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津玉液
唾液
即唾液,俗稱口水,是人類和動物口腔中產生的一種液體,是一種無色且稀薄的液體,在古代被稱為“金津玉液”。
由三對大唾液腺(下頜腺、肋腺和舌下腺)分泌的液體和口腔壁上許多小粘液腺分泌的粘液,在口腔里混合而成的消化液。唾液無色無味,PH為6.6到7.1。正常人每日分泌量約為1.0到1.5升(牛、羊等食草動物,每天唾液分泌量多達體重的1/3)。人的唾液中99%是水。
金,黃金,在此比喻貴重;津,唾液。穴在口腔舌系帶左側。玉,寶玉,在此亦被比喻為貴重;液,津液,穴在口腔舌系帶右側。兩者分別正對左、右舌下腺管開口處,為唾液進入口腔之重要部位。古人以津液為貴重,故名。
止痛消炎,通經活絡。
三棱針點刺出血,清瀉心火,活血消腫。又生津止渴,降逆止嘔。
位於舌下兩側,夾舌兩邊,正位於舌側緣,左為金津,右為玉液,計2穴。
正坐或仰卧,張口,舌尖盡量向上反卷,暴露舌下靜脈,於靜脈中點處取穴,左為金津,右為玉液。
在舌肌中,有舌動、靜脈;布有面神經鼓索、三叉神經第三分支、舌神經舌下神經分支。
三棱針或粗針點刺出血,有出血傾向者忌用;禁灸。
現代常用於治療偏頭痛,舌強,失語,消渴等。
配風池、曲池、內關、足三里、太沖治失語;配百會、啞門、翳風、聽宮、聽會、耳門、耳和髎、上關、人中、承漿、頰車、湧泉、心俞、肝俞、三焦俞、腎俞、間使、通里、外關、關沖、合谷、委中、三陰交治聾啞;配合谷、內庭、十宣、委中治熱瀉、暑瀉;配合谷、列缺、地倉、頰車、承漿治面頰漫腫生瘡等。
本穴位居舌下,舌為心之苗,心屬火,故有清熱解毒,瀉心火、利官竅、清咽喉、消腫散結止痛之功,主治舌強。舌腫,口瘡。咽痛、失語等。位於口中,口屬脾胃,點刺本穴具有清脾熱、瀉胃火、滋陰津、調脾胃、清熱利濕、降逆止嘔的功效。
位於奇穴海泉左、右側。本穴首見於秦漢《素問》,至明代《醫經小學》始命為此穴名。
《類經圖翼》:“左金津,右玉液,在舌下兩旁紫脈上。主治消渴、口瘡、舌腫、喉痹。三棱針出血。”
《醫經小學》:“漏經穴法:……舌底紫脈有二穴,左為金津右玉液。”
《針灸大成》:“在舌下兩旁紫脈上是穴,捲舌取之。治重舌腫痛喉閉,用白湯煮三棱針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