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城鎮

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下轄鄉鎮

汾城鎮,位於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西南部,呂梁山脈、姑射山東麓,鎮區距襄汾縣城18公里,西與鄉寧縣毗鄰,東與西賈鄉接壤,北與古城鎮、景毛鄉相連,南趙康鎮交界。全鎮總面積127平方公里,縣轄1個居民委員會、39個行政村、51個自然村,居住集中緊湊,道路形式為方格網。鎮域內襄鄉公路、省道臨夏線越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汾城鎮常住人口為45296人。

1949年,為汾城縣第一區。1984年2月,汾城公社改汾城鎮。截至2018年末,汾城鎮戶籍人口為57675人。2001年3月,賈崗鄉併入汾城鎮。截至2020年6月,汾城鎮轄38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城內村。

2011年,汾城鎮農民人均純收入7020元。截至2018年末,汾城鎮有工業企業15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69個。

歷史沿革


汾城鎮
汾城鎮
汾城顧名思義,也就是汾河岸邊的城邑。所謂“汾城”又名臨汾城,是戰國時期魏國的城邑,其舊址在今襄汾縣南端與新絳縣交界處的晉城村。《史記·秦本紀》中:“(秦昭襄王五十年)益發卒軍汾城旁”即指此地。西漢因在此置臨汾縣,縣域包括今新絳縣和襄汾縣南部。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分臨汾縣北境設泰平縣,縣治即今襄汾縣古城鎮。北周為避周文帝宇文泰名諱,改為太平縣。唐貞觀七年(633年),太平縣移治敬德堡,即今汾城鎮。
1914年1月,山西省在全面調整省內區劃地名期間,鑒於當時全國已有3個太平縣,所以決定啟用太平縣境內的古地名“汾城”,改名為汾城縣。1954年,襄陵縣(設於西漢,因晉襄公陵墓所在而得名)與汾城縣合併后稱襄汾縣。同年10月14日,縣人民政府駐地遷到史村,即今襄汾縣城。千百年來,襄陵縣和太平縣沃野連屬、經濟富庶,人民勤勞敦厚、安居樂業,素以“金襄陵,銀太平”並稱於世。
1949年,為汾城縣第一區。
1954年,分屬襄汾縣汾城、尉村、西李、膏腴、中黃、高家莊6鄉。
1956年,分屬汾城、膏腴2鄉。
1961年,屬汾城公社。
1984年2月,汾城公社改汾城鎮。
2001年3月,賈崗鄉併入汾城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汾城鎮地處襄汾縣西南部,東依西賈鄉,南連趙康鎮,西南臨運城市新絳縣,西靠鄉寧縣關王廟鄉,北接古城鎮,鎮人民政府駐地距縣城約18千米。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49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2.6千米,行政區域總面積129.0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汾城鎮地處姑射山東麓,地勢西高東低。地形分為山地、丘陵、平原等。主要山脈有呂梁山脈,汾城鎮最高峰位於姑射山的堡圪塔,海拔1312米;最低點位於定興溝,海拔483米。
水文
汾城鎮境內河道屬黃河流域。主要河道有三官峪1條,從西北至東南流經汾城鎮尉、西中黃、北中黃等村,長3.5千米。

自然資源


汾城鎮已探明地下礦藏有煤、鐵、石膏、石灰岩等。
2011年末,汾城鎮耕地面積10.4萬畝,人均1.9畝。

行政區劃


1961年,汾城公社轄北中黃、西中黃、南中黃、程公、張高、尉村、太常、北膏腴孝村、汾陽嶺、定興、良陌、東坡、汾城、李果、三公16生產大隊。
1962年,汾城公社增設高家莊、西圪塔、單家莊、薛庄、東關5生產大隊。
1963年,汾城公社增設南關、北關、南膏腴、大有4生產大隊。
1972年,汾城公社增設長子頭、阜育庄2生產大隊,轄27生產大隊。
1984年2月,汾城鎮轄27村民委員會。
2001年3月,汾城鎮增設北賈崗、北賈坊、北西城、南西城、南賈坊、南賈崗、興平、高庄、辛豐車口、峪口、吳興庄12村民委員會,轄39村民委員會。
2011年末,汾城鎮轄尉村、三公、太常、西中黃、北中黃、南中黃、南膏腴、北膏腴、大有、北賈崗、北賈坊、北西城、南西城、峪口、南關、東坡、東關、西圪塔、汾陽嶺、定興、單家莊、阜育庄、高家莊、良陌、吳興庄、南賈坊、南賈崗、興平、高庄、辛豐、車口、張高、薛庄、城內、北關、李果、程公、長子頭、孝村39個村民委員會。
區劃詳情
截至2020年6月,汾城鎮轄38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城內村。汾城鎮區劃詳情
北關村吳興庄村張高村太常村良陌村單家莊村車口村北賈崗村
北中黃村城內村薛庄村北高一村高家莊村西圪塔村峪口村北賈坊村
西中黃村東關村南中黃村南高一村汾陽嶺村南賈崗村辛豐村南賈坊村
程公村南關村尉村大有村阜育庄村北西城村高庄村/
李果村東坡村三公村孝村定興村南西城村興平村/
襄汾縣轄鎮。縣政府所在地。1961年設汾城公社,1984年建鎮。位於縣境西南部,面積82.1平方公里,人口3.8萬。臨新路過境。轄西中黃村、南中黃村、程公村、李果村、張高、薛庄、尉村、三公村、太常村、北高一、南高一村、大有村、孝村、良陌、高家莊、汾陽嶺、阜育村、定興村、單家莊、南關、西圪塔、東坡、東關、城內、北關、長子頭、北中黃27個村委會。主要工業產品有焦炭等,農產品以小麥,棉花為主,盛產蘋果。

人口數據


總人口43491
22027
21464
家庭戶戶數10289
家庭戶總人口(總)43253
家庭戶男21896
家庭戶女21357
0-14歲(總)12548
0-14歲男6604
0-14歲女5944
15-64歲(總)28005
15-64歲男14069
15-64歲女13936
65歲及以上(總)2938
65歲及以上男1354
65歲及以上女1584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42722
2011年末,汾城鎮轄區總人口54512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1878人,城鎮化率21.8%。總人口中,男性29436人,佔54%;女性25076人,佔46%。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54485人,佔99.95%;有回、布依、土、蒙古、藏、土家、滿7個少數民族,共27人,佔0.05%。2011年,人口出生率9.52‰,人口死亡率3.96‰,人口自然增長率5.5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432.9人。
2017年末,汾城鎮常住人口為56221人。
截至2018年末,汾城鎮戶籍人口為57675人。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汾城鎮常住人口為45296人。
新農村建設
汾城鎮
汾城鎮
硬化街巷25.8萬平方米,2007年,又硬化農村街道32000平方米,新建支部活動陣地7個,安裝調頻廣播20個,建甲級衛生所32個,科技服務站18個,便民店40個,老年活動中心12個,新建舞台2個,省級園林生態推進村4個,全鎮新農村建設向著“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高層次邁進。

經濟


汾城是個農業大鎮,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這裡的經濟發展進入了又好又快的新時期。農業生產形成了以蘋果、小麥、秋糧、小雜糧為主的四個支柱產業,工業發展從無到有,淘汰落後的五小企業,產品不斷更新換代,效益逐年提高。林業、交通、科技、教育、衛生、文化以及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形成了多元化結構的新格局。
2011年,我鎮以提升群眾幸福指數為己任,強力實施“三鎮”建設,克服工作頭緒多、任務繁重、資金短缺等困難,化解矛盾,開創了各項工作的新局面。2011年,我鎮在司法、信訪、計生、文化、宣傳、統戰、婦聯等多個方面,先後獲得省、市、縣各類表彰獎勵十餘項,在年初召開的全縣三級幹部大會上,我鎮再次邁進全縣綜合實力先進單位的行列,受到了縣委、縣政府的隆重表彰。
農業
2011年,汾城鎮農業總產值1.8億元,比上年增長9.6%。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
2011年,汾城鎮生產糧食45833噸,其中小麥220007噸,玉米19665.5噸。主要經濟作物有油料作物、藥材、蔬菜等。
2011年,汾城鎮油料作物種植面積3600畝,產量400噸,其中花生220噸,油葵180噸;藥材種植面積1000畝,產量500噸;蔬菜種植面積6800畝,產量16300噸,主要品種有番茄、黃瓜,其中番茄8000噸,黃瓜2000噸。
2011年,汾城鎮生豬飼養量3000頭,年末存欄15000頭;羊飼養量12000隻,年末存欄7000隻;牛飼養量10頭,年末存欄500頭;兔飼養量46萬隻,年末存欄20.8萬隻;家禽飼養量48萬羽,上市家禽11萬羽。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兔、家禽為主。
2011年,汾城鎮生產肉類1675噸,其中豬肉1125噸,牛肉65噸,羊肉75噸,兔肉300噸,雞肉110噸;禽蛋38.6噸,鮮奶15噸;畜牧業總產值0.65億元。
截至2011年末,汾城鎮有林地面積1.62萬畝,其中防護林1731畝,經濟林14500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130萬株,林木覆蓋率31.66%,活立木蓄積量6.9萬立方米。
2011年,汾城鎮水果種植面積14000畝,產量25000噸,主要品種有蘋果,產量17000噸。
2011年,汾城鎮頁大中型農業機械104台(輛)。
工業
2011年,汾城鎮工業總產值達到11.3億元,比上年增長17.8%;工業增加值佔全鎮生產總值的57.1%。
2011年,汾城鎮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家,職工110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34億元,比上年增長12.5%。
商業
2011年末,汾城鎮有商業網點113個,職工1974人。
2011年,汾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8億元,比上年增長9.7%;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1.8億元,比上年增長10.4%。
郵電業
2011年,汾城鎮郵政業務收入5.1萬元。
2011年,汾城鎮電信業務收入1714萬元。

文化


民間藝術
汾城鎮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跑鼓車、抬閣、木版年畫、米醋釀造技藝、麵塑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
尉村跑鼓車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太平麵塑、三盛合米醋釀遣技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交通


汾城鎮有232省道、30省道過境。縣鄉級公路3條,總長26千米。
2011年末,汾城鎮道路總長度28千米,道路鋪裝面積11.2萬平方米。

社會


教育事業
汾城鎮(1張)
2011年末,汾城鎮有幼兒園19所,在園幼兒1821人,專任教師45人;小學11所,在校生2382人,專任教師15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480人專任教師62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99.97%;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2219人專任教師162人;各級各類民辦學校和教育機構1所。
科技事業
2011年末,汾城鎮有各類科技人才3455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968人,經營管理人才183人,技能人才543人,農村實用人才1761人。
文化事業
2011年末,汾城鎮各類文化藝術表演團體1個,劇院1個,座位200個,年演出6場次,觀眾1200人次;文化站1個,農家書屋40個。文化行業從業人員526人。舉辦的文化節有鼓車文化節。
2011年末,汾城鎮有中央、省、市、縣等54個電視頻道在本地落戶,有線電視用戶9266戶,電視綜合覆蓋率73.1%。
體育事業
2011年末,汾城鎮98%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35.5%。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汾城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43個,其中衛生院1所;病床144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264張。專業衛生人員113人,其中執業醫師25人,執業助理醫師18人,註冊護士31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07人、執業(助理)醫師0.78人、註冊護士0.57人。2011年,汾城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747萬人次住院手術634次,出院病人1821人次。
2011年,汾城鎮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97.3%,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30.7%,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7%。
社會保障
2011年,汾城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6戶,人數23人,支出7萬元,比上年增長60%,月人均253.6元,比上年增長38%。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03戶,人數933人,支出145.67萬元,月人均129元,比上年增長0.73%;農村五保分散供養58人,支出16.3萬元,比上年增長20%;農村醫療救助68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140人,共支出5.7萬元,比上年增長35%。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332人,撫恤事業費支出84.92萬元,比上年增長28%。
郵政電信
2011年末,汾城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200千米,投遞點340個,鄉村通郵率100%;征訂報紙1560份、期刊310冊。2011年,汾城鎮有固定電話用戶4400戶,行動電話用戶26300戶。
基礎設施
● 給排水
2011年末,汾城鎮有自來水廠1座,鋪設幹線水管13.5千米,生產能力980噸/日,生活用水1769萬噸,居民自來水普及率100%,年人均生活用水14.9噸;排水管道3千米。
● 供電
2011年末,汾城鎮有110千伏變電站1座,主變壓器2台,總容量80兆伏安;高壓輸電線路13條,總長度860千米。綜合電壓合格率98%,供電可靠率96.0%。
園林綠化
2011年末,汾城鎮園林綠化面積2.5公頃,其中公共綠地1.2公頃,綠化覆蓋率36%。

現代農業新發展

現代農業建設實現新發展2011年,我鎮按照建設四個萬畝特色農業基地的戰略目標,著力建設萬畝優質蘋果基地、萬畝蔬菜基地、萬畝乾果經濟林基地和萬畝中藥材基地。全年我鎮共栽植核桃、花椒57萬株、9000畝,發展大蔥和三櫻椒等露地蔬菜6000餘畝,發展黃瓜和西紅柿等大棚蔬菜2000餘畝,建設蘋果基地3個,面積達到1萬畝,種植各種藥材8000餘畝,四個萬畝特色農業基地的雛形初步形成。同時,圍繞全縣“一村一品”建設的要求,我鎮完成了20個專業品牌示範村的申報工作,為全鎮現代農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新農村建設樹新貌

新農村建設呈現新特點2011年,我鎮在繼續抓好“張高——李果——西中黃”循環圈基礎上,鞏固延伸“程公——孝村——吳興庄——良陌——高家莊——東坡”循環圈建設,重點建設推進了吳興庄、良陌、高家莊、東坡四個省級社會主義新農村重點推進村的建設任務,建設一批社會主義新農村亮點村和文明村,全鎮的新農村建設水平顯著提高,呈現出特色明顯、連片發展的特點。

民生建設新突破

民生建設工作實現新突破2011年,我鎮堅持把民生建設這個根本牢牢抓在手上,圍繞解決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八難”問題,結合“一事一議”和新“五個全覆蓋”工程等惠民政策,加強和諧汾城建設。全年各村街巷硬化總長度達到了80公里、28萬平方米,建成19個農家書屋、14個文體廣場、13家農村便民連鎖商店,收繳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基金288萬餘元,全鎮2.63萬人參加新農保。我鎮共為大病、分娩和慢性病患者975人次,報銷金額367萬餘元,為全鎮90%以上的群眾建立了健康檔案,為4000餘名參合農民進行了免費體檢。2012年全鎮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7%。我鎮完成了中小學校舍安全改造任務,中考成績明顯優於往年。全鎮打機井6眼,鋪設管道1萬餘米,擴澆耕地面積8000餘畝。我鎮還完成了1萬餘噸愛心煤發放任務,為6408名60歲老年人發放養老金211萬餘元,為37戶困難群眾進行了危房改造,計生雙服工作也取得了好的成績。

社會管理新亮點

社會管理創新顯示新亮點2011年,我鎮按照“創新社會管理,發揮三個作用”的工作思路,緊緊圍繞建設“和諧汾城”的主題,充分發揮說事室、智囊團、人才資源三個作用,在社會管理機制、方式、方法上進行了大膽創新。一年來,我鎮各村說事室先後化解各類群眾矛盾糾紛150餘起。說事室真正成為了全鎮經濟社會發展的穩壓器和助推器,成為和諧汾城建設的重要內容;各村都成立了智囊團組織,在新農村建設、一村一品等工作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安全生產新局面

安全生產工作開創新局面2011年,我鎮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先後開展了春節安全隱患大排查、各行業專項整治行動、打非專項行動、安全生產百日大會戰等不間斷、多方面的安全檢查行動,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把企業安全緊緊抓在手上,防止了企業安全事故的發生。我鎮還進行了5次地毯式民爆排查行動,開展了食品安全、農村危房、農村宴席、夏收防火、校園安全等多方面的安全大檢查,查出問題,責任到人,立整立改,根除隱患。去年,我鎮沒有發生一起安全責任事故。

城鄉環境新變化

城鄉環境面貌發生新變化2011年,我鎮把城鄉環境清潔工程作為全鎮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來抓,提高標準,提高要求,平時抓,抓平時,認真執行檢查評比制度,督促各村落實衛生長效管理機制,抓好日常保潔,抓好平時管理。同時,我鎮加快環城綠色景觀走廊建設步伐,下大力氣統一了臨夏線和府前街店面的牌匾300餘塊,保持了所有過境我鎮的省、縣道路周邊的環境清潔,全鎮營造了乾淨整潔、文明有序的人居環境。

歷史古鎮新步伐

歷史文化名鎮建設邁出新步伐2011年,我鎮恢復成立了龍門書社,舉辦了半山書社書畫展,通過建設百米古建築群文化長廊、加強古建築群的保護開發,啟動《汾城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編製》編著和全省百鎮建設的申報工作,配合完成了社稷廟和洪濟橋的修復工程,進一步提升了全鎮的文化品位和影響力;通過開展春節文化系列活動和三月十六尉村跑鼓車節,發揚傳統文化,豐富群眾生活,促進了全鎮文化事業的繁榮。
發展狀況
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48913萬元,糧食總產量達到35641噸,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180元。農業方面,投資630餘萬元,對原賈崗井灌區和北中黃、三公等村的洪水渠進行了改造、清理和修繕;投資450萬元,解決了車口、高庄、東坡等村的人畜飲水問題;林業方面,完成四旁植樹45萬株,綠化原賈崗路8公里。完成沿西山6個村嫁接皂莢30萬株,單家莊、定興溝片林500畝、5萬株,三公、尉村、北賈崗核桃1500畝栽植任務,完成了1.5萬畝荒山林權制度改革,完成了南中黃、北中黃生態村建設;畜牧業方面,保持了穩定發展的增長態勢,全鎮現有大牲畜500餘頭,豬2萬3千餘頭,雞47萬餘只,兔8萬餘只,各類養殖廠1523個,形成具有專業特色的養殖村8個,成立養殖合作社3個。

旅遊


汾城的學前塔,北膏腴的大磚塔,太常九龍溝的普救寺塔,西圪瘩的金代大鐘,北膏腴的北魏大鐘,文廟的碑林……置身此間,使你穿越時空,品味古縣城文化的濃厚積澱,縣城西三華里的孝村,安睡著古代英雄李牧將軍。這些,都充分說明太平古邑汾城是個旅遊覽勝的好地方。
2007年,汾城鎮在原申報取得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的基礎上,經過努力,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申報成功,向社會亮示了名牌,展示了古鎮雄風,為汾城今後的發展注入了不可估量的活力。
● 汾城古建築群
汾城古建築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縣城西南汾城鎮區內。存有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到清末的建築遺構12處40餘座。包括古城牆、縣衙大堂、城隍廟、元代戲台、文廟、試院、書院、明倫堂、社稷廟、鼓樓、關帝廟、洪濟橋、學前塔、魁星樓等及商鋪7處,民居3座。建築宏偉壯觀,時代特徵明顯,是研究中國建築史的重要實物資料,被國家確定為“歷史文化名鎮”。
● 西中黃春秋樓
西中黃春秋樓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縣城西汾城鎮西中黃村。建於清道光戊戌年間(年),佔地面積91.16平方米。樓高22.43米,分樓基、二樓、三樓三層。二樓磚碹窯洞,內塑關公坐像。門匾刻“威震華夏”,門左右牆壁嵌石刻對聯:“精忠洵貫日;大義直參天”。三樓為木架結構,內塑關公卧像。樓正面懸匾“春秋樓”。樓頂蓋琉璃瓦,四挑角下垂風鈴。
● 尉村戲台
尉村戲台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縣城西北汾城鎮尉村。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建,佔地面積1389平方米。坐南朝北,戲台兩側有碹棚式耳房各一,耳房兩側分別為方形鐘樓、鼓樓。戲台磚砌台基,面寬3間,進深4椽,單檐前歇山後硬山筒板瓦頂,五檁前廊式構架,后牆明間辟方形窗,兩邊間設圓形窗。

獲得榮譽


2006年,汾城鎮被列為全國第三批歷史文化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