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日高伊·伊姆雷
波日高伊·伊姆雷
波日高伊·伊姆雷(匈牙利文:Pozsgay Imre;1933年11月26日,科尼,——)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政治家、宣傳鼓動家、教育家、黨務和國務活動家。“后卡達爾時代”匈牙利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他是匈牙利共產黨“激進改革派”的主要領袖,1989年東歐劇變中重要一環的匈牙利劇變的主要推手和匈牙利第三共和國時代的主要開創者,鼓吹民主社會主義、政治多元化、多黨制、議會民主和市場經濟。在政治劇變中,他試圖成為“匈牙利版的葉利欽”但卻未能如願。他從共產黨人演變為左翼社會黨人最終蛻變為右翼政客。
波日高伊·伊姆雷(Pozsgay Imre,1933年11月26日——)
前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中央政治局委員、匈牙利愛國人民陣線全國理事會總書記,匈牙利人民共和國工農革命政府國務部長,匈牙利社會黨副主席,前匈牙利民族民主聯盟主席。
波日高伊·伊姆雷
1933年11月26日生於匈牙利傑爾-莫松-肖普朗州喬爾瑙伊區科尼村,父親是裁縫。波日高伊早年在巴拉頓博若克讀小學,在埃寧格讀中學,之後在費爾特德上高中。1957年畢業於布達佩斯厄特沃什·羅蘭大學列寧學院(1957年9月1日撤銷后併入人文學院)歷史和馬列主義教員系。1950年加入匈牙利勞動人民黨(1956年11月改稱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 1957——1965年任巴奇-基什孔州黨委馬列主義夜大學校長。1965——1968年任巴奇-基什孔州黨委宣傳鼓動部部長,1968年任巴奇-基什孔州黨委意識形態書記。1970年任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中央宣傳鼓動部新聞局局長。同年獲哲學副博士學位。1971年任黨中央理論刊物《社會評論》編輯委員會副主席。1975年7月1日任政府文化部副部長。1976年7月22日——1980年6月27日任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長,1980年6月27日——1982年6月25日任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教育部部長。
1980年3月27日,在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社會主義工人黨中央委員。1980——1985年任黨中央宣傳鼓動委員會委員。1982年6月——1988年7月任匈牙利愛國人民陣線全國理事會總書記。 1983年1月29日當選為布達佩斯第41單一席位選區國民議會代表,後作為國家機關名單候選人當選為國民議會代表。1987年9月出席在洛基泰萊克鎮召開的討論會併發言(會上成立自發政治組織——匈牙利民主論壇)。1988年5月22日在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當選為社會主義工人黨中央政治局委員。1988年6月29日——1990年5月23日任匈牙利人民共和國工農革命政府國務部長,同年7月任政府科學政策委員會主席。他主張使匈牙利成為“民主社會主義的實驗室”,實行多黨制,並稱1956年匈牙利十月事件是“人民起義”,力主重新評價匈牙利事件和為納吉·伊姆雷平反。1989年6月在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上當選為黨的四人主席團成員、政治執行委員會委員。同時作為匈牙利社工黨代表團團長參加了討論匈牙利民主化和政治過渡的三方“圓桌會議”。
1989年9月任新成立的黨外政治組織——爭取建立民主匈牙利運動主席。1989年10月,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第十四次(非常)代表大會把黨改建為匈牙利社會黨后,在匈牙利社會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社會黨全國主席團委員。他聲稱共產主義是一條死胡同。1990年4月在匈牙利首屆多黨制議會大選中當選為巴奇-基什孔州選區國會議員並擔任匈牙利社會黨議會黨團團長,同年5月在匈牙利社會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社會黨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同年8月參加總統大選,但在第一輪選舉落敗。同年11月7日,他發表聲明,宣布退出匈牙利社會黨,成為獨立人士議員,他表示要致力於成立一個“代表大多數人的利益”的組織,促進全民族的和解。是1991年5月成立的匈牙利民族民主聯盟兩發起人之一和聯合主席(執行主席)。 1994年5月國會選舉中,民族民主聯盟未能達到5%的國會門檻,成為非主流政黨。1996年1月取消聯合主席,波日高伊獨自任該黨主席。1996年4月,民族民主聯盟自行解散。1995——1996年,波日高伊任匈牙利團結運動主席。
1997年,波日高伊·伊姆雷任匈牙利民主論壇競選委員會主席,參加1998年5月國會選舉。2005年,波日高伊重回政治舞台,加入歐爾班·維克托領導的青年民主主義者聯盟-匈牙利公民聯盟陣營,並任國家諮詢委員會委員。1995——2000年任聖拉迪斯勞斯學院院長。1996——2001年任世界匈牙利人聯合會主席團委員。2010年4月國會選舉后,受總理歐爾班·維克托的委託,波日高伊參與起草新憲法的工作。
波日高伊·伊姆雷還是科蘇特·拉約什大學(2000年改稱德布勒森大學)政治系教授,2003年任卡羅伊·加什帕爾歸正大學講師。2003年被授予匈牙利文化遺產獎。
1987年率匈牙利愛國人民陣線代表團訪問中國。
波日高伊·伊姆雷
洛基泰萊克會議
1987年9月27日,150名知識分子(包括作家、藝術家、經濟學家等)在佩斯州的一個偏僻小鎮洛基泰萊克集會,波日高伊·伊姆雷也到會作了發言。會議通過一項決議。認為匈牙利已陷入了“自己歷史上的一次嚴重危機”,與會者要“努力探索自立和進行不可避免的革新與真正有效改革的方法”。會議要求出版自由和組織公開的論壇,以商討國是,並籲請當局賦予論壇以公開的合法地位。這就使在1990年執政的匈牙利民主論壇的雛形。參與發起集會的除作家久爾科和費凱代之外,還有比哈里·米哈伊、比羅·佐爾丹、蘭提爾·拉斯洛和基拉伊·佐爾丹四名社工黨黨員(這四人因參與發起集會,在1988年9月被開除黨籍),在波日高伊的鼓動和支持下,民主論壇逐漸成為反共反社會主義的強大反對派。
匈牙利領導人在納吉·伊姆雷靈柩旁守靈
歷史問題
1988年6月起,匈牙利社會上要求為匈牙利事件和納吉·伊姆雷等人平凡的呼聲日益高漲。匈牙利社工黨中央成立了一個有15名專家、學者參加的“重新評價歷史委員會”,重新甄別評價匈建國以來的歷史,擬定了一份供即將召開的黨的“十四大”討論的文件草案。該委員會由政治局委員、國務部長波日高伊·伊姆雷負總責。下設的歷史小組肯定納吉在1953~1955年的政策是正確的。對1956年事件本身確認為是“人民起義”,是“一次反對蔑視整個民族的寡頭統治的起義”,認為過去簡單地把它定為反革命事件是“站不住腳的”。
1989年1月28日,主持歷史委員會工作的波日高伊趁總書記格羅斯·卡羅伊出訪瑞士之機,未經黨中央許可,擅自在廣播講話中將上述調查報告內容公諸於眾。波日高伊評價1956年事件時只提它是一場“人民起義”,在黨內外引起強烈的反應。一時間黨內外氣氛十分緊張。1989年2月中央全會通過決議,為1956年事件平反並重新安葬納吉等人。
1989年5月8日,在卡達爾·亞諾什沉痾病榻之時,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中央以他的“健康狀況嚴重惡化”為由作出免去他的黨中央主席和中央委員職務的決定。隨後兩個月,即7月6日,這位統治匈牙利長達32年的政治家與世長辭。至於為何非要在卡達爾彌留之際迫不及待地解除他的一切職務呢?後來波日高伊·伊姆雷有個與當時黨報上不同的解釋,他說,要變革就不能迴避1956年事件,不能迴避納吉問題,因此人們要求卡達爾離開政壇。
匈牙利領導人為卡達爾·亞諾什守靈
政治轉型和過渡
波日高伊·伊姆雷是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激進民主派”的領袖人物,在政治體制改革和多黨制問題上,波日高伊認為,匈牙利以前搞的“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他主張儘快“實行多黨制”和“確立三權分立的西歐型議會民主”。以波日高伊為代表的一些人主張加快向多黨制過渡,認為改革要進入一個新階段,“任務是要改換整個制度及其意識形態”。他接受西方“自由歐洲電台”記者採訪時說:“共產主義制度(應該)取消”,因為“再也不能使之像蘇聯和東歐所做的那樣加以改造”。他主張建立“一個以歐洲的社會黨和社會民主黨思想為基礎的新型政黨”。他列舉了法國和義大利的社會黨和瑞典、西德與奧地利的社會民主黨作為這種新型政黨的樣板。在波日高伊的支持下,主張徹底改革黨的黨內激進派力量在1989年5月成立了“改革俱樂部”,改革俱樂部組織遍布全國,成員多是知識分子,多達幾十萬人。這一派系主張“用民主社會主義的綱領徹底更新黨”。
1989年6月13日,匈牙利召開社工黨、9個反對派和7個社會團體參加的“圓桌會議”,共同探討向多黨制和平過渡的步驟和辦法。波日高伊代表社工黨參加談判。經過三個多月的談判,匈牙利社工黨作出重大讓步,同意放棄在憲法中規定的社會主義性質工人階級的領導作用,同意社工黨退出軍隊和內務部門,同意解散工人衛隊,限制社工黨的活動場所並處理其財產,同意各黨派宣傳機會均等。波日高伊在圓桌會議上擅自接受反對派的要求,在黨內招致強烈反對,就連與他同屬改革派陣營的黨主席涅爾什·雷熱也譴責波日高伊事先沒有得到授權就作這樣的表態。波日高伊還與反對黨私下交易,在政治過渡后推舉他為匈牙利第一任總統,但反對黨在達到目的後背棄了承諾。
歷經三個月馬拉松式會談,三方就和平過渡的實質問題達成協議,簽署了有關修改憲法、建立憲法法院、制定政黨法、制定國會代表選舉法以及修改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等六個法律草案,準備提交國會討論和實施。這樣,三方圓桌會議從法律和組織上為反對派通過大選掌握政權鋪平了道路。
1989年10月在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非常“十四大”上,波日高伊等領導的激進改革派的意見佔據上風,代表改革派聯盟的波日高伊表示,他決心“同過去的領導人徹底決裂,同過去40年的錯誤、同造成獨裁的國家社會主義一刀兩斷”。他宣稱:“前,匈社工黨的歷史和黨治國家的歷史一起都已接近尾聲。從此以後,其黨員將成為一個新的社會黨的主人。這個新黨首先要根據歐洲左派的價值和民主社會主義的要求進行組織建設,在政治上通過競選爭取作執政黨。”他主張那些不同意新黨綱、黨章的人可以離開黨。隨著黨的分裂,共產黨從內部被搞垮了。
此時,波日高伊自信能夠左右局勢,為確保他能順利地走馬上任(成為總統),1989年9月,他在黨外成立了一個稱為“爭取民主匈牙利運動”組織,其宗旨是和平、民主地改造社會,宣稱這個組織的職能是在多黨制過渡中起到非常的政治組織作用。他自任這個組織的主席。他表示,匈社工黨不再謀由憲法保障的領導地位,這並不意味黨將要放棄他的領導作用,黨要在同其他政黨條件均等的情況下通過憲法做到這一點。他不止一次地表示,他要同過去社工黨的錯誤“一刀兩斷”,劃清界限,並躊躇滿志地表示要參加1990年總統大選。結果事與願違,他在第一輪選舉中就名落孫山。他選擇了葉利欽的道路,卻沒能成為“葉利欽”。
1990年4月,匈牙利民主論壇贏得大選取得執政權,匈牙利和平地實現了政權的更迭。匈牙利社工黨雖然改名社會黨,但改頭換面沒有得到匈牙利人民的認同。雖然勉強進入國會,但被逐出了內閣,淪為在野黨。重建的社工黨因得票未超過4%而未能進入國會,連參政的機會也沒有得到。
波日高伊·伊姆雷圖冊
匈牙利政府新聞中心發表公報說,波日高伊·伊姆雷在匈牙利制度變更中發揮了無可爭辯的作用。儘管在共產黨和社會黨中擔任過重要職務,他始終把匈牙利國家和人民的命運擺在重要地位。在民族的事業召喚時,他能夠把政黨政治擱置一邊,投身民族事業。他參加了制定新《基本法》的工作。“我們滿懷敬意與波日高伊·伊姆雷告別,並向他的家人致以誠摯的慰問。”
波日高伊·伊姆雷主要著作有:《社會主義社會與人道主義》(1978年)、《民主與文化》(1980年)、《十月問題》(1988年)、《改革的機會》(1988年)、《黨和國家轉型時期政治家的課題》(1993年)、《證人及共犯》(1998年)、《價格的變化》(與波爾加·蒂博爾合著,2003年)。
波日高伊·伊姆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