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慈廣濟寺
位於北京市阜城門的寺院
大門
原為金代西劉村寺舊址,明天順年間重修,明成化二年(1466年)賜名為“弘慈廣濟寺”。后屢有損壞,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重建。1921年毀於火,1924年重建,1949年曾經多次維修。
廣濟寺佔地35畝,坐北朝南,紅牆黃瓦,遠遠望去,頗有皇家氣勢,整個建築群格局莊嚴有序,沿中軸線依次建有: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圓通殿、多寶殿、藏經閣等,東、西側有配殿、廊廡,御賜石碑,知客寮、講經堂、圖書室、迎客廳,以及玉石戒壇。
大門匾額
山門至後殿共5層。山門3座,每座門之間有牆相連,中為黃琉璃瓦歇山頂、石券拱門,匾額書“敕建弘慈廣濟寺”。東西旁門為綠琉璃瓦黃剪邊歇山頂石券拱門,東門額書“毗廬性海”,西門額書“華藏玄門,兩側有八字牆。
大雄殿
圓通殿面闊5間,供奉觀世音菩薩。最後為2層建築,上為舍利閣,綠琉璃瓦頂,下為多寶殿,黃琉璃瓦檐,陳列國際佛教友人所贈珍品。
西北隅的戒壇殿內有漢白玉石砌成的戒壇,建於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東院有法器庫、延壽堂。寺內有乾隆御制廣濟寺鐵樹歌碑,大雄殿前有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造的青銅寶鼎,高2米多,鑄八寶花紋在大殿前有1棵七葉古槐高大舒展,各殿陳列的佛像均為從他處迎奉來的明清兩代造像,藝術水平和文物價值很高。
研究廣濟寺的歷史,要追溯到金代。據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大學士萬安所撰《弘慈廣濟寺碑》記載:“都城內,西大市街北,有古剎廢址,相傳為西劉村寺,莫究其興廢之由。”清初余賓碩所作《喜雲慧大師傳》中云:“按宋末有兩劉家村,在西者為西劉家村,村人劉望雲,自謂天台劉真人嫡孫,得鍊氣法。一日,有僧號‘且住’者遇之,望雲出迎,求其說法。因為之建寺,曰‘西劉村寺’。經金、元戰火,寺成廢墟。”這就是廣濟寺的故事。
天王殿
到了清代,由於廣濟寺所處地理位置,東接西華門,西連卓成門,北連西直門,是皇帝御駕出郊必由之路,於是引起皇家注意,幾代帝王都曾臨幸拈香,有的還為之題詩立碑,或賞賜匾額,使得廣濟寺成為北京城內一所重要廟宇。
新中國成立后,在人民政府關注下,1952年再度修葺,寺院煥然一新。1953年,中國佛教協會成立,即以此寺為會址。
圓通殿
現在的廣濟寺,已經成為北京廣大信眾禮佛以及開展佛事活動的重要場所。每年的陰曆四月初八,釋迦牟尼佛壽誕日,六月十九觀世音菩薩壽誕日等佛教重大日子,廣濟寺都會大開山門,廣納四眾弟子,舉行隆重的法事活動。
每逢周六,寺廟裡的法師都接受信眾的皈依,為授“三皈五戒。”此外,寺里的講課堂還為廣大信眾講經說法。
廣濟寺可以說是一處坐落在紅塵深處,隨順方便,廣濟終生,慈悲弘法的佛門寶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