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八景
自然風景區
吉林市八景有新、老之說,老八景形成於清代至民國時期,以龍潭印月、白山鹿囿為代表。新八景被吉林市列為“十一五”期間重要的旅遊文化資源,包括桃源春曉、平湖清夏、雲亭秋色等山水景觀。
吉林市又名江城,原名“吉林烏拉”,滿語的意思是“沿江的城池”。
吉林市是中國北方著名山水城市。他是吉林省的第二大城市,也是我國唯一一個與省重名的城市。境內居住漢、滿、蒙、回、朝鮮等35個民族,為多民族居住地之一,烏拉街滿族風情,阿拉底村、興光村朝鮮族風情,都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吸引著大批中外遊客,最繁華的街市在東市場、大東門一帶。城東有“左青龍”——城市森林公園龍潭山如青龍迤邐而卧;城西有“右白虎”——清朝皇帝望祭長白山的小白山似猛虎熠熠盤踞;城南有“前朱雀”——風景如畫的朱雀山鍾靈毓秀;城北有“后玄武”——遐邇馳名的北山、玄天嶺、桃源山古廟掩映。松花江似玉帶,松花湖若明珠,正如清朝皇帝所詠“城臨鏡水滄煙上,地接屏山綠樹頭”。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吉林市具備了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滿、白山、紅石三個水電站的建成,形成了“一江三湖”的美景.
吉林市的歷史悠久,有1742年修建的東北最大的廟--吉林文廟;有佛、道、儒三教雜揉的北山古廟群;有明代留下的阿什哈達摩崖石刻;有充滿神秘色彩的“世界之最”吉林石隕石,還有地方特色濃郁的傳統民族風情。吉林市的冬季格外引人注目。神奇造化的冰雪景觀更令海內外賓客心馳神往。與長江三峽、桂林山水、雲南石林並稱中國四大奇觀的吉林霧凇。江城資源豐富,物產豐饒。土地、水利、礦產、森林、野生動植物資源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特別是水利資源蘊藏量較大,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8倍。
吉林市有眾多的自然奇觀和人文景觀,江城的新、老八景薈萃了山水名勝、人文精華,引起無數國內外遊人的濃厚興趣。
(一)、龍潭印月:
指龍潭山上龍潭滿月之時的幽美景色。
龍潭山上的高句麗古城堡是國家級文物。山上有高句麗在這個地區時的旱牢、水牢。其中的水牢也就是這座山上的一個山泉,有個足球場般大小。這個泉的水常年保持在一個水位,澇不增高,旱不降低。泉旁有一個石樁子,上面固定著一個粗粗的鐵鎖鏈,一頭在水中。沒有人知道這個鎖鏈是什麼時間,什麼人置的。據老人們說,這鎖鏈在水下面栓著一條惡龍,才使銅幫鐵底的松花江風調雨順的。改革開放后,為了開發旅遊資源。吉林市組織人力對水牢,也就是“龍潭”進行清理。用電絞盤把鎖鏈全都絞了上來。水下面的鎖鏈頭出來時,發現底部是個泉眼,因為溢水的速度沒有抽水的速度快,所以見了底。清淤之後,一停止抽水,泉水上溢,又恢復了原來的水位。到了這個水位,壓力與外溢力平衡了,水就不再上漲了。
(二)、白山鹿囿:
指小白山下為祭祀長白山神而專門飼養的鹿群。
位於城西南小白山,始建於雍正十一年(1733年),有正殿五間,牌樓兩座,是清朝為遙祭長白山神而建,乾隆十九年(1754)清高宗弘曆親臨祭祀。嘉慶、道光、咸豐三朝也曾經派遣官員祭祀,並祭松花江神。平時每年春秋兩季,由吉林將軍率領僚屬祭祀。民國后停止祭祀。滿州國時恢復,最後一次是1934年,溥儀祭祀。文化大革命初期,望祭殿被毀,山上古木被砍光。
現今的龍潭山鹿場坐落在龍潭山南麓,松花江東岸,距市中心九公里。依山傍水、環境優美。
龍潭山鹿場是集養鹿、商貿、旅遊為一體的綜合性國有企業。場區面積380公頃。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是國家旅遊局確定的國線旅遊景點之一。
(三)、雀峰插云:
吉林市八景
朱雀山是四座名山之一的前朱雀,位於市南郊20華里的豐滿區阿什村松花江東側,最高峰海拔為817米,高聳入雲,老八景“雀峰插雲”說的就是這個地方,有赤色神鳥(朱雀)鎮豬妖等傳說,山上古樹幽深,怪石嶙峋,岩石造型巧奪天工,充滿了奇幻的色彩。
(四)、懸觀吊柱:
指玄天嶺上真武廟後殿斗姆宮的建築奇觀;
指真武廟,又叫玄帝觀,在北極門外玄天嶺上。乾隆三年(1738年)建,後來多次重修。前殿供奉真武大帝,傳說是道家鎮北方的神,後殿為斗姆閣,祀斗姆(北斗群星之母)。真武廟建築奇絕,“懸樑吊柱”為著名的“吉林八景”之一。每年舊曆三月初三為真武廟會,九月初九為斗姆廟會。1966年八月被毀。
玄天嶺在江城市區之北,同著名的北山公園東西相望,此山海拔282米,山勢蜿蜒,層巒疊翠。清乾隆三年(1738年)在山上建玄帝觀,又名真武廟。有正殿三間,配廡三間,禪堂六間,斗姆閣三間。前殿供奉真武大帝。殿中有一梁懸空,一柱離地,人稱“懸樑吊柱”是吉林市八景之一。
(五)、坎卦孤懸:
指在玄天嶺上聳立的避火圖石;
乾隆七年(1742年),大火燒毀吉林衙署、官民房屋數百間;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大火焚毀民房七百餘間;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六月大火,毀房二百四十餘間,物資被焚無數;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城內大火,燒民房甚多,永吉州文廟也被焚。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四月二十日,吉林城又罹大火,災后,吉林理事廳一個性王的幕友,自稱識地理、辨風水,建議在城北玄天嶺上修“坎卦圖石”,八卦中坎為水,說是這樣可以祈求於坎水鎮壓船廠火災。后經吉林將軍恆秀贊同,在玄天嶺上修起了八卦形的“坎卦圖石”,俗稱“避火圖”。我們今天看到的“坎卦圖石”,是現代重修的,在古炮台之西北,有蜿蜒山路迤儷通之。
由於玄天嶺在吉林城北,恰似城池的天然屏障。前人為了應“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說,於清乾隆三年(1738年)在玄天嶺建道廟一座,稱為玄帝觀,因廟內奉禮真武大帝,亦叫真武廟。這座寺廟建築,在設計上別具匠心,殿中有一梁懸空,一柱離地,成為奇妙的“懸樑吊柱”,為舊吉林八景之一。
在玄天嶺上建有避火圖,用青磚砌成八卦形,直徑約五丈,其中坎卦象,取坎卦為水之意,求助於水來熄火災,以保吉林的林木,免受損失,此即“坎卦圖石”,是用青磚砌成八卦形的磚壁,直徑五丈,用石條嵌成坎形的卦象。坎卦為水,因循了水火相剋的五行之說。《呂氏春秋·有始》說:“北方曰玄天”,“水色為黑,故曰玄天。”玄天表徵為水。站在“坎卦圖石”處,可以把吉林城盡收眼底,端的是一塊“風水寶地”。然而,沒有得力的消防措施,盡用迷信方式來防火,只能是自欺欺人而已。吉林多火災,尤以冬季氣候乾燥,居民生火取暖做飯,稍不注意,便釀成大火。冬季江河封凍,除水井以外,無滴水可取。吉林自建城以來,住戶、商民、官衙、書院,歷年皆有鑿井之舉,“備民用並防災”。至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全城共有井163口。但是,一遇上大災,僅用井水撲火,仍然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
嘉慶十一年(1806年),火燒船廠,一次大火把城內官、民房屋燒毀八千多間,吉林城幾乎被大火洗劫一空。光緒十六年(1890年)三月二十五日,火燒船廠,大火從牛馬行一直延燒至北大街、河南街,包括將軍衙門在內共兩千五百多間房屋盡成灰燼。“吉林將軍長順住宅亦被延燒”,但當“被火貧民沿街露處”時,身為吉林省最高長官的長順卻“欲藉此改拓增”建私宅,被朝廷斥責為“實屬荒廖”而降級留任。吉林城自1759年至1930年先後被大火燒過六次,其中三次被燒光,三次大部分被燒毀。有一位災民在逃難時寫了一首詩:“去年大水災誰撫,今年燃燒五千戶,千家萬戶成焦土,殘磚碎瓦伴屍骨。”可見,災民遭災后如此悲慘。
(六)、葯廟晚鐘:
指北山藥王廟黃昏悠揚的鐘聲;
創建於乾隆三年(1738)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被焚。三年後由吉林將軍都而嘉倡捐重建。有正殿三間,左右配廡各三間。殿內正中有三皇塑像:伏羲(天皇)、神農(地皇)、黃帝(人皇),藥王孫思邈與歷代名醫歧伯、扁鵲、華佗、張仲景、李時珍等十六位配祀左右。傳說四月二十八是藥王孫思邈的生日,因此這一天香火最盛。“葯寺晚鐘”為“吉林八景”之一。
(七)、攬轡飛虹:
吉林市八景
卧波橋建於民國十八年,即1929年。現重修的卧波拱橋,欄桿是漢白玉的,一百多根望柱上皆刻有栩栩如生的盤龍。卧波橋把所在的湖分為東西兩湖。東湖俗稱“划船湖”,春夏秋三季,湖波碧綠,水光瀲灧,清風徐來,心曠神怡;冬季則是打雪爬犁等冰上娛樂的好場地。東湖北即是夏秋季香氣襲人的“荷花湖”。
(八)、大江彎弓:
指松花江穿城而過形成的彎弓形狀。
松花江在清山綠嶺中穿梭流入吉林市,為這座古老的名城注入了靈性與活力,站在東團山、龍潭山南天門、北山攬月亭上,遠眺松花江蜿蜒穿城而過,恰似一條彎弓,江城老八景中的“大江彎弓”由此而來,隨著松花江在市區四季奔流,一條沿江而來57公里長的清水綠帶應運而生,冬季寒江雪柳,夏季碧葉紅花,形成了高雅的景觀路,許多水鳥寒禽也來這裡越冬,為江城這個水韻名城平添了優美的氣質。
一、桃源春曉:指清晨登上桃源山遠眺日出的景象;
二、平湖清夏:指松花湖上泛舟,游弋青山碧水;
三、雲亭秋色:指登上北山攬月亭遠望山光水色,秋山美景;
四、寒江雪柳:指吉林市松江路兩岸垂柳的霧凇奇觀;
五、禽戲冬江:指吉林市松花江段以長白島為中心前來越冬的寒禽水鳥;
六、龍山觀城:指站在龍潭山上俯瞰吉林市全景;
七、松江燈火:指吉林市松花江兩岸夜晚燈火輝煌;
八、船廠遺蹤:指明代阿什哈達摩崖石刻遺址。
新老八景已被吉林市列為“十一五”期間重要的旅遊文化資源,是江城山水奇觀中的精品。
(一)、德碑夕照:
吉林市八景
日前,在當地居民參與下,找到了已被毀壞的德英將軍德政碑的碑額並挖掘出土.
(二)、龍潭映月:(上述)
(三)、白山鹿囿:(上述)
(四)、團山雙峙:
東團山遺址在松花江鐵路橋東側坐32路汽車到團山子下往西上山就到。
西團山在北山--黃旗屯間鐵路線西側獨立路起點。西團山
西團山,吉林市城區西南有一座小山,山勢呈圓形,在溫德河北岸,稱西團山。上世紀三十年代我國考古學者李文信及日本學者對這裡進行了考古調查,一九四八年東北師大、吉林大學師生對國民黨軍隊挖戰壕時破壞的文物古迹進行搶救性挖掘,一九五零年原文化部文物局組織,由裴文中為隊長,賈蘭坡、佟柱臣、李文中、楊公驥和王承禮等學者為隊員的東北考古發掘團又對這裡進行發掘,事後發表《吉林西團山石棺發掘報告》,提出“西團山文化”的命名。
在發掘的36座石棺墓中,出土的隨葬品的品種和數量大體相同,主要有生產工具石斧、石錛、石刀、石鏃和石紡輪;生活用具有陶壺、陶罐、陶缽、陶碗、陶鬲;飾品主要是白石管、野豬牙。也有石棺內或石棺蓋發現了家豬的臼齒或下頜骨。在兩座石棺的陶罐或陶碗里,發現了炭化的黍粒和金色狗尾草籽。
考古發掘中出土的實物表明,江城古時候是樹木繁茂、水豐魚肥,適宜人類生活的沃野。六千年前,江城吉林市及附近就有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勞動和生活。三千年前,這裡的人類進入了“西團山文化”時代。
西團山文化時期,大體與中原的西周與春秋初期相當,已經進行了奴隸時代。而西團山人尚處在原始社會的末期父系氏族社會的初級階段。
東團山,東團山遺址位於吉林市江灣大橋南松花江右岸,海拔252米,以其形狀近似橢圓,且位於吉林市城東,故稱之為東團山,東團山遺址據考,這裡曾是渤海王國獨奏州之一--涑州所在地。東團山遺址是研究吉林地區古文化、古城、古國最有代表性的實物資料。在東團山遺址及其附近,曾出土大量的原始社會以及漢、高句麗、渤海、遼、金等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遺物,證明東團山一帶是一處人類活動延續悠久的遺址,是吉林市中世紀歷史的一個縮影。被發掘的遺址內有青銅時代西團山文化遺址、漢夫餘、高句麗、渤海諸時期的文化遺存。西團山文化遺存,主要有生產、生活用的石器、陶器等物;漢夫餘文化遺存,有宮城即在"南城子"。在東團山上和山麓,有二至"。四道以山皮土羼碎石構築的環形城垣。城內地面曾發現紅色繩紋板瓦、方格紋板瓦,根據山城結構和城內遺物,可知此城為高句麗時期的遺址。
在南城子內,曾採集到渤海王國的建築構件——鴟吻、板瓦、筒瓦、花紋磚等。古夫余國是我國東北地區第一個隸屬中原王朝的奴隸制政權,歷西漢至北朝凡六百餘年,曾至少有城六十四,村一千四百足見古夫餘人為開拓松花江流域、傳播中原文化及創造本民族文明所做出的特殊貢獻。
(五)、松江漁火:
土城子鄉魚樓村。雖未見過但是能感覺到松江漁火的點點熒光之美。
(六)、葯寺晚鐘:(上述)
(七)、八卦孤懸:(上述)
(八)、猴石凌云:
位於江北大屯鄉孤家子村北,石砬子頂端有一奇石,酷似猴形,陰天時常有雲霧繚繞,有“猴石凌雲”之稱。,為吉林八景之一。可惜的是該景於六十年代因採石而被炸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