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拼音sì xià,漢語詞語,指四蹄;四邊低垂,四邊低下;四下里,四處。
引證解釋
1.指四蹄。
《吳子·治兵》:“夫馬必安其處所,適其水草,節其饑飽,冬則溫廄,夏則涼廡,刻剔
毛鬣,謹落四下,戢其耳目,無令驚駭。”
2.四邊低垂;四邊低下。
《
漢書·禮樂志》“照紫幄,珠熉黃”唐顏師古註:“紫幄,饗神之幄也。帳上四下而覆曰幄。言光照紫幄,故其珠色熉然而黃也。”唐
楊炯《
庭菊賦》:“山欝律兮萬里,天蒼莽兮四下。”《新唐書·吐蕃傳下》:“其南三百里三山,中高而四下,曰
紫山,直大羊同國,古所謂
崑崙者也。”
3.四下里,四處。
《秦並六國平話》卷下:“
吳廣聽得鼓已三更,提兵前去劫寨,果見四下小兵睏乏。”《
水滸傳》第四十回:“戴宗正在酒肆中吃酒,只見做公的四下來尋。”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一卷:“
大郎見四下無人,便向衣袖裡摸出銀子,解開布包,攤在
卓上,道:‘這一百兩白銀,乾娘收過了,方才敢說。’”
趙樹理《“
鍛煉鍛煉”》:“小腿疼著了慌,頭像貨郎鼓一樣轉來轉去四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