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廟

江蘇省泰州市白馬鄉白馬廟

白馬廟,是地名,卻是因廟而名。和唐僧的白馬寺類似。

據清道光和民國《泰州志》載:白馬廟在泰州東南白馬鄉、蔣子文故里。據續纂泰州志載,東漢蔣子文出生於泰州東南蔣家河旁的鄉村,少年有志,文武雙全,后從軍屢立戰功,官至秣陵(南京古稱)縣尉,因追盜賊負傷致死,葬於南京鐘山。蔣子文死後,他原來的部下曾在路上看見他“乘白馬,執白羽,侍從如生”,疑為他已成為神靈,故建“蔣王廟”。家鄉人民為祭祀蔣子文,興建了“白馬將軍廟”,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另據南京《故都印記》記載,戰國時,鐘山稱為“金陵山”,漢時俗稱“鐘山”。三國時期吳帝孫權追封蔣子文為蔣侯,因避祖父孫鍾之名諱,遂改鐘山為“蔣山”,蔣王廟易名蔣山寺。1000多年後,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稱帝,看中了蔣山寺這塊風水寶地,明初洪武九年,動用“十萬軍工”籌建孝陵,逼迫蔣山寺和尚搬家,在鐘山東麓另建靈谷寺,仍供奉蔣子文塑像。

文物古迹


一九四九年四月四日,粟裕、張震等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司令部進駐泰州城東南,在白馬廟建立三野東線渡江戰役指揮部。四月二十三日下午二時許,華中軍區副司令員張愛萍在白馬廟小樓里宣告人民海軍的成立。一年後的一月十二日,毛澤東簽發命令,任命肖勁光為海軍司令員,並著手組建海軍領導機關,人民海軍正式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個獨立軍種。一九八九年二月十七日,中央軍委發布命令,確定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日,泰州市白馬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一九八二年,白馬廟渡江指揮部舊址被列為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二零零七年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記載


吳帝孫權追封蔣子文為蔣侯,繼而又加封“白馱將軍”(民間俗稱白馬大將軍)。於是東吳大江南北,民間廣建“白馬將軍廟”供奉白馬將軍———蔣王神侯塑像,除設廟宇,民間家家均有“白馱將軍”或“白馬大將軍”牌位,專供驅邪避凶之用。此風俗流傳了1000多年,形成了白馬宗教民俗文化,直至上世紀六十年代后才逐步淡化和消失。
白馬廟在元末明初,雖稱白馬將軍廟,但只供蔣王神侯塑像,並無白馬塑像,后增白馬塑像緣於祭祀姑蘇王張士誠。白馬廟歷史上叫徐家莊。相傳,元末張士誠起義,曾屯兵在徐家莊一帶。張士誠有一匹心愛的坐騎———白馬,夜間出廄,踐踏莊稼,張士誠發現后,教人用鐵釘釘入馬蹄。當地農民感其紀律嚴明,后籌資雕塑了白馬像,供奉在白馬將軍廟內。在姑蘇王張士誠影響的江淮和吳越地區,各地白馬廟紛紛仿效泰州白馬將軍廟,都增設了白馬塑像。
古代白馬廟,與新莊的太慰庵,王莊的隆昌庵,馬庄的觀音庵,李庄的青龍庵相關聯。一廟四庵,香火繚繞,名師眾生。1936年,農曆六月初三,韋馱菩薩聖誕這天,原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安徽省佛教協會會長、九華山佛學院院長、九華山祗園禪寺第48任方仗———仁德法師(俗名李德海,1926年6月出生於泰州市高港區白馬鎮前港村),就是從太慰庵出家步入佛門。
另據,清道光年間泰州學者夏荃《退庵筆記》記載,明嘉靖年間,倭寇侵犯蘇北,淮揚道兵務副使劉景韶在泰州大敗倭賊,“然則公(劉景韶)之英武殺賊,保障一方蓋有神助也”,因為白馬將軍“蔣侯(子文)從天空授以丈八長矛,盤舞如飛,為劉助戰也”。白馬將軍廟在百姓心中又增加了幾分敬意。時至上世紀的抗日戰爭時期,為抗擊日寇,大江南北的白馬將軍廟香火特旺,這緣於民間百姓祈求蔣王神侯(白馬將軍)為我抗日將士顯神靈助神威。
未形成地名前,白馬廟建在徐家莊的東南方向,有大殿六間、門廳六間、東廂房六間,西廂房二間加走廊。這裡先以徐姓為主,明代中葉弘治年間,王姓興起,兩大姓便為庄名相爭。據傳,訴至縣衙時知縣發問:你們兩個家族名望再大,能大過白馬將軍嗎?於是提議大家共認白馬廟為庄名。從此泰州志和泰縣誌中出現白馬庄、白馬村、白馬鄉的地名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