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上三峽
陸上三峽
“陸上三峽”是酒泉打造風電“巨無霸”的一個新的目標與口號。酒泉1000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項目獲國家發改委批准,玉門昌馬風電場20萬千瓦風電場通過“陸上三峽”國家特許權招標,這一股股風電項目“勁風”,拉開了甘肅省“建設河西‘風電走廊’,再造西部‘陸上三峽’”的帷幕,也表明甘肅省有望在10年內成為全中國最大的風能產業帶。
陸上三峽 地理位置
中國風能資源豐富,主要集中於西北、東北、東部沿海地區,加上西部、東南沿海地區,可開發利用的風能儲量約10億千瓦。其中,內蒙古約佔全中國風能資源儲量的40%,居全中國首位。截至到2008年5月初,內蒙古風電裝機已達180萬千瓦,超過甘肅省的50萬千瓦,列全國第一位。甘肅酒泉是中國風能資源豐富的地區之一。它所轄的瓜州縣被稱為“世界風庫”,玉門則被稱為“風口”。
甘肅酒泉已經在著手建立3個大型的風電站,每個電站的裝機容量都將在20萬千瓦以上。酒泉風電基地提出,要在2010年達到38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2020年達到1065萬千瓦的目標。
“陸上三峽”
酒泉在國家風能資源區劃中被確定為風能資源豐富區,瓜州縣被稱為“世界風庫”,玉門市被稱為“風口”。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金塔縣、敦煌市和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馬鬃山鎮等地風能資源豐富。據氣象部門評估,酒泉風能資源總儲量為1.5億千瓦,可開發量4000萬千瓦以上,與國內沿海、東北地區及內蒙古、新疆等風能較豐富的省區相比,酒泉風能資源具有獨特的優勢和特點:無破壞性風速,對風能利用極為有利,適宜建設大型併網型風力發電場。
為加快風電產業發展,酒泉市委、市政府緊緊依託資源、區位和交通優勢,把風電產業作為振興地方經濟的支柱產業來抓,從組織領導、資源調查評估、規劃制定、招商引資、配套服務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並選定了瓜州北大橋、干河口、小宛、橋灣、三十里井子、低窩鋪、昌馬、馬鬃山等18個風電場開始風電基地的建設。
2005年中國的風力發電能力每年都以超過100%的速度發展。按照國家“十一五”規劃,中國將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優化能源消費結構,使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總量在一次能源供應結構中的比重提高到10%;至2020年,中國風電總裝機容量有望突破1億千瓦;而到2040年左右,風電等新能源將替代火電成為主流。國外研究機構表示,中國的風電將逐漸增加到近2億千瓦。
2008年,酒泉風電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由中國水電顧問集團西北勘測設計研究院編製完成的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規劃報告在北京審查並通過,酒泉成為中國國內首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建設基地。規劃中的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將建設瓜州北大橋、干河口、橋灣、柳園等8個大型風電場,力爭到2010年風電裝機達到500萬千瓦,到2015年風電裝機總容量達到1271萬千瓦。
2009年,第一個千萬千瓦裝機容量的風力發電場開始在甘肅酒泉興建,其中的80%設在歷史古城瓜洲縣。被稱為“世界風庫”的瓜洲,有自己更加宏偉的計劃:到“十三五”末,全縣風、火、光、核等電源裝機規模將累計達到1878.5萬千瓦。風力發電場帶給瓜洲的將是年105.26億元的增加值,這個數字是2008年瓜洲全縣工業增加值的15倍。
“陸上三峽”發電站
在昔日談風色變的瓜州,一排排高大潔白的風力發電機組已在戈壁荒灘上拔地而起。瓜州縣已建成干河口大梁西風電場、中電國際瓜州北大橋風電場、中廣核大梁和甘肅新安向陽4處風電場,風電總裝機容量已達50萬千瓦,併網發電的有30萬千瓦。瓜州縣委書記李麗介紹說,到2020年,瓜州縣將建成千萬千瓦級能源輸出基地,風電裝機容量達到1275萬千瓦,配套的核電、火電、光電、水電、生物質發電等調峰電源裝機規模突破600萬千瓦,能源產業和相關產業增加值達到140億元,工業佔全縣GDP、財政收入比重分別達到70%和80%。
在誕生甘肅省第一家風電場的玉門市,風電基地建設更是如火如荼。在國家首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啟動項目——甘肅玉門昌馬20萬千瓦風電項目的建設工地上,300餘颱風機塔筒已安裝完備,工人們正吊裝風機葉片。中節能港建風力發電有限公司的項目負責人說,風電場已完成了主控樓主體和配套的110千伏升壓站配電室主體建設,到年底可全部建成投入運行。
酒泉市正闊步進軍千萬千瓦級風電場
建設風力基地的一個重要原則是不能佔用大量的耕地,在國家計劃的4個千萬千瓦風電的省份中,甘肅瓜洲佔了優勢。“都建設在戈壁灘無人區,不存在征地問題。”韓明文說:“我們是試驗者,眾多技術、管理問題將要在這裡找到突破點,為其他省份建設千萬級風力發電場做經驗準備。”據記者了解,在千萬千瓦的風力發電中,電價問題、風資源利用問題、連片建設的技術問題和眾多品牌設備的測試要通過酒泉的千萬千瓦風電項目來解決。
“陸上三峽”項目批複后,遭到個別專家質疑的最重要方面是關於電網傳輸線路的問題。酒泉區域內現只有110千伏、330千伏的線路,已經通過的750千伏輸送線路按照規劃,明年10月份才能建成投入使用。按照甘肅省發改委的要求,2010年10月,裝機容量達380萬千瓦的設備將正式發電,對此,當地有官員表示了擔憂。“至今為止,750千伏輸電線路還沒有動工,到2010年10月能不能發電還是問題。”
最先進入瓜洲縣風力市場的甘肅中電酒泉風力發電有限公司這兩年嘗到了苦頭。廠長徐慶輝說,2008年他們虧損了1711萬元人民幣。由於限電,他們少發電7100多萬度,距離他們的任務2.3億度還有很大的距離。按照他們的招標電價,要發到2.6億度電才有利潤可言。
“不僅是酒泉,全中國的風力發電都存在電網輸送能力不足,有電送不出去的問題。”大唐甘肅發電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綜合管理部主任郝軍說。風可利用資源豐富的地區大都缺少水電和火電,線網建設程度低,而超過承載量會帶來危險。“只有限制風力發電的發電量。”
風電的年可發電時間大約在2300小時左右,而火電為5500小時左右,不可同日而語。不賺錢的生意沒人做。在風電虧本的情況下,還有眾多的電力公司蜂擁而上,自然有其緣由。“發改委現在絕對不會單獨批複賺錢的火電企業。但是如果你建設風電,發改委允許配備相同容量的火電。”郝軍說。
不僅利潤小,風電在前期的投入也要遠遠高於火電。一個千瓦的風電投資為9000多元,而水電只需要6000元左右的投入,火電更小。這次招標通過的近20家風力發電公司每家的裝機容量大都在20萬千瓦,每家投入接近20億人民幣,據記者從大唐了解,公司至少要拿出總投資的20%,其他資金才可以從銀行貸款。
面對鋼材漲價、金融危機,2008年中標的這十多家電力公司又獲得了優惠。根據增值稅抵扣政策,在未來的10-12年中,增值稅將被銀行拿走還債,之後地方才能徵收相應稅收。“我們地方就等這10-12年一過,就可以收稅了。”韓明文對未來充滿了希望,他說十年後瓜洲的地方財政不得了。
一邊等待國家政策調整,一邊在加速建設,在多種利益糾葛下,風電產業正在變得渾沌不清。而問題卻總是暴露在基礎環節——就連電網本身,都沒有做好接納風電的準備。已經初步形成規模的風電沒有辦法有效輸送,成為產業中第一個暴露出來的必然虧損點。
中電國際瓜州北大橋風電場建成並運行兩年,虧損1771萬元,“主要原因就是電網輸送能力不足,我們只好限電。”徐慶輝說,15萬千瓦的裝機容量,現只能輸出50%至60%,最低時只有30%。
徐說,西北地區電網網架結構比較薄弱,線路端面過窄,輸送能力較差。酒泉區域內先只有110千伏和330千伏輸電線路,已無法完全承擔風電和區域內火電、水電的輸送。
玉門也遇到了相同的問題。玉門電力輸出主要依靠嘉(嘉峪關)瓜(瓜州)330千伏輸電線路輸送,風電上網電量只佔設計上網電量的50%左右,致使已投入運行的風電場不能滿負荷發電。
而且根據規劃,玉門今後幾年還將有400萬千瓦煤電、200萬千瓦光熱光伏發電等開發項目陸續開工,電力輸出矛盾愈加突出。
中國風電[0.81 0.00%]協會副理事長施鵬飛此前說,由於風電電量小、不穩定,電網公司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改造電網;而在這方面政府沒有相應補貼,因此電網公司較難有積極性。
因此,國家電網加快西北地區輸電線路的建設,就成了風電場解決輸電問題的“救命稻草”。官方消息說,750千伏輸電線路將在2010年年底建成使用。
而這只是中國風電產業的困局一角。
根據中國電力[1.78 -0.56%]聯合會披露的數據,去年中國擁有的1221萬千瓦風電裝機中,實現併網發電的只有894萬千瓦,這意味著至少28%的已建風電設備因各種原因而閑置。風電上網瓶頸短期內顯然難以解決。
除此之外,風電的質量和不穩定性一直是電網最為擔憂的事情,按照慣例,為確保電網安全,在風電上網時一般要按照兩倍比例建立其他穩定的調峰電源(調節電力負荷峰谷差的發電機組),即建設500萬千瓦的風電,理論上需1000萬千瓦調峰電源調峰。
本報獲得的一份玉門市委市政府的調研報告說,調峰電源也亟待建設。但玉門市火電裝機只有26萬千瓦,水電裝機只有11萬千瓦,光電才剛起步,調峰電源的不配套更加明顯。
這就意味著政府需要更大規模的投入。但地方政府並沒有這樣的實力。可以動用的資源就是相關政策傾斜。
韓明文舉例說,以中電國際北大橋15萬千瓦風場200颱風機來算,風場征地只有約8萬平方米;而考慮風機在東西和南北向之間不同間距的建設要求,風場實際佔地30平方公里。
“要是按30平方公里來征,那要交多少錢?”由於甘肅風電場建在無人的戈壁灘上,不存在城市征地的高昂價格;瓜州風場征地價格每平方米只有25.2元。韓明文說,企業是得了大實惠的。
業內人士說,風電機組的製造成本、風電場的規模以及風電場的選址決定了電力企業的成本,一般來說,風電場的規模越大,其造價越低。而在設備採購方面,國家給予了大量補貼;在風電場的土地成本上,地方政府為了獲得外來投資,“基本上是無成本轉讓土地”,綜合上述幾項,擁有大量資本的國有大型發電企業,只需國家在風電定價上實行更大力度的補貼,即可實現利潤最大化。
在某種意義上,這最終構成了“先虧損投產,等政策補貼,擇機盈利”的企業邏輯。而源源不斷的逐利資本也正是在對政府傾斜政策預期下匯聚於大漠風機之下。
“三峽工程2019年結束后,年發電量將達到847億千瓦時,而按照省上和酒泉市的發展計劃,酒泉風電場在2015年的年發電量將達到250億千瓦時。2015年以後,酒泉市還將陸續開發規劃28個風電場,規劃總裝機容量為3565萬千瓦。到那個時候,酒泉風電場將成為名副其實的“陸上三峽’。”就酒泉風電基地的前景,吳生明主任滿懷信心地說。2010年,酒泉風電基地裝機將達516萬千瓦,2015年將達到1271萬千瓦,將來可達2000萬千瓦,甚至4000萬千瓦。到那時,酒泉風電基地在世界上也是具有巨大影響的風電基地。
風電產業不單單是一個發電產業,它還能帶動河西走廊製造業、旅遊業、服務業等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尤其會帶動風電裝備製造業的大發展。僅酒泉市已引進18家風電裝備製造領軍企業入駐產業園區,總投資接近50億元。預計今年的銷售收入可以突破30億,不久就可以突破100個億。裝備製造業既是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產業,也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對當地的就業也具有強勁的帶動作用,至少能夠解決5000多人的就業問題。
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的建設,將給酒泉乃至甘肅省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吳生明說:“根據規劃測算,2010年完成一期工程后,可實現銷售收入62.93億元,實現增值稅4.57億元;二期項目2015年建成后可實現銷售收入154.93億元,實現增值稅11.26億元。同時,風電生產對生態環境幾乎毫無影響,按照燃煤發電平均煤耗0.35千克標準煤/千瓦時測算,一期工程建成后,每年可節約和替代標準煤41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00萬噸;二期工程建成後年節約和替代標準煤102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000萬噸。”
北京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副院長姜久春說:“甘肅酒泉現有的電網根本承載不了千萬千瓦級的大型風電基地!”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不僅是甘肅,還有內蒙等地的區域性電網已經十分脆弱。
很多設備都相對老化,而風力發電的電量又不像火電站、水電站那麼穩定,很容易造成局部電網崩潰。在大力發展風電基地的同時,如果不加大對電網的投入,區域性電網就會受到嚴重威脅;一旦出現問題,造成大面積停電,後果不堪設想。
除了電網設備老化,電網電量的調度也非常棘手。“建立千萬千瓦級的風電基地,必將使區域性電網的電量大大增加,對電網系統來說是嚴峻的考驗。”姜久春分析說,電量的增加必然要求電量的調度非常完善。“電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商品,生產出來必須馬上輸送出去。可以說,生產、流通、消費幾乎是同時的。如果因為電網建設沒有跟上,就會出現發出來的電送不出去,產生‘窩電’現象,電網便將不堪重負而崩潰。”
而技術上的瓶頸,也羈絆著我國的風力發電。“我國的風力發電設備中,‘中國製造’比例已經超過70%,但大型設備中的關鍵零部件是從國外進口的,相關技術我們僅僅處於研究階段。”姜久春說。
姜久春介紹,世界各國有一個不成文的共識,就是風能發電的電量比例不能超過總發電量的5%,一旦超過這個比例就可能造成電網不穩定,儘管還沒有哪個國家出現因風能發電造成電網崩潰的事件。
在眾多發展風能發電的國家中,丹麥是一個特例,風力發電總量佔了20%。姜久春說,這是因為歐洲各國的電網是相通的,而且維護得非常好,丹麥的風力發電技術也處於世界領先,所以這個特例並不奇怪。
“在酒泉建立千萬千瓦級的風電基地,必然造成該區域電網的不穩定電量大增,應該建造一些火電場來調節控制風電的不穩定因素。我國通過風能發電的電量還不到總電量的1%,而我國又擁有豐富的風能資源,因此發展風力發電大有可為,但‘一口吃成胖子’的做法並不可取。”姜久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