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濟寺

湖南省衡陽市廣濟寺

南嶽廣濟寺,原名清涼寺,后更名為廣濟,取佛法廣濟眾生之意。

簡介


南嶽廣濟禪寺
南嶽廣濟禪寺
廣濟寺:在毗盧洞。原名清涼寺,因衡山縣城有一清涼寺,故更名為廣濟,取佛法廣濟眾生之意。明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無礙和尚募建。清康熙(公元1662~1722年)年間智犁和尚重建,現存建築有二進,外有石牆,寺內無佛事。相傳此地時見佛光,故又名毗佛洞,實非洞,因處於祝融、紫蓋兩峰之間的峽谷中,地形似洞,即以洞名。寺外存有唐以來多處石刻,並長有原始次森林和金絨毛皂莢等稀有樹種。
廣濟寺位於衡山紫蓋鋒與祝融峰之間的峽谷平地上,始建於唐朝,在明朝萬曆年間由無礙和尚擴建,距南天門東約4公里左右。這裡終年雲霧繚繞,在日出時常出現彩虹。據說無礙和尚便是因看見佛光映照,才在此建造廣濟寺,供奉毗盧遮那佛。寺內曾供毗盧遮那佛像一尊。據佛經解釋,毗盧遮那佛的的智慧能光明普照一切。所以廣濟寺又叫毗佛洞。

歷史


廣濟寺原名清淳寺。據《南嶽志》記載:寺院是明朝神宗萬曆二十五年(公元一五九七年)開始建造的。創建者是明代一個有名的僧人,名叫無礙和尚。這無礙和尚原在南如寺為僧,他從河南信陽來南嶽出家修行,三十餘年來,口啖苦菜,不食五穀。他在繼承了豆兒佛和尚的衣缽后,來到祝融峰上的獅子岩打坐,一天,忽然看見毗盧洞有一尊古佛放射出五彩的華光,他就在那裡蓋了一座茅庵,住了下來,後來創建寺院。不久,寺院倒毀。到了順治十五年(公元一六五八年),無礙和尚的弟子竺庵和尚應南嶽名士豪紳的邀請,於是從江西返回南嶽,重新結茅庵於祖塔下,於是“法鼓聲騰,名山為之一振”。他取佛法廣濟眾生之意,將寺名改為廣濟寺,並於己亥(公元一六五九年)年秋,伐木造殿。後來竺庵和尚的弟子龍山和尚和智犁和尚又籌資興建,斷斷續續經過五十九年,終於在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一七一八年)竣工,才成為現在這樣的規模。

其他情況


廣濟寺佔地面積二畝多。寺院共有兩進,全用青磚砌成,花崗岩石柱,建築古樸庄雅。廣濟寺周圍。三面有高山環繞,石岩壁立。岩石上古藤蔓生,青苔覆蓋。寺後有一片原始次森林。有楓、櫟、楠、松等樹木,枝葉繁茂,是南嶽的重點風景林區之一。距寺院西北方向三十餘米的地方,在一條清水長流的溪澗邊有一株絨毛皂莢,是世界上罕見的珍貴古樹,高達十二米,胸徑二十四厘米。
在寺院西北一里路以外的地方,有一塊岩石,上刻著“禹王城”三個大字,是唐代龍山道人書刻的。相傳這裡二十餘里的峽谷,是當年大禹來南嶽求金簡玉書駐紮之地,所以叫做禹王城。寺院前有護龍橋,是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一七一八年)寺院建成時修砌的。護龍橋邊有“洞水逆流”、“忽然廣博”等石刻。橋下流水潺潺,清澈見底。橋上綠蔭匝地,涼風習習,是遊人憩息的好地方。清代東林和尚的《毗盧洞》詩云:“白雲流水石橋西。萃拔諸天古木齊。荷笠杖尋來去路,夕陽紅樹萬山低”。在廣濟寺的下面,還有鎮岳林、白牛庵、龍鳳潭等多處名勝古迹。龍鳳潭邊有塊三丈多高、兩丈多寬的花崗岩石。岩石上刻著清代智犁和尚所寫的“龍吟霧起”、“南無阿彌陀佛”幾個字,字大兩尺左右。
廣濟寺一帶,是南嶽雲霧茶最主要的產區。因為這裡一年中只有六十天左右有的時間是晴朗的,其他的日子都是陰雲蔽天,白霧瀰漫。一年的降雨量達二千餘毫米。加上這裡土壤肥沃,風力又小,因此極有利於茶葉的生長。南嶽的雲霧茶以毗盧洞的茶葉的質量為最佳,早在唐代就作為貢品。廣濟寺附近有幾處南嶽著名的景點,包括龍鳳溪,禹王城等。龍鳳溪距廣濟寺北約1.5公里,溪流常年流淌於綠林之中,且有溪水倒流景緻。龍鳳溪瀑布因落差大聞名於世,14處瀑布有一處落差竟達260多米。瀑布自高處傾瀉而下匯聚成潭,引即龍鳳潭,潭水深不可測,潭內有娃娃魚。禹王城景點位於廣濟之南,約百餘米,傳說是當年大禹拜祭天地祈賜金簡玉書之處,周圍有禹碑岩、禹洞、禹溪、古吹台等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