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會館

江蘇省蘇州市山西會館

全晉會館又稱“山西會館”,是清乾隆年間由山西錢行商人集資創建的晉商舉行慶典和娛樂活動場所。位於江蘇蘇州市區張家巷。咸豐十年(1860年)毀於兵燹。光緒五年(1879年)為至民國初山西絲茶商人重建新館於今址。佔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是蘇州現存會館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會館較好地保存了原建築的精華,成為一處完整的典型會館建築群。中路系迎賓、祭祀、演戲酬神之所(保存有蘇州古典舞台最精美的一座戲台),建築為廟堂殿宇式,崇脊筒瓦,精雕細刻,飛金涌碧,宏偉莊重,且具有山西建築特色。東西兩路的客商議事、寄宿、存貨及管理用房,類同蘇州第宅庭園建築。

1986年10月,在紀念蘇州建城2500年之際,修復后的全晉會館,作為蘇州戲曲博物館的載體,正式對廣大中外遊客開放。2006年5月,全晉會館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會館掛牌為“中國崑曲博物館”。作為“百戲之祖”的崑曲,現在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全晉會館,已成為蘇州古城平江歷史街區的一個重要景點。

設立背景


全晉會館大門
全晉會館大門
明清時期,大量的山西商人來到蘇州,他們不僅遇到人生地不熟,語言交流不便的困難,而且遇到了蘇州地區商業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狀況。山西商人為了鞏固自己的商業利益,於是便廣泛聯絡寓蘇晉商,共同協商,合力對外。蘇州的全晉會館,就是山西商人們交流商情,聯絡感情的重要場所。

會館簡介


全晉會館現佔地面積6000平方米。整個格局坐北朝南,分為東、中、西三路。中路為正路,從前至后,依次排列為門廳、戲樓、正殿等建築。西路為門房、桂花廳(鴛鴦廳)、花園、楠木廳等。萬壽庵原為在蘇晉商靈柩停放之處,現在已散為民居。東路共四進,依次為門房、廳堂和前後兩進樓廳。樓廳之間以廂房貫通。這裡的館舍,主要供短期來蘇聯繫業務的晉商寄宿和存貨。如今,東路四進建築仍然散為民居。
位於閶門外山塘街半塘橋堍的全晉會館老館
位於閶門外山塘街半塘橋堍的全晉會館老館
如今,全晉會館(老館)儘管已不存,但保留至今的兩塊碑刻,卻彌足珍貴。這兩塊碑刻,現在已移至蘇州碑刻博物館(文廟)的經濟碑廊。《全晉會館眾商捐厘碑》,立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凡是當初捐資建館的晉商,都在碑上刻名留念。依靠商號捐資來募集資金,也是當時建立會館的慣例。另一塊《全晉會館應墊捐輸 碑記》,也立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當時,捐資所得在建館中仍不夠使用。於是,發起者動員晉商再次捐資。根據捐資金額的多少,在碑上依次排列捐資商號的名稱和捐資金額。比如,日章號捐銀1510兩,三立號捐銀1080兩,遷興捐銀970兩。如此公佈於碑,不但有利於凝聚鄉情鄉誼,也便於大家對募集的資金進行監督,防止舞弊現象的發生。

歷史沿革


全晉會館按建造年代先後和地址,分為老館和新館。老館始建於清代乾隆三十年(1765年)。地址在閶門外山塘街半塘橋堍。會館由山西寓蘇的匯票、印賬和辦貨的三幫晉商集資興建。春秋時期,山西為晉國所在地。至今,山西省簡稱“晉”。因此,全晉會館又稱為“山西會館”。但是,全晉會館又稱為“白石會館”的原因,就鮮為人知了。其中,還有一個“炫富”的小故事。

乾隆時期

乾隆時期,赫赫有名的晉商財大氣粗,富甲一方。在當時的蘇州民間,若論商貿地位,有“北晉(晉商)南徽(徽商)”之說。晉商為了顯示其雄厚的財力,在準備建造會館時,除了選用通常的花崗岩和青石,還看中了名貴的白石。白石又稱為“漢白玉”,是變質岩的一種,礦物主要成分為方解石。白石若無雜質,則顏色潔白如玉。其石質細膩,軟硬適中,易於雕刻,磨光后非常美觀,為上等的建築雕刻石料。其產地,當時僅在江蘇省鎮江地區發現有少量分佈。在封建社會,白石為朝廷專用建材,封為“漢白玉”,不經過皇帝恩准,地方政府和民間不得隨意開採和使用。因此,蘇州地區除了天平山的高義坊、文廟大殿的抱鼓石、萬壽宮的牌坊石柱,以及忠王府的柱礎,其它建築很少見到白石。全晉會館的建築因為使用了不少白石,故民間俗稱其為“白石會館”。
朝廷恩賜全晉會館可以使用白石的原因,未見有關史料記載。財大氣粗的晉商用金錢鋪路,打通必要的人脈關節,也並非沒有可能。會館使用白石的建築,為“一坊一橋二桿”。規模恢宏的會館大門前,矗立一座白石牌坊,制式為衝天雲紋柱。牌坊北面,有一條青磚鑲嵌的通道。通道臨河處,設置一座白石拱橋,端莊秀雅。兩根白石旗杆,相映成趣。會館門口,設置間隔有序的硃色木柵欄。隔山塘河,設置一座磚細照牆。牌坊前的一片廣場,俗稱“會館場”。夏天的晚上,附近百姓多在此納涼。雜耍等江湖戲班,也常常在這裡演出。會館設有門廳、轎廳、大殿、關帝殿等建築。後花園栽花植木,堆疊假山,挖掘池塘,塘內栽培荷花。其規模,為當時蘇州的第一大會館。可惜,咸豐十年(1860年)一場戰亂,全晉會館殃及池魚,毀於太平軍與清軍交戰的兵火。
如今,全晉會館(老館)儘管已不存,但保留至今的兩塊碑刻,卻彌足珍貴。這兩塊碑刻,現在已移至蘇州碑刻博物館(文廟)的經濟碑廊。《全晉會館眾商捐厘碑》,立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凡是當初捐資建館的晉商,都在碑上刻名留念。依靠商號捐資來募集資金,也是當時建立會館的慣例。另一塊《全晉會館應墊捐輸碑記》,也立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當時,捐資所得在建館中仍不夠使用。於是,發起者動員晉商再次捐資。根據捐資金額的多少,在碑上依次排列捐資商號的名稱和捐資金額。比如,日章號捐銀1510兩,三立號捐銀1080兩,遷興捐銀970兩。如此公佈於碑,不但有利於凝聚鄉情鄉誼,也便於大家對募集的資金進行監督,防止舞弊現象的發生。

光緒時期

光緒五年(1879年),在眾多晉商的要求下,全晉會館(新館)擇址平江路中張家巷,易地重建。因為資金等原因,這次重建的各個館舍,斷斷續續歷時三十年,直至民國初才大功告成。其規模,除了沒有使用白石,其它方面並不亞於老館。新會館分為東、中、西三路。中路為正路,依次排列頭門、戲樓和正殿等。民國時期,四大家族之一的孔祥熙,曾經擔任會館的名譽理事長。

建國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全晉會館停止活動。從1958年至1984年,會館先後被綢緞廠、染坊、化工塑料廠、眼鏡廠、光學儀器廠、照相機廠使用。機械局職工大學也一度在此辦學。東路和西路北側散為民居,有三十多戶人家。1976年1月,工廠失火,大殿不幸被燒毀。年久失修的古戲台險象環生,瀕臨倒塌。曾經的全晉會館,令人扼腕嘆息。
1982年,經文物局調查鑒定,全晉會館由市文物保護單位升格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市政府決定撥款,修復珍貴的全晉會館。建築設計院經現場查勘,精心繪製了《全晉會館總平面圖》、《全晉會館鳥瞰示意圖》。市文管會派人並動員居民,查尋散落在會館附近的原有建築構件,從而為原汁原味修復會館提供第一手素材。不到一年,佔用會館的單位和居民順利搬遷。1983年開始動工維修:中路和西路建築全面大修,從它處移建完整的正殿,重建花木錯落的庭院。整個修復工程,共耗資120萬元人民幣。
1986年10月,在紀念蘇州建城2500年之際,修復后的全晉會館,作為蘇州戲曲博物館的載體,正式對廣大中外遊客開放。2006年5月,全晉會館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會館掛牌為“中國崑曲博物館”。作為“百戲之祖”的崑曲,現在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全晉會館,已成為蘇州古城平江歷史街區的一個重要景點。

建築景觀


中路門廳
門廳
門廳
修復后的門廳,宏偉軒敞。屋檐為單檐歇山頂,塑高規格的龍吻脊,中間額“國泰民安”四字。門前圍以鐵欄桿,一對石獅左右侍立。兩側水磨磚貼面八字型照牆(蝴蝶牆)上,雕刻團龍圖案,環以纏枝紋,左右相映成趣。牆基承青石須彌座,雕刻“鶴鹿同春”、“獅子滾繡球”圖案。東牆瓦脊上,塑有“劉海戲金蟾”,討“步步釣金錢”口彩。西牆瓦脊上,塑“和合二仙”,取“和氣生財”之意。牆檐拋枋上的四幅磚雕戲文故事分別為:《白娘娘崑崙盜仙草》、《崔鶯鶯月下焚夜香》、《唐玄裝西天取佛經》、《關雲長千里走單騎》。前二折戲,取義“情”;后二折戲,取義“義”,表明了會館經商的宗旨。
門廳面闊三間,進深五架,脊柱中間配置東、中、西三座將軍門,六扇黑漆大門,平時只開明間的中門。中門兩側安置兩座圓形青石質抱鼓石。石上深浮雕傳統的“三獅戲繡球”圖案,栩栩如生。這些龍獅構件,充分展示了晉商的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六扇大門將門廳分為前後兩部分,前為“海棠軒”,軒廊桁椽呈花瓣狀;後為“鶴頸軒”,軒廊桁椽呈弓弧形。南北軒廊頂端的八朵彩色斗拱,雕刻“鳳穿牡丹”,氣勢不凡,顯示出華麗和富貴。海棠軒廊枋上飾以雙排木雕金色蝙蝠,枋下飾以朱紅金線紋墊拱板,連接三幅宮式萬字掛落,中央鑲嵌三盆萬年青。這些木雕構件,寓意“福、祿、壽”,討吉利口彩。在門廳的額枋上,還飾有兩排十八幅貼金戲文木雕。一排雕刻《劉玄德三顧茅廬》、《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苦肉計周瑜打黃蓋》等九折“三國”文戲;另一排雕刻《長坂坡趙子龍單騎護幼主》、《虎牢關三英戰呂布》、《關雲長古城兄弟會》等九折“三國”武戲。
進入門廳,東西兩側為對稱的方形吹鼓樓。這是一種罕見的封建禮儀建築。樓為單檐歇山頂樓閣式,山牆面朝外,似雙闕聳立,與門廳戧角相交,呈錯落之勢。每逢會館舉行慶典之日,兩側吹鼓樓各有六名樂手,手持各種樂器,端坐在朱欄軒窗之內,在紗幔之中演奏。悠揚的絲竹之聲,嘹亮的鼓樂之音,恭迎嘉賓的到來。
中路古典戲台
全晉會館古戲台
全晉會館古戲台
戲台是全晉會館建築群中的經典。每逢皇帝誕辰之期、國家大慶之日,會館都要舉行隆重慶典活動。每年農曆正月半,都要鳴鐘擊鼓,用整牛、整豬、整羊“三牲”舉行祭祀儀式。慶典或祭祀后,還有盛大的演戲酬神活動。每當經商者生意興隆財源豐厚時,也要舉辦慶賀娛樂活動。古典戲台,就是當時的舉辦場地。
坐北朝南的戲台兩層,底層為儀門和東西兩側廡廊。樓層由“伸出式”的戲台、橫列五開間的後台,以及左右各縱聯五間的廂樓組合而成,整個布局,平面呈“凹”字形。儀門中間設石庫門。南牆磚細貼面,上面設置木格半窗,紅燈籠高懸。入內,金磚鋪地。中間,一座崑曲曲聖魏良輔根雕立像,渾然天成。背景為事迹介紹。被譽為”百戲之祖“的崑曲,又名崑劇、崑山腔。元末明初,南戲經崑山人顧堅的改進,逐漸形成崑山腔。明代嘉靖年間,以魏良輔為首的藝術家又對崑山腔進行革新,形成號稱”水磨腔“的崑山腔體系。後來,劇作家梁辰魚又將崑山腔應用於傳奇形式,寫出了《浣紗記》后,崑曲才真正成為戲曲劇種。湯顯祖的《牡丹亭》、洪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都是崑曲的經典劇目。儀門兩側牆壁上,懸掛木雕崑曲戲文故事,如“郭子儀拜壽”等。儀門北面兩側設磚細門宕,西額“迎仙樂”,東額“集賢賓”。從兩側門宕可通往戲台。
戲台頂部
戲台頂部
戲台檐口額枋
戲台檐口額枋
戲台出入口
戲台出入口
戲檯面闊6.55米,進深6.24米,高2.7米,脊高約10米。三面圍以“吳王靠”,面積約36平方米。歇山式的台頂,覆蓋黑色筒瓦,龍吻脊,飛檐翹角。檐口額枋飾浮雕,上有雙鳳對翔、二龍戲珠。金獅倒垂台柱,蝙蝠靜伏裙壁;牡丹怒放,彩鳳翩飛。拾級登台,可見台頂紅底鑲黑的雞籠形藻井。藻井直徑約3米,深2米,由630個木雕構件榫卯組成旋轉狀放射紋飾。具體為:18條324隻黑色淺雕蝙蝠,18條306朵金色圓雕雲朵。它們盤旋而上,匯聚在頂端中央的銅鏡上。如此獨特的造型結構,與四方形的戲台上下對照呼應,構成天圓地方、天動地靜、陰陽平衡、對立統一的意境。更奇妙的是:當台上發出的聲音聚攏在藻井中時,會反彈折射到劇場的各個方位,產生餘音繞梁的音響效果。1986年秋天,日本藝術學部劇場史專家松原剛教授訪問中國時,特意前來蘇州,參觀考察全晉會館古戲台,對古戲台給予高度評價。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莫尼克公主,也曾在此觀戲。金碧輝煌,美輪美奐的戲台,是蘇州現存古戲台中最精美的一座。
戲台兩側連接的,長達21米的包廂式觀劇廡廊
戲台兩側連接的,長達21米的包廂式觀劇廡廊
戲台的後部,是專供演員化妝和候場的後台。兩側與之直角連接的,是長達21米的包廂式觀劇廡廊,又稱耳樓或廂樓。廡廊東西各一條,上下各兩層。上層設女賓席,為晉商女眷觀戲專座。如今,廡廊內設置觀戲的狀元桌和椅子。壁間布置有關崑曲的資料圖片。此外,由兩側廡廊和戲台圍合成的一方空地,也可作為露天場地觀戲。
中路大殿
戲台正對面的關公大殿
戲台正對面的關公大殿
與戲台南北相望的,是巍峨的大殿。會館的大殿原為關公殿,筒瓦懸山頂,面闊五間。關公即三國時期的蜀漢大將關雲長(關羽),死後被尊為“武聖”。關羽是山西人,因此為晉商供奉。殿內設關公神像。神像前設硃紅色長方形供桌,平時以瓷制水果為供品。每年農曆九月十三關公誕辰,以及五月十三忌日,均邀請堂名班演戲酬 神。1976年,使用單位不慎失火,關公殿被燒毀。現存大殿,系1986年從謝衙前殘存的靈鷲寺內,遷移原汁原味的梁架構件而重建。軒敞高爽的大殿,為單檐歇山頂,龍吻脊,中間塑團龍造型。殿前的花崗岩石板露台,高出地面約1米。露台正對戲台,也是觀戲的合適場地。大殿修復后,世界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中國著名園林專家陳從周先生都來此參觀。貝聿銘特請陳從周代筆題詞:“三十餘年前游茲館,今見重新,老眼為之一明,可喜可頌。”
小型木構戲台
小型木構戲台
如今,大殿已闢為小型崑曲戲廳兼陳列室,題額“吳歈萃雅”。推開落地長窗,但見金磚鋪地。朝南坐北,一座小型木構戲台典雅秀麗。戲台上方,題額“含英咀華”。兩側一副對聯:“盛世奏母音天下樂;蘭苑飄幽香滿庭芳”。繪有蘭花圖的屏風,將戲台分為前台和後台。兩側開“出將”和“入相”門宕。戲台上方,也有一眼雞籠型藻井。儘管規模不大,但也精緻玲瓏,具有良好的音響效果。每逢周日下午,這裡舉行崑曲專場曲會,演出膾炙人 口的摺子戲。戲廳兩側山牆旁,各擺放一排落地玻璃櫥。櫥內陳列精美的劇裝。這些戲衣,都是根據劇目設計定做的,款式各不相同。其中,有著名的《牡丹亭》、《浣紗記》、《長生殿》等劇目的劇裝。架子上陳列的十八般兵器,都是演戲的道具。
西路廳堂
西路為會館的偏路,從南至北,共有四座建築和三座庭院。最南面為一座小型門房,相當於傳達室,現在空關。門房北面,有一座幽雅的庭院,鋪地為人字形小青磚。院內種植金桂銀桂芭蕉等花木,點綴湖石小品。每當仲秋,滿園飄香沁人心脾。
一座硬山式小軒,題額“魏梁遺韻”
一座硬山式小軒,題額“魏梁遺韻”
庭院北面,是一硬山式廳堂。因其緊鄰庭院的桂樹,俗稱桂花廳。其實,這是一座精美的鴛鴦廳。廳內分隔為前後風格不同、面積不等的兩部分。前廳的梁架為圓作梁,后廳的梁架為扁作梁。梁架上雕刻的圖案也各不相同。修復后,這裡曾經闢為清式茶園書場,各地評彈名家在此演出優秀評彈劇目。如今,這裡闢為“馬得崑曲戲畫藝術館”。館內布置一堂紅木傢具,古色古香。精美的落地屏上,雕刻“梅蘭竹菊”四雅。馬得是現代著名的國畫家,以擅長崑曲戲文畫著稱。栩栩如生的崑曲戲文故事,表現形式有單幅的國畫,也有集錦的連環畫,令人大開眼界。鴛鴦廳的西面,別有一區。一座硬山式小軒,題額“魏梁遺韻”。魏,指魏良輔;梁,指梁辰魚。兩人都是崑曲的開山鼻祖。小軒前有一片庭院,栽植翠竹、廣玉蘭等花木。
全晉會館側花園
全晉會館側花園
臨池建一座六角半亭,題“嚼曲”
臨池建一座六角半亭,題“嚼曲”
鴛鴦廳北,又有一座花園,規模較前面為大。園內卵石鋪地,點綴湖石花壇。芭蕉、石榴、紅楓等花木爭奇鬥豔。一泓碧波,圍以嶙峋湖石。池中金魚嘻游覓食。臨池的樹上,懸掛一隻鳥籠,畫眉在籠內放歌,婉轉動聽恰似天籟之音。沿牆蜿蜒一條曲廊。曲廊中間,臨池建一座六角半亭,題“嚼曲”。倚欄賞景,別有一番風情。
花園北面,是一座以楠木為樑柱的大廳,名“楠木廳”。大廳塑雲紋脊,題額“與古人交”。規模恢宏的楠木廳,中間正門配置18扇落地長窗,兩側半牆上,各設4扇半窗。東西山牆的磚細門宕上,西面題“幽曲”,東面題“雅音”。楠木廳現在布置為“崑曲文物史料展”。一座精美的堂名擔,富麗堂皇,猶如一座袖珍流動戲台,為昔日戲班子走江湖使用,彌足珍貴。此外,還陳列琴磚、畫像磚等珍貴文物。牆上圖文並茂,介紹歷代崑曲名伶。如:“活婁阿鼠”王傳淞、“活呂布”周傳瑛、“崑曲麒麟童”鄭傳鑒。
著名的翼宿星君廟模型,美輪美奐。該廟又名翼宿神祠、老郞神廟,為崑曲藝人的行會組織所在地。廟內祀奉神像為唐明皇李隆基、宮廷樂師李龜年。翼宿星君廟原來在鎮撫司前16號,現在已不存。珍貴的全福班賬冊,可以從中了解昔日戲班的經營狀況。檀板、摺扇、曲笛、雙面鼓等崑曲演出道具,一應俱全。這裡,還保存和收藏了全國最多的崑曲抄本、刻本和珍貴腳本。其中,有崑曲大師俞粟廬的曲譜、《浣紗記》手抄本、《十五貫》曲譜等。作為“百戲之祖”的崑曲,其歷史傳承有了一個良好的平台和載體。

維修記


江蘇蘇州全晉會館維修記---碑文
江蘇蘇州全晉會館維修記---碑文
在全晉會館門口,立著一塊“全晉會館重修記”碑,記載全晉會館重修的過程。碑文如下:
全晉會館為清光緒五年(公元一八七九年)山西旅蘇商人所建,規模宏偉,布局驗證,后因修葺不繼,漸趨破敗,其正殿在一九七六年不慎焚毀。一九八三年十月起,陸續整修頭門吹鼓亭戲樓廳堂並重建大殿,至一九八六年十月竣工開放,共用一百二十萬元。
全晉會館為蘇州現存會館建築中較為完整的一處,其戲台尤稱精美。一九六三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二年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公元一九八九年四月,蘇州市人民政府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