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山支隊

大青山支隊

八路軍大青山支隊是成立於1938年6月下旬的一支八路軍隊伍,由八路軍第120師第358旅第715團和師直騎兵營一個連組成。李井泉任支隊長兼政委,姚喆任支隊參謀長。

組建背景


1937年,日軍佔領內蒙古部分地區后,駐有一個旅團,並成立了四個偽蒙古騎兵師和大量的偽民團、偽警察,嚴重地威脅著我陝甘寧、晉西北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安全。
1938年3月30日,毛澤東、滕代遠電詢120師師長賀龍、政委關嚮應、副師長肖克,能否在大同以北之興和、商都、康保地區建立根據地,能否沿大青山脈組織一支游擊性質的騎兵支隊。4月18日,毛澤東、滕代遠再次致電賀龍等,要求就能否在平綏鐵路以北,包括豐鎮集寧天鎮陽高之北部及興和、尚義、商都、康保、新民、陶林、武川諸縣直至東邊的張北縣這一廣大地區創造建立游擊根據地問題調查見告。5月14日,毛澤東致電朱德、彭德懷及賀龍、關嚮應、肖克等,明確指示:“在平綏路以北沿大青山脈建立游擊根據地甚關重要,請你們迅即考慮此事。” 6 月10日,朱德、彭德懷將調查結果轉報毛澤東,說明了大青山地區的重要性和氣候寒冷的特點,建議組建騎兵團或調陝北騎兵團前往,或由120師另派步兵為宜。6月11日,毛澤東複電朱德、彭德懷、賀龍、關嚮應、肖克:“大青山脈的重要性如來電所述。該地應派何種部隊何人指揮及如何作法,由你們依據情況處理之。惟開始建立根據地時,敵人知其重要意義,必多方破壞,故部隊須選精幹者,領導人須政治軍事皆能對付,且能機警耐苦,而有決心在該地創立根據地者。”
根據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關於創建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的決策和具體部署,八路軍120師迅即著手組建部隊。

開闢根據地


大青山支隊
大青山支隊
1938年7月,大青山支隊由山西省五寨縣出發進至平魯、左雲、右玉地區,進行向大青山挺進的準備工作。8月,從殺虎口越過長城,進入涼城縣境內,經廠漢營沿岱海灘北上,於28日進佔蠻汗山地帶的太平寨。為了保障晉西北與大青山的聯繫,支隊決定留第715團第1營開闢以蠻汗山為中心的綏南根據地,主力繼續北進。9月1日夜,支隊主力在旗下營與三道營之間,衝破日偽軍的攔阻,跨過平綏鐵路,進入大青山腹地甘溝子、大灘、八墩地區,與中共地方組織領導的蒙漢人民抗日游擊隊會合。
9月3日,襲擊陶林城(今察哈爾右翼中旗),殲日偽軍一部。爾後,回師大灘地區,並組建了綏蒙戰地總動員委員會,發動與組織群眾,展開創建綏中根據地的活動。10日夜,支隊以第715團兩個營的兵力,進攻四子王旗地區的貿易中心烏蘭花鎮(今四子王旗),經3個多小時的激戰,殲滅偽蒙軍一部,俘70餘人,繳槍70餘支、軍馬80餘匹。攻佔該鎮后,廣泛宣傳中共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和民族政策,得到各階層人民的熱烈擁護,打開了大青山地區的抗日局面。支隊決定一部兵力留綏中,主力插進綏西。
9月20日,支隊主力在武川以東的后窯子地區擊退數百名日偽軍的阻攔,斃傷其80餘人,進入歸綏(今呼和浩特)至武川公路以西地區,展開創建綏西根據地的鬥爭。10月1日,奔襲包頭東北石拐子據點,殲敵一部。中旬,又襲擊了平綏鐵路歸綏至包頭間的蘇安蓋、陶思浩、察素齊、畢克齊等日偽軍據點,並破壞鐵路一段,毀汽車4輛,殲日偽軍一部,進而威脅包頭、歸綏之敵。至此,大青山支隊在綏南、綏中、綏西的廣大地區展開了游擊戰爭。
1938年12月,根據中共六屆六中全會“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決定,大青山支隊的主力七一五團奉命隨主力挺進冀中,只留下一個營的兵力和“動委會”第四支隊堅持鬥爭。李井泉、姚喆將這支部隊分散到綏南、綏中、綏西三個地區開展工作,很快發展成為三個營的革命隊伍。
1939年4月,日偽軍集中五六千人,分六路向綏中的五塔背、銀礦山一帶和綏南進行“掃蕩”。姚喆部署各區,動員群眾堅壁清野。同時,他帶領綏中部隊轉到外線,從側背打擊敵人。
1940年1月,李井泉調往晉綏工作,姚喆接任騎兵支隊司令員。閻錫山發動“晉西事變”,國民黨綏遠“民眾抗日自衛軍”也同日寇勾結,在大青山頻頻製造事端,槍殺中共地方工作人員。為了反擊頑固派的摩擦,姚喆集中兵力同時行動,一舉殲滅了“自衛軍”總部和其主力,俘虜2000餘名,繳槍1000餘支。接著,又在綏中和綏西粉碎了頑軍的反撲,消滅、俘虜了一部分。由此,大青山抗日根據地得到進一步鞏固,騎兵支隊也從3個營發展為3個騎兵團。
1940年8月,根據上級首長的指示,姚喆在武川縣西梁村主持召開了綏遠各族各界各抗日民主黨派的代表會議,成立了“綏察行政辦事處”,制定了“綏察施政綱領”,成立了綏西、綏中、綏南三個專署,建立了9個縣的抗日民主政權,並派出一批幹部組成了綏東工作團,在綏東開展工作。
從1941年春到1943年夏,日寇對大青山根據地進行了規模更地地“掃蕩”。姚喆領導大青山軍民同敵人進行了上百次戰鬥,給敵人以沉重打擊。

反掃蕩鬥爭


後排左起楊文江孫丕榮田恩民。
後排左起楊文江孫丕榮田恩民。
日偽軍為了鞏固統治區,消滅迅猛發展的大青山支隊,先後於11月上旬和12月中旬,分別以3000餘人的兵力對綏中,以2000餘人的兵力對綏西發動圍攻。大青山支隊在蒙漢兩族人民群眾的支援下,採取堅壁清野、組織游擊小組廣泛出擊和內線外線作戰相結合的戰術,展開反圍攻。在綏中地區,11月3日,支隊一部在馬家店大廟設伏,斃傷日偽軍20餘人,擊毀汽車3輛。6日,在大灘誘使陶林和旗下營出動的日偽軍自相誤戰4個小時,傷亡百餘人。在綏西地區,游擊隊不斷襲擊武川、薩拉齊、百靈廟日偽軍據點;主力部隊在馬廠梁、大溝、德勝溝等地給予日偽軍打擊,殲其200餘人,日偽軍被迫撤回原據點。
在此期間,支隊留在綏南的部隊,以蠻汗山為中心開展游擊戰爭,挫敗了日偽軍的多次圍攻,保障了晉西北與大青山的聯繫。大青山支隊經過4個多月的轉戰,初步開闢了歸綏至武川公路以西至綏西、歸綏至武川公路以東的綏中,及平綏鐵路南以蠻汗山為中心的綏南等3個游擊根據地,使綏遠和山西的抗日游擊戰爭緊密配合。

支隊改編


12月下旬,大青山支隊第715團主力奉命隨第120師師部開赴冀中抗日根據地后,按賀龍同志的部署,留下4個連的兵力和獨立第4支隊共500餘人,堅持大青山地區的鬥爭。至1939年上半年,部隊發展到1700餘人,擴編為3個營,改編為大青山騎兵支隊。1940年夏,支隊擴編為3個團。7月,李井泉調回晉西北后,姚喆接任司令員。
得勝溝村李井泉革命舊址
得勝溝村李井泉革命舊址
由於中央總部部署,主力被調走,大青山根據地遭到日軍和國民黨頑固派的多次圍攻,根據地面積縮小,1942年,綏中區喪失,八路軍僅能在綏西、綏南一帶堅持游擊戰爭。10月,中共晉綏分局將綏遠和雁北合併成立塞北軍分區,綏遠區黨委改為中共塞北工作委員會。與此同時,大青山黨政軍機關組織武裝工作隊、騎兵分隊和兩個工作組,進入綏中區開展工作。
1944年8月,大青山根據地軍民配合晉西北八路軍的秋季攻勢,擴大了解放區。到1944年底,大青山根據地基本恢復。1945年6月,國民黨頑固軍進攻大青山地區。8月中旬,頑軍被逐回河套。八路軍隨即發起戰略大反攻,以騎兵旅、第二十七團一部會同教導第二隊等武裝,由偏關向托克托和林格爾挺進,掃清了平綏路沿線敵軍據點,奪取了抗戰的最後勝利。

建制編製


為執行向北發展的任務,八路軍第120師於1938年6月,以第358旅第715團、師騎兵營1個連和第二戰區戰動總會保安游擊第4支隊組成大青山支隊,李井泉任司令員,姚喆任參謀長,彭德大任政治部主任,部隊共2300餘人。7月底至8月初,大青山支隊由晉西北五寨地區向綏遠(今內蒙古中部)挺進。9月初越過平綏鐵路(今北京―包頭)后,在綏中、綏南和綏西地區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相繼取得了陶林、烏蘭花等戰鬥的勝利,至12月,共殲日偽軍2000餘人,提高了八路軍在蒙漢群眾中的聲望。在此期間,大青山支隊還採取政治爭取與軍事打擊相結合的方針,開展了極為複雜的剿匪鬥爭。還向綏西、綏中和綏南地區派出工作隊、組,積極進行統一戰線工作,嚴格尊重蒙古族風俗習慣和宗教文化,嚴禁侵犯蒙古族群眾利益,組建中國共產黨及群眾組織,培養蒙古族幹部和地方群眾骨幹,建立地方游擊隊,組織了300餘人的地方武裝,初步形成了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隨後,第715團主力開赴冀中地區。1940年2月,大青山支隊改稱大青山騎兵支隊,姚_任司令員。1942年10月晉綏軍區部隊開始精簡后,大青山騎兵支隊撤銷番號,部隊併入塞北軍分區。

曾任領導


八路軍大青山支隊
支隊隊長:李井泉
政治委員:李井泉
參謀長:姚喆
政治部主任:彭德大
715 團
團長:王尚榮
政治委員:朱輝照
參謀長:李文清
大青山騎兵支隊
司令員:李井泉,1940年7月後姚韶任
參謀長:姚喆
政治部主任:彭德大,1940年3月張達志任
騎兵1團
鄒鳳山任團長,范寶順任政委
騎兵2 團長
王賢光、李國梁、黃厚先後任團長,彭寶山任政委
騎兵3團團長朱有朱有清、蔡久、於占彪先後任團長,姜文華任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