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動式供應鏈
拉動式供應鏈
拉動式供應鏈是整個供應鏈的驅動力產生於最終的顧客,產品生產是受需求驅動的。生產是根據實際顧客需求而不是預測需求進行協調的。在拉動式供應鏈模式中,需求不確定性很高,周期較短,主要的生產戰略是按訂單生產,按訂單組裝、和按訂單配置。整個供應鏈要求集成度較高,信息交換迅速,可以根據最終用戶的需求實現定製化服務。
從供應鏈的結構模型可以看出,供應鏈是一個網鏈結構,由圍繞核心企業的供應商、供應商的供應商和用戶、用戶的用戶組成。一個企業是一個節點,節點企業和節點企業之間是一種需求與供應關係。供應鏈主要具有以下特徵:
(1)複雜性。因為供應鏈節點企業組成的跨度(層次)不同,供應鏈往往由多個、多類型甚至多國企業構成,所以供應鏈結構模式比一般單個企業的結構模式更為複雜。
(2)動態性。供應鏈管理因企業戰略和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需要,其中節點企業需要動態地更新,這就使得供應鏈具有明顯的動態性。
(3)面向用戶需求。供應鏈的形成、存在、重構,都是基於一定的市場需求而發生,並且在供應鏈的運作過程中,用戶的需求拉動是供應鏈中信息流、產品/服務流、資金流運作的驅動源。
(4)交叉性。節點企業可以是這個供應鏈的成員,同時又是另一個供應鏈的成員,眾多的供應鏈形成交叉結構,增加了協調管理的難度。
1) 供應鏈管理系統的設計。怎樣將製造商、供應商和分銷商有機集成起來,使之成為為相互關聯的整體,是供應鏈管理系統設計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其中與供應鏈管理聯繫最密切的是關於生產系統設計問題。傳統上,有關生產系統的設計主要考慮的是製造企業的內部環境,側重點放在生產系統的可製造性、質量保證能力、生產率、可服務性等方面,而對企業外部因素考慮甚少。在供應鏈管理的影響下,對產品製造過程的影響不僅要考慮企業內部生產要素的影響,而且還要考慮供應鏈對產品成本和服務的影響。供應鏈管理的出現,擴大了原有的企業生產系統設計範疇,把影響生產系統運行的因素延伸到了企業外部,與供應鏈上的所有企業都聯繫起來了,因而供應鏈管理系統設計就成了構造企業系統的一個重要方面。
2) 貫穿供應鏈的分佈資料庫的信息集成。對供應鏈的有效控制要求集中協調不同企業的關鍵數據。所謂關鍵數據,是指訂貨預測、庫存狀態、缺貨情況、生產計劃、運輸安排、在途物資等數據。為便於管理人員迅速、準確地獲得各種信息,應該充分利用電子數據交換(EDI)、INTERNET等技術手段實現供應鏈的分佈資料庫信息集成,達到訂單的電子接收與發送,共享多位置庫存控制、批量和系列號跟蹤、周期盤點等重要信息。
3) 集成的生產計劃與控制支持系統。供應鏈上任何一個企業的生產計劃與庫存控制決策都會影響到整個供應鏈上其他各個企業的決策。各企業節點都不是孤立的,因此要研究協調決策方法和相應的支持系統。運用系統論、協同論、精細生產等理論與方法,研究適應於SCM的生產計劃與控制模式和支持系統。
4) 組織系統重構。現行企業的組織機構都是基於職能部門專業化的,基本上可適應現行製造業企業管理模式的要求,但不一定能適應於供應鏈管理,因而必須研究基於SCM的流程重構問題。為了使供應鏈上的不同企業、在不同地域的多個部門協同工作以取得整個系統最優的效果,必須根據供應鏈的特點優化運作流程,進行企業重構,確定出相應的SCM組織系統的構成要素及應採取的結構形式。
5)QR(快速反應)系統的搭建。企業內部QR系統與供應商QR系統同時搭建,目標是縮短供應商供貨時間,縮短企業內部反應時間,提高商品周轉率,從各個環節縮短響應客戶需求的時間。
6) 研究適合我國企業的供應鏈績效評價系統。SCM不同於單個企業管理,因而其績效評價和激勵系統也應不同。新的組織與激勵系統的設計必須與新的績效評價系統相一致。
總之,要從實用的角度出發,以計算機集成製造技術、網路技術、EDI、INTERNET、INTRANET為基礎,以系統論、柔性理論、協同論、精細生產、敏捷製造、集成理論、企業重構等為指導,利用現有技術建立SCM的支持系統,更好地服務於企業競爭的需求
在拉動式供應鏈中,生產和分銷是由需求驅動的,這樣生產和分銷就能與真正的顧客需求而不是預測需求相協調。在一個真正的拉動式供應鏈中,企業不需要持有太多庫存,只需要對訂單做出反應。拉動式供應鏈有以下優點:
①通過更好地預測零售商訂單的到達情況,可以縮短提前期。
②由於提前期縮短,零售商的庫存可以相應減少。
③由於提前期縮短,系統的變動性減小,尤其是製造商面臨的變動性變小了。
④由於變動性減小,製造商的庫存水平將降低。
⑤在一個拉動型的供應鏈中,系統的庫存水平有了很大的下降,從而提高了資源利用率。當然拉動供應鏈也有缺陷。最突出的表現是由於拉動系統不可能提前較長一段時間做計劃,因而生產和運輸的規模優勢也難以體現。
拉動式供應鏈與推動式供應鏈的區別
推動式供應鏈以生產商為核心,以需求預測為基礎並在客戶訂貨前進行運作,產品出廠后通過分銷商逐級推向終端需求客戶。分銷商和零售商一般處於被動地位,供應鏈各節點間的整體協調程度比較低,但產品的生產供給或庫存水平一般較高,通常依靠這種較高的生產供給量或庫存水平應付市場需求的變動。由於供應鏈上的產品供給水平較高,使這種模式對需求變動的響應速度和柔性變得相對較差。
區別:基於需求驅動原理的供應鏈“拉動式”整合運作模式是一種逆向牽引式模式,驅動力來源於市場終端需求,與正向的“推動式”模式有著本質的區別。正向推動模式以生產為中心,而逆向牽引模式是以用戶為中心。兩種不同模式分別適用於不同的市場環境並有著不同的運作要求與效果,且反映著供應鏈整合理念從“以生產為中心”向“以顧客為中心”的轉變。實踐中,隨著供應鏈整合程度的逐步提高及其節點成員整合能力的增強,其運作模式也逐步由“推動式”向“拉動式”演變,由此體現企業經營觀念的轉變和供應鏈逐漸重視顧客需求的發展趨勢。
“推拉混合式”的供應鏈整合運作模式
對於一個特定的產品,應當採用一個什麼樣的供應鏈戰略了?億博認為:實踐中可在 產品分銷計劃實施前、後分別採取推、拉兩種不同的運作模式,並將推動階段和拉動階段之間的分界點作為顧客需求切入點:在切入點之前,按推動式的大規模通用化方式和需求預測組織生產以形成規模經濟;在切入點之後,首先將產品的後續分級、加工及包裝和配送等過程延遲,待切入顧客的需求信息並接到訂單后,根據實際訂單信息,儘快將產品按客戶的個性化或定製要求分級、加工及包裝為最終產品,實現對顧客需求的快速有效反應。可見,切入點之後實施的是拉動式差異化整合模式。
當然,顧客需求切入點的位置是可調整的。當切入點向供應鏈上遊方向移動時顧客的需求信息會較早地被切入生產過程,產品同質化生產階段會相應縮短,從而擴大按訂單執行生產供給活動的範圍;若將切入點向供應鏈下遊方向移動,則產品的個性化培育時間則會被推遲,相應延長規模化時段。實踐中,顧客需求切入點的位置一般根據產品生產特徵和市場需求特點等情況來進行調整。
拉動式供應鏈雖然具有許多優勢,但要獲得成功並非易事,需要具備相關條件:
其一,必須有快速的信息傳遞機制,能夠將顧客的需求信息(如銷售點數據)及時傳遞給不同的供應鏈參與企業。
其二,能夠通過各種途徑縮短提前期。如果提前期不太可能隨著需求信息縮短時,拉動式系統是很難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