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濟寺

安徽省馬鞍山市廣濟寺

位於安徽馬鞍山。馬鞍山廣濟寺是我國最早的佛寺之一,有安徽“佛教祖庭”之譽。

歷史沿革


初建時間

馬鞍山廣濟寺是我國最早的佛寺之一,有安徽“佛教祖庭”之譽廣濟寺創建於漢朝。

修繕重建

據後漢東吳孫策的孫權把採石建為古渡鎮,南北朝皇帝陳霸先(號武帝)於公元557年10月,易名為"賀福寺院",他母親常到寺廟吃齋念經,隋文帝,唐皇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高宗趙構等都來此地朝山進香憑弔,宋天聖七年趙匡胤把寺名改為"廣濟院"。隋煬帝將次地稱為"採石",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僧人明滿募捐重修,朱洪武親筆提寺名"廣濟寺",沿用至今,清朝順治、康熙、雍正三位皇帝出家后常來寺內住夏,乾隆南巡也在寺住約一年。

規模建制


廣濟寺建築為三進式四合院,緊依翠螺山,建造質樸端莊,寺內原有山門,四大天王殿、韋馱殿、大雄寶殿、觀音閣、禪堂、法堂、客堂、齋堂。寺內塑菩薩造型精緻,神態各異,法堂內懸掛僧人自緬甸,印度帶回的佛教建築圖,菩提葉及歷代名人字畫詩詞等甚為名貴。

歷史傳說


漢獻帝興平元年(194),原名關家庵,主持僧人"智定",以自種為食,長修苦行東吳赤烏二年(239)年,孫權親自書名"石磯院",書寫對聯一副,雲"經傅百馬,寺們創赤烏",住持僧人數千人,山勢陡凹,吃水很困難,天天都要安排很多弟子去擔水,由於僧眾致誠辦道,宏法感動了大悲觀世音菩薩,他化做一個白髮老者找主持和尚慧修長老,問道:"怎麼不去挖口井,好讓弟子們有更多的時間去修心,用功辦道呢?"長老說"我們在山上挖了很多口井,都是不出水。"長老口稱"阿彌陀佛",感謝,老者來到齋房進處,用手一指腳一踩就有很多水眼,老者對主持和尚言道"你快請諸位師傅來挖,一定有水,寺廟將來一定會昌盛興旺。"等長老帶來弟子,那老者已不見了,在挖井是挖出一塊璀璨五彩寶石,后請工匠鑿成一隻香爐供在寺廟中,做鎮山之寶,後有光緒卒己清明日,邑人吳學林桂佳氏作王波書"五彩香爐歌",此香爐高八寸口徑一尺二寸,石質溫潤如玉為色斑斕,在陽光照射下,可映出不同顏色的光澤。

文化底蘊


佛教文化帶來了採石的繁榮,關於佛寺,據《高僧傳》卷記載,後趙石勒時,王度上書說東漢"唯聽西域人得立蘭都邑,以奉其神,其漢人不得出家。魏承漢制,乙循前軌。"這個說法在佛學界並無疑議。曹魏繼承漢制,法律上不允許漢人出家做和尚,而孫吳地處江南,在三國中,倡導佛教順忍精神,所以說有中國人和尚的佛教創建於孫吳赤烏年間是大體可信的。因此,廣濟寺是中國最早的名剎。
唐朝李白青蓮居士常住廣濟寺,有詩讚僧人暑天禪堂修持詩一首:
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堂。
非有禪房無熱到,為人心靜身既涼。
宋朝梅堯臣在廣濟寺避暑消夏時賦詩道:
船從山下過,直上見僧軒。
系纜登採石,緣崖到寺門。
短籬遮竹漾,危路踏松根。
卻看滄江底,帆歸煙外昏。
詩中描繪了廣濟寺幽雅清議溢,在雲霧之中呈現的秀麗景色。
我國著名教育家黃炎培先生於1930年3月游採石,在廣濟寺曾提中堂和楹聯一副。
對聯:此江若復作春酒,問余何事棲碧山。
中堂:萬古一明月,斯人不可尋。
此江變春酒,眾醉到而今。
上海園瑛法師於民國三十年由當塗縣縣長張西南陪同下,來廣濟寺講經,賦詩一首:
世情義風雲變,道為黃銅歲月長。
廣濟寺殿堂在文革時已毀,現進有觀音閣,也已破漏。

交通地理


地址:馬鞍山市雨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