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毋室古代天文曆法論叢
二毋室古代天文曆法論叢
張汝舟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初版,32開,617頁,是一部關於中國古代天文曆法方面的論文選集。張汝舟的觀點獨樹一幟,於繁蕪中見精要,於紛亂中顯明晰,力排眾論,自成一家言。近年來,經張汝舟的友輩和門人宣講闡釋,其科學性、實用性已逐漸為文史界所重視。
張汝舟(1899—1982)名渡,自號二毋居士,取“毋欲速毋自欺”之義,安徽全椒縣南張村人,貴州大學中文系教授。
古代天文曆法是中國文化遺產中的燦爛明珠,是世界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由於前人受“四象”、“三正論”、“歲星紀年”和“三統曆”以及“積年術”、“占卜術”的影響,使之蒙上歷史的塵埃,失去應有的光彩。張汝舟先生生前以天文科學數據、地下出土文物和典籍記載為依據,多年研究,精心推求,終於考證出《史記·曆書·歷術甲子篇》是我國第一部曆法寶典(四分曆),《漢書·律曆志·次度》為制定這部曆法的天象依據;並按照這一理論,順利解決了文史典籍中一系列有關古代天文曆法的問題,從而使中國古代天文曆法重放異彩。
張汝舟以奉《歷術甲子篇》為“寶典”,並舉出“經朔”概念用於上古代曆法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想在古歷紀研究中盡量不摻和諸如“定朔”等後來才產生的新概念,並認定經過改良了的古四分曆法,可以得到與“定朔”大致在同一精度等級的,密近天象實際的水平。張汝舟在其遺著《二毋室古代曆法論從》一書中,舉了一個有名的例子,用張汝舟經過改良的古四分法,推西元1959年的經朔譜。
下面重複張汝舟的演示:
(1)古四分曆甲寅元紀元是西元前1567年。西元1959年是甲寅元紀元的第3524年;此年當划入本元歲第三紀歲第七蔀歲第二章歲的第十一歲。這兒,重點在第二章第十一歲。直接查《歷術甲子篇》,得該歲大餘13丙子,小餘42分。或由拙作《遺世寶典〈歷術甲子篇〉解讀》表四查出,得13.042,與上結果相同。因為西元1959年屬第七蔀歲,大余需加(639)=234≡54,於是得1959年不加修訂值的曆數為13.042+54.000=67.042≡7.042。即庚午42分。這個數是由四分曆古法推出的西元1958年十一月朔日干支和合朔的時間。
(2)以西元前427年為界,後於前427年時,每年需減940分制的3.0583分或3.06分。1959年距前427年為427+1959-1=2385年, 3.05832385= 7294分 = 7.714分。(用3.06算,得數為7.718分。)
(3)由結果7.042減修訂量7.714便可得出1959的經朔曆數。上面7.042不夠減。改為67.042-7.718= 66.982-7.714 = 59.268。於是得1958年十一月朔日干支和交朔時間為(經朔)壬戌268分。由壬戌268分入歷,排1959年經朔月表如下:
1958年
十一月朔壬戌268;
十二月朔辛卯767;
1959年
正月朔辛酉326;
二月朔庚寅825;
三月朔庚申384;
四月朔己丑883;
五月朔己未442;
六月朔己丑001;
七月朔戊午500;
八月朔戊子059;
九月朔丁巳558;
十月朔丁亥117;
十一月朔丙辰616;
十二月朔丙戌175。
上結果與曆書對照,僅有四月初一日為庚寅,有差別之外,其餘與時歷曆書是 一 一 相符的。四月朔己丑883分,與今之定朔“庚寅”,也應屬相密近。另註明一下:上面的計算若取3.06,致使該減去的修訂量比用3.0583要多4分。回看六月己丑001分,若再增加削去4分,己丑001當成為戊子937分,如是張汝舟就會有四月和六月兩個月與曆書不一致。張汝舟對上同樣的計算用的修訂值取3.06,所得結果有四和六月兩個月與曆書不一致。不過說到底,以張汝舟稍作改良的古四分曆,推步距其所憑藉的實際天象2835年之後,無論其有一或兩個月發生誤差,都驗證了中華古代曆法所具有的、非凡的生命力,其應驗程度,是令後人嘆為觀止的。
在整個古天文研究領域,張汝舟先生的觀點獨樹一幟,於繁蕪中見精要,於紛亂中顯明晰,力排眾論,自成一家言。近年來,經他的友輩和門人宣講闡釋,其科學性、實用性已逐漸為文史界所重視。掌握張汝舟的古天文觀點與推演方法,於古代文獻的釋讀,於古史古事的考訂,都會深感靈便,情趣無限。
《二毋室古代天文曆法論叢》目錄
王氣中教授序 1
中國古代天文曆法表解 5
《歷術甲子篇》淺釋 28
《殷歷》朔閏譜 附:《三統曆》與《殷歷》章蔀對照表 81
《〈殷歷〉朔閏譜》的使用 85
《殷歷》“甲子蔀”朔閏之推演法 98
《(夏)小正》校釋 103
西周考年 58
評榮孟源同志的《試談西周紀年》——兼駁“月相四分法” 189
談《豳風·七月》的用歷 198
再談屈原的生卒 205
西周經朔譜 228
春秋經朔譜 429
整理後記 551
附錄:古代天文曆法淺釋(張聞玉) 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