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式太極拳

洪式太極拳

“洪式太極拳”這一名稱早在洪均生傳授實用拳法前後的研習者中流傳,但未正式確定,近年來,已習慣把這套拳法稱為“洪式太極拳”,以區別陳式太極拳老架。因此,1998年第三期《武魂》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正式使用了這一名稱。該拳繼承了陳式太極拳原理,本著“怎樣用就怎樣練”的原則,根據實戰作用改變了套路動作及練法,同時吸收了其他拳種的招法,洪老師著書《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

創始人


創始人洪均生先生,河南禹縣人,1907年出生於書香世家,自幼穎悟過人。幼年時隨其父寓居京城,因體弱於1930年拜陳式太極拳第十七代宗師陳發科為師,學習陳式太極拳,言傳身教得之於師,潛揣默識求諸於己;十五年不輟所學,深得陳發科真傳。后困於家計,於1944年離京,輾轉赴濟南投親謀生。1956年再度赴京,拜晤其師陳發科,以求拳法之精與拳理之密,更得陳發科晚年之技擊精粹。徵得陳發科同意,遂將師授之技法融於套路之中(此套路后稱為陳式太極拳實用拳),為後來學者開闢了一條掌握陳式技擊奧妙的捷徑。
太極拳,是一種武術項目,也是體育運動和健身項目,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起源於古代騎兵的槍法、長柄大刀法。其基本用法是:開、合、發。踩著高蹺來使用長槍、長柄大刀。太極始於無極,分兩儀。由兩儀分三才,由三才顯四象,演變八卦。依據“易經”陰陽之理、中醫經絡學、道家導引、吐納綜合地創造一套有陰陽性質、符合人體結構、大自然運轉規律的一種拳術,古人稱為“太極”。另有電影以此為名。

拳法風格


運用自如,神呼奇乎,外柔內剛,精巧輕靈,宛轉含蓄,縝密纏綿,自然雍容,外示處女之秀,內含金剛之堅,不著意於大開大合,奔騰雄壯。

拳法特點


攻於細密。以上內容根據“洪式太極拳”網站中部分文章內容整理而出。

名稱的由來


“洪式太極拳”這一名稱早在洪均生老師傳授實用拳法前後的研習者中流傳,但從未正式確定,是以過去未見諸報刊。近兩年來,我們這裡已習慣把這套拳法稱為“洪式太極拳”,以區別陳式太極拳老架。因此,我的學生李駐軍在《武魂》雜誌上發表的文章中使用了這一名稱。使用這一名稱是有根據的,這是因為:一、洪老師傳授的實用拳法與陳式原架在練法上有了很大區別,具備了自己的風格特點;二、洪老師對太極拳理法有了創造性的發展;三、這一名稱早在練習者中流傳;四、洪老師逝世前一年曾寫過一條橫幅“洪式太極”。為說明以上問題,有順便簡述一下我學拳和老師改拳經過的必要。
我認識洪均生老師是解放前,他家當時住在濟南閣子後街陳慶倫先生前院,我家住閣子前街。我父親與洪老師有文字交往,結下友誼;解放后共同搞生產救災,過往更密。1949年冬,我患了肺炎,洪老師多次看望,春節期間,他看我體弱,勸我加強體育鍛煉。說他幼時羸弱多病,葯當飯吃,后習練太極拳,身體強健起來,勸我跟他學練太極拳,我沒有興趣,認為打太極拳是老頭的事,少年兒童怎能練這玩藝?他連續一年不斷勸我,他抄一些陳式太極拳歌訣,並把他寫的詩詞給我看。他的清秀圓韻的小楷書法和意境幽遠的詩詞使我讚歎和傾慕,對太極拳理法也逐漸引起興趣。於是在父親的敦促下1950年底的寒假在我家正式拜師學拳,他向我講述了“七傳七不傳”的門規,但他說:“這是從前定的規矩,現在隨時代的發展應有所變化,但有的規矩是應當遵的。”我學了一年的基本功,主要是壓腿,划太極圈,練腰襠勁。1951年暑假,才在匯泉寺每天早、晚教我套路。
我算是洪老師最早的一名正式弟子,之前曾有靳表叔和葉季超表舅爺跟老師學過,但不是弟子。我隨老師學拳五年,情逾父子,幾乎形影不離,我從此迷上了陳式太極拳,把學好陳式拳併發揚光大作為一生追求目標。
老師循循善誘,就近取譬,手把手教,一招一式,要求甚嚴。我的身體強健起來,進步很快,老師看著常發出會心的微笑。1952年春,我家搬遷青島去了,我獨自一人留濟南上高中,父親把我託付給老師,經常住在老師家,早晚不誤學拳。1953年,經我介紹,王雲飛、喬明德開始學拳,隨學者有拳師鄭煥之先生;54年,李學剛、張筱三等人拜師;1955年春,我介紹同學楊德滋拜師。當時學的是師祖陳發科先生所傳大架,勢子走的很低,撲步要求腿肚貼地,走四平架,因而得苦練基本功。走勢開始要求鬆柔園勻,端莊中正,不得稍有傾斜,忽高忽低。曾在會友鏢局走過鏢的大刀楊麗泉先生與師祖有舊,一次看我練拳后對我說:“我看你是塊料,你學好這套拳,可以走遍天下。”又說:“你老師深得真傳,打拳柔如柳枝,很得你師爺輕靈纖巧之妙。”洪師聽了笑道:“我自幼體弱,沒勁,所以打拳顯得輕柔,象個女孩。”實則老師打拳有時輕靈自然,如行雲流水;有時動如山河,威武雄渾,震腳沉實有力,有千鈞之勢,擺蓮、二起,掌擊彷彿炮聲。但他當外人在場演練時多不發勁,輕鬆自如,不動聲色。當時在濟南教練太極拳的孫繼先老師、教八卦太極拳的郭鑄山老師以及在正誼中學的鄭幼橋(鄭板橋外孫)老師等人都說我們學的是“洪氏拳”。老師聽了則說:“隨怎麼叫,我們練的陳氏太極拳。”當時稱“陳氏”,不稱“陳式”;“陳式”、“楊式”之稱當在1954年國家體育部門編簡化二十四式之後。
1955年暑假,我考上北京大學中文系,泣別老師和師母,老師送我車站。臨行,老師交我給師祖的一封信,囑我下火車去騾馬市大街河南會館拜望師祖,並贈我一首五言古詩。我在師祖處住了三天,練拳請師祖糾正,小師叔照奎把手指點。晚上,與小師叔同榻而眠。從此每周末即去師祖處,星期一早晨返校。1956年春,洪師母病逝,洪師攜幼子友樂赴京,住西四大姑處,我請假住師祖處,早晚學拳,白天陪老師遊覽訪舊。早晨多是陪師祖、老師去陶然亭。洪老師在京住了兩個半月,每個動作師祖重新拆解試驗其技法,因老師功底已深,心領神會,盡得奧秒。我常陪侍在側,老師以我為的,試驗師祖所授技巧,我師貼我身體任何部位,我即失重,彈跳起來,有時跌出丈外,若駕雲一般,身不受傷,也不疼痛。老師讓我學他的方法在他身上試驗,卻不起作用。師祖笑了:“功夫還沒練出來,方法也掌握不準,在你身上就管用了?得苦練幾年,多搭手才行。”六月初的一個星期日早晨,在陶然亭練完拳去吃早點,老師問師祖:“按照這種實戰用法練習行嗎?”師祖說:“中。要反覆練,拳打萬遍,不打自轉嘛!”
這年放寒假,回青島家中過春節,路過濟南在老師處住了幾天,這時老師遷住指揮巷12號。老師給我改正照奎小叔教我的三換掌練法。老師原教的套路沒有三換掌,到北京師祖叫小師叔給我增教的。老師也是到北京后師祖又傳給他的。老師告訴我:“這是你師爺晚年創造增上的式子。第一三換掌和第二三換掌雖然都是練樁,但練法和作用不同。在手法上都是反骨點穴,但第一是攻取對方上盤,第二是攻取對方中盤,很巧妙,很實用,襠勁要換得靈。可以單式子反覆練,高、中、低交替練習,對增進下盤功夫很有益處。”又說:“我打算把你師爺講授的每著實戰用法融會到套路中去,怎樣用就怎樣練,這比先盤架子后拆解來得快當。你今後也可以琢磨著你師爺教的用法先單式子去練習,我把整套串起來,你回來再學。”我因功低淺,只能依老師教的練,不敢妄改。這是我第一次聽到老師準備將實用招法融入套路中的打算。我回北京,與老師通信頻繁,常把他研究太極拳理法體會寄我,指導我研練;我也經常提出問題,他都認真回答。
1958年暑假,我回濟南住了一個月,老師遷小梁隅首59號,住處狹窄,晚上,我住大明湖畔劉子衡(易經大師)伯伯處,白天跟老師學練著法。老師因反右時被批判,受街道管制,不讓人再去學拳,我是例外,彼此都不怕牽連,一個月中只我師徒二人,很清靜,一早我幫老師去掃完街,他的公事就完成了。他向我說:“我初步寫了一些實用拳法的體會,準備著手套路練法的修改,有複寫的一份,你拿去對著演練。”又說:“我準備編一套簡易練法,或將同類型的式子分別編在一起,便於普及推廣;老年人、初學者先練簡易的和同類的式子,然後再學全套路。這樣學生易於掌握。”我說:“老師這種設想很科學,是一種改良。”有天晚上,劉子衡伯伯給我說:“你洪老師從北京回來,收了一些學生,他教的拳與過去的練法我看著改了不少,聽著很有道理。我推薦他當了濟南市政協委員,社會上都說他教的是洪式太極拳,你可多住幾天,認真把他改的學下來。鳴放時在市政協提了些建議,竟被批判,又戴上歷史反革命的帽子,在街道受管制,我也不能替他說話,只能在精神上安慰他,思想上開導他,你多住幾天,也是對他的寬慰。”是我在1954年暑假介紹洪老師去拜訪劉子衡先生的,兩人從此交往,結下深厚友誼。1982年冬,我們暌隔二十多年後,我探望老師,他曾說:“我在生活陷入極端困苦的時候,劉先生給我以物質和精神上的極大支持,鼓勵我把太極拳的研究堅持下來,不然,很難撐到現在。”我58年9月初回北京,從此二十多年沒再回濟南。我拿了老師寫的研究複寫稿給照奎小叔看,他說:“你老師有文化,研究得細且深,全國現在沒人能超過的。”這時師祖已經去世一年了。
我因極左路線的衝擊,臨近畢業即步入長期坎坷的路程,不能與老師相聚,有時音訊全無。風雨過後,我獲得自由,才到濟南看望老師,一住兩個多月。這時老師早已完成實用套路練法的改編,並寫出了書稿。十幾年傳授新編套路,學者日眾,遍及全國各地以至海外。分別二十四年,師徒團聚,百感交集。兩個半月,我反覆閱讀鑽研老師寫的書稿,晚上老師親授,白天師弟李學剛、李宗慶、韓保禮等幫助輔導,試驗。完成了一、二路新編練法的補課,逐漸掌握了技法。從此每年數次赴濟,每次日數不等,聆聽老師教誨,向師弟們求教,獲益匪淺。在與外地師兄弟交往中,得悉在外地傳播此套路時,傳稱為“陳式太極濟南架”,或直稱“洪式太極拳”。日本則成立“洪均生太極拳研究會”。因此,在1987年準備出版老師書稿時,在醞釀書的名稱時有的師兄弟提出取名“洪式太極拳”,老師說:“我不同意洪式太極拳這一提法,我繼承的是陳式太極拳,雖然套路的動作練法該了,也吸收了其他拳種的招法,但都是運用的陳式原理,是根據實戰作用改的,也是經你師爺同意的,只要我在,是不能稱洪式太極拳的;沒有我了,隨你們怎麼叫,我就管不著了。”一天上午,當時我和李學剛、李恩久師弟在場,老師最後確定書名為《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恩久師弟又建議副標題用“十七代宗師陳發科晚年傳授技擊精粹”,老師同意了。老師的態度很明確,他在世時,不讓稱為“洪式太極拳”,百年之後,就由弟子們去定了。1994年春給老師過壽,徐州蔣家駿師弟說,他正醞釀在徐州創辦“洪式太極拳武館”,準備成立“洪式太極拳研究會”,向老師彙報此事,我當時在場,老師說:“你看著辦吧。”由於種種原因,蔣師弟遲遲未辦起來。
1996年1月底,老師病逝。在治喪的日子裡,家駿師弟從徐州帶來老師前一年寫的一條橫幅:“洪式太極”。有老師落款和印鑒,確是老師筆跡。我們意識到,老師去世前是同意在他百年後把他編的這套實用拳法名之為“洪式太極拳”的。於是近兩年各地傳人有的就將這套拳法稱為“洪式太極拳”。我教的菏澤地區的學生們也以洪式太極拳的名稱加以推廣傳播。
“洪式太極拳”名稱由來顛末如此。一切文化現象總是先從民間興起,約定俗成,不是某人能強加的,也不靠國家行政命令;承認與不承認,總是客觀存在的。我開頭提出洪式太極拳名稱由來的四條根據,主要是第一條,即它與原來陳式太極拳老架在練法上有了很大區別,獨具風格,學練這套拳法的已成千上萬,形成一個流派。當然,這套拳法是在陳發科師祖傳授的基礎上,洪老師經過三十年的鑽研,試驗改編而成的,無處不體現陳式太極拳的基本原理,招式名稱基本沒有變動,但每個招式的練法和作用與原來大不相同。試以第一金剛搗碓為例,兩者加以對照,就能體察出它們的區別。

金剛搗碓練法


第一動作

雙手兩掌相對,相距一肩寬,平舉向前,高低與肩齊。同時身下蹲,成小正馬步,目視正前方。

第二動作

身右轉45度,胸對右前斜角;同時雙手始終保持一小臂距離,右手逆纏,左手順纏向右劃上弧線,至右肩右後方半尺許停住;同時眼隨手運,注視左手;與身動同時,右腳以腳跟為軸外擺45度,重心移於右腿,下蹲,使右股平行於地面;同時左腳經右腳內側以左腳根里側貼地走內弧線向左前方伸出,左膝略屈,左腳尖落地,指向右前斜角,兩足距離兩肩半至三肩寬,成左大撲步。

第三動作

身體保持原高度向左轉45度,稍前移,胸對正前方;左手逆纏,走下弧線停於胸前半尺許,手心對右後下斜角,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同時右手順纏亦走下弧線停於胸右側,手心朝前,中指指向右下斜角;眼隨手運,視左手中指尖;身轉同時,左腳尖外擺,指向正前方,左膝弓住,大股平行地面,小腿垂直地面;右腳不動,右膝隨身稍前移,微屈,成左弓步。

第四動作

身左轉約15度,胸仍對正前方;眼隨手運,轉視正前方;身轉同時左手繼續逆纏走下弧線向正前方領至胸前尺許,手心向下,中指指向右方;同時右手順纏,運行時過渡中中指下指,亦走下弧線向前貼左手下合住,掌心對向後上斜角,中指指向左上斜角,雙手成十字狀。左腳不動,左膝稍微前移;右腳隨身左轉提起,走內弧線貼左腳內側邁向右前斜角尺余,腳尖點地停住,成右前虛步

第五動作

身右轉約30度,胸略向右斜角;眼仍平視正前方;左手走順纏落至臍部,手心向上,中指指向右方;右手變拳走順纏向上運至眼齊,與眼部相距半尺許,拳心朝上,拳眼對正前方;左腿不動;右膝上提,與襠平,足尖下扣,指向前下角成左獨立步。

第六動作

身左轉約15度,保持原高度不變,胸對向正前方;眼仍平視正前方;左手不動;右拳隨身左轉下落左掌心,拳心朝上,拳眼對正前方;左腿不動;右腳隨身左轉同時下落於地,兩足距離一肩寬,成小正馬步。

第七動作

左手不動,右拳順纏從掌心抬起至眼齊,余同第五動作。第八動作:同第六動作,唯拳下落左掌心時擊掌發聲,同時右腳下落配合右拳震地發聲,同時逆式呼吸以鼻呼氣發出“哼”聲,小腹略突,氣沉丹田,周身放鬆。(亦可出右拳時,右膝提起平襠,左腳亦隨之抬起,雙腳先左後右落地,右拳擊左掌時,右腳震地出聲。)

洪師改練法


第一動作

眼平視正前方,身略左轉,胸向正前方,兩腿隨身左轉下蹲,松襠屈膝成小正馬步;同時右肘不離肋右手順纏走內弧線轉到胸前斜對心口窩,手心側向左後上斜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同時左手逆纏走外弧線轉至頦前尺許,左肘松垂,手心側向右後下斜角,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

第二動作

眼仍視正前方;身略右轉約15度,胸略偏向右斜角;右腿走順纏,弓膝松襠塌勁以腳跟為軸,右足尖外擺45度;同時左腿走逆纏以左腳尖為軸,左腳根向左後斜角旋轉約45度,成右小盤步;隨身右轉同時,右手變逆纏,中指上領以手領肘走小外右上弧線上轉至與心口齊,與口距離約4寸許,手心側向左前下斜角,中指指向正前上斜角;左手同時變順纏在原處松肩沉肘塌腕下塌外碾,手心側向右後上斜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兩手距離一小臂寬。

第三動作

眼視方向不變,身繼續右轉30—40度,胸對向右前斜角;右腿仍順纏,弓膝略下蹲;左腿逆纏提膝出步,經右腳里側勾起腳尖,以腳根里側貼地走內弧線向左前斜角擦出,與右腳約兩肩半距離,成大左撲步;身轉同時右手仍逆纏走外右上弧線向右上轉出,高與眼齊,距眼尺許,手心側向右前下斜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左手同時順纏走右上弧線與右手始終保持一小臂距離轉至右前斜角,高與鼻齊,手心側向右後上斜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

第四動作

眼方向不變;身左轉約30度,胸仍對右前斜角;右腿變逆纏,膝屈略垂稍前移;左腿變順纏,屈膝略弓塌襠落下腳尖,指向正前方,成大左側馬步;身轉同時右手變順纏,松肩沉肘,下塌外碾走下前弧線,轉至臍右前一尺二寸左右,手心側向左前上斜角,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同時左手變逆纏,以腕為軸,沉肘走內下弧線下轉至胸前,距心口半尺許,手心側向右後下斜角,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兩手始終保持一小臂距離。

第五動作

眼方向不變;身繼續左轉約30度,胸略偏向左前斜角;左腿仍順纏,塌襠屈膝,以左腳根為軸,略向左前方外擺腳尖;右腳仍逆纏,提膝,右腳經左腳向右前方尺許平掌落地,足尖指正前方,成右前虛步;同時左手仍逆纏走下前弧線上領轉至頦前六寸許,手心側向右前下斜角,中指指向右後上斜角;同時右手仍順纏,肘貼右肋,以肘推手走里上弧線,中指上領轉至左掌外下側,兩腕相交,成斜十字形,手心側向左後上斜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

第六動作

眼仍平視正前方;身略右轉約35度,胸仍向正前方;身轉同時左腿變逆纏,屈膝塌襠,左腳尖隨身右轉內扣,指向正前方;右腿同時變順纏,提膝走內上弧線上頂到襠部,右腳掌始終平行地面,不翹垂腳尖,成左獨立步;同時左手便順纏,松肩沉肘走內弧線轉至中脘前,手心側向右後上斜角,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同時右手仍順纏,沉肘,以小指領勁依次旋轉握拳,經左手腕外上側旋轉上領至左掌心上方半尺許,拳心側向右後上斜角,拳眼對向右前上斜角。

第七動作

眼法不變平視正前方;身略左轉約20度,胸仍對正前方;左腿變順纏,左腳不動;右腿變逆纏,右腳走下里右弧線落於左腳右側一肩寬距離成小正馬步,落腳也可配合右拳下擊左掌心發勁出聲,周身松沉;隨身左轉同時左手繼續順纏從中脘部轉落至臍前,即變小逆纏,掌心略側後上斜角,中指略指向右前上斜角;右拳同時變逆纏下轉以拳之外側小指、無名指根節貼(或擊)於左掌心上,即變小順纏,拳心側向正後上斜角,拳眼對向正前上斜角。

綜述


以上是第一金剛搗碓兩種不同練法,所有各式皆是如此,不能一一贅述。從第一式可以看出,洪老師修改的每一動作的細密和用意,由於篇幅所限,我不能對兩種練法的技擊作用展開詳細陳述。但修改的練法本著“怎樣用就怎樣練”的原則,每一動作都體現著巧妙的技擊作用,行家裡手兩相一對照,就會發現修改的練法設計的精巧,比原練法細密得多了。這是洪老師積半生心血在師祖傳授的基礎上又吸收其他拳種精華進行的新的發展和創造,也是他武學思想的綜合體現。
由於練法不同,修改的拳法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氣韻,即精巧輕靈,宛轉含蓄,縝密纏綿,自然雍容,外示處女之秀,內含金剛之堅;不著意於大開大合,奔騰雄壯,特點是攻於細密。這是風格上與原練法的區別之處。有人說:“洪老師新編套路“架子小巧,細緻有餘,開展不足。”似乎這是說的此套拳的風格,然而這只是看到表面,實際老師要求學者“先求開展,后求縝密”,循序漸進,由大而小,由粗而細,層層深入,逐步達到“無過不及”。因而“小巧”不是它的特點,“精巧、細密”才是它的特點。從第一式兩種練法的對照中即可察覺其特點的不同處,前者開展大,雄渾威武;後者開展較小而適度,精巧而輕靈,要求動作“無過不及”。因新、老練法每個動作的走勢不同、作用不同,是以風格特點不同。它決不是練原套路走偏、走錯或沒學會原套路妄加篡改,也不是對原招式動作的妄加增減,而是根據陳式太極拳的基本原理和規律對原來正確練法的有機提煉,加工、改造。稱為洪式太極拳,既由於它具備了自己的風格特點,也便於學者區分這套太極拳與原來練法之不同。

修改升華


這套拳法之所以稱為洪式太極拳,還在於洪均生老師是創造性發展太極拳理法的一代宗師,把太極拳理論技法提到一個新的高度,給太極拳研習者指明了探索方向,澄清了一些糊塗認識,糾正了一些不正確的技法。例如:

關於太極拳的眼法

以往都是“眼隨手運”,他從實用需要,認為應根據著法作用,以假設對手所在方向為的,改為“專註固定目標(對方)”,並以對方雙目為準。因眼是指揮,可注意對方的變化。老師曾說:“平視對方眼際,既生威力,注意對方變化,又能保持自己平衡,顯示外柔而內剛。”他還提出眼法亦有順、逆之分;目視的方向與身法步法一致者為順,目視方向與身部旋轉和手法變化過程中的方向相反者為逆。眼法亦有虛實之分,目專註一點者為顧,為實;目光專註一點之外而在視野之內者為盼,為虛。這是洪師對太極拳眼法運用的新創技法。

關於身法

他根據“腰如車軸”、“立如平準”的原則,提出太極拳要做到隨遇平衡,即不論式子如何變化,自己重心必須保持在全身的相對中心位置。步法不變,會陰穴不作位移,身腰只能左右旋轉,不能前後左右搖擺。重心的位移只隨步法的變換而移動。這是過去太極拳理法未曾闡述的。糾正了“重心全部移於某腿”的錯誤練法。並提出腰只有自轉,沒有公轉,要做到“以腰為軸”的立體螺旋運動,腰轉動幅度要大,但有一定極限,而兩肩前後轉動幅度要小。

關於步法

他首次明確了腿部的順逆纏絲運動方法。指出在長強穴(尾骨)微微外翻,襠部開圓的條件下,腿部運行隨身法左右旋轉而分順逆;且在一般情況下,左右腿的順逆纏絲總是同時進行的。身右轉,右腿順纏,自右大腿內側上端向外旋轉下繞至足踵;同時左腿逆纏,自足跟外側向里旋轉上繞至左大腿內側上端。身左轉反之。並指出兩腿順逆纏絲時,兩膝鶴頂穴按足尖方向一提一落,順纏上提,逆纏下落,絕不許左右擺動。如此才能保證兩腿的纏絲運動。這是過
去教練太極拳時在理法上從未闡明的問題。

在手法上

關於公轉、自轉,公轉的正旋、反旋是他首次提出來的;自轉的順逆走向是他作了正確而細緻的闡述。關於公轉、自轉的提法最早始於1950年春節期間教我划圈之時。正月初十前後的一天,在我家客廳教我划圈,當時家父和教我經書的張慕堯老先生在場,原來正旋圈叫外纏圈,反旋圈叫里纏圈(到北京后,師祖仍是這種叫法)也沒有公轉、自轉之稱。我初學划圈,小臂往往忘了自轉,或自轉快慢不一。老師為了說明手划圈時小臂要作順逆纏絲的運動,看到條幾
上的地球儀,若有所悟,給我解釋說:“雙手划圈,就象地球圍繞太陽旋轉,手運行的軌跡是公轉;而手與小臂在軌道上運行時還要分順逆方向不停地旋轉,這種旋轉好比地球的自轉。手與小臂的自轉的度數要同划圈的公轉度數恰當地配合好,這樣就順隨了。划圈始終肘尖下垂。”張先生說:“你老師這種比喻很秒。”洪師說:“今後用這種比喻來說明怎樣划圈,就容易理解了。”此後,“公轉”、“自轉”的叫法就逐漸傳開。“正旋”、“反旋”的名稱,大概始於1956年以
后。記得1958年暑假我回濟南,老師曾說:“我覺得外纏圈、里纏圈的叫法不科學,里纏就是逆纏,外纏就是順纏。外纏圈中實際包涵著小臂的順纏和逆纏,差不多各走一半;里纏圈也是如此。不如叫做正旋圈和反旋圈恰當。”關於手的運行,他明確提出,出手時,手領肘,肘領肩轉出;收手時,肩領肘,肘領手收回,所謂“出手不出肘,收肘不收手。”以前沒人明確提出這一技法。

關於雙重問題

他作了正確的解釋,指出“雙重”之病是“前手前足同實”,糾正了某些人釋雙重為“兩足同實”的錯誤。
至於許多細節上的修改和技法上的創新不能一一詳述,僅以上幾點就足以說明洪師對太極拳理法發展上的貢獻。他這些理法已被廣泛傳播,且為不少拳種所吸收,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發展


一切學術,當然包括武術,總是有所繼承和發展,它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查諸太極拳史,解放前,太極拳並無這“式”那“式”之分,只因傳承的關係,在練法和風格上出現了區別,但都稱做太極拳。如楊澄甫先生著的《太極拳全書》、於化行著的《武當真傳太極拳全書》,某氏所著《太極拳正宗》等,皆未加“楊式”字樣。而陳鑫先生所著《陳氏太極拳圖說》、陳照丕先生著的《陳氏太極拳匯宗》加了“陳氏”二字。建國后的五十年代,才分別冠以“陳式”、“楊式”、“吳式”、“孫式”之名。我想,冠以某“式”的根據當是在於它們的傳承關係以及不同的練法和風格。也就是“楊式”、“吳式”“孫式”等在直接或間接繼承陳式太極拳中練法和風格發生了變化之故。眾所周知,楊式太極拳源於陳式太極拳,由於練法變了,風格不同了,形成了一個流派,因而後來大家稱之為“楊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源於楊式,間接源於陳式,因練法和風格與楊式有了區別,更不同於陳式,也形成一個流派,於是後來稱它為吳式太極拳;后命名的“武式太極拳”也源於陳式,郝為真武禹襄的間接傳人,傳於孫祿堂,孫氏融化改造后形成新的練法和風格,如今稱為“孫式太極拳”。
洪均生老師在繼承陳式太極拳中進行提煉、加工、改造形成新架,具備了自己的風格特點,成為一個新的流派,有什麼不可以稱為“洪式太極拳”的呢?其實,某一拳法叫什麼名稱,無所不可。而在於它的運動形式和內容,看它是否已具備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與特點,只要名實相符,有何不可?即便不稱做洪式太極拳,已經具備了自己獨特練法和風格的流派依舊客觀存在,依舊在民間廣泛流傳,顯示它強大的生命力,練習者依然這樣稱呼它,這不是行政命令和某人所能限制得了的。

一路名稱匯總


1.金剛搗碓7;2.攔擦衣6;3.六封四閉6;4.單鞭5;5.左轉身搗碓6;6.白鶴亮翅3;7.摟膝拗步6;8.初收3;9.斜行拗步5;10.再收;11.前蹚拗步;12.掩手肱捶;13.右轉身搗碓;14.十字手;15.庇身捶;16.背折靠;17.下掩手捶;18.雙推手;19.三換掌;20.肘底捶;21.倒卷肱;22.白鶴亮翅;23.摟膝拗步;24.閃通背;25.進步掩手肱拳;26.退進步攔擦衣;27.六封四閉;28.單鞭;29.上雲手;30.高探馬;31.右插腳;32.左插腳;33.左轉身蹬腳;34.前蹚拗步;35.擊地捶;36.二起腳;37.護心拳;38.旋風腳;39.右轉身蹬腳;40.掩手肱捶;41.小擒打;42.抱頭推山;43.三換掌;44.單鞭;45.前招;46.后招;47.野馬分鬃;48.左轉身六封四閉;49.單鞭;50.退步雙震腳;51.玉女穿梭;52.攔擦衣;53.六封四閉;54.單鞭;55.中雲手;56.雙擺蓮腳;57.跌岔;58.左金雞獨立;59.右金雞獨立;60.倒卷肱;61.左轉身進步擠;62.順攔肘;63.白鶴亮翅;64.摟膝拗步;65.閃通背;66.進步掩手捶;67.進退步攔擦衣;68.單鞭;69.下雲手;70.高探馬;71.十字擺蓮腳;72.指襠捶;73.猿猴獻果;74.六封四閉;75.單鞭;76.穿地龍;77.上步騎鯨;78.退步跨虎;79.轉身雙擺蓮腳;80.當門炮;81.左轉身搗碓。

二路名稱匯總


1.金剛搗碓;2.攔擦衣;3.六封四閉;4.單鞭;5.搬攔捶;6.猿猴獻果;7.護心拳;8.連環炮;9.摟膝拗步;10.右轉身靠;11.徑攔直入;12.風掃梅花;13.金剛搗碓;14.十字手;15.庇身捶;16.撇身捶;17.斬手;18.翻花舞袖;19.掩手肱捶;20.飛步拗攔肘;21.大紅拳;22.右轉身高探馬;23.小紅拳;24.高探馬;25.穿梭;26.倒騎驢;27.閃通背;28.進步掩手肱捶;29.裹身鞭;30.右轉身裹身鞭;31.手肘式;32.劈架子;33.翻花舞袖;34.掩手肱捶;35.伏虎;36.抹眉肱;37.右單雲手;38.拗步斬手;39.左單雲手;40.左沖;41.下雙撞捶;42.右沖;43.海底翻花;44.掩手肱捶;45.掃膛腿;46.掩手肱捶;47.右拳炮捶;48.左拳炮捶;49.進步側靠;50.掩手肱捶;51.倒插花;52.左二肱;53.左變式打樁;54.左回頭當門炮;55.右二肱;56.右變式打樁;57.右回頭當門炮;58.撇身捶;59.拗攔肘;60.順攔肘;61.窩底炮;62.徑攔直入;63.風掃梅花;64.金剛搗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