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濱藜
中亞濱藜
中亞濱藜(學名:Atriplex centralasiatica Iljin)是藜科,濱藜屬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30厘米。莖通常自基部分枝;枝鈍四棱形,黃綠色,葉有短柄,枝上部的葉近無柄;葉片卵狀三角形至菱狀卵形,邊緣具疏鋸齒,上麵灰綠色,無粉或稍有粉,下麵灰白色,有密粉;花集成腋生團傘花序;花絲扁平,基部連合,花藥寬卵形至短矩圓形,雌花的苞片近半圓形至平面鐘形,邊緣近基部以下合生,胞果扁平,寬卵形或圓形,果皮膜質,白色,與種子貼伏。種子直立,紅褐色或黃褐色,7-8月開花,8-9月結果。
分佈於中國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北部、陝西北部、寧夏、甘肅、青海、新疆至西藏。蒙古及蘇聯的中亞部分、西伯利亞也有分佈。生於戈壁、荒地、海濱及鹽土荒漠,有時也侵入田間。
中亞濱藜帶苞的果實稱“軟蒺藜”,為明目、強壯、緩和葯。鮮草、乾草均可作豬飼料。
一年生草本,高15-30厘米。莖通常自基部分枝;枝鈍四棱形,黃綠色,無色條,有粉或下部近無粉。葉有短柄,枝上部的葉近無柄;葉片卵狀三角形至菱狀卵形,長2-3厘米,寬1-2.5厘米,邊緣具疏鋸齒,近基部的1對鋸齒較大而呈裂片狀,或僅有1對淺裂片而其餘部分全緣,先端微鈍,基部圓形至寬楔形,上麵灰綠色,無粉或稍有粉,下麵灰白色,有密粉;葉柄長2-6毫米。
花集成腋生團傘花序;雄花花被5深裂,裂片寬卵形,雄蕊5,花絲扁平,基部連合,花藥寬卵形至短矩圓形,長約0.4毫米;雌花的苞片近半圓形至平面鐘形,邊緣近基部以下合生,果時長6-8毫米,寬7-10毫米,近基部的中心部臌脹並木質化,表面具多數疣狀或肉棘狀附屬物,緣部草質或硬化,邊緣具不等大的三角形牙齒;苞柄長1-3毫米。胞果扁平,寬卵形或圓形,果皮膜質,白色,與種子貼伏。種子直立,紅褐色或黃褐色,直徑2-3毫米。花期7-8月,果期8-9月。
大苞濱藜(變種)本變種與原變種的區別在於:雌花的苞片果時較大,而且大多有長1-3厘米的苞柄,緣部較寬闊,多呈三裂狀,中裂片較兩個側裂片大。產新疆南部至甘肅西部。生於荒地、田邊等處。蘇聯哈薩克也有分佈。模式標本采自我國新疆南部的阿克蘇和庫車之間。
分佈於中國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北部、陝西北部、寧夏、甘肅、青海、新疆至西藏。蒙古及蘇聯的中亞部分、西伯利亞也有分佈。生於戈壁、荒地、海濱及鹽土荒漠,有時也侵入田間。
1.生長發育特點:在黃泛沙地觀察,中亞濱藜生育期183天,青飼期140天左右。最低發芽溫度7℃,最適發芽溫度18一25℃,出苗后在1-2℃的低溫下可使幼苗受凍害。一般在4月上旬,土溫穩定在10左右,從萌發到出土約10-14天,從出苗至分枝期間平均氣溫在18-20℃為宜,生長期30-35天。分枝到穗分化期,要求溫度20-23℃為宜,生長發育30天左右。從穗分化到開花期,要求溫度較高,25-30℃為宜,花期至果期,較低的溫度(18-22℃)和較高的相對濕度(80-95%),有利中亞濱藜開花授粉。果實發育和成熟期,氣溫下降,白天溫度高,夜晚溫度低,晝夜溫差大,有利於營養物質的轉化積累、在溫度較低、陰雨天多的年份,會延遲果熟期。溫帶、暖溫帶沙鹼地區,春旱機遇大,一旦春旱往往種子萌發受抑制,雖生育期有所縮短,而營養生長受限不大,產草量下降不顯著;但生殖生長受限明顯,由於出苗期的推遲,開花結實率遞減(表108-1)。
2.再生特性:中亞濱藜的分生期具有一定的再生性能,經放牧採食,腋芽可再分枝,在高溫高濕,水熱條件適宜,營養體生長的夏季.再生株高可達20-30cm,能形成較大的再生生物量。而8月上旬以後,再生力顯著下降,由於生長期過短,再生草已無利用價值。3.抗逆性:中亞濱藜是我國沿海、北方草原鹽鹼土上的鹽生植物,生長在pH8.5一9.5的土壤上。它莖葉表面密生鹽腺,是一種能將體內過多鹽分排出體外的泌鹽類植物。氣候乾旱,莖葉上面積鹽呈白色鹽霜,可經風吹或雨淋掉。半肉質化的葉片,又是抗旱性的表現。葉下而與枝條上灰白色粒狀物,即是,中亞濱藜的泡狀鹽腺。這些泡狀鹽腺逐漸積累碳酸鹽與氯化物於液泡中,破裂死去,鹽亦隨之泄出,而後再為新鹽腺泡所代替。所以,它肉質葉含鹽很少,為多數家畜所喜食。一般在濕潤鹼土和鹽鹼土上不見分佈,而在含水很少的沙地與沙丘上卻廣泛生長。足見具有一定抗乾旱能力。常同它伴生的習見種有西伯利亞蓼、鹼蓬,砂引草、蒼耳、寬葉獨行菜等。
中亞濱藜
中亞濱藜適口性較差,屬低等飼用植物,為豬、禽、牛、羊所食,青飼放牧期長達130餘天。從分枝期到開花前的嫩株,既是放牧的良好時節,也是採集飼養豬、禽的最佳時期:這個階段莖葉幼嫩,纖維素少。豬和多數家禽最喜食,經過放牧採食和刈割后的再生莖葉,亦具有幼嫩適口的優質性,為再牧和再刈割提供了可能性。其半肉質化的葉片,全生育期都可飼用。它還是一種莖、葉比較大的植物(表108--2),所以是一種比較好的野生飼草,在乾旱、鹽鹼沙荒地,其他植物難以生長、植被覆蓋度很低的生境下,中亞濱藜可繁茂生長,所以又是低劣環境下的飼用植物(表108-3)。另外,果實可入葯,葯稱“軟蒺藜”。能祛風、明日、疏肝解郁。治目赤多淚和頭目眩暈,皮膚風癢、濕疹、瘡療、胸脅不舒、乳閉不通等症.
藥用部位:帶苞片的果實
功能與主治:為明目、強壯、緩和葯。
【葯 名】:中亞濱藜/軟蒺藜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葯藜科植物中亞濱藜的果實。
【功 效】:益肝明目。
【主 治】:用於肝腎陰虛所致頭暈目眩、視力減退、腰膝酸軟、遺精消渴等症。
【性味歸經】:甘,平。肝、腎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0克。物種危害
中亞濱藜是新疆巴州塔里木墾區常見的農田雜草。在鹽鹼較重的農田中,其發生量分別占麥田雜草總數的9%和23%。濱藜對小麥產量影響很大,又嚴重妨礙機械收割,而且收穫時,濱黎胞果一同混入穀物之中,不僅影響產品質量,還易引起霉爛現象發生。
1.改良土壤:提高脫鹽效果,是控制兩種濱黎發展的根本措施。尤其是進行水旱輪作,不僅可以起到脫鹽改土的作用,還可直接控制其發生量,因此應大力推廣。
2.精選種子:兩種濱葵的胞果顯著大於小麥種子,選用適合的篩子,便可將其汰除。
3.人工鋤草:在發生密度不大的麥田進行鋤草,這一工作一定要在5月中旬前結束,以防止蔓延。
4.化學除草:中亞濱菜和野濱葬對苯氧乙酸類除草劑很敏感,生產實踐證明,本墾區從4月25日至5月5日進行莖葉噴霧,每畝用70%2甲4氯鈉鹽120克,兌水1。公先或2.`滴丁醋70-80毫升,兌水5公升,化除效果均十分顯著。應當指出,2甲4氯對溫度要求較高,18℃以下,化除效果明顯下降,因此除注意化除日期外,還應在中午或下午作業為好。2.4滴丁醋飄移性很大,臨近有敏感作物—棉花、豆類、果樹、林木等時,要特別注意風向和間隔距離,以防止藥害發生。氟樂靈對兩種濱葬也有較高的活性,但一般不能在麥田直接採用,可通過棉一稻一麥輪作,先在棉田應用(每畝80毫升)既可減少對棉花的為害,又壓低了土壤負荷量,這樣輪作和化除相互配合,可使輪作滅草和化學除草效果同時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