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寶貴
清末著名民族英雄
左寶貴(1837~1894年),字冠廷,山東費縣地方集(今屬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人,回族。清末著名民族英雄,甲午戰爭“三英”之一。
清咸豐六年,投效軍營,歷任千總、游擊、副將、廣東高州鎮總兵等職,並以提督記名。治軍嚴肅,重文愛勇,多次參與鎮壓農民起義。清政府頒賞獎武金牌,賜賞穿黃馬褂,頭品頂戴,賞戴雙眼花翎,予“鏗色巴圖魯”勇號,封建威將軍。參與修築了關外鐵路,開辦多處金礦,並捐資建學,設置慈善衛生機構,深受民眾愛戴。
1894年7月日本發動侵朝戰爭,向中國軍隊挑釁。入駐平壤率部拚死抗敵,壯烈犧牲,入祀昭忠祠,贈太子少保銜,謚號“忠壯”,事迹付國史館立傳。
大事件
1837-10-18
出生
1837年10月18日生於山東省費縣地方鎮(今平邑縣地方鎮)人。
1856
因打傷官兵被迫投效江南軍營
1856年因打傷縫馬靴不給錢的官兵,被迫攜兩弟投效江南軍營,開始了戎馬生涯。
1868
討伐捻軍起義,以功晉參將
1868年補天津鎮游擊。捻軍失敗,以功晉參將,並賞加副將銜。
1891
因鎮壓金丹道教起義有功,獲賞黃馬褂
1891年秋因參加鎮壓熱河朝陽金丹道教起義有功,賞穿黃馬褂,並賞給頭品頂。
1894
去世
1894年在平壤戰役中,與日軍激戰,壯烈犧牲,光緒帝給予他太子少保,謚忠壯。
左寶貴
1837年10月18日生於一個貧苦的回族農民家庭。孤無所依,又沒有家產來維持基本的生活,不得不與其二弟左寶賢、三弟左寶清依附鰥叔左世宏生活,飽嘗了人間疾苦。稍長,因得罪本村惡少不得不背井離鄉,靠擺地攤當皮匠掙錢糊口,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
1856年因打傷縫馬靴不給錢的官兵,被迫攜兩弟投效江南軍營,開始了戎馬生涯。
1856年隸屬於江南大營,參加平定太平天國。
1868年補天津鎮游擊。捻軍失敗,以功晉參將,並賞加副將銜。
1872年奉檄往熱河朝陽剿辦“馬賊”,積功以副將儘先補用,並賞加總兵銜。
1875年率部從刑部尚書崇實赴奉、吉兩省查辦案件,詔以總兵記名簡放,賜鏹色巴圖魯勇號。自是以客軍駐防奉天。
1889年授廣東高州鎮總兵,仍留駐奉天。
駐軍奉天20年不僅“曉暢兵事,謀勇兼優”,而且熱心地方公益事業,重視教育,設義學數處。還設立賑災粥廠、同善堂、棲流所等慈善機構。
1891年秋因參加鎮壓熱河朝陽金丹道教起義(參見:金丹道起義)有功,賞穿黃馬褂,並賞給頭品頂戴。
1894年因慈禧太后60壽典,賞戴雙眼花翎。
甲午戰爭
左寶貴
為表示死守平壤決心,在戰鬥打響前,遵守回族禮儀,先期沐浴,誓臨陣死節,會戰期迫,翎頂輝煌身先士卒。有人勸其脫去翎頂,免為眾矢之的,說:我穿朝服,是想要士卒知道我身先士卒,這樣他們就能前赴後繼了,敵人注目我有什麼好害怕的!”最終也沒有脫去翎頂。
參見:平壤戰役
日軍對平壤發起總攻,平壤保衛戰開始打響,率奉軍防守平壤北面的牡丹台、玄武門一線。
日軍雖然從南、西南、北等幾個方面同時向平壤發起進攻,但城北的牡丹台、玄武門一線是其主攻方向。其他方面僅是佯攻,目的為吸引清軍注意,以便於北面的進攻。
守衛平壤的清軍在玄武門外築壘五處,分兩重。內重牡丹台,牡丹台外重自東北向西北方向沿丘陵構築外壘四處。1894年9月15日凌晨5時5分開始,日本元山支隊集中炮火向牡丹台外側西北方兩個堡壘開始了猛烈炮擊,以掩護步兵衝鋒。守衛堡壘的清軍進行了頑強抵抗。親自到城上指揮,清軍奮力抵抗,日軍死傷無數。日軍在軍官的督戰下,拚死突進。6時20分左右,戰鬥益趨激烈。元山支隊為了打開突破口,集中全部炮火向西北最外一壘猛轟。堡壘被毀,守壘清軍被迫於6時50分撤退。不久,第二壘也在日軍炮火環攻下失守。7時15分元山支隊佔領玄武門外西北外側二壘后,按既定部署直抵牡丹台下。
牡丹門
左寶貴戎裝照
犧牲后,奉軍失去主帥,無人指揮,日軍乘勢佔領了玄武門。營官楊建勝挾左寶貴屍體欲自玄武門衝出,可是日軍已進城,“塞滿街巷,楊某亦死亂軍中。”兩人忠骸,均不知下落。
在平壤戰死後,屍骨無存,清軍將士冒著炮火硝煙,只覓得他的一領血衣和一隻朝靴,從平壤護送回淮安。左夫人陶氏及其親屬,遵奉朝廷旌表和按照回族葬禮,在河下墓地為他舉行衣物下葬儀式,並建造了“左忠壯公祠”。全城老幼婦孺,人人掩面慟哭,對這位抗日民族英雄表示深切的哀悼。
犧牲的消息傳到北京,光緒帝給予他太子少保,謚忠壯,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等封號,將其事迹交付國史館立傳,讓其生前立功省份建立專祠,以褒揚忠烈。
在朝鮮平壤,還流傳著一個“雨夜七星門外左將軍顯聖”的故事。傳說平壤戰役三年後的1897年9月15日,同樣是一個雨夜,住在平壤七星門內的一個叫林善華的朝鮮老人正在七星門外行走,突然聽見馬嘶叫的聲音,又混雜著軍靴和劍的音響,老人走上七星門,看見有個軍人跨著白馬,高揮著在暗淡中發著白光的軍刀,向北方走去。他想起了這騎白馬的將軍就是大清將領左寶貴,認為是他的英靈顯聖,並說給眾人聽,此後每當9月15日夜晚下雨的話,平壤七星門就會出現左寶貴騎馬的身姿。這一傳說雖然蒙上一層神話色彩,但反映了朝鮮人民對左寶貴的懷念。
愛國將領,同時也是個回族穆斯林,在做官之後多次捐建清真寺,主要修復地方村清真寺,前後計有700兩銀子。東北、江南等地清真寺也得到他熱情捐助,受到父老鄉親讚揚。
左寶貴衣冠冢
但衣冠冢在文革期間被破壞,其石料成了建造水利工程的材料。現今在其家鄉有雕塑數座,以表達家鄉人民對他的敬仰和紀念。
奉天人民自動捐資在盛京南門外修建一座祠堂,在同善堂內雕鑄一座2米多高的左寶貴銅像。
英國旅行家伊莎貝拉·伯德·畢曉普也曾在平壤看見日軍為他立的紀念碑,上面寫著“奉軍統領左寶貴戰歿之地”。
朝鮮文獻《平壤續志》對這塊紀念碑有更詳細的記載:“日本陸軍大佐水野勝毅立清國左統領之表忠之木碑於箕子陵北,碑面大書曰‘勇冠三軍,忠顯千古’。”目前該碑似已不存。
地方鎮清真寺有碑文稱頌,“從來天下事非誠好焉不欲為,非有力焉亦決不能為。當今之世,誠於好義而力足有為者,其惟吾左冠廷軍門乎?”又曰:“惟其為人也,貴不忘本,富而好施”。
亡后評價
噩耗傳來,朝野震驚!清廷降旨:“……左寶貴著照提督陣亡例,從優賜恤。任內一切處分,悉予開復,加恩予謚,入祀昭忠祠。所有戰跡及死事情形,付國史館立傳。准於立功省分建立專祠。”並責令李鴻章查明左寶貴子嗣,准其來京候旨施恩。”據鄉里耆老傳說,當時老太后慈禧在金鑾殿召見了左國楫兄弟三人,見他弟兄三人年紀尚少,憐憫之心頓生,竟老淚縱橫,把弟兄三個攬在懷裡,撫慰說:“你的爺老子為我大清出了力,朕不能忘了他的孩子!”遂一一封賜。
《清史稿》:中東之戰,陸軍皆遁,寶貴獨死平壤;海軍皆降,世昌獨死東溝。中外傳其壯節,並稱“雙忠”。及日兵入奉,永山獨死鳳城,敵遂長驅進矣。旅、大既失,威海勢孤,步蟾、宗騫皆先後誓死。士氣如此,豈遂不可一戰?此主兵者之責。五人雖敗,猶有榮焉!時人評價他“曉暢兵事,謀勇兼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