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佚學

輯佚學

輯佚學是中國古典文獻學的分支學科,是中國古代史學研究的輔助學科,與校勘學、註釋(傳注、訓詁)學、目錄學、版本學、辨偽學等屬同位類、同性質的學科。

個人信息


輯佚學
輯佚學
馬國翰(1794—1857) 字詞溪,號竹吾。歷城縣南權府庄(今濟南市全福庄)人。原籍章丘縣,曾祖父時遷居歷城。清代著名學者、輯佚家、藏書家。他自幼跟隨在山西做知縣的父親讀書,學習勤奮,后從師金寶川、呂心源。博覽經史,文思敏捷。19歲時,在家鄉考中秀才。此後近20年,以教書為業。先後開學館於古祝、冶山及鮑山黃石興隆寺等地。1831年(道光十一年)中舉人,第二年考中進士。歷任陝西敷城、石泉雲陽知縣。1838年因“政績卓越”得到皇帝召見。后以“去家既久,墳墓廬舍均須修治”為由,辭官回故里。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 出任陝西隴州(今隴縣) 知州。1853年(咸豐三年)因病辭官回鄉。1857年去世,葬於歷城縣九里山南麓。他生活的時代,漢學盛行。受此學風影響,早年即對許多珍貴古籍的散失深為痛惜,決心做一番古書輯佚工作。他在鄉間教書時,每見異書便抄錄下來;中進士后,步入官場,薪俸多用於購書,日積月累,共購買各類書籍達57000餘卷。他“殫心搜討,不遺餘力,晚歸林下,猶復孜孜,纂輯無虛日”,把唐代以前已經散亡、毀失的古書,從各種著作的註釋和引文里,從許多有關文獻保留的片辭隻字中剔抉出來,加以考證,辨別真偽,然後分門別類彙纂成冊,定名為<玉函山房輯佚書>。該書分為經、史、諸子3編,700多卷,共輯佚書594種,並自作序錄冠於每種之首。居家期間,他還利用閑暇,收集流傳民間的諺語,編成《農諺》1卷;撰寫了《月令七十二候詩自注》《夏小正詩自注》等有關農業季節、物候的詩文著作。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寫成讀書札記《目耕帖》31卷。

個人成就


1870年(同治九年),濟南濼源書院山長(即院長)匡源,請山東巡撫丁寶楨協助,從馬國翰親屬處借出《玉函山房輯佚書》 書板,經過進一步整理,於4年後連同《目耕帖》 一併印刷,分訂100冊行世,受到學術界的重視。馬國翰留傳後世的作品還有《竹如意》《紅藕花軒泉品》 <玉函山房文集> 《玉函山房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