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國家公園

中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

大熊貓國家公園,是由國家批准設立並主導管理,邊界清晰,以保護大熊貓為主要目的,實現自然資源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陸地區域。建立大熊貓國家公園是中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對於推進自然資源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大熊貓國家公園包括核心保護區、生態修復區、科普遊憩區、傳統利用區4個功能分區,其中核心保護區覆蓋現有的67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涉及大熊貓及區內8000多種野生動植物。

2018年10月29日,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在四川成都成立。

20徠17年4月《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印發,大熊貓國家公園面積為2.7134萬平方公里,劃分為四川省岷山片區、邛崍山-大相嶺片區,陝西省秦嶺片區和甘肅省白水江片區,其中四川園區佔地20177平方公里,甘肅園區面積2571平方公里,陝西園區4386平方公里。

2020年12月2日,記者從陝西省林業局了解到,過去5年,陝西人工繁育大熊貓32隻,成為世界第三大大熊貓繁育基地。陝西省林業局局長黨雙忍說,通過整合優化12個自然保護區、4個自然公園、3個省屬林業局、16個國有林場。

歷史沿革


大徠熊貓國家公園
大徠熊貓國家公園
根據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數據,截至2013年底,全國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達到1864隻,其中四川境內有1387隻,甘肅境內有132隻,陝西境內有345隻。調查結果同時顯示,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川陝甘三省大熊貓保護區面臨著棲息地被分割、食物鏈遭斷裂的危險。此外,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的核心區均在大熊貓棲息地的核心區域,地表生態遭受不同程度破壞。有關專家介紹,與傳統的自然保護區相比,國家公園最大特點是保護面積更大、保護力度更強、棲息地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更高。在此基礎上,可恢復大熊貓棲息地之間的聯繫,擴大大熊貓生存空間。
2014年10月11日,四川省有關部門率先探索建設中國大熊貓國家公園。
2016年5月30日,四川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情況報告出台,四川將探索建立大熊貓國家公園。
2016年6月中旬,四川、陝西、甘肅分別通報了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編製工作的進展,討論了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總體方案編製工作中相關問題並達成共識。
2017年4月,《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印發,2017年爭取取得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初步成效,2020年前根據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結合試點進展情況,研究正式設立大熊貓國家公園。
2017年9月26日,《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印發。
2018年2月7日,《大熊貓國家公園白水江片區總體規劃》通過評審。
截至2020年6月5日,大熊貓國家公園共設有動植物監測樣線近1800條,野生動物監測點4839個,2020年上半年野生大熊貓獨立探測次數873次。

區域範圍


岷山片區是大熊貓分佈區域最多的區域,橫跨成都、德陽、綿陽、廣元、阿壩5個市(州),面積10013平方公里,野生大熊貓數量656隻。
邛崍山-大相嶺片區是大熊貓分佈最廣的區域,位於成都、眉山、雅安、阿壩等4市(州),面積10164平方公里,野生大熊貓數量549隻。
秦嶺片區分佈的大熊貓為秦嶺亞種,是大熊貓分佈緯度最高、密度最大的地區,位於陝西省西安、寶雞、漢中、安康4市,面積4386平方公里,野生大熊貓數量298隻。
白水江片區、甘南片區位於甘肅省隴南市、甘南自治州,面積超過2571平方公里,甘肅省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達到132隻,比第三次調查增加15隻,增長12.8%。

保護目標


大熊貓
大熊貓
大熊貓國家公園將在穩定大熊貓繁衍、維護生態系統完整性和原真性、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新模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四個方面實現突破。
穩定大熊貓繁衍生息。整體保護和系統修復大熊貓棲息地,促進棲息地板塊間融合,已刻不容緩。國家公園可有效增強大熊貓棲息地的聯通性、協調性、完整性,合理調節各棲息地的種群密度,實現大熊貓種群穩定繁衍。
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大熊貓棲息地是全球地形地貌最為複雜、氣候垂直分佈帶最為明顯的地區之一,擁有包括川金絲猴在內的8000多種野生動植物,極具保護價值。通過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能促進整個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乃至維護國家生態安全。
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新模式。國家公園區內涉及多種類型保護地,各類保護地按照生態要素類型和行政邊界劃定,土地及相關自然資源產權不清晰、多頭管理、權責不清等問題較為突出。通過國家公園試點,可實現大熊貓棲息地進行統一規劃、保護和管理。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NGO組織山水自然相關負責人認為,國家公園試點過程中,通過搭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生態保護平台,能有效把生態保護、扶貧開發與地方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加快園區內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轉型,重構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大熊貓國家公園規劃範圍跨四川、陝西和甘肅三省,涉及岷山片區、邛崍山-大相嶺片區、秦嶺片區、白水江片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02°11'10"-108°30'52",北緯28°51'03"-34°10'07",總面積為27134平方千米。其中,四川20177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74.36%,涉及7個市(州)20個縣(市、區);陝西4386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16.16%,涉及4個市8個縣(市、區);甘肅2571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9.48%,涉及1個市2個縣(區)。

地形地貌

大熊貓國家公園地處秦嶺、岷山、邛崍山和大小相嶺山系,在地質構造上處在滇藏地槽區的松潘-甘孜皺褶系和崑崙-秦嶺地槽區的秦嶺皺褶系的交界帶,西北高、東南低,地形呈現山大峰高、河谷深切、高差懸殊、地勢地表崎嶇等特點,常見相對高差1000米以上的深谷,是全球地形地貌最為複雜地區之一。大部分山體海拔在1500-3000米之間,最高海拔5588米,最低海拔595米。

氣候條件

大熊貓國家公園位於中緯度地區,受東亞季風環流影響明顯,處在大陸性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季風氣候區內,由東南向西北,隨著海拔的升高,依次從河谷亞熱帶濕潤氣候,經暖溫帶濕潤氣候過渡到溫帶半濕潤和高寒濕潤氣候。由於山脈縱橫,地勢複雜,形成多種複雜的小氣候。全年平均氣溫為12-16℃,極端最低溫-28℃,最高溫37.7℃。全年降水量約500-1200毫米,季節分配不均,夏秋季多、冬春季少;空間分佈也不均勻,西南區域多於東北區域,山區多於河谷,並隨海拔升高而增加。
水文特徵
大熊貓國家公園境內河流屬長江流域的嘉陵江、岷江沱江、漢江和黃河流域的渭河等5個水系,以短、直為主要特徵,多瀑布、急流和險灘。

主要景點


大熊貓國家公園涉及的自然保護地較多,主要有四川卧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四川千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四川王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陝西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甘肅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
四川卧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西南部,邛崍山脈東南坡,始建於1963年,面積20萬公頃。區內共分佈著100多隻大熊貓,還有金絲猴、羚牛等50多種其它珍稀瀕危動物。
四川千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綿陽市安縣、北川羌族自治縣境內,始建於1993年,面積11083公頃,主要保護對象是大熊貓、川金絲猴為主的珍稀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
四川王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四川省平武縣,始建於1965年,面積32297公頃,是中國最早的四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之一。
陝西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陝西省太白、周至、眉縣三縣交界處,始建於1965年,面積56325公頃,是大熊貓分佈的最北界。
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陝西省佛坪縣東北部,在秦嶺中段南坡,面積35000公頃,是1978年國務院批准建立的以保護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為主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
甘肅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甘肅省最南部,在文縣武都縣境內,始建於1978年,面積223671公頃,是甘肅省面積最大的大熊貓自然保護區。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大熊貓國家公園內森林面積19556平方千米,森林覆蓋率72.07%。植被垂直分佈明顯,隨著海拔升高,依次是“典型亞熱帶常綠落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溫性針葉林-寒溫性針葉林-灌叢和灌草叢-草甸”。有種子植物197科1007屬3446種,主要有高山松油松、川滇高山櫟、鐵杉槭樹、樺木、箭竹、栓皮櫟、苦櫧橿子櫟鵝耳櫪青岡銅錢樹麻櫟枹櫟華山松雲杉、冷杉、紫丁杜鵑、金露梅、窄葉鮮卑花、四川蒿草等。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35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紅豆杉、南方紅豆杉獨葉草珙桐4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31種。

動物資源

大熊貓國家公園在動物地理區劃上屬東洋界西南區,是東洋界和古北界的過渡帶。有脊椎動物641種,其中獸類141種、鳥類338種、兩棲和爬行類動物77種、魚類85種,其中,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16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大熊貓、川金絲猴、雲豹金錢豹、雪豹、林麝、馬麝、羚牛、中華秋沙鴨、玉帶海雕、金雕、白尾海雕、白肩雕、胡兀鷲、綠尾虹雉、雉鶉、斑尾榛雞、黑鸛、東方白鸛、黑頸鶴、朱䴉22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4種。

開發建設


2016年4月8日,中央經濟體制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專項小組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在四川、陝西、甘肅三省大熊貓主要棲息地整合設立國家公園。
2016年8月,四川、陝西、甘肅三省人民政府聯合上報《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
2016年12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次會議審議通過《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
2017年1月3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
2017年12月29日,國家林業局印發《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實施方案》的函(林函護字【2017】181號)。
2018年10月29日,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在四川成都成立。
2019年1月25日,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在成都召開2019年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會議。
2020年8月17日,大熊貓國家公園汶川管理總站掛牌成立。

設立意義


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物種,建立大熊貓國家公園,有利於增強大熊貓棲息地的連通性、協調性和完整性,實現大熊貓種群穩定繁衍;有利於加強大熊貓及其傘護的生物多樣性和典型生態脆弱區整體保護,打造國家重要生態屏障,維護國土生態安全;有利於創新體制機制,解決好跨地區、跨部門的體制性問題,實現對山水林田湖草重要自然資源和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和系統性保護;有利於促進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轉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形成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局面。

學術研究


截至2018年10月,通過合作研究、技術支持、人才培養等方式,先後與日本、美國、奧地利、泰國等17個國家的動物園、研究機構、保護組織、大學建立了國際科研合作網路和科研合作關係,並舉辦了大熊貓保護與繁育國際大會等大熊貓保護領域重要的國際性學術研討會。

保護措施


法律法規

大熊貓國家公園的立法和政策體系,主要有《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實施方案》《大熊貓國家公園確界定標管理辦法(試行)》《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管理條例》《大熊貓國家公園野外巡護管理辦法(試行)》《大熊貓國家公園(秦嶺)原生態產品認定辦法(試行)》《大熊貓國家公園重大事項報告制度(試行)》等。

措施

大熊貓國家公園經評估后划入生態保護紅線進行管理,實行核心保護區和一般控制區兩區管控,嚴格禁止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已有道路兩側以及大型設施的控制線按一般控制區管理。涉及現有各類自然保護地的區域,其管控措施按照現行法律法規和該規劃中更嚴格的保護標準執行,確保保護強度不降低。

交通線路


交通

穿過大熊貓國家公園的主要交通幹線有西成高鐵、成蘭高鐵、蘭渝鐵路、G5京昆高速、武罐高速,已建的高速有雅安至西昌、都江堰至汶川段。在建或完成設計待建的有綿九高速、汶九高速、文廣高速余凡段、汶川至川主寺、綿竹至茂縣、川藏鐵路、G545綿茂公路、省道S216平武縣至松潘、盛大S410線青川至秦家埡(川陝界)、雅康高速、G351、S432(寶康路)、S431(蘆靈路)、西成高鐵、成蘭高鐵、蘭渝鐵路、G5京昆高速、武九高速、都江堰至四姑娘山軌道交通,還有G108、G212、G318、G247、G347、S216、S210、S206、S301、S302、S303、S313、S417、陽平關至九寨溝鐵路文縣段、S226范壩至劉家坪段、S226馬泉至劉家坪段、平武至鐵樓公路、江口雙河至皇冠廟坪、碧口至李子壩公路等。

線路

①卧龍風情民俗一日游:
成都→卧龍鎮守貘部落(藏羌民居文化、羊肚菌、老臘肉)→中華大熊貓苑
②太白山保護區一日游:
眉縣營頭鎮→蒿坪寺→古楓幽靜→點冰場→黑虎洞→龍爪瀑布→營頭鎮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下板寺→上板寺→小文公→太白山森林公園;厚畛子鎮→鐵甲樹→龍豹嘴→三合宮瀑布群→厚畛子鎮。

管理機構


2018年10月29日,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揭牌儀式在四川成都舉行,標誌著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進入了全面推進的新階段。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建龍、四川省省長尹力等領導為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揭牌。
2019年1月15日,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省管理局7個分局在相關市(州)同時舉行掛牌儀式。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划入區將推行三級管理體制,四川省印發《四川省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機構設置實施方案》。

管理措施


一、建立統一管理機構。整合相關自然保護地管理職能,結合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自然資源監管體制改革,由一個部門統一行使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地管理職責。
二、國家公園設立后整合組建統一的管理機構,履行國家公園範圍內的生態保護、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社會參與管理、宣傳推介等職責,負責協調與當地政府及周邊社區關係。可根據實際需要,授權國家公園管理機構履行國家公園範圍內必要的資源環境綜合執法職責。
三、分級行使所有權。統籌考慮生態系統功能重要程度、生態系統效應外溢性、是否跨省級行政區和管理效率等因素,國家公園內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由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分級行使。其中,部分國家公園的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由中央政府直接行使,其他的委託省級政府代理行使。條件成熟時,逐步過渡到國家公園內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由中央政府直接行使。
四、按照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辦法,國家公園可作為獨立自然資源登記單元,依法對區域內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所有自然生態空間統一進行確權登記。劃清全民所有和集體所有之間的邊界,劃清不同集體所有者的邊界,實現歸屬清晰、權責明確。
五、構建協同管理機制。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事權,構建主體明確、責任清晰、相互配合的國家公園中央和地方協同管理機制。中央政府直接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的,地方政府根據需要配合國家公園管理機構做好生態保護工作。省級政府代理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的,中央政府要履行應有事權,加大指導和支持力度。國家公園所在地方政府行使轄區(包括國家公園)經濟社會發展綜合協調、公共服務、社會管理、市場監管等職責。
六、建立健全監管機制。相關部門依法對國家公園進行指導和管理。健全國家公園監管制度,加強國家公園空間用途管制,強化對國家公園生態保護等工作情況的監管。完善監測指標體系和技術體系,定期對國家公園開展監測。構建國家公園自然資源基礎資料庫及統計分析平台。加強對國家公園生態系統狀況、環境質量變化、生態文明制度執行情況等方面的評價,建立第三方評估制度,對國家公園建設和管理進行科學評估。建立健全社會監督機制,建立舉報制度和權益保障機制,保障社會公眾的知情權、監督權,接受各種形式的監督。

動態


2020年7月,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公布了首批6個大熊貓國家公園自然教育基地和4個生態體驗小區名單。6個大熊貓國家公園自然教育基地中四川省有3個入選,分別是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自然教育基地、大熊貓國家公園王朗自然教育基地、大熊貓國家公園龍蒼溝自然教育基地。
2020年12月2日,陝西省林業局局長黨雙忍表示,陝西將秦嶺生態核心區域納入大熊貓國家公園,實現大熊貓棲息地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為大熊貓種群保持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