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原生動物門的結果 展開
- 原生動物門
- 化石
原生動物門
化石
原生動物類別很多,但能夠形成化石的主要是那些具硬殼的類型。人們今天看到的原生動物化石,絕大多數都是經過變化的硬殼部分。現生的原生動物分佈十分廣泛,它們可以生活在海洋和淡水乃至於潮濕的土壤或在動植物體內營寄生生活。原生動物化石大多保存在海相沉積物中,少數發現於淡水沉積。這可能由於海生類型大多數具有硬殼能夠保存成化石,而其他生活領域中的類別大多不具硬殼,很少形成化石。
原生動物類別很多,但能夠形成化石的主要是那些具硬殼的類型。人們今天看到的原生動物化石,絕大多數都是經過變化的硬殼部分。現生的原生動物分佈十分廣泛,它們可以生活在海洋和淡水乃至於潮濕的土壤或在動植物體內營寄生生活。原生動物化石大多保存在海相沉積物中,少數發現於淡水沉積。這可能由於海生類型大多數具有硬殼能夠保存成化石,而其他生活領域中的類別大多不具硬殼,很少形成化石。
原生動物門(化石)
有孔蟲 一個數量繁多而又十分重要的化石類別。它最早出現在寒武紀。在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曾三度繁盛,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加興盛。在各時代地層中都有不少標準化石,是劃分和對比這些地層的重要依據。有孔蟲絕大多數海生;少數生活在瀉湖河口等半鹹水環境;極少數可生活在過鹹的水體或淡水中。按生活方式而論,有孔蟲又有浮遊與底棲之分,後者除少數固著生長外,通常可在海底緩慢移動。
大多數有孔蟲具有礦質硬殼,殼上都有開口,殼壁上還有許多微孔。殼壁的成分有如下幾種:①假幾丁質殼,由一種含蛋白質的有機質構成的。因其薄而易碎,很少保存為化石。②膠結殼,由自身細胞分泌的膠結物膠結外來物質而成。③鈣質殼,由細胞分泌的碳酸鈣構成,又可分為:一般無微孔常為不透明的似瓷質殼;由緊密排列的微小方解石晶體構成的微粒狀殼;殼壁具微孔的鈣質多孔殼。
有孔蟲的殼徑一般在10毫米以下,小者僅0.02毫米,大者可達 110毫米。殼壁圍成的空腔稱為房室或殼室。房室都有一個開口稱為口孔。大多數有孔蟲殼壁內的空腔被橫向隔壁分隔成小空腔,每個小空腔構成一個房室,形成了多房室殼。最早形成的一個房室稱為初房,其餘房室在生長過程中可以按不同形式排列,形成單列式殼、平旋式殼、螺旋式殼以及其他許多複雜形式的殼形。此外口孔的形狀和位置,口孔附近的一些其他構造以及殼表面的紋飾,都是鑒別不同種類有孔蟲所必須注意的特徵。由於顯微技術的發展,對於有孔蟲殼微細構造的研究,取得了不少進展並已經成為有孔蟲分類的重要依據之一。
自1825年 H.-M.D.de布蘭維爾第一個用拉丁化命名給有孔蟲分類以來,對有孔蟲的研究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但到19世紀初期F.迪雅爾丹確定有孔蟲為原生動物以前,研究者們一直將其歸為軟體動物門的頭足類。目前已發現的有孔蟲有3000多屬30000多種。據美國學者A.R.洛布利奇和H.塔潘(1974)新的分類方案,將其劃分為5亞目19超科118科。它們分別出現在自寒武紀開始的各個地質時期,並在各時期形成不同的化石組合。
寒武紀、奧陶紀的有孔蟲,形體微小,構造簡單,多為假幾丁質殼和膠結殼的一些原始類型。石炭、二疊紀是有孔蟲在地史上第一個繁盛時期。這個時期最突出的特徵是由始於奧陶紀的內孔蟲類演化出了類。又名紡錘蟲,一般大如麥粒,小者殼長不足1毫米,大者可達20~30毫米以上。具多房室包旋殼,常為紡錘形、橢圓形,有時成圓柱形、球形或透鏡形。殼壁的微細構造和內部構造複雜,而且變化極為迅速,呈現出明顯的規律性,反映了類本身的演化關係。在石炭紀和二疊紀的不同階段都有新分子出現和老分子絕滅,成為絕好的標準化石。因此化石是劃分和對比石炭、二疊紀地層的重要標誌。類化石在中國極為豐富,研究程度也較高。
白堊紀是有孔蟲的第二個繁盛時期,新生代所有有孔蟲的類別大約有1/4強從白堊紀開始出現,尤其是在侏羅紀已出現的浮遊有孔蟲,成為劃分對比白堊紀海相地層的重要依據。新生代時有孔蟲又進一步發展,在始新世、中新世達到極盛,以輪蟲類占絕對優勢,此時已基本具備了現代有孔蟲動物群的面貌。
放射蟲 海生漂浮的單細胞動物,其偽足呈線狀,放射排列,在細胞質內有1個幾丁質的中心囊,這是它與其他原生動物的主要區別。放射蟲的形狀通常為球形、鐘罩形,也有其他形狀。動物體直徑一般為0.1~2.5毫米,群生的可大於15毫米。放射蟲的骨骼由細胞質分泌,實際是包在有機體之中。骨骼的化學成分有些為硅質或含有機質的硅質(多囊蟲類)易保存為化石,有些為硫酸鍶(等輻骨蟲類)或二氧化硅和碳酸鹽(稀孔蟲類),故無化石或化石稀少。化石放射蟲根據中心囊的構造和骨骼成分分屬於4個目。即:棘刺蟲目、泡沫蟲目、罩籠蟲目及褐囊蟲目(圖1)
原生動物門(化石)
棘刺蟲目和褐囊蟲目的骨骼結合很弱,極易損壞,難於保存成為化石。在地層中常見的化石多屬泡沫蟲目和罩籠蟲目。有人將兩者合稱為多囊蟲亞綱。放射蟲的化石自寒武紀出現,泥盆紀後期到石炭紀最為繁盛,產於法國、英國、澳大利亞、北美及蘇聯烏拉爾等地。古生代以泡沫蟲目的代表為多。中國廣東曲江、仁化地區早二疊世地層中曾發現放射蟲岩,化岩多屬泡沫蟲類。中生代則兩個目均有化石,中國珠穆朗瑪地區晚三疊世的地層中就有發現。侏羅白堊紀時放射蟲的發展達到新的水平,分佈在特提斯海及東延到環太平洋地區的中生代沉積中。新生代是放射蟲的極盛時期,廣佈於世界各地,形成有代表性的化石群。據統計已知放射蟲化石在2000種以上。
放射蟲的化石常保存在高硅質岩石中,也曾在灰岩、泥岩、鈣質頁岩中發現,在火山岩中亦常見到。由於其殼為硅質,不易被溶解,因此在海底常形成大量堆積,其密度十分驚人。計算在每立方英寸的岩石中可達 100萬個放射蟲個體。堆積在海底的放射蟲形成了有名的放射蟲軟泥。全世界海底面積的3.4%都被這種軟泥所覆蓋。
丁丁蟲 屬於纖毛綱。據報道目前已知的水生纖毛蟲大約有40%屬於丁丁蟲類。這類動物身體呈圓錐形或喇叭形,一般大小為45~1000微米。丁丁蟲分佈很廣,通常生活在海水中,僅極少數生活於淡水中,營浮遊生活。
丁丁蟲的硬體是一個十分精緻的瓶狀殼,稱為丁甲,由膠質或假幾丁質膠結外來物質構成 (圖2)。化石丁丁蟲主要保存在灰岩中,在泥灰岩、硅質岩、頁岩和泥質岩中也常出現。它們的形態大多只能利用縱切面來進行觀察。
原生動物門(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