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甸廟會
廠甸廟會
廠徠甸廟會是北京市的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信仰活動。在舊京城的眾多廟會中,惟有廠甸的廟會,不以廟為名,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五這個時間段舉行,規模最大、京味最濃、最聞名遐邇和膾炙人口的。
廠甸廟會與南京夫子廟、上海城隍廟、成都青羊宮並稱為中國四大廟會。
2006年5月20日,廠甸廟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北京市宣武區廠甸廟會始於明代嘉靖,興於清代康熙,盛於乾隆。民國七年(1918),經市政當局整頓后,正式確定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以廠甸和海王村公園為中心舉辦廟會集市,成為舊時京城唯一的官辦春節廟會。1945年前後,廠甸廟會幾近“殘燈破廟”。1949年解放以後,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在和平門到虎坊橋路口舉辦廟會。1960年,因自然災害曾一度中斷。1963年,市政府重開了廠甸廟會,全城轟動。后因修路及“文革”原因,廠甸廟會停辦。
廠甸廟會歷時四百多年,歷經由祭祀而廟市,轉而書市漸成文商並舉的春節逛廠甸民俗活動的演變過程,被譽為“雅俗相濟、商娛相融”。歷史上的廠甸廟會,北起和平門,南抵梁家園,西到南北柳巷,東至延壽寺街,以新華街、海王村、火神廟、呂祖祠為核心地帶,又以“廠東門”即琉璃廠東街為主。由於廠甸廟會離市中心最近,是京城各階層男女老幼舊曆新年爭相光顧的場所。光緒年間《廠甸記》中說:“平時空曠,人跡罕至;至正月則傾城士女、如荼如雲、車載手挽,絡繹於途。”
廟會或稱廟市,始稱"社祭",源於傳統民間宗教活動。舊時,有廟宇就有佛事,有佛事就香客雲集,就招徠了做生意的商販,於是就形成了廟會。在舊京城的眾多廟會中,惟有廠甸的廟會,不以廟為名,每年只在春節才有一次,卻是規模最大、京味最濃、最聞名遐邇和膾炙人口的。
解放后廠甸的廟會仍一直舉行到上世紀60年代初期,依然紅火熱鬧,後來不幸夭折,一下子偃旗息鼓37年。也許是迎合京城人的懷舊情結,北京市政府於2001年恢復了廠甸廟會。每年春節廠甸廟會地址依然以琉璃廠為中軸線,北起和平門路口,南至虎坊橋十字路口,全長1050米。
廠甸廟會是北京歷史上八大廟會之一,也是這八大廟會中規模最大,影響範圍最廣最負盛名的一個。廠甸廟會與南京夫子廟、上海城隍廟、成都青羊宮並稱為中國四大廟會。即使是最蕭條時的廠甸廟會,一天的客流量就能夠達到當時京城常駐人口的五分之一,老北京沒有逛過廠甸廟會的幾乎是沒有的。
廠甸廟會所依託的是位於北京市宣武區南新華街一帶的火神廟、呂祖祠和土地祠三座小廟,這三座廟都已改作他用或被拆除了。全盛時的廠甸廟會北起和平門,南抵梁家園,西到南北柳巷,東至延壽寺街,整個廟會的核心是位於新華街的海王邨公園(今中國書店)。因為臨近書肆密集的琉璃廠,廠甸廟會的文化氣息非常濃郁,又很多經營書籍古玩、字畫文具的攤商,這也是廠甸廟會所獨具的特色。
北京市宣武區廠甸廟會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廟會始於明代嘉靖,興於清代康熙,盛於乾隆。
香客雲集
廠甸廟會是京城各階層男女老幼舊曆新年爭相光顧的場所。據乾隆年《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每於正月元旦至十六日,百貨雲集……千門聯絡、圖書充棟、寶玩填街",光緒年間《廠甸記》中說:"平時空曠,人跡罕至;至正月則傾城士女、如荼如雲、車載手挽,絡繹於途。"1918年,廠甸廟會被北洋政府正式認定,成為舊都惟一的官設春節廟會集市。1945年,"殘燈破廟"的冷落時期,仍有遊人逾20萬,占當時京城人口的五分之一;1960年因自然災害曾中斷一時;1963年,市政府重開廠甸廟會,全城轟動,席棚布帳鱗次櫛比,商攤貨販比肩靠背。
廠甸廟會
舊時,廠甸的廟會,範圍不小,其間的店鋪和攤商薈萃了書畫珍玩、冊頁扇面、京味小吃、乾鮮特產、空竹陀螺、風車風箏、針頭線腦、雜物百貨,可以滿足人們吃喝玩樂購物的需求,自然雅俗共賞,少長咸宜了。
北京最古老的春節廟會———廠甸,這個與京城百姓闊別近40年的北京標誌性廟會是在原址與人們重逢。
逛廟會在北京有悠久歷史,可說是這個六朝古都豐厚的文化底蘊之一。以往,老北京春節期間開放的有廠甸、白雲觀、大鐘寺等幾大廟會,其中尤以廠甸廟會最負盛名。廠甸廟會始於明代嘉靖,興於清代康熙,盛於乾隆,衰於民國,復甦於新中國成立后,消失於“文革”初期。歷時400多年,經歷過由祭祀而燈市,轉而書市漸成貿易集市的演變過程,以雅俗相濟、商娛相融而著稱於世。它與南京夫子廟、上海城隍廟、成都青羊宮一樣,成為中國歷史悠久、內涵深厚、基礎廣泛、影響深遠和特色鮮明的地區標誌性廟會。
廠甸廟會
廠甸廟會以其悠久的歷史、宏大的規模、開放性的形式,尤其是鮮明的京味文化特色在京城獨樹一幟,現已成為展示京味民間文化和宣南文化的窗口和平台,它是各地傳統民俗文化藝術精品薈萃的大舞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廣泛的社會意義,深受廣大京城百姓的喜愛,並吸引了眾多民族民間傳統項目和優秀傳統民間藝術家的積極參與,由此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日漸增大。
2001年,廠甸廟會在闊別京城37年後,又以嶄新的面貌、深厚的文化內涵、高雅的文化品位出現在京城百姓面前,一舉成為北京標誌性廟會,使這一歷史悠久的文化活動繼續得以傳承。
民俗學者們親切地稱廠甸廟會為北京的文化名片,原因是北京歷史上八大廟會之一,也是這八大廟會中規模最大,影響範圍最廣最負盛名的一個。廠甸廟會起於明嘉靖年間,一直延續不斷,如今已四百年有餘。歷史上,與南京夫子廟、上海城隍廟、成都青羊宮並稱為中國四大廟會。廠甸廟會一向以書籍古玩、字畫文具獨秀於林,自古便以"文市"著稱。同時特色小吃、傳統工藝、日用百貨和兒童玩具也頗具盛名,逛廟會的人三教九流、工農商無所不有,無論男女老少都能在此各得其樂,各有所獲。其特有的娛樂氣氛也很吸引人,高蹺、太平鼓、小車會、五虎棍……各種花會競相表演,更是北京天橋的老藝人為你表演絕活。以大糖葫蘆為代表的風味小吃更是不可錯過。
廠甸廟會
甜香誘人的糖葫蘆、風格各異的風箏和風車等頗具廠甸傳統特色的商品風采再現,來自南方北方的能人巧匠也在一橫一縱兩條大街上擺開擂台展露手藝。
當然,琉璃廠文化街上的眾多老字號也不甘寂寞,榮寶齋就率先而動,木版水印盡顯百年功底;而汲古閣的文物複製、李福壽的制筆工藝、中國書店的古舊圖書修復技藝,足令遊客大開眼界。像坐花轎、跳火盆、掀蓋頭等老北京的傳統婚禮儀式,也紛紛亮相廟會現場。
各種商店都買不到的玩具,如抖起來嗡嗡作響的單雙空竹,迎風揮舞就嘎嘎擊鼓的大小風車,抽在地上滴溜亂轉的陀螺,以及五尺長的大糖葫蘆,各種生肖玩物,在那裡都可以找到。它的宗旨就是展現給京城百姓以新鮮和驚喜,既突出傳統,又展現新意,還做足京味,讓新世紀的廠甸春節廟會更使人流連忘返,熱鬧難忘。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北起宣武區南新華街和平門路口,向南經虎坊橋路口至虎坊路文化廣場。
2010年的廠甸廟會少部分還在原地,大部分移居陶然亭。開放時間為初一到初五每天9點到17點。陶然亭部分的門票為2元。
1公交:6路、14路、15路、23路、25路、53路、66路、102路、105路、百利寶102、603路可到達。
59路,陶然亭站下車。
2地鐵:地鐵2號線,和平門站C出口下車即可。(琉璃廠會場)
地鐵4號線,陶然亭站下車即可。(陶然亭公園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