器大約有4000年左右的歷史。由此斷定,在史前時代鳳鳴村周圍十餘里,應是古人類聚居地。海南大學教授唐玲玲說,韓槐准在故鄉所搜得的“新石器時代”石器60餘件,揭開了海南島考古發現的序幕,第一次為海南黎族歷史研究提供了實證性的物件。
1951年,韓槐准首先在新加坡的《星期六周刊》發表了《在海南搜得的石器》一文,他詳細記載了發現古人類石器的地點及方位,為後來學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啟發了考古學家進一步採集和鑒定,成為半個世紀以來海南島史前考古的第一次具有開拓性歷史意義的研究成果。
韓槐准發現海南文昌鳳鳴村石器之後,隨即掀起了一次研究海南石器的熱潮。1951年9月,岑家梧來到鳳鳴村訪問,在韓槐准長女韓愛菊的引導下,又發現了80多件石器,此次調查寫成了《海南島鳳鳴村新石器時代遺跡調查》一文。
1962年,韓槐准又回到鳳鳴村考古,當時蔡親雄也加入了外公的搜尋隊伍。據他回憶,當時有些墓地里裝盛孩童遺骸的瓮已露出地面,外公拍完照后,又小心翼翼地將墓地復原,除非瓮已碎裂,才拿走一兩塊殘片作研究,那份對前人的尊重與敬畏讓在場所有的人為之動容。”
唐玲玲這樣評價,“憑著韓槐准先生對考古學的功績,我們可以稱他為‘海南文化考古第一人’。”
韓槐准(右)和許雲樵合影於愚趣園
日軍佔領新加坡時,韓槐准從神農藥房退股,和友人合資創辦了華夏化學用品社。苦心經營十幾年後,華夏用品社業務蒸蒸日上。正當友人們都為他生活逐漸安定而欣喜時,他卻向大家宣布:正計劃著回國。他說,希望到國內著名窯地去考察,併到各大博物館和圖書館去瀏覽南洋見不到的古物和古籍,以完成對古外銷瓷的研究。
1962年,韓槐凖回國前與文昌同鄉合影留念
1962年初,經著名學者胡愈之力薦,韓槐准收到了故宮博物院正式邀請他回國繼續從事陶瓷研究工作的信函。那年春天,韓槐准不顧親友們的勸阻,忍痛出讓了經營了26年的愚趣園。3月17日,他帶著夫人和幼子崧豐、幼女雅櫻,踏上歸途。那一年,他已年過七旬。
一九六二年,韓槐准乘船回國
在韓槐準的捐贈品中,有一件景德鎮的康熙青龍纏枝花大罐,是他在20世紀30年代以高價從一販子手中購買的。後來此大罐長期借展於新加坡佛士博物館,索回時該館曾出重金意欲收購,並一再加碼,但韓槐准並不為之所動,不遠萬里將大罐送回了祖國。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陳麗華說,韓槐準的捐贈品,大大充實了故宮博物院藏品的內涵,彌補了我國古陶瓷收藏的空白點,如今成為故宮博物院藏品的重要組成部分。
1964年,韓槐凖(前排左二)在文昌鳳鳴村
1970年,韓槐准因患胃癌在北京腫瘤醫院病逝,享年78歲。即使在病榻上,韓槐准也不遺餘力地回復新加坡友人和後學來信請教的問題,個人不懂的則介紹對方另找他人,或代為詢問。
1970年底,許雲樵在《追悼韓槐准先生》一文寫道:“南洋有數不清的百萬富翁,都是赤手空拳發跡起來的,但從一個略識之無的膠工,一躍而成為博學多聞的考古學家,古往今來,在東南亞千餘萬華人中,惟韓先生一人而已。”
在海外飄零的四十七載歲月中,故鄉鳳鳴村始終是韓槐准最割捨不下的情結。如今,韓槐准靜靜地長眠在他魂牽夢縈的鳳鳴村,仰望藍天,聆聽流水,默默地為他傳奇的一生劃上句號。
故宮“景仁榜”上列著韓槐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