疇人傳

疇人傳

一部記述中國歷代天算家學術活動的傳記集。清阮元撰,凡46卷,337,000餘字。始作於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完成於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阮元的學生李銳、周治平參加了撰寫工作,並經錢大昕等協助訂正。

歷史背景


“疇人”一詞有幾種解釋。通常依據《史記集解》對《曆書》“疇人”的註釋“家業世世相傳為疇。……各從其父學”的說法,認為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數學家多是師承家學,所以稱為疇人。《疇人傳》收有自上古至清乾隆末年的天文、曆法、算學家 300多人(包括外國41人),敘述他們的事業和貢獻。內容涉及歷代天文曆法推算資料、論天學說、儀器制度以及算學等許多方面;星占之學則未予採收。所敘事迹、論說及著作,均摘編自有關典籍的原文。除人物姓名、籍貫、生卒年月、曾任主要官職外,其他政治與文化成就都略而不載。有些傳后附有編者的評論。 《疇人傳》的編撰方法是每人一傳,傳末有作者評說,篇末註明材料出處。此書前四十二卷記中國學者,后四卷附記對中國科技有影響的外國學者,打破了學術上的國界,在閉關鎖國的清朝,其思想難能可貴。不足之處是範圍狹窄,局限於天文歷算,未將其他自然科學包括進去。阮氏作此書的目的是希望推動當時國內科學的發展。

編著者簡介


阮元(1764-1849),字伯元,號雲台,江蘇儀徵人。清乾隆五十四年進士,選庶吉士、編修,選詹事。督山東學政、游江學政,歷任兵部、禮部、戶部侍郎,游江、河南、江西巡撫,湖廣兩廣、雲貴總督,晚年官至體仁閣大學士。道光十八年以老病致仕還鄉,卒謚“文達”。
阮元博學淹通,曾創設詁經精舍、學海堂等。編撰有《十三經校勘記》《經籍纂話》《皇清經解》《兩浙金石志》《積古齋鐘鼎疑識》《淮海英靈集》《揅經室集》《文選樓叢書》等多種。《清史稿》《清史列傳》均有傳。
阮元是經史大家,也是一位科學家。他廣泛涉獵自然科學的領域,對“中西異同,今古沿改,三統四分之術,小輪橢圓之法”頗有興趣,曾“旁稽載籍,博問通人”。尤其重視數學,認為數是六藝之一,“儒者之學,斯為大矣”。阮元早年曾有《考工記車製圖解》,對古代車輛的製造,有獨到的見解。又曾撰有《詩補箋說略》,考證《詩·小雅》中“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有關日食的具體年代。任漕運總督時,曾創立測算船舶運糧數量的新方法,比舊法節省一半的工作量,撰有《糧艘盤糧尺算捷法》,推廣至各省施行。
正是基於對自然科學的重視,阮元於乾隆六十年(1795)開始著手編著《疇人傳》。他在序中說:
竊思二千年來,術經七十改,而各有特識。法數具存,皆足以為將來典要。……綜算氏大名,紀步天之正軌,質之藝林,以諗來學,俾知術數之妙,窮幽極微,足以綱紀群倫,經緯天地,乃儒流實事求是之學,非方枝苟且干祿之具。
把科學特別是數學提高到“儒者實事求是之學”的高度,這是以往所沒有的。

作品簡介


《疇人傳》是中國第一部科學家的傳記集。全書46卷,269篇,記述自太古至清嘉慶年間天文、數學、曆法等方面的專門學者275人,另有西洋天文學家、數學家和來華傳教士41人。在書前的凡例中,引清人譚泰所作《疇人解》的話說:世代相傳之業謂之“疇”,家學淵源的科學家則稱“疇人”,“是編以疇人傳為名,義取諸此”。
《疇人傳》中的各傳,多先記傳主的姓名、字型大小、籍貫、科舉出身和主要官職之後,主要介紹傳主在天文學、數學方面的“議論行事”,有著作的,則不論存佚,都列出名目、序言、凡例等。並作摘要或提要。事迹豐富的,則不厭其詳。如唐代僧人一行,敘述他在天文曆法方面的成就,竟達三卷之多。又如郭守敬,對其所製作的各種測量儀器及推算方法,以及各部件的長短寬厚,各關節的銜接配合,“垛疊招差句服弧矢之法”的實際運用等都詳加描繪,力求巨細無遺。這在更高層次上體現了學以致用和經世致用的切實精神。
書中更精彩的是多篇傳記之後,阮元所撰寫的“論”,或對人物的思想和工作進行評述,或對學術的源流進行分析,皆言簡意賅,不尚空談。如《梅文鼎傳》之後的論說:“自征君以來,通數學者后先輩出,而師師相傳,要皆本於梅氏。錢少詹目為國朝算學第一,夫何愧焉。”對於用西法以難梅氏的江永,則評曰:“慎修專力西學,推崇甚至……然守一家言推崇之故,並護其所短,恆氣注術辨,專申西學以難梅氏,蓋猶不足為定論也。”論及戴震時說:“蓋自有戴氏,天下學者不敢輕言算數,而其道始尊。”這些說法都是客觀公正的。
《疇人傳》以開放的態度重視西方科技,目的是“綱羅今古,善善從長,融會中西,歸於一是”。因而書中收錄了為數不少的西洋學者。在《南懷仁傳》附論中寫道:“西人熟於幾何,故所制儀象極為精審。蓋儀象精審則測量真確,測量真確則推步密合。西法之有驗於天,實儀象有以先之也。不此之求,而徒驚乎鍾力掛氣之說,宜為彼之所竊笑也。”作為當時的重臣,能有這樣的見解,是十分難得的。
《疇人傳》的編撰,態度十分嚴謹,“採錄諸書,二十四史而外,出於文淵閣所儲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天文演演算法類為多,其餘見聞所及,時有篡修。”篇末皆註明出處,以便檢索查對。本書以天文歷算為主,也有著反迷信的意義。
清道光年間有羅士琳撰《續疇人傳》六卷;光緒時有諸可寶撰《疇人傳三編》;后又有黃鐘俊撰《疇人傳四編》;皆是對《疇人傳》的增補,提供了不少有用的資料,其科學史的價值是同樣值得肯定的。

作品簡介


清朝後期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羅士琳撰《疇人傳續編》6卷,收至道光初年。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諸可寶又撰《疇人傳三編》7卷,收至光緒初年。光緒二十四年,黃鐘駿更撰《疇人傳四編》12卷。《四編》收錄標準放寬了,其中包括一些主要的占星家和其他學者。以上三部續書,仿原書體裁,共收600多人。四書體例相同,內容互不重複,我國古代科學家基本包括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