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鼠科

嚙齒目倉鼠科動物

倉鼠科circetidae,是哺乳動物的最大一科,現存種類超過600種,化石種類也不少,可以分成幾個不同的亞科和族。主要以倉鼠亞科、西方鼠亞科、田鼠亞科等為主。

主要分佈


倉鼠
倉鼠
倉鼠科
倉鼠科
倉鼠科以新大陸種類最多,其中南美洲所有的鼠型亞目成員均數此類,其次是歐亞大陸北部,是歐亞大陸北部的主要鼠類,在非洲大陸和馬達加斯加也有分佈,並且是馬達加斯加僅有的嚙齒類,而在鼠科的分佈中心亞洲東南部和大洋洲卻沒有分佈。

主要亞科


倉鼠亞科

嚙齒目倉鼠科的一亞科。通稱倉鼠。倉鼠臼齒齒冠具兩縱行排列的齒尖,兩頰有頰囊,可將食物暫存口內,搬運到洞內貯藏,故又稱腮鼠、搬倉鼠。共5屬15種分佈於歐亞大陸。中國有3屬8種,主要分佈於長江以北各省,包括青藏高原
倉鼠有一對不斷生長的門牙,三對臼齒,齒型為:1 0 0 3,成交錯排列的三稜體。臼齒具齒根,或不具齒根而終生能生長。由日本為研究牙齒首先引進,後作為寵物飼養,繼而推廣到全球。
該科各種類動物基本都屬中小型鼠類。體長在5~28厘米之間,體重在30~1000克。體型短粗。尾短,一般不超過身長的一半,部分品種不超過後腿長度的一半,甚至基本看不到。主要食物為植物種子,喜食堅果,亦食植物嫩莖或葉,偶爾也吃小蟲。多數不冬眠,冬天靠儲存食物生活。少數品種天氣寒冷情況下會進入不太活躍的准冬眠狀態。
倉鼠主要在夜間活動,視力差,只能模糊辨形,顏色只能分辨黑白。毛色繁雜。
倉鼠部分品種因為和人親近,已成為近年流行寵物,如敘利亞倉鼠(俗稱金絲熊)、加卡利亞倉鼠(俗稱三線)、坎貝爾侏儒倉鼠(俗稱一線)、羅伯羅夫斯基倉鼠(俗稱公婆,小露寶)等。

田鼠亞科

布氏田鼠
布氏田鼠
田鼠亞科Microtiniae,是倉鼠科的第二大亞科。田鼠亞科分佈於歐亞大陸和北美洲,最北可進入北極
圈,最南到達東南亞和南亞的北部和瓜地馬拉。田鼠亞科是歐亞大陸和北美洲北部最主要的嚙齒目,並在那一地區的食物鏈中其到重要的作用。田鼠亞科適應比較多樣的生存環境,有些種類適應草原和農田的生活,有些種類適應森林生活,有些種類棲息於高山上,有些種類棲息於北極苔原地帶,有些種類為穴居性,還有些種類為半水棲,多數食植物性食物,少數食動物性食物。田鼠亞科中的不少成員為群居性,其中有些種類的旅鼠在數量過多時還有成群遷徙的習慣,旅鼠數量的多少對北極地區的肉食性動物有很大影響。

西方鼠亞科

西方鼠亞科(黃昏鼠亞科)hesperomyinae,主要分佈於中南美洲,少數分佈於北美洲,是南美洲僅有的鼠型亞目成員,由於缺少其它嚙齒類的競爭,發展成了種類繁多,生活習性非常多樣的一個類群,約有350種,超過了倉鼠科的半數。西方鼠亞科的多數成員外形和習性類似舊大陸的鼠科的典型成員,佔據著鼠科在就大陸的位置,但是也包括食昆蟲和小型動物的成員,食魚和食水生無脊椎動物的半水棲成員,穴居的成員和樹棲的成員,佔據著各種不同的生存環境。

鼢鼠亞科

鼢鼠亞科Myospalacinae,是適應地下生活的嚙齒類,尾短,眼睛很小,視力差,外耳退化,僅是小的皮褶。鼢鼠主要分佈於我國,也見於蒙古和西伯利亞,棲息於森林邊遠、草原和農田,白天居住在地洞中,晚上偶爾會到地面活動,以植物的根、莖、種子為食,在洞穴中儲存大量食物。鼢鼠挖洞速度極快,洞穴系統複雜,分支多,平時地面沒有明顯出口,但附近有不規則的土堆。

馬島鼠亞科

馬島鼠
馬島鼠
馬島鼠亞科Nesomyinae,因分佈於馬達加斯加島而得名,是島上僅有的嚙齒類,共有十多種。馬島
鼠種類雖然不多,但是非常多樣,有樹棲也有陸棲,還有跳躍行走的成員,其食性也從植物到昆蟲均有。有人認為島上這些不同的鼠類不是單一起源,可以將馬島鼠亞科取消而將其成員分別置於其它類群

冠鼠亞科

冠鼠亞科Lophiomyinae,僅包括分佈於非洲東北部的冠鼠Lophiomys imhausi。冠鼠身上的毛較長,有時會豎起形成冠狀,冠鼠尾部的毛也較長,看起來尾巴比別的倉鼠類更粗。冠鼠體型粗壯,頗似豚鼠,體重可達2.5公斤,是鼠型亞目中體型最大的成員。冠鼠白天躲在洞穴中,晚上爬到樹上覓食,雖然身體看似笨重,爬樹技術卻很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