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集市的結果 展開
- 定期或在固定地點買賣貨物的市場
- 逢集
- 國際友誼博物館館藏油畫作品
- 1983年劉南生創作油畫
- 月季‘集市(布洛康特)’
集市
定期或在固定地點買賣貨物的市場
集市(jí shì)(菜市場)是指定期聚集進行的商品交易活動形式。主要指在商品經濟不發達的時代和地區普遍存在的一種貿易組織形式。又稱市集。集市起源於史前時期人們的聚集交易,以後常出現在宗教節慶、紀念集會上和聖地,並常附帶民間娛樂活動。
詞目:集市
拼音: jí shì
注音: ㄐㄧˊ ㄕㄧˋ
基本解釋:
[fair;market;bazaar] 定期或在固定地點買賣貨物的市場
該村莊每月有一次集市
引證解釋:
定期聚會交易的市場。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狄劉祠》:“京師貨物咸趨貿易,以席為店,界成集市,四晝夜而罷;俗呼狄梁大會。”秦牧 《藝海拾貝·“果王”的美號》:“有時郊區農民在集市上出賣熟木瓜,就喊著‘果王,果王’。”
集市,即農村或小城市中定期買賣貨物的市場。古代也叫“墟市”、“集墟”。“集”含“人與物相聚會”之意。到集市買賣稱“上集”、“趕集”,到集上隨便看看稱“逛集”、“趕閑集”。陝南稱趕集為“趕場”。大型的集也叫“會”,如“物資交流大會”。集市的種類和值得記述的民俗現象,有:
日集,即天天有集。例如,戶縣城內外的四個集市均屬日集。間日集,即每隔數日舉行一次的集市。例如,長安縣引鎮的集期為三、六、九,即每月逢初三、初六、初九、十三、十六、十九、二十三、二十六、二十九為集13。又如藍田縣焦岱鎮的集期是一、四、七,銅川市王家河鄉的集期是四、九等。一個縣內相鄰著的鄉鎮,將集互相隔開,以免相犯,如甲為一、四、七,乙為二、五、八,丙為三、六、九。集市上分行業設市(肆)。各市都有固定集中的營業區域,常見的市有:糧食市。經營對象為原料、麵粉、菜油。經紀人提著秤,叫“提秤的”。大宗買賣由經紀人在賣方和買方之間撮合。柴草市。一般設在糧食市附近,出售麥草、硬柴、煤炭。舊時,忌長途販運硬柴,民諺中說:“千里不販樵”。因為運費貴,不合算。蔬菜市。有許多講究和忌諱,如裝卸蔬菜時,不能亂扔亂拋;存放蔬菜時,要將各種蔬菜分別堆放整齊,不得亂堆。葉菜忌折葉,莖菜忌斷節,果菜忌破皮,根菜忌帶泥,冬菜忌斷梗,蒜和蔥頭忌水澆。常言道:“鬼精鬼精,不敢販蔥”,因為蔥葉易枯萎。蔬菜是需要經常保鮮的商品,舊時運輸條件落後,長途販運會使青菜失鮮,所以當時有這樣的諺語:“千里不販青”。禽蛋市。農民家家養雞,靠出售雞蛋換取零花錢,號稱“雞尻子銀行”。因此在農村集市中,賣雞賣雞蛋的很多,農民賣雞蛋不論斤,論個。渭北、陝北罕見鵝、鴨。清代在耀州(今耀縣)市場上,甚至有兩隻羊換一隻鵝者。顧曾炬在光緒年間任知州時,曾在詩中寫道:“慨無初寫《黃庭》字,市值雙羊換一鵝。”騾馬市。經銷馬、驢、騾、牛等大家畜。賣、買雙方不直接交易,而經過經紀人成交。豬羊市。經銷豬、羊、貓、犬等。由於和騾馬市相比,利薄,所以經紀人少。棉花布匹衣服市。乾縣、禮泉、永壽、長武等縣,仍為一個市;長安、蒲城、大荔等縣分作棉花、布匹、衣服三個市;三原縣又把布匹分為棉花市、化纖市。這些市相距近,但分開經營。從前,人們趕集時,常在集市地點沿街買賣商品。集市本身並無建築物。如今,不少地方新設了正規的市場。講究點的還在門口建有牌樓,題有讚美當地風光和介紹市場特徵的對聯。例如銅川市郊區城關市場牌樓上的對聯是:作頻陽一日主人看宋塔勝跡方泉碧露歷唐清千年過客有少陵詩筆魏源文章橫批:地生靈氣物美靠果揚名迎來八方友情地靈以煤興市送去萬般溫暖橫批:頻陽(銅川城關在頻山之南,故云“頻陽”)
臘月集,是每年農曆臘月出現的年貨市場,其起始日期各地不一,三原縣是臘月初八,叫“臘八會”;乾縣是冬至節,稱“冬至集”。以起始之日起,一直延續到農曆年底。臘月集上,人們購買過年時穿戴的衣服、鞋、帽子以及煙、茶、油、糖果、魚肉、禽蛋。所以這些商品的銷售量,都比平時猛增數倍。此外,還出現一些特殊的市,如:畫市。出售年畫、對聯、神像。對聯有印刷品,也有由攤主用濃墨大筆當場書寫的,藉以招徠顧客。神像為財神像和“五祀”像。“五祀”,即門神、戶神、井神、灶神,中雷神(土地神)。購買神像時忌言“買”,而要說“請”。爆仗市。出售鞭炮、焰火等。鞭炮論“串”賣,大型花炮論“根”賣,小型花炮論“把”(每把十支)賣。偶然發生火災,不能說是壞事,而要講成“火神爺顯聖了”,是好事,俗諺日:“火燒財門開,斗大的元寶滾進來。”祭器市。出售燭台、香爐、蠟燭、香、表等。關中賣香表的,以周至人為最多。
神木等地,有一種特殊的傳統市場,每天一早開市,交易只有2~3個小時,人稱“早市”。過去以交易糧食為主,凡進城糧糴米者,都在此時買賣。後來漸以蔬菜、瓜果為最多。城郊菜農及城內居民早晨赴市,俗稱“趕早市”,至今仍為慣例。
有些地方天不亮成市,天明不久即散集,俗稱“露水集”、“鬼集”、“鬼市”。舊時,西安民樂園、東城門裡順城牆一帶及八仙庵、三橋鎮都有鬼市。東城門的鬼市,歷史較久。它最早在王城(即新城)外面沿著城牆一帶,後來逐漸遷至東城門。這個鬼市的形成,主要的是一些破落戶或官宦的後代,在生活潦倒時,以變賣家底來苟延生活。他們為了不拋頭露面,所以趁天未破曉,路上行人稀少之際,到背暗的角落裡出賣衣物。也有小偷在偷到東西后,跑到這裡變賣的。有些人專門到鬼市去買便宜東西,叫做“趕鬼市”。八仙庵鬼市,舊時常有人販賣死人穿過的衣服及其它遺物。三橋鎮的鬼市,規模一度很大,販賣糧食、木材。
市語,是一種集團語,即市場上商販們所說的行話、隱語。市語的歷史很久。宋朝崔糙《類說》引《秦京雜記》云:“長安市人語各不相同,有葫蘆語、鎖子語、練語、三折語,通名‘市語’。”古代的市語,有些是用反切法將舊詞改為新詞,如將“斤”說成是“吉恩”,把“兩”說成“力盎”之類。在新中國成立前,西安市的商業界普遍流行市語。例如,西安的當鋪稱一為“道子”,二為“眼鏡”,三為“爐腿”,四為“叉子”,五為“一撾”,六為“羊角”,七為“攝子”,八為“扒勺”,九為“鉤子”,十為“拳頭”。店員在和當戶討價還價時,當戶如果嫌價低,拿著當物要離開,掌柜就出面圓盤。假如店員對掌柜說鑷子,意思是已經答應給當戶七塊錢。掌柜要是認為可以再加一元,就說扒勺。舊時,安康各種商販都使用數字隱語。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隱語依次稱作“捏”、“丑”、“斜”、“查”、“眼”、“舌”、“條”、“犒”、“羅”、“強”。回族商販,使用阿拉伯語言對錢幣數的稱呼,例如,把一叫“葉米三”,二叫“獨米三”,三叫“歇米三”,四叫“纏米三”,五叫“盤米三”,六叫“老米三”,七叫“辛米三”,八叫“哈米三”,九叫“剜米三”,十叫“葉開”,十一叫“葉米三葉”,十二叫“欄桿”,十三叫“葉歇”,十四叫“葉纏”,十五叫“葉盤”,十六叫“葉老”,十七叫“葉辛”,十八叫“葉哈”,十九叫“葉剜”。市語除有聲語言外,還包括無聲的,例如“捏碼子”。即買賣雙方將右手置於草帽下,或袖口中、衣襟里,用摸指頭的方法來表達物價。食指代表一,食指、中指為二,食指、中指、無名指為三,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為四,五指齊伸為五,拇指、小指為六,拇指、食指、中指成一捏為七,拇指、食指為八,食指作勾為九,伸出拳頭為十。
牙商,即舊時集市貿易中為買賣雙方說合交易並抽取傭金的中間人。起源很早,漢代稱說合牲畜買賣的牙商為“駔會”。唐朝發展到各種買賣,有“牙郎”、“牙儈”、“牙人”、“牙子,,等名稱。唐末以後,營業範圍擴大,牙商眾多,才有行會組織“牙店”,或稱“牙行”,負有代官府監督商人納稅之責任。明代有官牙、私牙之別。官牙由政府指定,私牙也須政府批准並取得印信文簿后始得營業。據《清會典》記載,清代“凡城廟衢市,山場鎮集,舟車所湊,貨財所聚,擇民之良者,授之帖以為‘牙儈’,使之辨物平價,以通貿易。”清代嚴禁州縣濫發牙貼,禁止私立牙行。牙行所領憑證稱為“牙帖”。牙帖分三等九則,但同等同則稅銀復有參差。清朝末年,同官縣(今銅川市)領有三張牙帖,其中雜貨行、炭行、陳黃紅粟行各一張,都屬三等下則。牙行交納的貼費及稅銀合稱“牙銀”。清末,陝西省額定牙稅銀2265兩2錢,其中同官縣額定20兩。到了近代,牙商叉稱“經濟”。其經營活動,以乾縣騾馬部為例:經紀人隨時觀察著市場的動向。當他發現有人牽著牲口入市后,便主動迎上來,問道:“唉一鄉黨,你來了。你今天拉的牲口想要個啥價呢?我給你幫忙,找個合適的(買)主。”賣主同意后,經紀人便仔細相牲口。他們都有相牲口的豐富經驗,掌握不少相牛相馬的諺語。例如:“牛五歲生六牙,六歲生邊牙,七搖八不動,九歲如釘釘,十歲裂開縫,十二歲后牙提升”。“耳朵插花,不聾便瞎”(牲口耳朵前後錯開搖擺,耳朵和眼睛有毛病),“兩眼暴紅筋,不咬便抵人。”“前峰高一掌,犁田如水響;腰長肋巴稀,定是懶東西”。“鞭子尾巴,案板脊樑,烏眼黑蹄,拉斷鐵犁。”等等。經紀人當著賣主的面,指出牲口的缺點,要求降低售價。此後,他們用“捏碼子”的方式討價還價。經紀人接著找到買主后,讚揚牲口的優點,又用“捏碼子”來商議價錢。成交時,賣主給經紀人一筆傭金。
集市
集市是一種周期市場,對集市的研究集中在它的周期、結構以及與中心地學說的關係方面。一些學者認為,集市的周期主要受人口密度的影響,較大的人口密度導致周期短的集市。此外,周期還受到周和月循環的影響,如中國的集市大多按太陰曆周期循環。集市屬於低級的中心地,交易的商品一般為日常用品和易耗品等低級貨物,為集市附近的鄉村居民服務。集市地點通常選擇位於交通適中的集鎮或鄉村,以及寺廟所在地、城鎮邊緣地帶等。集市的間隔往往取決於買者和賣者所願意離開居住地前往的最大距離。
集市大多位於位置適中、交通方便的中心村鎮、寺廟勝地和城鎮邊緣地區;也可引伸為進行交易的場所或聚落,稱為集鎮。農村集鎮是經濟空間網路的基本構成單元,在中心地系統的概念中處於較低的一級中心地,它以其特殊的職能和規模,與一般意義上的城鎮既有聯繫又有區別。集鎮以經濟活動為主,是基於其經濟功能發生、發展起來的。是農村商品購集的起點,又是商品銷售的終點,擔負著農村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農產品收購和交易的職能。集鎮中一般划有專門的交易地點,為便於管理和進行交易,各類物資分別集中在一定範圍,既互不相擾又聯成一體。農村集鎮還具有教育、醫療、娛樂等職能,是農村居民娛樂和相互交往的主要場所。歷代地方官府都力圖通過集鎮來控制縣級以下農村區域。目前農村集市通過以商促農,繁榮農村經濟,溝通城鄉聯繫,加速農村城鎮化進程而發揮作用。
地理學研究農村集市時,①把集鎮作為經濟活動空間系統的組成部分,研究集鎮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協調配合、集鎮的等級系統、相鄰集鎮組成的循環圈以及交換與市場的空間體系;②研究趕集人的個體特性,經營性質及活動範圍;③研究集市周期性的起因和規律。一些地理學者把注意力放在集鎮的社會特性上。研究其對農村發展特別是對農村城鎮化的促進作用。並通過集鎮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特徵及功能,識別農村社會的經濟發展過程和社會結構。70年代以後,國外研究集市側重定量地分析其規律,如市場周期的最優長度,周期市場圈的動態經濟系統,對周期集鎮的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