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坪寺
三坪寺
三坪寺--閩南佛教名剎,位於平和縣文峰鎮,距漳州市區47公里。三坪寺內供奉開山始祖楊義中高僧,他被尊稱為“三坪祖師”,唐玄宗曾賜號“廣濟大師”。
三坪寺始建於公元866年的唐代,至今香火鼎盛,在閩南及港澳、東南亞地區久負盛名,香客絡繹不絕,尤其是每年農曆的正月初六、六月初六、十一月初六以及三坪祖師的誕辰、出家、圓寂之日,更是人聲鼎沸、香火繚繞。現存的寺院是在清末時重修的,整個寺依山而築,有山門、大雄寶殿、祖殿、齋堂僧房、塔殿及鍾、鼓二樓等建築,結構嚴謹。
三坪寺是閩南一所名聞遐邇的千年古剎,唐代高僧廣濟大師曾卓錫於此,后又圓寂於此。因而成為閩南佛教聖地,每年海內外香客朝山進香達數十萬人之多。
三坪寺距漳州市區約60華里,從前香客朝山進香須從塔潭登山,其間“岩谷深邃,結曲奇危”。據《漳州府志》記載:“登者必歷三險三平,乃至岩頂”,故名為“九層岩”,苟非心誠志堅者不能至焉。寺院建在大柏山兩峰對峙一處昂起的蛇頭上,叫做“下水蛇”,溪的下游處有一“上水龜”,龜蛇相對。群山環抱,清溪回映,茂林修木。
三坪寺
相傳,唐朝會昌五年(845年),武宗皇帝滅佛,毀寺汰僧,強迫僧尼還俗。在中國歷史上,以滅佛汰僧而出名的皇帝有“三武”。一是南北朝時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燾,他崇道滅佛,大殺境內僧尼,不過六年後,太武帝駕崩,佛教又興盛起來。二是北周武帝宇文邕,他不殺僧人,只毀掉寺廟四萬所,強迫300萬僧尼還俗。但只一年,他就死了,佛教重又恢復。三是唐武宗下令毀壞了天下寺院,強迫26萬僧尼還俗。但是駐錫在漳州三平真院的義中和尚堅持禪戒,不肯還俗,被迫避居化外的九層岩,卓錫於“山鬼”(前人對土著的蔑稱)穴前。引起“山鬼”們騷動不安,一意要攆走禪師,幾番鬥法都輸了,這才心悅誠服地轉而願意為禪師架院建寺,懇求禪師慈悲為懷,閉目七日,讓他們便於做工。義中禪師應允后,只閉目五天,因聽見眾“山鬼”鑿石牽材,喊聲甚苦,於心不忍,遂睜開雙眼,神光照耀,眾“山鬼”驚惶走散。故來不及建天王殿了。
義中禪師年屆花甲,他帶領一批僧尼,徒步循溪澗進入蠻荒之地,以堅持佛法禪宗。他們和這裡的土著和睦相處,傳授桑麻耕織技術,給他們治病。六年後,武宗死了,宣宗嗣位,降旨恢復了佛教。漳州重建開元寺,有巡禮僧常肇,惟建等20人向朝廷推薦義中禪師,說他是一位嗣達摩正統,繼南宗衣缽的高僧。於是漳州刺史鄭董恭請義中禪師主持開元寺,完成了修繕之事。鄭董又將義中禪蝻的事迹上疏朝廷,宣宗皇帝就敕封義中為“廣濟大師”。到了咸通七年(866年),義中禪師已逾八十高齡了,他想念自己所創建的三平真院,毅然重返九層岩修葺三坪寺院。咸通十三年農曆十一月初六日,廣濟大師歸寂、享年九十二歲,僧臘六十五。
廣濟大師示寂后,門人弟子在三坪寺後進修了祖殿,單檐、面寬三間,殿里塑廣濟大師全身,春秋祭祀之。又奉大師遺骨及舍利子置於大瓮中,藏在山頂塔殿的石龕下。所以三坪寺又是廣濟大師的廬冢。
三坪寺
義中(781-872),唐朝僧人,俗稱三坪祖師,以其高明的醫術和熱心救苦的“救世”精神而聞名。14歲出家,27歲削髮受戒,先後訪求過懷暉、智藏、懷海、石鞏、大顛等得道高僧,研究過佛教的經、律、論,喜愛醫術,寶曆初年在三坪山建三坪真院進行傳教,同時研究前輩醫術,行醫濟世,救死扶傷。他還教育民眾鍛煉身體,教授“太祖拳”和“少祖拳”。他經常觀察自然變化,記錄整理一些天氣諺語,傳授給群眾,用土法預測天氣,指導農業生產,深受廣大群眾愛戴和尊敬。大中三年,宣宗皇帝賜義中為“廣濟大師”。咸通七年,義中八十六歲時返九層岩山建三坪寺。咸通十三年去世,終年九十二歲。
香客進入山門,步入天井。天井兩側是蓮花池,香客沿著中間的石板路直進,登上台階,便是整修一新、溢彩流金的大雄寶殿。大雄寶殿面寬三間,比山門的地勢高一米多,兩廊對峙,右廊壁上鑲嵌著清乾隆年間宰相蔡新等纂刻的重修三坪寺碑記。
三坪寺
三坪寺的最高處,也就是最後一進稱之為“塔殿”,經精心整修,煥然一新。塔殿基座高二米,正方形;重檐,面寬三間,兩側有台階,香客欣然登上台階,從邊門進入殿堂。殿堂正中極為光滑的水磨石籠里,有一尊三平祖師義中大師的跌坐像,塑像造型優美,頭戴僧帽,身披袈裟,面容慈祥可近可親。這裡香火最盛,常常被擠得里三層外三層,人頭攢動,水泄不進。
這塔殿的正中,有一個圓傘形的頂蓋,構造極為雅觀別緻,碑文稱之為“寶蓋”,正好罩在廣濟大師的頭上。據傳,義中大師九十二歲時,是坐著告辭人世間的。他仙逝後的遺骨現在還埋在他的座下水磨石籠里,故這裡香客雲集,是三坪寺最為熱鬧的地方。殿壁兩側鑲有七方碑碣,都是明、清重修殿宇的碑記。
千年古剎三坪寺,山川綺麗多姿,風景如詩似畫,是聞名遐邇之旅遊勝地。寺外原有的八大勝景,除仙人亭、侍郎亭已廢外,現還存有龜蛇峰、虎跑泉、和尚潭、毛氐洞、虎林、龍瑞瀑布。三平古寺後山上,綠樹終年青翠,極為蔭涼。山上還有一處久負盛名的“虎跑泉”。泉水甚為清冽、甘醇,沒有絲毫的污染,香客到此,暢飲一杯泉水,從口冰到心窩裡,頓覺滿身爽快,暑氣全消。這四季流不盡的泉水,勝似眼下商店出售的礦泉水。
古時候,這裡設有飲茶室,觀魚台。清代文華殿大學士、吏部尚書蔡新告老還鄉。每當盛暑時節,他總要從漳浦老家來到三平山避暑烹茶。
距二平寺院東南一裡外,有個“毛氏洞”遺址。岩石上刻有李培題寫的“毛氏洞”三個大字。這洞里是毛人生活過的地方,石頭上還有一支石燭,流傳著一則神奇的故事,給這個洞抹上一層神秘的色彩,不僅吸引眾多的遊人,也吸引著海內外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
在三坪寺前的二裡外,有一條瀑布,遊客臨近瀑布,即可聽到水聲如雷,產生氣勢磅礴之感。到了瀑布底下,抬頭仰望,只見碧綠的山泉從幾十公尺的懸崖上飛瀉而下,迸發出無數水珠,水珠如離弦之箭,萬翎齊發,源源不斷,落下白翎又像反射空中,白花花似龍鬚飄拂;水珠在艷陽的映照下,深潭上則幻出一道迷人的彩虹,蔚為壯觀。
三坪寺歷史悠久,蜚聲海外,長期以來吸引了海外廣大的僧眾和香客。1979年以來,國際友人和各地的佛門弟子、宗教團體,不遠萬里,前來朝拜,盛況空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宗教信仰虔誠,年年來朝拜,歲歲來訪問。他們目睹大陸寺院在迅速修復,宗教活動開展正常,十分高興。紛紛捐資,表示願為修建工程作奉獻。三坪寺就像一座通向海外的橋樑,為溝通我國和世界各國人民特別是東南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不斷地作出貢獻。
原在三坪寺東2.5公里處,為山房。唐咸通年間,吏部侍郎王諷為漳州剌史后,專程進山訪楊義中祥師時,就住在這裡。山房毀后建亭,名侍郎亭。新亭於1992年在寺前大埕的左前方 重建。著名書法家朱以撒先生題名,著名書畫家許沙洛題詩。其一,“當時累謫到南天,別有深山一段緣,論易談禪鐘鼓下,蒲團坐破不知年”;其二,“山中問道此居停,更為之師勒石銘,塵動淪桑埋聖跡,地靈重建侍郎亭”。均以石刻銘記。
位於三坪寺后的虎林為三平景點之一。虎林古松參天,修竹搖翠,藤蔓叢生,樹密如箍,還衍生著許多稀有亞熱帶植物和名貴藥材。進入林間,一片綠蔭,鳥語啾啾,涼氣習習,昔日義中先師率眾聚此習拳練武,如今是遊人夏日消暑憩息的地方。據傳一千年前的大柏山林密人稀,常有獸王老虎出沒,見三坪寺香火鼎盛,四時香客往來,日日誦經不絕,便駐足窺視,竟然對僧眾誦經發生興趣。每當殿堂傳出誦經之聲時,老虎便席地而卧,聽得出神入化,如醉如痴。此後,人們便稱三坪寺后的密林為虎林,把神奇的故事和自然風光聯繫起來,使虎林更為生氣,令人流連忘返。
三坪寺后的虎林,四季滴翠,瑞氣氤氳。密林養清泉,虎林邊有一泉眼,春夏不溢,秋冬不涸。泉水珠圓玉潤,入口甘甜清冽。香客爬山越領至三平,自然直撲泉邊先冼手凈面,瑞掬泉而飲,沁心潤肺,一洗旅途風塵。香客焚香參拜祖師,抽籤許願完畢,還要掣瓶抱罐,不辭勞苦飽汲甘泉回到家中,將泉水倒入缸里做“水母”用,以祈祖師顯靈保佑,合家大小平安,好運四時不斷。虎林邊這眼泉水,據傳說,是老虎聽誦經時閉目流涎,時間一長,口乾舌燥,前爪用勁地扒出甘泉解渴。後人就把這眼泉叫做“虎爬泉”。
虎爬泉原有辟有飲茶室、觀魚台。前清太師蔡新所說的“食武夷(茶)、看金魚”即指此處。現引虎爬泉水入寺用,建有洗滌處,方便香客清洗飲用,泉水出口處為獸形石雕,造 形別緻有趣。
三坪寺前數百米之處,一展山谷平疇,有一座小山突兀而起。小山丘天造地設,好像一隻碩大無朋的神龜,仰頭逆水而爬。這就是三平景點之一的龜峰。從遠處看龜峰不僅形似,而且神似。你瞧它伸出細長的頸項,正朝著三坪寺奮力而行。神龜四腳生處,恰有土丘、雜灌逸出,十分傳神逼真。尤其是神龜左前腳和左後腳,遊客從公路上便隨時可見。龜峰上面還有一口古井,深不可測,井水夏不溢流,冬不幹涸。相傳建三坪寺時,神龜從遠處馱運數以百計的杉松柯櫟等 木料,一根一根從古井拱托而起,山鬼搬之不停,供三坪寺樑柱檀櫞之需。當寺建到三落半時,啐然竣工,此時最後一根木料露出水面一截未用,停留井中留下佳話。
龜年鶴壽,神龜不老。雖然,有人揮鋤舉鍬,在龜峰周圍辟石壘堰,但也不敢傷其膚體。一日,一民工偶爾在龜峰左前腳處揮鋤舞鍬,頓時有鮮紅各血的地下銹水噴涌而出,源源不斷,眾駭然,以為廣濟祖師顯靈。
從三坪寺往南,沿公路行至一公里處 有龍瑞百丈潭,就是聞名遐爾的“龍瑞瀑布”,是三坪寺風景區的主要景點之一,其規模僅次於我省仙游九鯉湖瀑布。
該瀑布坐落在三平溪出口 處的馬蹄形山谷中,溪流兩邊危石聳立,山清水秀,奇花異草,嶺岩相間。集兩面廣闊的三平溪河水從懸崖絕壁的決口衝出,跌落處寬二十米、高三十四米。居高臨下,望而生畏,瀑布跌落,飛珠濺玉,直瀉如下,其聲如雷。毛氏洞 出三坪寺門,向右側公路前行,在九層岩下的山坳里,矗立一塊飛來的巨石,十多米見方,其狀如蓋,石頂豎立著一根石幢,狀如燭,這是佛家鎮妖辟邪之物。岩石上鐫有“毛氏洞”三字,如今殘碑還保留在三坪寺內。相傳,楊義中禪師當年辟基三平,法威制服了“山鬼”。使“山鬼”為其建寺,寺成后禪師把“山鬼”禁錮在洞里,移巨石鎮住洞口,並在岩頂插一石幢,道:“等 石幢開花,你們才能出來”,山鬼終於蟄伏洞里,此後,誰也不敢在石幢上點火掛燈,以免惹動山鬼騷擾。
創建距今一千一百多年的我國著名古剎三平寺,歷盡滄桑,屢毀屢建,今天展現在香客面前的三平寺規模,是清代重建的。近十年來,由當地政府和海內外熱心者投資,千年古寺已修葺一新,顯得更加金碧輝煌。這座千年古剎俗稱“三殿半”。殿宇倚山而建,座北朝南,前低後高,群山環抱,地理條件得天獨厚;盛暑時節,南風躍過林海竹濤,輕輕地吹來,令人頓覺涼快。
三平古寺總建築面積二千多平方米,建築群分為兩組:山門、鐘鼓樓、僧房、大雄寶殿等組成前組,祖殿、齋堂、塔殿等組成後組,殿宇建築,別具一格。
今重修的山門額上掛著趙朴初先生題寫的“三平寺”金字橫匾,在七彩的陽光映照下,燦爛奪目;山門屋脊上,有兩隻以彩瓷雕塑的青龍,對著一幢小寶塔,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大有騰躍晴空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