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會館

甘肅省張掖市山西會館

明清時期,晉商四海稱雄,富甲一方,其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富裕之後的晉商在故里修建了一座座大院;在其所到之地,也修建了一處處宏偉壯觀、富麗堂皇的建築——晉商會館!

明清輝煌之時,晉商曾建立了覆蓋全國的約400座山西會館,就連西藏、新疆等地都有其存在,“凡商貿繁華處必有晉商,有晉商居處,必有會館”。

所有山西會館的共同特徵有二:一是都拜關公,有關帝廟或關公殿;二是都有戲樓。山西會館是明清商人會館的典型代表,其內在的商業議會、資本運作體制等等對今天的商會、商人會館等等的運作具有相當的借鑒意義。

《辭海》解釋說,會館是“同籍貫或同行業的人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設立的機構,建有館所,供同鄉同行集會、寄寓之用”。遍及全國的山西會館,是數代晉商在外創業的精神紐帶,是面對忠義神靈誓盟誠信的場所,是“報神恩、聯鄉誼、誠義舉”的載體,更是山西人在他鄉溫暖的“家”。雖然遠離故土,但對家鄉的忠誠之心未變;正因此,多數會館都依照山西風格,有的會館甚至全部用家鄉的建材所造。在這裡,能看到關公的聖像;在這裡,能聽到梆子腔的樂聲;在這裡,能品到家鄉的陳醋;在這裡,能喝到家鄉的老酒;是會館,撐起了晉商的精神世界,使誠信成為了近乎神聖的經商準則;是會館,為家鄉的產品開拓了巨大的市場;是會館,將山西文化傳到了四面八方!

2008年來,山西省戲曲研究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調查晉商會館在全國的分佈與現狀。

景觀景點介紹


甘肅張掖山西會館 位於張掖市南大街,據碑記始建於清雍正二年 (1724年)山西客商趙世貴、趙繼禹、張朝樞等建。張掖是古絲綢路上商貿雲集的重鎮,從山西來的客商,在張掖開辦了幾十家大商號,他們為了鞏固和擴大自己經營的實力範圍,於是結幫會、設會館,將始建於雍正二年的關帝廟改建為山西會館,修建費用都由客商募捐。

建築格局


山西會館
山西會館
建築從山門到大殿門為東西向中軸對稱式。最前是山門5間,兩邊砌八字牆。山門後為戲樓,重檐歇山頂,雕梁畫柱,裝飾精笑。戲樓南北兩側各有看樓7間,東西長21米,架天橋與戲樓相通。看樓之間為花圃,其後鐘鼓樓如雙峰對峙,邊寬5米,兩層正方形,四面坡攢尖頂。鐘鼓樓之間豎有3間牌坊,寬8.3米,高約10米,歇山頂,緊挨牌坊兩側各為5間廂房。最後居中是大殿,面寬3間,13米寬,進深15米,卷擁頂,前據下額仿上雕有奇花異草,殿角為磚砌方柱。殿上建后樓3間,歇山頂。整個建築氣勢雄偉,結構嚴謹,風格獨特,建造奇巧,素有“三不見”之說,即站在山門上看不見牌坊、大殿和后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特色


山西會館
山西會館
會館將宮廷建築與民間建築融為一體,形成起伏開闔,疏密相間,錯落有致的院落群體。沿一條軸線依次排列著,如山門,戲台(上下兩層,上為台,下為通道),看台(上為台,下為廊),牌樓,鐘鼓樓,大殿,后樓等。造型奇特,威嚴凝重。殿宇樓閣,庭院花木,使整個建築絢麗多彩。精美的木雕、石雕、彩繪、泥塑,遍布全館,交相輝映,具有重要研究價值。所有建築除陪殿已拆除外,其餘保存完好。解放前,曾設私立三晉小 學。解放后,得到妥善保護和多次維修,並頒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張掖市文化館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