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市人民政府

臨汾市人民政府

臨汾市是山西省轄11個地級市之一。位於省境西南部,西以黃河為界與陝西延安市毗鄰,東與省內長治市、晉城市接壤,北與省內呂梁市、晉中市相鄰,南與省內運城市交界。下轄1區(堯都區)14縣(曲沃縣翼城縣襄汾縣洪洞縣古縣安澤縣浮山縣吉縣鄉寧縣大寧縣隰縣永和縣、蒲縣、汾西縣)2市(侯馬市、霍州市)。境內有2個省級開發區(臨汾經濟開發區、侯馬經濟開發區)。轄區東西寬約200公里,南北長約170公里,總面積2.03萬平方公里,佔全省13%。

臨汾市,古稱平陽,系唐堯古都,因地處汾水之濱而得名。全市常住人口443.57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12%。排在全省11個市中第2位。

歷史沿革


西周時期,周成王封弟叔虞於唐(今翼城),因唐境內有晉水,叔虞之子燮父“易唐為晉”。春秋屬諸侯國晉。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韓建都平陽。秦改分封製為郡縣制,全國劃為36郡,屬河東郡。西漢划全國為103郡國,屬河東郡司隸部轄。三國魏正始八年(247年)置平陽郡。西晉永嘉三年(309年),劉淵建漢,都平陽。北魏孝昌中置唐州。隋開皇三年(583年),置臨汾郡,臨汾得名沿用至今。唐實行道、府、州、縣制,唐武德初年(618年)為晉州。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始置平陽府,轄臨汾、汾西、洪洞、岳陽、鄉寧、趙城、霍邑、浮山、冀氏、和川10縣及隰、吉、絳3州。元代屬中書省山西宣慰司晉寧路。明清重置平陽府,統領35州縣,包括今臨汾、運城兩市及晉中市靈石縣和呂梁地區石樓縣。1914年,廢府設道,以道轄縣,臨汾、洪洞、趙城、襄陵、汾城、曲沃、安澤、浮山、翼城、鄉寧、吉縣、霍縣、汾西、隰縣、蒲縣、大寧、永和等17縣屬河東道管轄。1927年,廢道直屬山西省。抗日戰爭初期,臨汾為山西省7個行政區中的第6區。1937年11月,山西省政府遷到吉縣。日偽統治時,為冀寧道。抗戰勝利后,屬太岳區。
臨汾市人民政府
臨汾市人民政府
1948年5月17日,臨汾解放。
1949年2月,成立晉南區,屬陝甘寧邊區政府,同年9月1日改屬山西省。
1950年1月6日,成立臨汾專區。
1954年,同運城專區合併為晉南專區(駐臨汾),轄29縣。
1970年,專區改地區,晉南專區又按原建制劃分為臨汾、運城兩地區。
1978年,設臨汾地區行政公署,轄臨汾、侯馬2市和16縣。
1983年,臨汾縣和臨汾市合併為臨汾市。
2000年11月1日,撤地設市,成立地級臨汾市。

市情概貌


臨汾市是山西省轄11個地級市之一。位於省境西南部,西以黃河為界與陝西延安市毗鄰,東與省內長治市、晉城市接壤,北與省內呂梁市、晉中市相鄰,南與省內運城市交界。下轄1區(堯都區)14縣(曲沃縣、翼城縣、襄汾縣、洪洞縣、古縣、安澤縣、浮山縣、吉縣、鄉寧縣、大寧縣、隰縣、永和縣、蒲縣、汾西縣)2市(侯馬市、霍州市)。境內有2個省級開發區(臨汾經濟開發區、侯馬經濟開發區)。轄區東西寬約200公里,南北長約170公里,總面積2.03萬平方公里,佔全省13%。境域四周環山,中部為盆地平川,地形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丘陵佔51.4%,山地佔29.2%。境內礦產資源豐富,煤、鐵、石膏、石灰白雲岩膨潤土、花崗石、大理石、油頁岩、耐火黏土等在省內及全國均占重要地位;礦產資源綜合優勢度為0.73,居全省第二;煤炭探明儲量佔全省的14%,是我國優質主焦煤基地之一。臨汾市,古稱平陽,系唐堯古都,因地處汾水之濱而得名。新中國成立后,長期為專區、地區建制並有區劃調整,2000年撤地建市。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43.57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12%。排在全省11個市中第2位。

政府部門


臨汾市能源局
臨汾市水利局
臨汾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臨汾市教育局
臨汾市農業農村局
臨汾市交通運輸局
臨汾市財政局
臨汾市民政局
臨汾市司法局
臨汾市統計局
臨汾市自然資源局
臨汾市財政局
臨汾市應急管理局
臨汾市商務局
臨汾市人防辦

主要職責


(一)負責市政府各類會議的組織實施工作。
(二)協助市政府領導組織起草或審核以市政府和市政府辦公廳名義發布的公文。辦理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及省直各委廳、各市發送市政府的公文。
(三)受理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市政府各部門請示市政府的事項,提出審核意見,報市政府領導同志審批。
(四)根據市政府領導同志的指示,對政府部門間有爭議的事項提出處理意見,報市政府決定。
(五)督促檢查市政府各部門和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對市政府公文、會議決定事項及市政府領導同志有關指示的執行落實情況並跟蹤調研,及時向市政府領導同志報告。

現任領導


市長:李雲峰
副市長:常青、陳忠輝、潘海燕、閆建國、張翔、張勇
秘書長:李建國
臨汾市人民政府秘書長、辦公室主任:高雅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