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壁山風景區

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人說“天下名山僧佔多”,事實上大多名山是由於先有僧人建起了佛寺,而後所謂名山才得以知名。石壁山風景區位於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縣城北部,南臨饒平二中,是黃岡鎮一個著名的風景區,是市級風景區。

其中的風景區大門“粵東一壁”已經成為饒平的重要地標物。

石壁山風景區中木鬱郁蒼蒼,有明代的古樹名木,又有新栽的博士林,有古寺“雷音寺”,有自然景點“涑玉泉”,有近代建築物“粵東一璧”(趙朴初題)牌坊、納海樓、麗澤湖、飛虹橋等。

石壁山風景區位於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黃岡鎮北郊1.5公里處,景區面積7.5平方公里。石壁山海拔157米。石壁山是一處集文物、人文、宗教、園林於一體的獨特風景區。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著名書畫家關山月、著名學者饒宗頤、著名劇作家郭啟宏等數十位名流為景區賜墨題字。石壁山景區內還配套有娛樂、餐廳等旅遊服務設施,現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景點。

建設背景


石壁山
石壁山
石壁山風景區位於縣城北側,景區林木蒼鬱、風景秀麗、名勝古迹星羅棋布,是休閑健身、登高攬勝、科普教育、善信朝聖的重要場所,有縣城“後花園”之稱。景區總體規劃區3.2平方公里,設置核心保護區、遊樂度假區、文化與綜合服務區和森林探險區等4個功能區。
有納海樓、“粵東一璧”大牌坊、涑玉泉、雷音寺、摩崖石刻、麗澤湖以及饒平縣革命烈士紀念碑等主要景點。石壁山風景區中木鬱郁蒼蒼,有明代的古樹名木,又有新栽的博士林,有古寺“雷音寺”,有自然景點“諫玉泉”,有近代建築物“粵東一壁”(趙朴初題)牌坊、納海樓、麗澤湖、飛虹橋等。

主要景觀


雷音古寺
石壁山風景區
石壁山風景區
雷音古寺位於棲雲山南麓,明嘉靖二十八年(1532年),黃岡上步村余散人在棲雲山長神洞旁建造一座石亭,亭內有人住守,以看護亭前墓葬(該古墓曰黃牛聽金鐘),時常向長神洞山神焚香點燭、祈求平安。後來逐漸演變成雷音古寺。清朝乾隆年間,江西省景德鎮發生窯變,出現了十八尊羅漢。每尊羅漢背後都有“潮州雷音古寺”字樣。縣官奏報朝廷,皇上下旨來潮州尋找雷音古寺,潮州知府忙通知各縣尋覓,後來才在黃岡棲雲山長神洞旁找到這個“雷音古寺”。因該寺供奉的十八羅漢與窯像酷似,而這個雷音寺以上神洞巨石為後壁,故後人又稱雷音古寺為“石壁庵”,原來的棲雲山,也叫成石壁山。
涑玉泉
涑玉泉
涑玉泉
涑玉泉位於石壁山谷處。周圍古樹成蔭,一巍峨巨石覆蓋數石、形成一個石洞。洞口高1米,寬1.7米,向縱橫各5米。洞床有一大石,依山勢趨前傾斜,兩側各有一道彎彎曲曲小石溝從底端伸出,四時冒出清泉,於洞口匯合流出洞外,如卧龍吐水。明嘉靖三年(1524年)余翁在巨石上鐫刻“涑玉泉”3個大字;清乾隆十六年(1752年)許志良題《玉泉留題》詩二首;清同治六年門(1867年)鳳岡督軍使者張殿雄題五律詩一首,均讚美涑玉泉。
納海樓
石壁山
石壁山
納海樓位於石壁山頂巔,該樓由著名書畫家關山月題寫樓名,登上樓頂層,憑欄放眼眺望,鳳江就象一條玉帶橫亘縣城,南海和黃岡美景盡收眼底。納海樓佔地面積500平方米。登樓可俯瞰黃岡全貌,海天一色的南海,取時代之哲理,象大海一樣接納百川乃顯大;納得下大海的寬闊胸懷,故名。樓建於1991年4月至1992年9月,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雙層6柱,建築博採傳統古建築的加工工藝,屋頂翹角飛檐,金黃色琉璃碧瓦,四周迴廊,護以紅漆欄桿,樓上、樓下雕樑畫棟,雕刻上一幅幅神話,古裝戲屏、奇花異草。納海樓牌匾由著名畫家、書法家關山月題寫。是一處旅遊勝地。
凈土宗
中國佛教從魏晉以後逐漸有了很多宗派,如華嚴宗、三論宗、禪宗、密宗、天台宗、曹洞宗、律宗、雲門宗等等。石壁山玄中寺屬凈土宗。凈土宗是以供奉阿彌陀佛並主張持念佛號追求托生於西方凈土為其根本特徵的。據知凈土宗的最初緣起當在公元4世紀時的江西廬山,首倡之人是東晉雁門(今代縣)人慧遠。凈土宗萌芽雖在廬山,但真正成熟卻在石壁山的玄中寺。

文化活動


歷史傳說

名僧與玄中寺
陶弘景
陶弘景
交城石壁山古時叢林濃郁,四季流泉不斷,谷深崖陡,山巒聳秀,一條深溝呈西北東南走向長約10餘華里,玄中寺即建在溝半位置,背山面壑,環境十分幽靜可人,非常符合佛禪教義中的“凈土”意境。北魏孝文帝延興二年(公元472年)寺初建時,山與寺並無大名,馳名則是在南梁大同二年(公元536年)雁門另一高僧曇鸞由南方北歸移住該寺以後。湯用彤教授就說過:“北方大宏凈土念佛之業者,實為北魏之曇鸞,其影響頗大,故常推為凈土教之初祖。”曇鸞這個人十分了得。他少年時就在五台山剃度為僧,壯年後遊學江南,見過梁武帝,訪過陶弘景,還和當時名僧菩提流支有過交往。北歸后他先住在并州大寺(今晉祠東一公里),不久移住石壁山玄中寺,在寺中註釋撰寫了《凈土論》、《凈土十二偈》等凈土教義專著,獲得極大聲譽,人稱“神鸞”(太原道註:有關曇鸞參見本站山西名人)。
東魏興和四年(公元542年)曇鸞圓寂,安葬於距石壁山不遠的文峪河口附近。北齊河清元年(公元562年),凈土宗的另一大師道綽誕生於并州文水縣。道綽年輕時初師并州高僧慧贊,后改信凈土移居玄中寺,30年間他一心布化凈土教義贏得廣大信徒,當時嚮往道綽的僧俗之人,常常滿山遍野地來到玄中寺所在的石壁山谷,大家口念佛號的“阿彌陀佛”之聲震徹林谷山壑之間,往往撼動人心。這位道綽大師圓寂於唐初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在道綽圓寂前5年時,玄中寺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
又來了一位29歲的年輕僧侶善導。善導從師道綽僅5年,但深得凈土真諦。道綽大師圓寂后,善導即往京城長安布教說法,在京城主持繕寫《彌陀經》經卷10萬卷,並繪製了約300壁之多的凈土宗彩繪壁畫,一時在國內引起轟動。著名的洛陽龍門石窟石鑿工程就是來自石壁山玄中寺的這位善導大師所主持的。除此之外,善導還留下了許多佛學凈土宗理論著述。唐高宗永隆二年(公元681年)善導圓寂時,舉國祈禱,時人稱譽他為“彌陀化身”和“肉身菩薩”。由是,交城石壁山的玄中寺名聲大震,來自石壁山玄中寺中的曇鸞、道綽、善導三位大師,則被國中尊為凈土宗的三大祖師。玄中寺與皇帝
在玄中寺建成后的1500餘年時間中,中國歷史上曾有兩位皇帝親至於此,一位是唐太宗李世民,另一位是金章宗完顏(王景)。唐太宗來玄中寺是唐貞觀八年(公元635年),他是為給他的母親文德皇后祈福去病才到玄中寺的。
事後,玄中寺即成為皇家官寺,這一階段寺內曾有大規模擴建工程。
到唐德宗貞元九年(公元793年)時,玄中寺又耗費巨資建立佛門戒壇。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曾作皇太子侍讀的李逢吉為玄中寺撰立《唐石壁寺甘露義壇碑記》。這時,玄中寺戒壇已成為當時全國三大戒壇之一。其它兩壇一為上都長安青龍寺靈盛壇,另一為東都洛陽登封會善寺會善壇。玄中寺的甘露義壇是為北都并州之壇。
此時的玄中寺可謂鼎盛之極。至於金章宗完顏(王景),他來玄中寺的時間是金泰和七年(公元1207年)九月金秋時節。他在有關詩作中,曾把玄中寺比喻為“金色界中兜率境,碧蓮花里梵王宮”。

寺內碑文

石壁山風景區
石壁山風景區
據寺內碑文記載,玄中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延興二年(公元472年),落成於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唐朝貞觀年間,唐太宗曾賜名“石壁永寧禪寺”;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唐憲宗又賜名為“龍山石壁永寧寺”。隨著皇家對玄中寺的重視,該寺院也就得到了不斷的擴建,香火也十分旺盛。之後,玄中寺在歷史的長河中幾經磨難,
據載,北魏名僧,被稱之為“神鸞”的曇鸞大師晚年來玄中寺任主持,繼凈土宗祖師慧遠之志,在此宣揚凈土教義,其死後,弟子道綽善導繼任主持,並在此正式成立凈土宗,玄中寺成為凈土宗的中心。后經善導大師向東傳人日本,在日本也成立了凈土真宗,並建立寺廟,稱為“棗寺”。之所以稱之為“棗寺”,據說棗寺內所種的棗樹的種子是從玄中寺帶回去的。日本的凈土真宗尊奉善導大師為“高祖”,視玄中寺為“凈土祖庭”。從此,玄中寺在海內外聞名遐邇。
宋、元以來,玄中寺曾多次毀於兵火,每次重建又多有擴建,至元代成宗年間(公元1295-1307年)極盛時,寺廟除本寺外,還下轄40院,方圓近80公里,明清后,逐漸衰微,特別是清末連年戰爭,僧徒四散,寺院荒蕪,原有的李白題刻及其它珍貴文物也被竊走;清同治、光緒年間,主要殿堂又皆毀於大火。
對日本的影響
早在唐宋時,玄中寺曇鸞、善導等凈土宗大師的著作就已通過當時的遣唐僧傳到了日本國,所以凈土宗在日本佛教界歷來都香火旺盛。如當代日本凈土宗信徒雖派系多達20餘個,但無論哪一個派系都將玄中寺尊奉為祖庭,且均以曇鸞、道綽、善導為其祖師。到本世紀80年代中期時,僅日本凈土宗、凈土真宗本人大凈土教派的寺院就多達萬餘處,信徒有4000多萬,佔到日本人口總數的40%以上。
1920年,日本近代凈土宗高僧常盤大定首次尋訪玄中寺后,激動萬分之餘,吟出了這樣發自肺腑的詩句:“石壁山深一徑通,幽溪窮處是玄中;鴟啼月蝕空廣夜,午飯仰鸞綽二祖風。”日本佛教界另一凈土大德管原惠慶,不但把他自己的三個女兒分別起名為玄子、中子、寺子,以表達他對石壁山玄中寺的崇敬與嚮往,而且圓寂前還一再叮囑家人,一定要在他死後將他的靈骨送往中國的玄中寺安放。他認為這樣才是對他靈魂的最大慰藉。
北魏孝庄帝永安年間,高僧曇鸞在玄中寺創立了佛教凈土宗派,並著有《往生論注》等書。唐代時,日本高僧圓仁來中國學習佛教的天台宗和密宗教義,同時也學習了凈土宗教義,從此中國佛教中的凈土宗就傳颳了日本。以後,日本高僧源空(號法然)開創了日本凈土宗,其弟子源信(號視鸞)又開創了凈土真宗。這兩個宗派的信徒、弟子都稱中國的曇鸞、道綽、善導等為祖師,把玄中寺視為祖庭。凡日本這兩個宗派的佛教弟子來中國參觀、訪問,都要到玄中寺進香。因此,玄中寺又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紐帶。
鳩鴿二師傳說
最為傳神。據說宋時龍潭禪師夜間誦讀《華嚴經》,突有鳩鴿二鳥飛至寺中聽經不去,如此多日,忽一日鳩鴿墜地而死。與此同時,本縣縣北坡底村有榮氏生下一對孿生子啼器不止,龍潭禪師至坡底村榮氏屋中用掌摩該孿生子頭頂,口呼“勿泣勿泣”,果然二子啼止。後來榮氏二子長大成人即隨龍潭禪師入釋門,40年後坐化成正果,人稱“鳩鴿二師”。據知至清代初年時,“鳩鴿二師”的遺像仍然完好保留如舊,后損佚無存。

民間文學

古昔年,在廣東黃岡地界有一座山,名叫石壁山。山上有個雷音寺,俗叫石壁庵。庵內有個老和尚,法名童真,與當朝丞相是同窗好友,又是同榜進士。本來可以平步青雲,但他厭惡官場黑暗,遁入空門,削髮為僧。怎奈這雷音寺香火不旺,佛門冷落。老和尚也不介意,終日只顧念彌陀。誦經之餘,琴、棋、書、畫,以作自娛。世人只知他有文才,卻不知他更有武功。
相傳這當朝丞相每逢省親,必微服來雷音寺會晤好友。這一來,雷音寺隨即地浮三尺,大小官員對童真大師刮目相待。寺里的佛祖爺也沾了童真大師的光,驟然門庭若市,香火興旺。於是空門變成富門了。
人說:窮無人瞅睬,富惹人目紅。有一夜,一夥強盜入寺打劫,童真大師孤身降服,施銀渡善。
有一日,大師接丞相的密信,請往京城打擂除奸,猶豫再三方趕赴京師,沿街化緣,打聽民情,證實丞相信中所說屬實,便朝牌樓下擂台而來。只見台上站一青面獠牙之人,大師飛身上台,將此奸人之心挖出,眾爪牙齊涌而上,刀槍、亂棍齊下。老和尚就地一個扣旋,便將眾賊殺死。台下眾人拍手稱快,輕風一陣,老和尚已無蹤無影。
消息報入奸王府,奸王癱軟在椅上,惶恐不安,忙命眾兵丁關緊城門,四處搜捕去了。而相爺先喜后憂,後悔棋失一步,擒賊無先擒王,後患無窮,百思之下,只能急流勇退,遂辭官歸隱了。待到雷音寺方知失去知己,心如刀絞。為了紀念這位摯友,即命人找來能工巧匠,刻了一尊童真大師的偶像,供在師祖廳的木龕里,上方懸上一塊大匾額,親筆題了“方丈”兩個金字,又題贈一副對聯:
法席掌持頑漢強徒皆喪膽針錘直下銅頭鐵額盡寒心
正是:
入空門出空門大慈大悲,
禁殺戒開殺戒救苦救難。

歷史典故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著名書畫家關山月、漢學大師饒宗頤、饒平籍的劇作家郭啟宏等十多位名家均為石壁山景區贈墨題字,使河山增輝,名貫粵東。雷音古寺位於棲雲山南麓,明嘉靖二十八年(1532年),黃岡上步村余散人在棲雲山長神洞旁建造一座石亭,亭內有人住守,以看護亭前墓葬(該古墓曰黃牛聽金鐘),時常向長神洞山神焚香點燭、祈求平安。後來逐漸演變成雷音古寺。清朝乾隆年間,江西省景德鎮發生窯變,出現了十八尊羅漢。每尊羅漢背後都有“潮州雷音古寺”字樣。縣官奏報朝廷,皇上下旨來潮州尋找雷音古寺,潮州知府忙通知各縣尋覓,後來才在黃岡棲雲山長神洞旁找到這個“雷音古寺”。因該寺供奉的十八羅漢與窯像酷似,而這個雷音寺以上神洞巨石為後壁,故後人又稱雷音古寺為“石壁庵”,原來的棲雲山,也叫成石壁。

保護目標


文物保護

1983年,交城石壁山玄中寺與山西的13座寺廟,被國務院宗教事務局列為全國漢族地區國家級重點佛教寺觀。
五十年代起,各級人民政府撥出專款對玄中寺進行大規模的修繕,不僅重建了大雄寶殿、七佛殿、千佛閣等主殿,還修建了祖師堂、禪堂院等建築。
縱觀整個玄中寺,寺內天王殿、大雄寶殿、七佛殿、千佛閣,沿軸線平行排列,將寺院自然地分為前院、中院和後院。大雄寶殿居中,兩邊各建配殿。大殿東西各建有一處小配院,配院前建有東西配殿,兩廂平行排列,形成了一個雅緻、大方、完整的院落。

價值意義


文物價值

石壁山風景區
石壁山風景區
天王殿:是寺內現存最古的建築物,修建於明萬曆三十三年(Ⅱ印5年)。
在彌勒佛的兩側供奉著漢化四大天王:
南方增長天王:身青色、手持寶劍,職“風”,與劍鋒諧音;
東方持國天王:身白色,手拿琵琶,職“調”,琵琶能調弦;
北方多聞天王:身綠色,手把混元珍珠傘,職“雨”,傘能求雨防雨;
西方廣目天王:身紅色,手有纏龍,職“順”,龍能屈、能順。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則國泰民安。
萬佛殿:面寬五間,是典型的歇山式建築,大殿內的佛像或端坐或站立,形態各異,惟妙惟肖。
大雄寶殿:進入第二進院,面前是一座宏偉的大殿,上書“大雄寶殿”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明代的原物單孔牌樓,北魏、北齊年間的造像、石刻碑、佛幢,唐代高氏碑,宋明兩代的鐵佛,明代木雕佛像和元代忽必烈親筆所書的蒙文白話碑等,均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