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條詞條名為橄欖的結果 展開

橄欖

橄欖科橄欖屬植物

橄欖,中藥名。為橄欖科植物橄欖Canariumalbum(Lour.)Raeusch.的果實,主要分佈於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具有清肺利咽,生津止渴,解毒之功效,用於咳嗽痰血,咽喉腫痛,暑熱煩渴,醉酒,魚蟹中毒。

物種簡介


別名
橄欖子、余甘子、橄棪、忠果、青果、青子、諫果、青橄欖、白欖、黃欖、甘欖。
貯藏
貯乾燥容器內,置陰涼乾燥處。防蛀,防霉。

形態特徵


橄欖,常綠喬木,高10-20m。有膠粘性芳香的樹脂。樹皮淡灰色,平滑;幼枝、葉柄及葉軸均被極短的柔毛,有皮孔。奇數羽狀複葉互生,長15-30cm;小葉11-15,長圓狀披針形,長6-15cm,寬2.5-5cm,先端漸尖,基部偏斜,全緣,禿凈,網脈兩面均明顯,下面網脈上有小窩點,略粗糙。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與葉等長或略短;萼杯狀,3淺裂,稀5裂;花瓣3-5,白色,芳香,長約為萼之2倍;雄蕊6,插生於環狀花盤外側;雌蕊1,子房上位。核果卵形,長約3cm,初時黃綠色,后變黃白色,兩端銳尖。花期5-7月,果期8-10月。
性狀鑒別
果實紡錘形,兩端鈍尖,長2.5-4cm,直徑1-1.5cm。表面棕黃色或黑褐色,有不規則深皺紋。果肉厚,灰棕色或棕褐色。果核(內果皮)梭形,暗紅棕色,表面具縱棱3條,其間各有2條弧形彎曲的溝;質堅硬,破開后其內多分3室,各有種子1顆。外種皮黃色,常緊貼於內果皮上,內種皮紅棕色,膜質,胚乳極薄,子葉2片。氣無,果肉味澀,久嚼微甜。以個大、堅實、肉厚、味先澀后甜者為佳。
性味
甘、酸、澀,平。
歸經
肺、胃經

生長環境


生於低海拔的雜木林中,有栽培。分佈於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主要價值


入葯部位
果實。
功效
清肺利咽,生津止渴,解毒。
主治
用於咳嗽痰血,咽喉腫痛,暑熱煩渴,醉酒,魚蟹中毒。
相關配伍
1、治時行風火喉痛,喉間紅腫:橄欖、生蘆菔,水煎服。(《王氏醫案》青龍白虎湯)
2、治酒傷昏悶:用橄欖肉十個,煎湯飲。(《本草匯言》)
3、治河豚、魚、鱉諸毒,諸魚骨鯁:橄欖搗汁,或煎濃湯飲。(《隨息居飲食譜》)
4、治牙齦潰爛,諸葯不效者:用鹽欖二、三個,連皮帶核,火中煅過存性,加冰片半分,搽之。(《幼幼集成》)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2g;或熬膏;或入丸劑。外用:適量,研末撒或油調敷。
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及大便秘結者慎服。
炮製
一、採集加工
培育6-7年結果,8-9月待果實外皮呈綠色帶微黃時採摘,洗凈,鮮用或用微火烘乾。
二、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乾燥。
藥理作用
抗氧化作用。
現代應用
相關論述
《南方草木狀》:“橄欖樹身聳枝皆高數丈,其子深秋方熟,味雖苦澀,咀之芳馥,勝含雞舌香,吳時歲貢,以賜近侍,本朝自泰康后亦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