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舍鄉
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下轄鄉
洽舍鄉位於黃山南麓,徽州區西北部,東與富溪鄉交界,南與呈坎鄉接壤,西與休寧縣毗鄰,北與楊村鄉相連,全鄉總面積31平方公里,轄4個行政村,分別是洽舍村、長潭村、金下村、張村村,26個村民小組,18個自然村,共有996戶,3500人口。
205國道貫穿南北,牛頭坑(又名雙溪河)和腕坑(又名混坑)兩道山川形成兩大山塢。境內多山地,又屬豐樂水庫淹沒區,是一個山區庫區鄉。轄區內31365公頃中:林地面積為2207.8公頃,佔70.4%;園地面積404.3公頃,佔13%;水域面積123.5公頃,佔3.9%;森林覆蓋率為69.6%。交通以公路為主,4個行政村以205國道為依託,以到各行政村的道路為幹線,聯繫自然村的道路為末稍,構成了一個交通網路。境內大部分地域為庫存區。當進入車門灘地界,青山碧水相互襯映,小船穿梭,魚蝦歡躍,一道溪橋更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夜晚的洽舍則別具景色,萬家燈火,倒映水中,天空星月亦在水中閃爍,真有“天上人間”之感。
洽舍鄉農業人口3450人,整個經濟主要以茶葉收入為主。林業面積佔全鄉土地面積70、4%,木材蓄積量為68000立方米。洽舍鄉圍繞世行貸款,國家、省級拔款組建國家投資農戶投山投勞,利益分成多種形式的股份制林場發展林業生產,在管理上有集體林場和個體林場兩種經營模式。99年以後區委、區政府結合山區實際,提出了實施“萬畝竹海”工程。鼓勵農戶結合退耕還林、小流域治理、“三園”改造等大力栽植髮展竹業致富工程。今後全鄉將加大力度,在原有3400畝基礎上,新造毛竹10000畝。
隨著市場的變化,毛峰茶生產越來越多,在製作上也由手工製為主轉變為機製作為主。目前全鄉擁有名化茶機械26套(台),已消滅名優茶機械空白村。98年後茶葉特產稅一道環節徵收,經營全部放開,順市活流,促進了茶葉的發展。在茶園管理上,利用重修,輕修相結合,改造低產茶園。
洽舍鄉文革時期有中學兩所:洽舍中學和張村農業中學。洽中創辦於1969年,后因分鄉(光明、長塢兩村劃歸富溪鄉),生源減少,於1999年併入潛口中學;農中創於1968年,1981年撤併入洽中;洽舍小學創於40年代,前稱為“愛文小學”,解放后改稱“洽舍小學”,1979年庫區移民遷址重建,現又在改建(尚未竣工)。全鄉現僅洽舍一所中心小學。該校被評為區花園式學校、市文明學校和區文明單位。洽小下轄4個村小、9個教學點。現在校生283人,教職工23人。設鄉教委管理教學任務,屬區鄉雙層領導體制。2001年9月,上划區統一管理。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小學師生獲省級以上獎達21人次,市級獎24人次。為各級專業學校輸送了大量合格生源,為社會培養了大批有文化的勞動者。
全鄉程式控制電話於1996年開通,村村通電話,2001年移動手機塔建成,1999年洽舍、長潭安裝有線電視,電視機普及家家戶戶。
洽舍鄉位於豐樂湖庫區的上游,地貌以山地為主,森林覆蓋率達70%,自然資源豐富。其車門灘、牛頭口、吳家林、長潭、、石門、山下、洽舍等自然村沿豐樂湖分佈,村內古樹參天,土地肥沃,房屋稠密且均為古徽建築風格,有古宅、古亭、祠堂、社屋,依山傍水,古風典雅,隱約于山水間,美不勝收。湖區兩岸群山環抱,雲霧繚繞,碧波蕩漾,鳥語花香,山光水色猶如流動的山水畫卷,身入其中,宛如進入如詩般的神話世界,讓人感受到融入自然、體會"人入圖畫里,仙升明鏡中"的美好意境。
該區域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傳說流傳至今。
“羅家小姐不食婆家煙火”。相傳呈坎羅家有一富戶,其女嬌艷動人。自嫁到洽舍山下謝家以後,因吃不慣婆家的飲食,倚仗父母家有錢有勢,一日三餐全從呈坎父母家送來。從呈坎到洽舍有25公里水路,日子久了,送飯撐渡的老艄公不免厭煩起來。他給羅家小姐出主意說:“小姐啊,何不叫你父母親出資建五座橋,這樣您來回又方便,又為大夥做了一件大好事,這裡的平民百姓會永遠感激您的恩德的。”羅家小姐想想也不錯,於是便回去和父母商量造橋。誰知此事被龍精知道了,想從中作梗,而當地有一得道高僧知道龍精的惡作劇,便與龍精鬥法。高僧對造橋的工匠說:“橋造好以後,第一個上橋的人必須殺掉。否則,橋會倒塌。”橋造好那天,有一個老太婆上了橋。她對造橋的工匠說:“我的兒子不知跑到哪兒去了,剩下我一個孤老太婆,我好可憐哪,我得過橋去尋找我的兒子。”造橋工匠動了惻隱之心,心想這可憐的老太婆怎麼會是龍精呢!於是就讓老太婆過了橋。結果當晚龍精就發起大水,把羅家小姐造起的五座大橋全部沖毀。至今在長潭山下還有“倒了羅家橋,好了謝家”的說法,意思是說橋倒了,山下謝家人把造橋的磚頭揀起來砌塝。
“石門”村名的由來。傳說在很久以前長潭附近一個小山村有一塊石頭長成的大門。這個大門的石頭具有魔法,鑿不平,毀不掉,好不容易削去一點,它自己又會長起來。村裡人想吃新鮮肉,必須到村外買,而新鮮肉一過石頭門,就變成了腌肉。村裡人恨死了石頭門。有一天,一個得道高人指點說:“用母狗血澆在石頭門上,石頭就不會長了,你們就可以吃到新鮮肉。”果不其然,母狗血澆在石頭門上以後,就沒有了石頭門,人們也如願吃到了新鮮肉。不幸的是,石頭門毀掉以後,整個村莊經濟蕭條,日益衰敗。人們又不免懷念起石頭門來,於是就把村莊命名為“石門”。
“望墩山”的傳說。從車門灘到牛頭口橋的湖內有一座孤島稱為望墩山。傳說中有一個黃公菩薩是徽州的保護神,而觀音菩薩是保太平(指太平縣)的。觀音菩薩與黃公菩薩不和。黃公菩薩為了使徽州這邊富裕起來,就挑了一擔泥,想從黃山山岔堵水,把水引到徽州來。此事被觀音菩薩知道了,觀音菩薩變成一隻毛蜂,把黃公菩薩挑泥的扁擔摳了個大洞。黃公菩薩一挑泥時,扁擔一折兩段,飛到了湯口,一頭泥落在了潛口,變成佛子嶺,另一頭泥飛到了牛頭口,即今天的“望墩山”。而湯口有一座亭稱為“扁擔亭”。
黃山市 | 徽州區 |
湖北 | 荊州 |
黃山 | 黃果樹 |
[1]中國徽州 http://www.huizhouqu.gov.cn/qzdt.asp?lbid=11810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