茈碧鄉
茈碧鄉
茈碧鄉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中北部,東接三營,南連縣城,西毗喬后,北界劍川縣沙溪。國土面積有197平方公里,海拔2090米,年均氣溫13℃—14℃,降雨量700-800毫米,無霜期約200天左右,日照年均約11小時,境內有8個民族,交通、電力、通訊發達,是一個以傳統大農業生產為主的農業鄉,以種植業為主,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鄉,經濟收入以農業收入為主。
茈碧鄉一角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19100 |
男 | 9570 |
女 | 9530 |
家庭戶戶數 | 4411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19046 |
家庭戶男 | 9539 |
家庭戶女 | 9507 |
0-14歲(總) | 5318 |
0-14歲男 | 2638 |
0-14歲女 | 2680 |
15-64歲(總) | 12612 |
15-64歲男 | 6373 |
15-64歲女 | 6239 |
65歲及以上(總) | 1170 |
65歲及以上男 | 559 |
65歲及以上女 | 611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18858 |
茈碧鄉下轄:碧雲村、果勝村、大庄村、海口村、永興村、松鶴村、哨橫村。
茈碧鄉古有寧北(賧),漢屬葉榆(大理),唐屬南詔浪穹州,寧屬大理(國)浪穹縣,元代一統於中央,明清沿制,1912年(民國元年)屬洱源縣至今,鄉內有七個村民委員會,即壩區的果勝、碧雲、永興、海口、大庄和山區的松鶴、哨橫,下屬個自然村102個農業社。
總面積215453.0畝,人均佔有11.34畝,現已利用160839.3畝,佔74.65%,未利用54613.7畝,佔25.35%.園地面積2471.9 畝,佔總面積的1.15%;耕地面積26495.3畝,佔總面積的在12.3%;水域面積15731.9畝,佔總面積的7.3%;林地面積109016.9畝,佔總面積的50.6%;城鎮村莊工礦用地面積5834.4畝,占土地總面積的2.71%;交通用地面積1288.9畝,占土地總面積的0.6%。
全境氣候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特別適宜於水稻以及林果等農作物、經濟作物的生長。
境內主要儲有煤、大理石、石灰石等礦藏資源,其中尤以建築業中較為優質的米黃大理石的儲量最為可觀,已知探明的儲量為1500萬立方米,質量僅次於義大利進口的同類產品。
芘碧鄉境內水力資源的儲量十分豐富,僅來鳳河的蘊藏有2000千瓦的水力資源,可進行梯級開發。目前,日發電量平均400千瓦的來鳳河一級電站已發電。
茈碧的松鶴、溪登、石照壁、吉菜四個山區自然村有大片的林地,松林里生長有豐富的野生菌類。這些野生菌類中最為名貴的要數松茸,而產量最大的數大松甸村,該村所產的松茸個大、肉質厚、含有多種礦物質,近幾年銷售行情一路走好,遠銷日本等國,亦為當地群眾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茈碧鄉傳統的農作物有水稻、蠶豆、油菜、玉米、大白芸豆、蕎。近幾年茈碧鄉黨委政府以市場經濟為嚮導,十分注重產業結構的調整。在傳統種植業的基礎上,擴大了大蒜、百合、山藥、芋頭、甜椒等種植面積,切實提高農村家庭經濟收入。
解放初期至一九八二年,當時的生產方式以生產隊為集體、生產資料歸生產隊,勞動報酬以工分形式計算,分配方式以人頭和工分相結合方式分配。由於這種生產經營方式與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不相適應,不能充分調動廣大勞動者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因此生產效益普遍很差,畝產量產值都比較低。一九八二年,農村實行了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把原先的集體土地(即生產隊)承包到各家各戶,這種生產方式的改革極大地調動了農村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農村經濟開始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主要農作物水稻、玉米、蠶豆、油菜、大蒜等的產值產量翻了幾番,農村經濟迅速發展,截止2000年底,全鄉播種面積26495.3畝,糧食總產935萬公斤,全鄉經濟總收入4916萬元,人均佔有糧506公斤,人均純收入1288元。
1950年年與玉湖、城南合併統稱為茈碧區。1958-1962年與玉湖合稱為茈碧人民公社。1963-1978年為茈碧區。1979-1983年與玉湖分開,為茈碧人民公社。1984-1986年為茈碧區。1987至今稱茈碧鄉。
由於茈碧湖在爭放戰爭時期因生態較好,湖中蘆葦茂密,曾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邊縱”第七支隊和地下黨活動羅為頻繁的地區。解放后,茈碧出了諸如馬耀、李纘緒、花永泰等文學界、學術研究界的名家、名人。
茈碧山清水秀,地靈人傑,歷代英雄人物輩出,早在辛亥革命時期,楊友棠就在日本就參加了同盟會,曾與孫中山、黃興等交往甚密,常往返於日本、美國擅香山等地進行推翻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的革命活動。抗日戰爭時期又有“馬氏三將”之說的馬軫、馬鍈和馬崟。
楊友棠(1880-1925年),字芾南、白族,茈碧鄉碧雲村人民充人。1905年在日本參加孫中山的中國同盟會,1909年至1910年執教於“雲南陸軍講武堂”,1911年10月參加昆明“九九”反清起義后,赴南京國民政府任上校監印官,1915年回潛參加護國討袁,任第6混成旅旅長,領少將銜。1922年後在廣州大元帥府任參謀,1925年9月13日,因積勞成疾,病故於任上,葬於廣州仁望崗陸軍墓地。
馬崟(1896-1980年),字稚坡,白族,茈碧大果人。1913年與兄馬鍈同入大理中學讀書。1917年入雲南講武黨堂第十期限專學武備。1921年,任廣州革命軍大本營警衛營長並任護衛孫中山大元帥府侍衛長。其間,受孫中山先生影響,堅定了馬崟為革命而戰的信心,抗日戰爭期間,以雲南新58軍新11師長率部參加長沙保衛戰和崇陽戰役。
馬鍈(1895-1975年),字幼坡,茈碧大果人。1917年馬鍈參加護國軍,1927年任龍雲部99師上校參謀長,加與了龍雲奪取雲南的“二六”政變。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雲南組建新軍,馬鍈調60軍軍部任少將參加謀處長等職,以後隨軍參加了徐州、武漢、崇陽、南昌、長沙等重大戰役,1949年10月,時任雲南綏靖公署副主任的馬鍈積極配合盧漢,為起義立下汗馬功勞。1982年,經最高人民法院、中共中央統戰部、雲南省公安廳落實政策,恢復馬鍈起義將領名譽。
茈碧鄉交通、電力、通訊發達,全鄉有縣級公路2條,全長10。4公里,有鄉、村公路7條,全鄉35公里,7個村委會已全面通路通電、通電話,今年2月份在高寒山區自然村吉菜村通電后,全鄉已實現了所有自然村通電的目標。
茈碧的教育事業沐浴著改革春風,做到全面貫徹了黨的教育方針,分級辦學,舉全鄉之力,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大力改善辦學條件,現辦有鄉中學2所,村完小7所,小學教學點20個,有教職工187人,在校中、小學生3398人,茈碧鄉已達“普六”、“普九”標準。
隨著人民生活的改善,鄉文化事業發展迅速、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改善,已成立了鄉文化站,建起了圖書閱覽室和多功能活動室,建起了覆蓋五個村委會的有線電視網路,未通有線電視的兩個村委會也建立了“211”接收站。鄉內鄉級衛生院1所,村有衛生室7個,醫療設備齊全,群眾醫療保健得到大大改善,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水平。
境內資源豐富,陸路沿西山腳有龍泉公園、十二楓林、標山、龍王廟直至梨園、沿山腰有神奇迷離、民風純樸的梅鄉松鶴,有掩映在綠樹叢中的璀璨奪目的綠茵潭水庫,靠東有“高源明珠”茈碧湖,之後可到達茈碧湖旅遊休閑度假村,其中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被遊人交口稱讚的“世外梨園”,這裡因茈碧湖而與外界相隔;這裡有的是上百年樹齡梨樹掩映下的白族房舍村莊,有的是鄉村的寧靜與質樸無華;沒有的是城市的喧囂與紛爭,遠觀是花海、林海、果園,別具一格的白族家庭式接待。
茈碧鄉自然風光秀麗,素有“茈山碧水”的美稱。茈碧鄉境內的“標山”是大理州豐水林重點保護區之一,山間林木繁茂,古木參天,群峰競秀,山嶺綿延。遠在唐代,就在標山上建造了有“佛都”之稱的諸佛寺和“羆谷層樓”的建築群。
茈碧轄區有洱海源頭國家級保護區的淡水湖泊茈碧湖,湖面水面積1.5萬畝,儲水量2200萬立方米,湖面碧綠,煙波浩渺,有詩讚曰:“誰道洱河千勝景,源頭此處更澄清”。茈碧湖北鄰梨園村,處處有百年梨樹,盛稱“世外梨園”;西鄰千畝漁田,是垂釣愛好者的理想去處。近幾年來,茈碧鄉積極引進資金,大力開發茈碧湖旅遊業,投資200多萬元的“茈碧湖鄉村度假園”集吃、住、游、玩為一體,吸引著大量的旅客。
文化資源----境內代代有文人,村村有寺廟,有些名人的楹聯、匾額懸掛、詩畫雕刻於寺廟。特別是本主文化,融巫、儒、釋、道為一體,蔚為壯觀,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十分豐富,文化教育底蘊深厚,民間的“白祭文”更獨具特色,眾口皆碑。
茈碧鄉素有“嗩吶之鄉”、“乳牛之鄉”和“梅果之鄉”的美譽。嗩吶之聲激越高昂,在民族器樂中奇葩獨放,源遠流長。茈碧松鶴村的百人嗩吶隊多次代表州縣參加各種大型文藝表演,榮獲許多殊榮。
茈碧鄉國土面積廣闊,雨量充沛,宜草面積廣,適宜乳牛的飼養,廣闊的宜林面積和適宜的氣候條件,又為茈碧鄉提供了種植梅果林果的良好基礎。境內有豐富的梅、梨、核桃、板栗、木瓜等果樹,其中優以梅為最,僅松鶴村委會的梅樹就有14.5萬株,年產鮮梅150萬公斤,佔全縣鮮梅總產量的50%,以此為基礎,茈碧鄉的果品加工業在全縣,乃至全州、全省頗負盛名,其中尤以茈碧湖果品食品開發有限公司最有名氣,被雲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先進私營企業”稱號,州、縣旅遊產品定點接待單位。該公司開發生產的“洱寶”系列話梅、脆梅系列、雕梅系列、木瓜系列、李子系列、雕梅配系列、青梅飲料等120多個品種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授予“中國知名食品信譽品牌”。雲南省人大常委會原主任尹俊到公司調研時興緻勃勃地題書“梅果飄香”。
茈碧鄉特色農產品:水稻,野生菌,松茸,梨,蠶豆,油菜,玉米,芸豆,大蒜,百合,山藥,芋頭,甜椒,蘆葦,林木,核桃,木瓜,果品,李子,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