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科動物
靈長目人科動物
人類(Hominidae)所有種類之通稱,屬靈長目類人猿亞目人超科(Hominoidea);現僅1屬1種,即智人(現代人)Homo sapiens。分佈於世界所有大洲,早期類型僅分佈於亞洲、非洲和歐洲的溫暖地區。直立步行,臂不過膝,體毛退化,手足分工,下頜骨淺且粗壯,犬齒和下第一前臼齒退化、牙釉質厚、3個臼齒的磨耗相差很大,大腦極為發達,有語言和勞動,有社會性和階級性。可分為2個亞科:南方古猿亞科Australopithecine和人亞科Homininae。前者是最早直立行走的靈長類,即最早的人類,早期發現的化石可分成南方古猿屬Australopithecus(如非洲種A.africanus、阿法種A.afarensis)和傍人屬Paranthropus(傍人鮑氏種P.boisei)。
根據DNA研究為基礎的支序系統發生分類學,當今人科、人亞科、人族動物的成員有兩大類三個種:
● ● 黑猩猩類,包括黑猩猩和倭黑猩猩兩個種。
● ● 人類,僅存當今我們智人一個種。
現代人猿類是指現代人類和類人猿,其中類人猿包括猩猩科和長臂猿科類群。人和類人猿的共同的祖先為森林古猿Dryopithecus,是一個種類龐雜的類群。其中最早的化石為原康修爾古猿Proconsul(1965年E.L.西蒙斯和D.皮爾比姆將這類化石作為森林古猿屬的原康修爾猿亞屬),生活於肯亞中新世,從其手及胳膊與猴相似,腳及後下肢以及肩、肘與猿相似,另外尾巴可能較短。在早中新世末期(1700萬年前),非洲的原始人猿向歐洲和亞洲遷移,形成了兩個類群,一個是樹猿類型dryomorphs,分佈於非洲和歐洲,包括肯亞古猿Kenyapithecus、非洲古猿Afropithecus、樹猿Dendropithecus等,我國南方也可能有樹猿類型;另一個為臘瑪類型,生活於開闊地帶,主要分佈於亞洲,包括西瓦古猿Sivapithecusa、臘瑪古猿Ramapithecus、巨猿Gigantopithecus等。
現代人和猿的區別標誌很明顯,包括直立行走、製造工具、大的腦子、語言、意識和社會等。根據目前發現的化石,確切屬於人族的包括3屬:地猿Ardipithecus、南猿Australopithecus及真人Homo。地猿1994年發現於衣索比亞,腦顱原始,犬齒介於猿和人之間,綜觀牙齒更像人,腦顱底的開孔前移意味著他已能直立行走。從已發現的人類化石來看,人類的演化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南方古猿階段、能人階段、直立人階段和智人階段。但這並不是說他們就是完全的線性系進化,其中有些階段之間的過渡在不同地區參差不齊,例如直立人向早期智人的過渡,在不同地區的演化過程中有幾十萬年的先後,較早的始於50萬年前,較遲的約在20萬年前。
南方古猿(南猿)Australopithecus |
為已知被稱為人類的進化系統的最早代表。1925年根據在南非塔翁發現的化石定名。生活在距今約400萬~100萬年前的南非和東非。大體上可分為纖細型和粗壯型兩個類型,其中的纖細型後來進化成更進步的人類,但關於南方古猿的祖先,尚不清楚。南方古猿生活於開闊林地和草原環境,不僅生活在熱帶,而且擴大到溫帶地區。發現的骨骼化石表明,南方古猿已採用兩足直立的行走方式,身體各方面具備了一系列人的特徵。其腦量440~520毫升,至少比同等身體大小的現代大猿的腦量大30%;腦的結構也與猿不同,基本上屬於人的類型。南方古猿同現代人一樣有比較長的成熟期,表明已有比猿、猴遠為複雜的行為,需要有較長的學習時期。東非人Zinjanthropus是南方古猿的一個種曾經用過的名稱,是L.利基為1959年在坦尚尼亞奧杜韋峽谷發現的一個頭骨建立的。近來大多數古人類學家已同意廢棄這一屬名,認為這個頭骨是南方古猿的一個種,即包氏種。 南方古猿阿爾法種(阿爾法南猿)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體重範圍為25~50千克,男性比女性重50%~100%,說明他們和現代靈長類一樣過著群居生活。 南方古猿的腦容量只有440~520毫升,但至少比同等身體大小的現代大猿的腦量大30%;腦的結構也與猿不同,基本上屬於人的類型。 著名的露西(Lucy)屬於阿爾法南猿,化石目前保存在衣索比亞的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國家博物館,她是目前為止發現的最為完整的古人類骨骼,保存了40%的骨骼。露西生前是一個20多歲的女性,根據骨盆情況推算曾經生過孩子。 |
能人Homo habilis |
形態特徵比南方古猿進步但比直立人原始。是最早能製造石器工具的人類祖先。生活在距今約230萬~150萬年前的東非和南非,考古時代相當於舊石器時代早期。一般認為能人後來可能進化成直立人。能人已能完全直立行走,一般認為,這與當時北非從濕潤森林到較乾旱的草原氣候環境的轉變有關。氣候的變化,導致北非干化,森林萎縮,小片的樹林被廣闊的草原隔開,這時能夠從一個樹林到另一個樹林直立行走的古人類完全可以適應這種氣候的改變。能人化石最早是1960年在坦尚尼亞奧杜瓦伊峽谷第一層中發現的,當時出土了10~11歲小孩的頂骨、下頜骨、手骨和成人的鎖骨、手骨和足骨。1963年在第二層中部又發現一個頭骨及附連大部分牙齒的下頜骨。1964年被定名為能人,意思是能幹,手巧。能人的主要特徵是頭骨比較纖細、光滑,面部結構輕巧,下肢骨與現代人很相似,身高在1.40米左右。其平均腦量為646毫升,比南方古猿的平均腦量大得多。在奧杜瓦伊,已發現了代表10個個體的能人化石。能人不僅會製作石器,還會獵取中等大小的動物,並可能已會建造簡陋的類似窩棚的住所。甚至可能已有初步的語言。 能人是最早能製造石器工具的人類祖先,他們不僅會製作石器,還會獵取中等大小的動物,並可能已會建造簡陋的類似窩棚的住所。甚至可能已有初步的語言。 |
直立人Homo erectus |
形態特徵比能人進步但比智人原始。曾稱作猿人,含有從猿到人中間環節的意思。生活在距今約180萬~20萬年前,地質時代屬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考古年代為舊石器時代早期。直立人可能起源於非洲,一般認為大概是由能人進化來的,後來進化成早期智人。直立人化石最早是1890年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發現的;以後發現地點不斷增多,主要集中在亞洲南部和中部、非洲東部和西北部及歐洲西部。直立人頭骨平扁,骨壁厚,眉脊粗壯,腦量平均小於1000毫升(從早期的800毫升左右增加到晚期的1200毫升左右)。身材明顯比南方古猿高大,平均身高為160厘米,平均體重據估計約有60千克,肢骨與現代人差別不大。有名的直立人化石有印度尼西亞的爪哇人、中國的元謀人Homo erectus yuanmouensis、藍田人Homo erectus lantianensis和北京人Homo erectus pekinensis、北非的毛里坦人等。 直立人已經進入舊石器時代,可以用敲擊和碰擊等幾種方法製造石器。北京猿人則是已知肯定的最早用火者,時代距今約60萬年。 |
北京人(北京猿人、北京直立人)Homo erectus pekinensis |
又稱“中國猿人北京種”(Sinanthropus pekinensis),是生活在更新世的直立人。其化石遺存於1927年在中國北京市西南的周口店龍骨山發現。關於其年代的爭議較大,一般認為約在距今50萬年前,而最近一項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的應用Al/Be測年法的結果則把這一年代上推至68~78萬年前。北京人遺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類遺骨和遺址最豐富的遺址。先後發現五個比較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和一些其他部位的化石,還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共十萬件以上。這處遺址是1921年8月由瑞典的地質學家安特生和美國、奧地利的古生物學家師丹斯基發現的,1927年起進行發掘。1929年12月2日,中國考古學者裴文中發掘出第一個完整的頭蓋骨,而在此時期所發掘出來的頭蓋骨卻在1941年時下落不明,成為歷史上的一個謎團。現存唯一真標本是1966年從頂部堆積層發現的一個北京人頭蓋骨的模型。後來又發現了石製品、骨角製品。考古學界將北京人作為現代中國人的直系祖先之一,被寫入中國歷史教科書;但根據分子生物學對現代人群線粒體DNA和Y染色體的分析,認為北京猿人和今天的中國人也沒有關係,而支持“單地起源說”的現代人類共同起源於非洲的說法,北京猿人和今天的中國人也沒有關係。這一理論主要基於對現代人群線粒體DNA和Y染色體的分析。 |
元謀人(元謀猿人)Homo erectus yuanmouensis |
發現於1965年5月,發現地點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崗上。元謀人化石包括兩枚上內側門齒,當時定名為“元謀直立人”。隨元謀人出土的石器共七件,人工痕迹清楚。經考古學家斷定,石器是元謀人打制而成的。在元謀人化石地層中還發現大量炭屑,後來還發現了兩小塊燒骨。考古學家研究,這些是當時人類用火的遺跡。中國地質科學院用古地磁方法測定,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170萬年,目前認為是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藍田人(中國猿人藍田種、藍田猿人)Homo erectus lantianensis於1960年代在我國陝西省藍田縣發現。生存於五、六十萬年以前,地質年代屬中更新世早期。所發現的化石有:頭骨一具、上下領骨各一具和牙齒十餘枚。形態特徵:頭骨骨壁極厚,超過北京猿人和爪哇直立猿人的頭骨相當部分的厚度;額骨很寬,明顯向後傾斜;眉嵴粗壯,在眼眶上方形成一條橫行的骨嵴;腦容量很小,估計約為780毫升頭骨高度甚小。這些特徵明顯表明藍田猿人較北京猿人和爪哇直立猿人更為原始。伴生動物化石有劍齒虎、劍齒象、爪獸、麗牛等。還發現舊石器時代初期的打制石器,如刮削器、石片和石核等。 |
智人 Homo sapiens |
形態特徵比直立人更為進步。發現於亞、非、歐許多地區。分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早期智人過去曾叫古人,生活在距今25萬~4萬年前,地質時代為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考古年代屬舊石器時代中期。至今已發現的重要早期智人化石產地有70餘處,分佈在歐洲、亞洲和非洲各地。早期智人的主要特徵是腦容量大,在1300毫升以上;眉嵴發達,前額較傾斜,枕部突出,鼻部寬扁,頜部前突。一般認為是由直立人進化來的,其間有些過渡類型。著名的早期智人化石有尼安德特人、西亞的塔篷人、中國的許家窯人和馬壩人等。晚期智人過去曾叫新人,是解剖結構上的現代人。大約從距今四五萬年前開始出現。不僅在亞洲、歐洲和非洲發現大量化石,還進一步分佈到澳洲和美洲。晚期智人與早期智人形態上的主要差別,在於前部牙齒和面部減小,眉嵴減弱,顱高增大,到現代人則更加明顯。在晚期智人階段,人種形成。有名的晚期智人化石,有歐洲的克羅馬農人(迄今最早的晚期智人)、格里馬第人,中國的柳江人、山頂洞人等。有的學者認為,各地區的智人是由當地的直立人進化來的;也有學者認為,智人是在某一地區首先起源,然後再擴散、分佈到世界各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