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武裝
地方上的民兵軍隊
地徠方武裝指地方上的軍隊,尤指相對中央的軍隊而言,在我國地方武裝一般就是指民兵。主要任務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帶頭完地方武裝成生產任務;擔負戰備勤務,保衛邊疆,維護社會治安;隨時準備參軍作戰,抵抗侵略,保衛祖國。
金三角地方武裝
在我國,地方武裝一般就是指民兵。
民兵,是不脫離生產的群眾武裝組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武裝力量的組成部分,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強大後備力量。
地方武裝
中國民兵的編組。一般以鄉(鎮)、行政村和廠礦企業為單位,按照民兵人數多少,分別編為班、排、連、營、團。我國民兵已經遍及廣大城鄉,並編有應急分隊和高炮、高機、攜帶型防空導彈、地炮、通信、防化、工兵、偵察兵分隊,以及海軍、空軍的一些專業分隊,能隨時遂行作戰任務。
基層人民武裝部是同級黨委的軍事部和同級人民政府的兵役工作機構。
基層人民武裝部的主要任務是:
地方武裝
至於民兵在戰時,可以由當地曾經在部隊服過兵役的人員擔任或直接徵集適役人員。
地方武裝演練
獨立第一團,團長李國厚(兼),政委徐康明,共320多人,活動於滁縣、嘉山、肥東、全椒等縣交界地區。獨立第二團,團長梅竹樵,政委張方坤,共420多人。另有桑澗游擊隊50多人,池河游擊隊40多人,由獨二團指揮。獨二團活動於桑澗、仁和集、池河、沙河、紅心鋪、門檯子一帶。獨立第三團,團長余海清(后雷文學),政委由定鳳懷縣委書記兼,後為楊傑英。獨立三團由定鳳懷縣的縣區鄉武裝編成,430多人,活動於定遠、鳳陽、懷遠縣交界地區。獨立第四團,團長魏立成。獨立四團是以第二師直屬獨立營兩個連為基礎擴編而成,活動於定遠縣杜集、耿巷、肖紅集一帶。獨立第五團,團長謝祿軒,政委許軍成,在定遠張橋、占雞崗一帶活動。
1941年底,第二師決定將第六旅第十八團劃歸路西聯防司令部建制。1942年6月成立淮西獨立團,團長李國厚,政委楊效椿。該團以第六旅第十八團的一個連為基礎,吸收淮西地區的區鄉武裝組成,共300多人。另有一支武工隊30餘人。淮西獨立團活動在淮南鐵路以西的壽縣、瓦埠湖一帶敵偽統治區。
浩大的地方武裝
1942年下半年至1943年2月,為貫徹執行精兵簡政政策,實行一元化領導,路西聯防部隊除淮西獨立團外,撤銷5個獨立團建制,組建各縣縣總隊(定合縣總隊由十八團兼),編製一般3-4個連,有300多人。區有中隊(亦稱模範隊),有30-50人,有的達100多人;鄉有小隊,有10-20人。抗日根據地的18-28歲的青年,都參加了抗日自衛隊(民兵)。各縣縣長兼總隊長,縣委書記兼總隊政委(個別縣除外);區大隊由區長兼大隊長,區委書記兼教導員;鄉長兼鄉中隊長,鄉支書兼指導員。縣、區兩級,設專職總隊副、區隊副各一人。
路西聯防部隊把部隊的政治教育和軍事訓練放在重要的位置。1942年3月和8日,聯防部隊辦了兩期教導隊,參加培訓的學員240多人。鑒於部隊新成分多、經常分散活動、戰鬥任務頻繁,集中整訓困難的特點,聯防司令部要求部隊整訓工作結合實際,分散進行。各縣、區、鄉的民兵訓練,在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利用農閑時間進行,滁縣的柳亭鄉、定遠的靠山、能仁鄉,還舉行過抗日自衛隊檢閱大會,組織擔架隊員進行抬擔架、爬障礙、走獨立橋等競賽活動。
津浦路西聯防部隊和不脫產的抗日自衛隊在堅持和保衛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鬥爭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摩加迪沙地方武裝
廣泛開展反蠶食、反封鎖的鬥爭。路西地方武裝和抗日自衛隊利用掌握敵情、熟悉地形等有利條件,一方面隨時配合主力部隊迎擊日偽軍的“掃蕩”,一方面獨立打擊日偽軍對根據地的蠶食及封鎖。日軍佔領定遠縣徠成后,經常“掃蕩”中心區,並侵佔定壽公路,切斷了根據地的南北聯繫。定遠縣、區、鄉人民武裝對敵人交通線連續展開破襲戰,從1941年到1942年將橋頭楊大橋、黑魚橋、青洛橋拆毀40多次,毀壞公路百餘處,襲擊敵據點20餘次。滁縣抗日自衛隊僅1940年就斃傷敵人41人,俘敵45個,繳獲長短槍156支,機槍1挺,子彈900餘發,破案8起,捕捉叛徒、漢奸9人。1943年春,日軍修築蚌埠至水家湖鐵路,懷二區軍民展開了頑強的破路鬥爭。築路之初,白天敵人沿線“掃蕩”,勘察測量,夜晚懷二區軍民就拔除坐標,填平樁眼,使該工程兩月無進展。經過破路鬥爭,遲滯了日軍築路建設,水蚌鐵路修了一年多才通車。
堅持前哨陣地,開闢新的根據地。1941年津浦路西根據地遭日偽軍及桂頑一三八師、一七一師的進攻,為監視日、偽、頑軍的行動,路西聯防部隊於1941年秋在根據地東南方向,組織了全椒縣孤山游擊隊。這支游擊隊,在敵人四面包圍之中堅持鬥爭,在戰火中鍛煉成長,到1943年時已發展成為擁有400多人、300多支槍的堅強隊伍。1941年6月,第六旅十八團政治處主任楊效椿率一個連,進入淮南鐵路以西壽縣地區,配合地方黨組織開展工作。並以這個連為基礎,於1942年6月組建了淮西獨立團。1942年秋,駐邵店偽軍40餘人到拐子集一帶搶劫,淮西獨立團政委楊效椿率四連及部分鄉武裝,事先設伏在拐子集附近,將偽軍一網打盡。在開闢和堅持淮西抗日根據地的鬥爭中,淮西獨立團和壽縣區鄉武裝進行較大的戰鬥30餘次,斃傷日偽軍325人,俘虜日偽軍526人,繳獲長短槍660餘支,輕機槍11挺。該部隊從一個連發展到近千人,並建立了壽縣4個區的抗日民主政權。
路西聯防部隊和廣大民兵,在路西地區黨組織和人民政府領導下,在主力部隊的幫助下,逐步發展壯大,成為堅持津浦路西鬥爭、保衛人民利益的一支堅強人民武裝,同時也為主力部隊提供了大量後備兵員,為津浦路西人民的解放,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津浦路東聯防部隊伴隨著路東根據地建立而誕生。1940年4月18日,津浦路東聯防司令部成立,司令楊梅生,政委陳慶先。
路東聯防部隊共有4個正規獨立團,獨立第一團以第五支隊第十五團三營為基礎組成,團長漆德慶,政委朱雲謙,該團活動於來安地區;獨立第二團以第十五團一、二營為基礎組成,團長劉樹剛(后饒守坤),政委劉景勝,該團活動在天長、儀征、揚州地區(以上兩個團仍屬五支隊指揮);獨立第三團以第五支隊特務營為基礎組成,團長由楊梅生兼任(后漆德慶、李世安、朱國華),政委阮賢榜,該團在盱眙、嘉山地區活動;獨立第四團以江北指揮部特務營一個連為骨幹,與天長縣地方武裝合併組成,副團長程啟文(代團長,后羅占雲),政委侯政(后王義勛),該團在天長、六合地區活動。聯防司令部還組建了一個特務營。津浦路東各縣成立軍事科或縣總隊,領導一個獨立營(亦稱模範營或縣總隊)。在根據地邊沿地區,普遍建立區中隊、鄉分隊,組織了人民自衛軍,區鄉還組建了半脫產與不脫產的基幹隊——模範隊、青年隊(民兵)。這樣,在路東根據地就形成了有主力部隊、地方部隊和自衛軍(民兵)三結合的武裝力量,共同擔負保衛根據地的任務。
1940年8月,撤銷了路東聯防司令部,所屬部隊歸江北指揮部直接指揮。皖南事變后,為適應形勢的發展和武裝鬥爭的需要,路東聯防司令部於1941年春重建,獨一團和獨二團合編為第十五團,歸建主力部隊,聯防司令部保留獨三團和獨四團,作為發展地方武裝的骨幹力量。為加強各縣的地方武裝,由獨三團調兩個連分別編入嘉山、盱眙獨立營,獨四團調一個連到來安獨立營,聯防司令部獨立營調一個連編入淮寶獨立團,並將高郵、天長、六合、盱眙獨立營編成縣獨立團。8月,路東各縣軍事科統一改為縣總隊部。路東地方武裝1941年發展很快,到年底達2.8萬餘人(包括獨立團,區鄉武裝和民兵,其中脫產的4000人),有步槍1.17萬餘支,輕機槍20餘挺。
1942年1月,路東聯防司令部改稱淮南蘇皖邊區軍區。組建了獨立第五團,團長黃仁庭,政委汪登科。經過精簡整編,加強訓練,路東地方部隊戰鬥力逐步提高。
1943年2月,淮南根據地實行黨政軍一元化領導,成立了淮南軍區(由第二師兼),撤銷了原津浦路東地方武裝指揮機關淮南蘇皖邊區軍區,組建津浦路東軍分區(由第五旅兼)。同時進行路東地區地方武裝的整編工作。以第五旅第十五團一營與獨五團、嘉山縣總隊、盱眙縣總隊合編為盱嘉支隊;以獨立第三團與來安、六合縣總隊合編為來六支隊;以獨四團一個連與天長、高郵縣總隊合編為天高支隊;以獨四團和冶山、儀征縣總隊合編為東南支隊。6月,以軍分區特務營一個連和原湖西、水南辦事處武裝合編為甘泉支隊。路東地方武裝發展成為五個支隊后,戰鬥力進一步提高。1943年9月,路東軍分區改由第四旅兼任,旅長梁從學兼分區司令,地委書記陳光兼分區政治委員(后余立金),羅占雲任副司令,高志榮任副政治委員,朱紹清任參謀長,李世焱任政治部主任(后徐海珊)。1944年6月,為加強津浦路西的對敵鬥爭,第二師令第四旅免兼路東軍分區,赴路西作戰。在路東重新組建路東軍分區機關。1944年11月,羅占雲任路東軍分區司令,路東地委書記李世農兼政治委員,李世焱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胡定千任參謀長。1945年3月,朱雲謙任路東軍分區副司令。路東軍分區仍轄5個支隊,並恢復了獨立第四團。
從1943年下半年到1945年8月,路東地方武裝在主力部隊全部部署在路西堅持對敵鬥爭、加強對西防禦的情況下,積極主動地開展攻勢作戰,頻繁出擊各縣的日偽軍據點,並三次攻打盱眙縣城,擴大了根據地。路東地方武裝在戰鬥中也不斷壯大,由初建時的1000餘人發展到近萬人,由開始只能配合主力部隊作戰發展到能夠獨立作戰,為鞏固擴大路東根據地和保衛華中局、新四軍軍部及淮南地區黨政軍領導機關作出了貢獻。
淮南地區的抗日人民自衛軍(民兵)屬於半軍事性質,在根據地擔負站崗放哨、偵察敵情、配合主力作戰、保衛人民生命財產等任務。為了擴大民兵的數量,提高民兵的質量,淮南區黨委對民兵工作提出三條要求:一是每鄉每村民兵的數量要達到總人口的5%左右;二是質量要好,必須有一定的政治覺悟;三是加強軍事訓練,招之即來,來之能戰。到抗戰勝利時,淮南地區民兵總數約20萬人。
淮南抗日根據地的廣大民兵,根據敵後游擊戰爭的基本原則,創造了一系列適合於自己特點的作戰方法,如麻雀戰、地雷戰、伏擊戰等。天長縣沂楊區護大鄉的民兵中隊在中隊長鬍國章的帶領下,神出鬼沒地打擊敵人,多次奇襲護城橋敵據點,擊退搶糧之敵。1942年初,護大鄉民兵中隊配合縣獨立團一個連,對護城橋據點守敵發起進攻,由於在進攻前,胡國章做好了一個偽軍班長的策反工作,未放一槍就俘敵48名,繳槍48支、子彈萬餘發。定遠縣池河民兵英雄袁邦良,多次帶領民兵襲擾駐明光、管店等地日軍,打死日軍多人,獲取10餘支槍和一些彈藥。1945年春,袁邦良被評為津浦路西頭等民兵英雄,並在淮南蘇皖邊區第一屆群英大會上作了英勇抗日的典型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