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栽培
茄科茄屬植物洋芋的栽培技術
馬鈴薯栽培範圍遍布全世界,從北緯71°至南緯40°之間的絕大多數國家都有馬鈴薯栽培。栽培面積較大的國家有俄羅斯、中國、美國、荷蘭、德國、加拿大等。其中,荷蘭是世界上生產水平較高的國家,每年栽培面積200萬畝左右,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36%,單產從20世紀70年代的每畝2200公斤增加到現在的3300公斤。
2019年12月,河北發布42個專項職業能力考核名錄,其中包括馬鈴薯栽培。
馬鈴薯又名洋芋,原產於秘魯和智利的高山地區,17世紀中葉由荷蘭人傳入中國,在我國已有300多年的栽培歷史。馬鈴薯塊莖中含有8-29%的澱粉及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等多種營養成分,豐產性好,適應性廣,已經逐步成為人類重要的糧食、蔬菜、飼料和工業原料。可以說,馬鈴薯將是21世紀最有發展前景的主要農作物之一。
在美國,馬鈴薯機械化生產水平相當高,播種、田間管理、收穫、貯存、加工等均採用機械操作。近幾年,隨著栽培技術的改進和脫毒種薯的應用,全球馬鈴薯的產量呈明顯遞增趨勢,目前馬鈴薯年產量約3億噸,其中一半以上供人類食用。
我國馬鈴薯年栽種面積7000萬畝左右。其生產和技術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首先是單產低,平均畝產量只有1000公斤;其次是機械化水平低,在我國馬鈴薯播種機、收穫機尚未全面推廣使用。
漢中地處北緯43°59´至44°42´之間,在南北氣候分界線以南,漢江由西向東橫貫其中,年降水量800毫米至1000毫米,屬亞熱帶氣候。優越的自然條件為高產優質馬鈴薯的生產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政府已經將其定位在支柱產業進行發展。漢中市每年栽種馬鈴薯30萬畝左右,年產量約40萬噸。
1、根:馬鈴薯只在主莖的基部緊靠芽眼的部分產生吸收根系和不定根,這些根深度可達到70厘米,水平伸展30厘米左右。
2、莖:馬鈴薯的莖主要由主莖和塊莖構成。
(1)主莖:主莖是由塊莖芽眼中抽生出來的枝條所形成的,分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莖高50-100厘米。早熟品種的莖桿細小,中晚熟品種莖桿高大。
(2)塊莖:塊莖就是我們平時所食用的馬鈴薯(洋芋),塊莖是莖的變態。塊莖的顏色、形狀因品種而異。
3、葉:初生葉為單葉,全緣、顏色較濃。隨著植株的生長,逐漸形成奇數羽狀葉
4、花:馬鈴薯的花瓣呈五角形,一般呈黃綠色或灰黃色。早熟品種花數少,有的品種只現蕾不開花,中晚熟品種的花序多,花期長。
5、果:馬鈴薯的果實呈球形或橢圓形,每個果內含種子80-300粒。馬鈴薯種子休眠期長,當年發芽率低,種子的壽命可保持10年以上。馬鈴薯種子也能繁殖後代。
1、發芽期:從塊莖上的芽開始萌發到幼苗出土是馬鈴薯的發芽期。發芽期的生長以地下主莖生長為主,是馬鈴薯紮根、結薯、保證後期莖葉健壯生長發育的基礎,也是構成產量的基礎。塊莖萌發時所需的營養和水分,主要由種薯本身提供,因而對大一點的種薯塊,大家經常說母肥兒壯。
2、幼苗期:從幼苗出土到現蕾一般為20-25天。出土半月左右地上主莖形成6-8片葉為幼苗前期。此後莖葉的生長量猛增,待主莖上葉片分化到12-16片后,頂芽便進入孕蕾期,地上部分出現花蕾時,地下匍匐莖的頂端開始膨大,此期為幼苗期的後期。
3、馬鈴薯器官形成期:又可分為三個時期。
(1)塊莖形成期:從現蕾到開花為塊莖形成期,塊莖的數目也是在這個時期確定。從現蕾到開花這段時期,塊莖不斷膨大。
(2)塊莖形成盛期:從開花始期到開花末期,是塊莖體積和重量快速增長的時期,這時光合作用非常旺盛,對水分和養分的要求也是一生中最多的時期,一般在花后15天左右,塊莖膨大速度最快,大約有一半的產量是在此期完成的。
(3)塊莖形成末期:當開花結實結束時,莖葉生長緩慢乃至停止,下部葉片開始枯黃,即標誌著塊莖進入形成末期。此期以積累澱粉為中心,塊莖體積雖然不再增大,但澱粉、蛋白質和灰分卻繼續增加,從而使重量增加。
4、休眠期:休眠期的長短因品種而異,休眠期長的可達3個月以上,休眠期短的約1-2個月。不同品種不但休眠期長短有區別,而且休眠強度也不一樣,多數品種在成熟期后20天以內,休眠強度最大,休眠不易打破。休眠期越短,塊莖越不耐貯存,休眠期越長,塊莖越耐貯存。
1、溫度:馬鈴薯在4℃以上塊莖的芽就能萌動,在0℃以下塊莖受凍。馬鈴薯塊莖的最佳貯存溫度為0℃-4℃。馬鈴薯喜歡冷涼氣候,塊莖上芽的最適萌發溫度為12℃-16℃,18℃-25℃時發芽迅速,但長成的幼苗苗體弱小。塊莖發育的適宜土溫是16℃-18℃,以不超過21℃為好,高於25℃時不利於塊莖膨大。高溫會使塊莖停止生長。
2、水分:塊莖形成期是需水最多的時期,在結薯初期和盛期,土壤含水量為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0-80%比較適宜,結薯末期,土壤含水量為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為宜。所以早熟品種在地上部孕蕾期到開花末期,莖葉急速生長,塊莖大量形成,需水量最大;中熟品種自開花后直至莖葉停止生長前的整個階段,都屬塊莖膨大期,比早熟品種需水期更長。
3、光照:馬鈴薯是喜光作物,在生育期間,光照強度不足或栽植過密,會使莖葉徒長,塊莖形成延遲,抗病能力降低。日照長短直接影響植株生長和塊莖的形成,長日照可促進莖葉生長和現蕾開花,短日照有利於塊莖形成,在每天11-13小時日照下,莖葉發達,光合作用旺盛,塊莖的產量也高。
4、土壤:馬鈴薯最適宜於表土深厚、結構疏鬆、排水透氣良好且富含有機質的土壤,如漢中平川的水稻土(壤土)、沙壤土等。土壤粘重影響根系發育和塊莖膨大,使塊莖畸形,芽眼凸出,薯皮粗糙。馬鈴薯適於在微酸性土壤中生長,在鹼性土壤中馬鈴薯易得瘡痂病。
馬鈴薯的種性退化並不是遺傳性的變化,而是由病毒侵染造成的。馬鈴薯植株出現葉片捲縮、株型矮化、莖桿細弱、塊莖變形或瘦小、表皮老化等世代相傳的病態即是馬鈴薯的退化,它嚴重地影響馬鈴薯的生產和發展。
馬鈴薯的退化主要是由蚜蟲傳播病毒引起的。漢中平川蚜蟲多,傳播的病毒使馬鈴薯退化很快,這就是平川馬鈴薯不能做種的原因。為了保持馬鈴薯固有的種性,提高塊莖的產量和品質,要廣泛使用脫毒馬鈴薯種薯。
馬鈴薯在栽培過程中易感染多種病毒,產生卷葉、花葉、束頂矮化等複雜癥狀。馬鈴薯是無性繁殖作物,體內的病毒可以逐代積累,嚴重時減產幅度可達40%-70%,嚴重降低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
所謂“脫毒”,就是脫去馬鈴薯自身積累和感染的病毒。方法是切取馬鈴薯幼芽莖尖生長錐0.2-0.3毫米,進行組織培養,育成脫毒試管苗,進而結出無病毒的塊莖。該項技術稱作“莖尖脫毒”技術,它已成為防治馬鈴薯病毒,提高馬鈴薯產量最好的方法。
把莖尖脫毒和無病毒種薯繁育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脫毒快繁供種體系。脫毒試管苗和微型薯稱為脫毒核心材料和零代薯,可用於生產原原種;原原種擴大繁殖依次生產一級原種和二級原種;用二級原種生產的種薯為一級良種,一級良種再繁殖一次,得到二級良種。生產上常用的優質脫毒種薯為一級良種。
脫毒種薯生長的植株表現為葉片平展、肥厚,葉色濃綠,莖稈粗壯,田間整齊一致,光合作用增強,產量普遍提高40%-60%,有的甚至成倍增長。我國河南省曾創造了4200公斤/畝的紀錄,近兩年來,我市部分地方推廣的脫毒種薯每畝產量達到了3000公斤,湧現出一大批優質高產典型。
1、漢中平川和丘陵露天馬鈴薯的安全播種期為2月4日的立春前後,山區氣溫低播種期相對推遲。
2、品種選擇。經近幾年的試驗示範推廣,漢中露天馬鈴薯的適宜品種有克新6號、克新一號、沙雜15、安薯58號、安薯56號、台灣紅皮等。
。在生長季節短的情況下,播前催壯芽尤其重要。現將馬鈴薯種薯催壯芽措施簡要概述如下:
2、催芽過程:①暖種催芽:在較溫暖的室內或防雨大棚內(溫度在18℃-20℃),找一片空地,鋪一層10厘米左右厚的濕潤沙土或疏鬆細土,將種薯放在沙土或細土上,攤成薄薄的一層,上面覆蓋5厘米左右厚的過篩沙土或細土,用水壺噴水保持濕潤(沙土或細土以手握剛成團為宜),若溫度低於18℃,上面再覆蓋稻草、麥稈、草苫等保溫催芽。保濕防腐:在催芽過程中若覆蓋的沙土或細土變干,要用水壺噴水保濕,在保濕的同時還要防止種薯腐爛。②降溫壯芽:待種薯幼芽長出5毫米左右,揭去覆蓋物,適當降溫(12-15℃)或移至溫度較低處,並逐漸暴露在散射光下壯芽。種薯以堆放1-2層為宜,不要太厚。每天要小心輕翻,使發芽均勻粗壯,避免下層薯塊芽太長。若種薯在貯藏過程中已發芽,應將種薯放在散射光下壯芽。待芽長1厘米左右即可用於切塊或播種。
3、催芽注意事項:不能將種薯直接放在太陽光下直射;小心處理種薯,輕拿輕放,防止斷芽;種薯應放在通風良好的地方,避免雨淋和霜凍。
1、播種前的15天,挑選具有本品種特徵,表皮色澤新鮮、沒有龜裂、沒有病斑的塊莖作為種薯。
2、為了保證馬鈴薯出苗整齊,必須打破頂端優勢。方法為從薯塊頂芽為中心點縱劈一刀,切成兩塊然後再分切。
3、場地消毒。切芽塊的場地和裝芽塊的工具,要用2%的硫酸銅溶液噴霧,也可以用草木灰消毒。減少芽塊被感染病菌和病毒的機會。
4、切刀消毒。馬鈴薯晚疫病、環腐病等病原菌在種薯上越冬,切刀是病原菌的主要傳播工具,尤其是環腐病,目前尚無治療和控制病情的特效藥,因此要在切芽塊上下功夫,防止病原菌通過切刀傳播。具體做法是:準備一個瓷盆,盆內盛有一定量的75%酒精或0.3%的高錳酸鉀溶液,準備三把切刀放入上述溶液中浸泡消毒,這些切刀輪流使用,用后隨即放入盆內消毒。也可將刀在火苗上燒烤20-30秒鐘然後繼續使用。這樣可以有效地防止環腐病,黑脛病等通過切刀傳染。
5、切芽塊的要求。芽塊不宜太小,每個芽塊重量不能小於30克,大芽塊能增強抗旱性,並能延長離乳期,每個芽塊至少要有一個芽眼。切好的薯塊用草木灰拌種,既有種肥作用,又有防病作用。
1、選擇地塊:適合栽培馬鈴薯的地塊,要土質疏鬆,通透性好,有機質含量豐富,地勢平坦,靠近水源,排灌方便。
2、合理輪作:馬鈴薯不宜連作,因為連作能使土傳性病蟲害加重,容易造成土壤中某些元素嚴重缺乏,破壞土壤微生物的自然平衡,使根系分泌的有害物質積累增加,影響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前茬作物可以是水稻、玉米、蔥蒜、瓜類等。
3、合理施肥:施肥最好採用平衡施肥(配方施肥)。按馬鈴薯的需肥規律施肥,試驗證明,畝產塊莖1000公斤時,需要從土壤中吸收氮5.6公斤、磷2.2公斤、鉀10.2公斤。馬鈴薯對肥料三要素的需要以鉀最多,氮次之,磷較少。氮、磷、鉀的比例為5:2:9。不具備平衡施肥條件的地方,中等地力每畝施農家肥3000公斤,含鉀量高的三元復混肥75-100公斤。
4、播種:按照壟距為50-60厘米開溝,溝深10厘米,在溝內施化肥,化肥上面施有機肥。在有機肥上面播芽塊,盡量使芽塊與化肥隔離開。按照馬鈴薯品種要求的密度播種,早熟品種株距為20厘米,中熟品種株距為25厘米。覆土達6-10厘米厚。中等地力條件下,保證每畝種植5000穴以上。大田播種完成後,在地頭、地邊的壟溝里播一定量芽塊,以備大田缺苗時補苗用。
1、幼苗期(出苗-現蕾)管理:
(1)中耕培土。第一次中耕培土時間在苗高6厘米左右,此期地下匍匐莖尚未形成,可合理深鋤。10天後進行第二次中耕培土,此期地下匍匐莖未大量形成,要合理深鋤,達到層層高培土的目的。現蕾初期進行第三遍培土,此期地下匍匐莖已形成,而且匍匐莖頂端開始膨大,形成塊莖,因此要合理淺耕,以免傷匍匐莖。苗期三次中耕培土,增強土壤的通透性,為馬鈴薯根系發育和結薯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
(2)防治害蟲。苗期乃至結薯期、長薯期的主要蟲害是蚜蟲、地老虎和紅蜘蛛,田間發現個別蟲害時,即可防治。防治藥物要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
(3)追肥。在土壤肥力好,底肥充足的條件下,一般不需要追肥。但有追肥之必要時,可在6葉期追肥,追肥過早,起不到追肥作用,追肥過晚增產效果差,甚至貪青徒長,造成減產。
2、結薯期(現蕾-落花)管理
(1)對於大量結實的品種,要摘除過多花蕾,節約養分,尤其節約光合產物,促進地下部結薯。摘除花蕾時,不要傷害旗葉。
(2)此期是需水最多的時期,要避免乾旱,遇乾旱要澆水,使土壤含水量保持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0%左右。
3、結薯期(落花-塊莖生理成熟)管理
此期根系逐漸衰老,吸收能力減弱,要注重防早衰,葉面噴施一次0.5%-1%的磷酸二氫鉀溶液,可有效地防早衰,使地下塊莖達到生理成熟。
大部分莖葉由綠轉黃,繼而達到枯黃,地下塊莖即達到生理成熟狀態,應該立即收穫
地膜覆蓋栽培是用聚乙烯塑料薄膜作為覆蓋物的一種栽培技術。我國20世紀70年代末從日本引進這項技術,先後在全國推廣應用。試驗表明,地膜覆蓋栽培,可使馬鈴薯增產26.7-29.5%。
(1)提高地溫,增加有效積溫。有效積溫不足是早春馬鈴薯高產的限制因子,覆膜可充分利用冬天和早春的光熱資源,可使表層土壤溫度提高3-5℃,能促進馬鈴薯芽的生長,使其早出苗10-15天,增加馬鈴薯生長期內的積溫達到早結薯,實現高產的目的。
(2)保持墒情,穩定土壤水分。覆膜能減少地表水分的蒸發,保持土壤含水量相對穩定,有利於抗旱保墒。覆膜可防止澆水或雨水造成土壤沉重而使土壤保持疏鬆狀態,有利於塊莖的形成和膨大。
(3)改善土壤理化性狀,促進土壤養分轉化。覆膜的土壤孔隙度增大,通氣效果好。覆膜后地溫提高,有利於土壤微生物活動,加快有機質分解,提高養分利用率。
(4)是有利於改善土壤理化結構。進行地膜覆蓋能始終保持土壤表面不板結,膜下土壤孔隙度增大,土壤疏鬆,土壤容重降低,通透性增強,有利於根系生長;
(5)可以防除雜草,減少草害。
(1)整地、施肥。選擇土層肥厚,質地疏鬆,前茬種植禾穀類作物的土地,在種植前結合施基肥進行深翻。基肥的用量為:每畝農家肥1500-3000公斤,碳酸氫銨50公斤,草木灰200公斤。
(3)切塊。為了保證馬鈴薯出苗整齊,必須打破頂端優勢,方法為從薯塊頂芽為中心點縱劈一刀,切成兩塊然後再分切,每個種薯塊不能少於30克,並保證每塊有1-2個芽眼。切種時為防止病菌從切刀傳染,應備用兩把切薯刀,一把放於高錳酸鉀水溶液中消毒,當遇到病薯時及時取除然後再換經消毒的切薯刀,也可將刀在火苗上燒烤20-30秒鐘然後繼續使用。這樣可以有效地防止環腐病,黑脛病等通過切刀傳染。切好的薯塊用草木灰拌種,既有種肥作用,又有防病作用。
(4)催大芽。地膜覆蓋栽培可以直接播種,也可以先催大芽再播種。催大芽可以有效地防治由於土壤濕度過大造成的爛薯現象,增加出苗率。時間是從每年的公曆12月間農戶播種期開始。催芽可以在室內、溫床、塑料大棚、小拱棚等比較溫暖的地方進行。在室內催芽可用兩三層磚砌成一個長方形的池子,如在室外就挖一個20厘米深的坑,然後放2厘米厚濕潤的綿砂土,將切好的著塊擺放一層,再鋪放2-3厘米厚濕潤的綿砂土,反覆擺放4-5層后,將上部用草蓋住,20天左右馬鈴薯芽可達1-3厘米,這時將莖塊扒出,平放在室內能見光的地方,2天後幼芽變成濃綠色則可播種。注意在催芽時經常翻動薯塊,發現爛薯馬上清除。
(5)栽種。保持每畝種植5000株左右。用1米寬的地膜種2行,2米寬地膜種4-5行。大小行種植時,大行距60厘米,小行距40厘米,株距20-25厘米(7寸左右),最好開溝播種,種芽向上栽種薯塊。蓋土厚度控制在8-10厘米,然後覆蓋地膜。蓋時膜要讓地膜平貼畦面,膜邊壓緊蓋實,防止風吹揭膜,以利增溫。如用除草劑時需要注意栽種好一行噴施一行乙草銨除草劑,然後在土壤濕潤的情況下馬上覆蓋地膜可提高效果。為節省地膜成本以2000×0.006毫米或1000×0.006毫米規格為宜。
(6)適時放苗。在公曆3月5日前後,當馬鈴薯苗破土出苗在3厘米以上時,要及時在破土處的地膜上劃一個4-5厘米的口子,使馬鈴薯苗露出地膜,並同時在地膜破口處放少許細土壤蓋住地膜的破口,以防地膜內過高溫度的氣流灼傷馬鈴薯幼苗。
(7)馬鈴薯病害預防。早熟馬鈴薯易感晚疫病,在3月下旬如遇連陰雨,應及時進行馬鈴薯病害預防,這個時期如天氣晴朗,則必須在4月5日時進行一次防治,這樣晚疫病就很少會發生。防治藥劑常用甲霜靈錳鋅、瑞毒霉、代森錳鋅、百菌清、硫酸銅,防治時任選一種藥劑,如需第二次防治時可再另換一種噴施。
(8)收穫。在4月中、下旬的結薯期內,隨時可早採收上市。在漢中平川地區,早熟品種在5月5日前後,中晚熟品種在5月底前後,莖葉由綠變黃並逐漸枯萎,馬鈴薯生長完全成熟,這時應及時選擇土壤適當乾爽時的晴天進行收穫。
選用品種以生長期在60-65天的特早熟品種為主,可選用早大白、東農303、費烏瑞它、魯引1號、津引8號等。
每畝需備種150-180公斤。種薯切塊、種薯催芽和地膜馬鈴薯栽培中的方法相同。催芽時間一般在播前的15-20天。漢中市一般在12月上中旬較為適宜,這樣馬鈴薯出苗一般在次年的2月上中旬,能有效避開元月中下旬的低溫。
整地施肥選擇疏鬆肥沃、地勢較高、灌排方便的壤土或沙壤土地塊。每畝用農家肥1500-3000公斤,碳酸氫銨50公斤,草木灰200公斤,結合施基肥翻耕備用。
⑴、播種密度實行雙行起壟種植,以南北走向為好,這樣受光均勻,地溫一致,出苗整齊。壟距80厘米,每壟種2行。株距20-25厘米,播種密度為每畝5000-6000株。漢中一般在12月中旬前後播種,播種后當天扣棚。
⑵、底肥。在施足底肥的基礎上,再用50公斤15-15-15的硫酸鉀型複合肥做種肥,也可用20公斤磷酸二銨、20-30公斤碳銨再加20-25公斤的硫酸鉀做種肥,施於播穴或播溝內,注意肥料盡量減少與種薯接觸。
⑶、覆蓋地膜。蓋時膜要讓地膜平貼畦面,膜邊壓緊蓋實,以利增溫。並在蓋時膜前噴施乙草銨除草劑,然後在土壤濕潤的情況下馬上覆蓋地膜。地膜以1000×0.006毫米或2000×0.006毫米規格為宜。蓋土厚度控制在8-10厘米,起壟高度15厘米。為防止匍匐莖過度伸長,結薯延遲,也可在出苗后的3月初夜間棚溫達12℃左右時撤掉地膜。
⑴、建棚。用長2.5-3.0米、直徑1.5厘米的竹竿兩根搭梢對接,搭成高90厘米、寬3.0~3.2米的小拱棚,選用寬4米的農膜覆蓋。也可根據材料建成6米和8米寬的中棚。
⑵、扣棚。播種后應及時扣棚,用土將農膜四邊壓緊壓實,盡量作到棚面平整。棚兩邊每隔1.5米打一個小木樁,用14號鐵絲或塑料壓膜線栓住兩邊小木樁壓緊塑料薄膜,以達到防風固棚的目的。
⑴、溫度調節生長期保持白天16℃-20℃,夜間12℃-15℃。生育前期可在中午開小口排除有害氣體。3月中下旬,當氣溫達到20℃,每天上午9時開始打開棚膜通風,下午3點左右閉風。進入4月上中旬,當外界氣溫白天在20℃以上,夜間在12℃以上時,進行晝夜全揭膜通風。放風注意順風開口,放風口應由小到大,防止大風口冷風閃苗。另外,放風部位溫度低影響生長,應經常調換放風部位。有霜凍時仍應蓋膜防霜,視天氣狀況及時撤棚。
⑵、光照調節生育期間應經常用竹竿振蕩棚膜,使膜上水滴落地,增加膜的透光性。
⑶、肥水管理因拱棚內不便追肥,應在播種前一次施足基肥,在拆棚后噴兩次0.2%的磷酸二氫鉀。薯塊膨大期要保持土壤濕潤,澆水不要浸過壟頂,保持土壤通氣性,促進薯塊膨大。生育後期不能過於乾旱,否則澆水后易形成炸裂薯,降低商品品質。
在4月中下旬馬鈴薯進入商品成熟期時即可收穫,也可根據市場行情及早上市。
馬鈴薯生理成熟的標誌是大部分莖葉轉黃達到枯萎,莖塊停止膨大,容易與植株脫離。在達到生理成熟前,收穫越早,產量越低。不過,過遲收穫,也會增加病蟲感染機會。用來貯存的薯塊可適當晚收;種用塊莖應提前5—7天收穫,以減少病毒在塊莖中的積累,從而獲得生理上的幼齡鍵薯。
馬鈴薯收穫應選晴朗乾燥天氣進行。收穫前1—2天割掉莖葉和清除田間殘留的枝葉,以免病菌感染莖塊。收穫過程中,要盡量減少機械損傷,並要避免莖塊在烈日下長時間暴晒而降低種用和食用品質。
早大白是遼寧省本溪市馬鈴薯研究所育成的早熟高產馬鈴薯品種。株型直立,株高50厘米左右,長勢中等,花冠白色。從出苗到收穫60-65天。薯塊扁圓形,結薯集中,薯塊大而整齊,白皮白肉,表皮光滑,芽眼較淺,休眠期短。對病毒有較強耐性和抗性,但植株、塊莖易感染晚疫病。一般畝產2000-3000公斤左右。
該品種為極早熟馬鈴薯品種。株形直立矮小,株高45厘米左右。莖綠色,葉淺綠色,長勢中等。薯塊扁卵形,黃皮黃肉,表皮光滑,大小中等、整齊,芽眼多而淺,結薯早且集中。休眠期短、耐貯藏,蒸食品質優。從出苗至收穫60天;植株中感晚疫病,較抗環腐病,高抗花葉病毒病,輕感卷葉病毒病。耐澇性強。一般畝產1500-2000公斤,高的可達2500公斤以上。
該品種由荷蘭引進。株高50-60厘米左右,直立型,薯塊橢圓形,黃皮黃肉,表皮光滑,薯塊大而整齊,芽眼淺平。肉質脆嫩,品質好。結薯早而集中,薯塊大而整齊,商品率高。早熟品種,從出苗到收穫60天左右,休眠期短。塊莖結薯淺、對光敏感,應適當培土,以免塊莖膨大露出地面綠化,影響品質。一般畝產1500-2000公斤,高的可達2500公斤以上。
魯引一號、津引八號
該品種分別是山東省農科院和天津農科院脫毒繁育而成的,生育期為60-65天,株高60厘米,分枝中等,株型展開,莖底部為淺紫色,綠葉紫花,花蕊黃綠色。塊莖長橢圓形,黃皮黃肉,表皮光滑,芽眼平淺。植株高抗花葉病,中抗瘡痂病。塊莖對光敏感,應適當培土。一般畝產1500-2000公斤,高的可達3000公斤以上。
克新六號
生育期90-95天,植株60-65厘米,株型緊湊。塊莖淡黃皮白肉,薯塊形狀為園形或扁圓形,花白色,大小中等,表皮光滑,芽眼較淺,頂部芽呈“人”字形,芽眼數目8--10個,芽眉呈現孤形,臍部深度中等。澱粉含量14%,較抗晚疫病。
安薯58號
安康市農科所選育而成。該品種株高36.0-78.0厘米,株型擴散,葉淡綠色,莖綠色,花白色,薯長圓形,淺黃色,表皮光滑,芽眼少而淺,薯肉淡黃色。中晚熟,生育期82--116天,休眠期80--150天,植株較矮,結薯較集中。耐澇、耐旱、耐貯藏。高抗晚疫病,抗卷葉病毒和花葉病毒。經西南六省(市)兩年16個點區試,平均單產1713.7kg比對照安薯56號品種平均增產34.7%。適宜於高、中、低山及丘陵、川道區種植。
安薯56號
安康市農科所選育而成。該馬鈴薯品種屬中熟類型。株型半直立,株高42-65.6厘米,主莖2.5-3.8個,分枝1.1-1.9個,莖淡紫色,較細,堅硬不倒伏。葉色濃綠,葉片較大,花紫色,天然結實性弱。塊莖皮粗黃白色,薯肉白色,芽眼較淺,淡紫色。結薯集中,大中薯率71.83-82.0%。全生育期79-99天。高抗晚疫病,輕感黑脛病。食味品質好,耐澇、耐旱、適應性廣。
沙雜15號
陝西省安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而成。株型稍擴展,株高60~70厘米,分枝數較多,莖綠色稍帶紫色;葉綠色,花冠白色,花粉可育,能天然結實。塊莖扁圓形,黃皮白肉,表皮光滑,塊莖大,較整齊,結薯層淺而分散,澱粉含量16%左右。薯塊芽眼較少、深度中等,分佈均勻。晚熟品種,生育日期130天左右。高抗晚疫病,中抗環腐病,不感皺縮花葉病毒病,耐旱耐澇。塊莖休眠期長,耐貯藏。品種適應性廣,豐產性較好。
克新一號
由黑龍江省農科院馬鈴薯研究所育成。株型開展,分枝數中等,株高70厘米左右。莖粗壯、綠色;葉綠色,複葉肥大,側小葉4對,排列疏密中等。中熟品種,生育天數100天左右。干物質18.1%,澱粉13~14%,還原糖0.52%,粗蛋白0.65%,維生素C14.4毫克/100克。塊莖橢圓形或圓形,淡黃皮、白肉,表皮光滑,塊大而整齊,芽眼深度中等,塊莖休眠期長,耐貯藏。植株抗晚疫病,塊莖感病,高抗環腐病,抗PVY、高抗PLRV。耐旱耐瘠薄,較耐澇。產量一般為1500公斤,高產可達3000公斤以上。
台灣紅皮
中晚熟高產品種,適應性和抗旱性強,生育期105天左右,植株生長繁茂,植株半直立,株高60-70厘米,莖桿粗壯,生長勢強,葉色深綠,花冠紫紅色,花粉較多,結薯早且集中,塊莖膨大快,薯形長橢圓形,紅皮黃肉,表皮較粗糙,芽眼淺、數目少,休眠期較長。耐貯性中上等,干物質含量中等,還原糖含量0.108%,澱粉含量較高。較抗晚疫病,抗環腐病,對癌腫病免疫,對馬鈴薯A病毒免疫,較抗花葉病毒PVX、PVY,較抗卷葉病毒PLRV。播種密度3600株左右/畝,一般畝產1600公斤,高產達2500公斤。
11、尤金:該品種通過有性雜交選育而成的早熟、高產新品種,其突出特點是商品性狀好。其生育期為70~75天,單株結薯4~6個,畝產2000公斤以上,大中薯比例85%以上,薯形橢圓形,黃皮黃肉,表皮光滑,芽眼淺平,兩端豐滿,澱粉含量13~15%,適口性好,油炸薯片色澤金黃均一,香脆可口,適於鮮薯出口和食品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