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城鎮

山東聊城市莘縣下轄鎮

觀城鎮隸屬於山東聊城市莘縣,位於山東省聊城市莘縣縣境西南部,距山東省聊城市莘縣縣城45千米,地處兩省(山東、河南)兩市(聊城市、濮陽市)四縣(莘縣范縣清豐、南樂)交界處,南與中原油田相鄰,東距京九鐵路40公里,西距106國道20公里,區位優勢明顯。全鎮面積65.37平方公里,總人口36774人(2017),耕地5.6萬畝。范(縣)安(陽)公路、臨(清)觀(城)公路,莘(縣)濮(陽)公路過境,東靠徒駭河,西有東池乾渠。名勝古迹有野豬林

歷史沿革


觀城由來

夏代,此地為古觀國,亦稱觀扈。夏代第一個世襲帝王名啟,啟的第三個兒子武觀被封於觀地。地名中有“觀”字,封的王名中又有“觀”字,故後來建縣時便離不開“觀”字。
觀城鎮
觀城鎮
因武觀曾以觀扈為根據地反叛,故漢初建縣時定名為“畔觀縣”,畔和叛統一。
王莽篡朝後,因其本身是個叛臣,故最怕說叛字,便下令將畔觀縣改稱“觀治縣”。
隋代對縣名進行清理,決定既不用“畔”字,也不用“治”字,只採用一個來歷已久的“觀”字,成為“觀城縣”。
1949年平原省成立,觀城縣隸屬平原省濮陽專區,為平原省濮陽專區觀城縣第一區。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銷,劃歸山東省聊城專區。
1953年8月屬觀朝縣,為觀朝縣第四區。
1956年劃歸范縣,為范縣觀城區。
1964年劃歸莘縣為莘縣觀城區。
1971年成立莘縣觀城公社。
1984年置觀城鎮。
1997年,面積63平方千米,人口3.6萬,轄觀城東街、觀城東關、觀城北街、觀城南街、觀城西街、林庄、武廟、後山谷、秦村、大柳樹、五樓屯、賈李、黃堂、文山谷、劉山谷、辛山谷、李山谷、前韓樓、后韓樓、西韓樓、后黃固屯、小王莊、焦村、遠廟、蝗蟲廟、孟秋寺、吳坑、西場、小屯、橋下、王溝、三里庄、周路、於溝、東馬溝、西馬溝、原岳趙、呂村、大呂海、高園、岳東、岳西、紅廟、前朱廟、后朱廟、郭海、古井、前郭、后郭、太平街、張排、李排、徐排53個村委會。

觀城縣誌

觀城位於中國華東地區東與櫻桃園鎮為鄰,東北與王莊集鎮搭界,南面與大張家鎮為鄰,西與河南省濮陽市接壤,三代之前,天下分為九州,觀城一帶屬兗州之域,時名斟觀。夏代,夏啟三子武觀封於斟觀,並更名為“斟觀”。商代稱觀國,周代稱觀津。春秋時期,觀屬衛國。戰國時期,觀邑先後為趙國、魏國屬地。秦代,觀邑屬東郡(治所在今河南濮陽)。漢初,實行郡縣制,觀地始建縣,稱畔觀縣,王莽時改稱觀治縣,東漢時更名為衛公國,為周後裔姬常的封地。晉代稱衛縣,南北朝時稱衛國縣,隋開皇六年(586)改稱觀城縣,屬武陽郡,觀地建縣至今已2200年,觀城縣之名至今已有1400年歷史。

行政區劃


代碼

代碼名稱
371522103200橋下村
371522103201大呂海村
371522103202西街村
371522103203吳坑村
371522103204前朱廟村
371522103205高菜園村
371522103206王溝村
371522103207前黃固屯村
371522103208辛山谷村
371522103209黃堂村
371522103210秦村
371522103211五樓屯村
371522103212東關村
371522103213前郭連莊村
371522103214南街村
371522103215三里庄村
371522103216后朱廟村
371522103217蝗蟲廟村
371522103218於溝村
371522103219后黃固屯村
371522103220後山谷村
371522103221前韓樓村
371522103222徐排村
371522103223東街村
371522103224后郭連莊村
371522103225太平街村
371522103226周路村
371522103227古井村
371522103228遠廟村
371522103229西馬溝村
371522103230文山谷村
371522103231林庄村
371522103232后韓樓村
371522103233張排村
371522103234北街村
371522103235孟秋寺村
371522103236南關村
371522103237紅廟村
371522103238岳東村
371522103239焦村
371522103240東馬溝村
371522103241劉山谷村
371522103242武廟村
371522103243西韓樓村
371522103244李排村
371522103245呂村
371522103246西場村
371522103247原岳趙村
371522103248郭海村
371522103249岳西村
371522103250王莊村
371522103251小屯村
371522103252李山谷村
371522103253賈李村
371522103254大柳樹村
371522103255王排村

經濟


觀城鎮系山東省魯西食用菌生產重鎮,共有雙孢菇棚7000餘個,食用菌種植面積152萬平方米,年產量6000餘噸。各種蔬菜棚3000餘個,建有佔地260餘畝的山東省高科技林果示範園1處,形成了山東省最大的美國甜杏生產基地,陸地凱特杏1000畝,凱特杏大棚100年,育有歐洲金太陽杏、新世紀紅豐杏、美國甜油桃、澳大利亞李子等國內外優質苗木10萬餘棵,佔地120畝的綜合性蔬菜批發市場已投入使用。
近來年,聊城市觀城鎮寬鬆的投資環境,優惠的民營經濟政策,使民營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山東省聖鼎特鋼有限公司,山東省愛樂電子工藝製品公司、聊城市格菱生物飼料公司、聊城市金龍酒廠、山東省野豬林酒廠,山東省西鳳酒廠,山東省藍天食品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民營企業脫穎而出,擁有廣闊的市場,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旅遊


觀城景點

月河春瀾
據舊志載,月河在觀城縣城東南隅,稱河,實為池。城內別無明水,只此一處,故人重之。此池形狀如月,大可百畝,池中水長年不竭。每逢春雨初霽,池中不漲,澄清如鏡。春風起處,浪起漣漪。池周多年生柳樹,婆娑樹影,映著一池春水,景色十分宜人,故“月河春瀾”被列為一景。今之觀城東南仍有一大坑,想既月河遺跡。坑中原有一井,井上又碑,傳說大禹治水鎖絞處。據舊志載,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初,大風颳倒了石碑。其夏大水,曹州、兗州、東昌皆受災,後有民謠“倒了碑,砸了觀,淹了九州十八縣”,這一記載把神話傳說與自然災害聯繫起來,使這一景點有了神話色彩。
金堤夕照
金堤即紫金堤。此堤始築於秦代,因其西起河南孟縣的紫金山,故名“紫金堤”,簡稱“金堤”有固若金湯和重要、寶貴之意。民間有秦始皇跑馬修堤的傳說,故此堤又名為“秦堤”、“秦皇堤”。還有寫作“秦黃堤”,大概源於“秦始皇南修大堤擋黃水”的說法。早期的金堤自今之觀城所在地穿過,朝東北方向伸展,然後折而向北,成為莘縣陽谷的分界線。五代時期周顯德三年(公元965年),自滑縣向東北修堤,將馬陵堤與子路堤接連起來,直到陽谷的張秋鎮,俗稱“新金堤”,后簡稱“金堤”。此後,原金堤漸廢棄,農民取土種田,堤坡漸趨平緩,但至今堤的殘形仍斷續存在,清晰可辨。今之觀城西街地勢高於他處數尺,據說舊金堤遺跡。登高遠眺,舊堤如龍伏地,蜿蜒而行。堤下染上一抹橘紅,與堤下水光相映,亦成一景。
龍潭涌浪
據舊志載,古龍潭在觀城東南十三里,馬陵堤之北,大不滿十畝,水卻極深,難測其底,故以潭相稱。大雨時,田野之水皆流入潭,潭滿則順堤流,最後注入范縣的竹口坡。天旱時,潭水亦不枯竭。據民間傳說,潭中有河神,掌一方旱澇,天旱時來求雨,常有靈應。數畝之潭,想以不會有什麼大浪可觀,說“龍潭涌浪”,誇大之詞而已。此潭清初尚存,后漸被淤淺,最終變為窪地。
馬頰分流
據觀城舊志載,馬頰河在觀城東八里,即禹疏九河之一。此說不確。多種史料顯示,不論古馬頰河還是今馬頰河,均不流經觀境。舊志中所說馬頰河,實為沙河。沙河有四角池(今山東聊城市莘縣古雲鎮東池、西池附近)發源北流,過夏家溝,經觀城東,匯入南樂來水后,流入朝城縣境,然後折向東北入莘縣,由莘縣縣城東北,經陽谷界流入聊城境。沙河的流向,與今徒駭河基本一致,估計沙河是今徒駭河的前身。古代文人論事喜歡上掛下聯,不論有沒有淵源,均好張冠李戴地弄出個淵源來。此處的“馬頰河”即是一例。沙河流經觀城時,有馬家溝、夏家溝等支流匯入,干支分明,故又有“馬頰河分流”之說。
竇氏青冢
據舊志載,觀城南八里處有竇冢,今已無跡可尋。關於此墓來歷,舊志上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漢文帝的皇后竇氏之父少翁曾在觀城南一水潭垂釣,不慎落水而死。竇氏之子景帝即位后,命人填築大墳葬其外祖父,是為竇冢。史書載,竇皇后祖籍觀津縣。觀城西雖曾有過觀津地名,但不是縣。真正的觀津縣在今河北省武邑縣。觀城既非竇皇后祖籍,當然不可能有竇父的墳墓。另一種說法是:南北朝時,北魏曾任冀州刺史的竇瑾,衛國(今觀城)人,死後葬於此地。此說頗為可信。竇瑾,字道瑜,少以文學知名,先後任中書博士、中書侍郎、秘書監、散騎常侍、殿中都官尚書、冀州刺史等職,封毗陵公,官聲甚佳。北魏文成帝興光元年(公元454年)遭誹謗被殺,死後葬於祖籍。順理成章。後人將其墓列為桑梓一景,亦屬情理之中。
靈公鶴池
即舊志中所說的四角池,沙河即以此池為源頭。史載,春秋時期,魏懿公喜養鶴,民間獻鶴者皆有重賞,所養之鶴皆有品位,享俸祿。懿公出遊時,常以車載鶴行於前,號曰:“鶴將軍”。后北狄入侵,懿公急令召兵,百姓說:“鶴既食俸祿,又號將軍,何不令其禦敵?”懿公方悔悟,但為時已晚,終至全軍覆沒,懿公被殺。當時衛都帝丘(今濮陽西南),觀地屬衛,衛懿公曾在今古雲一代修池養鶴,池名四角池。今東池、西池村名皆與此有關,八景中說“靈公鶴池”,實應為“懿公鶴池”。靈公在位比懿公晚130多年,舊志記述有誤。
東郊牧笛
此景純屬湊數之詞。據舊志記載,觀城東系一片草地林莽,人煙稀少,十分荒涼。至宋代仍有參天古樹,樹林幽深,人跡罕至,時有野豬出沒,人稱“野豬林”。傳說《水滸傳》中描寫的魯智深救林沖之野豬林即此地,有樹有草,又近城郭,自然是好牧場,故常有牧童來此放牛。牧童無事,多以竹笛自娛。草地開闊,樹林茂密,笛聲響起,更顯悠揚,天氣晴和時可聞數里,文人聞聲觸景,極易生情,於是“東郊牧笛”便成了一景,被收入縣誌。
西寺晚鐘
西寺指顯慶寺,寺址在今孟秋寺村。孟秋寺原名為“西營村”,在觀城西約4里處。顯慶寺建於明崇禎年間。寺內有鍾,撞擊時聲聞數里。觀城縣城偏西,每逢鐘聲響起,縣城內亦清晰可聞,頗有仙韻,“西寺晚鐘”遂成一景。至於西營村為何改名孟秋寺,顯慶寺何時拆毀,志書不載,亦無傳說。
觀城縣為何無北門
縣皆有城,城皆有門,此乃古之慣例。城門多寡,各縣不一,但最為四,即東南西北各一門。還有的縣城有六門、八門,多者竟達十二門。觀城乃古縣城,最小應四門。實際情況是,觀城舊城有東、南、西三門,獨缺北門。為何有此奇特現象,眾說不一。最普遍的說法是:觀與罐同音,罐子不能沒底。有了北門,就成漏底子的罐子,盛不住水,是不吉之兆,故建城者不留北門。還有一說,觀城無北門系來源於"郭威建都觀城"的傳說。觀城北部有一個幾十畝大的土台,土台南有與城門相似的筒子。老年人說,土檯子就影子威的金鑾殿故址。大筒子就是午朝門,午朝門正對山東觀城南門,觀城如果建北門,正與郭威的金鑾殿相對,小小縣城,豈敢與皇帝鑾殿坑衡,於是觀城便不建北門。
以上皆為傳說,近查史書,方知觀城無北門之事確與郭威有關。
郭威,即五代時的周太祖,堯山(今河北隆堯)人。本姓常,后隨母改嫁郭氏,改姓郭。郭威自幼家貧,蓬首垢面,狀如野雀,人稱郭雀兒。後漢時,郭威為鄴都留守,乾佑四年(公元951年)代後漢稱帝,建都汴(今河南開封),年號廣順,國號周,史稱後周。在位三年崩,廟號太祖。郭威養子姓柴名榮,隨繼帝位,改元顯德,在位六年崩,端號世宗。柴榮之四子宗訓方七歲,即帝位,在位八個月。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做了黃帝,建國號宋。宗訓被降封為鄭王,史稱恭王。周太祖郭威曾為大名節度使,死後葬於觀城北。因處戰亂年代,怕人盜掘,郭威墓地上並無建築,故後人不知。許多年後築城時掘出,方知就裡。但城已基本建成,不便遷移,只好省建北門,以免冒犯周太祖在天之靈,對此事,清道光十九年所修之《山東觀城縣誌》有記載曰:“後周郭雀墓,周太祖郭威,世傳子雀是也。行炙大名節度使,其墓在縣北城下,至方候築城掘出,知其敵。"正史無此記載,事實真偽,尚待考證。
野豬林
位於觀城東5公里,郭海村北一帶。古時觀城一帶丘陵遍布,溝壑縱橫,樹林叢生。觀城東部一帶,東鄰大沙河,南望馬陵道,林深似海,遮天蔽日,林中常見野豬出沒,人們便將此林稱為“野豬林”。後來,獵手紛紛進入林中捕獵,為捕獵方便,人們在林中造屋定居,后繁衍成村,取名為“野豬林村”。林間有草地,樹下有落葉,因此常有牧童來此放牧,“東郊牧笛”成為“觀城八景”之一。
《水滸》第八回“林教頭刺配滄州道,魯智深大鬧野豬林”中這樣描寫野豬林:“林蔓層層如雨腳,喬枝鬱郁似雲頭。不知天日何時照,惟有冤魂不斷愁。”太尉高俅在白虎節堂設計陷害林沖,判林衝刺配滄州,又買通押役董超、薛霸,陰謀要在經過野豬林時將林衝殺害。不料林沖好友魯智深早有預料,他一路暗中保護,於緊急關頭在野豬林救了林沖。野豬林也因此成為林沖、魯智深結下生死之誼的象徵,而魯智深的義舉也使地處偏壤的野豬林家喻戶曉。
1958年,野豬林樹木被砍伐殆盡,林中住戶分別遷至鄰村山東范縣朱廟、馬溝等村,野豬林村從此不復存在。為保存家鄉古迹,范縣台屬聯誼會會長趙德亮之父、祖籍山東聊城市莘縣朝城南街的台胞趙憲廷先生慷慨捐資,於1992年在觀城焦村前的野豬林遺址立石碑一座。觀城鎮發動鄰村廣植樹木,現已鬱鬱蔥蔥,初顯野豬林風貌。
琉璃井
在聊城市莘縣觀城鎮古井村,位於鎮東南約六、七華里處。該村原名琉璃井,1982年改為古井村。清代《山東觀城縣誌》中對此井有專條記載:“琉璃井,縣東七里,形色蒼黃,類琉璃,投塊激之,如谷應,古井也。”古井位於村東部,井口由石板拼至而成,井壁為青磚所砌,井壁上結滿狀如琉璃的無規則疙瘩,硬如石,滑如鏡,一直延伸至水中,故稱其為“琉璃井”。此井之水特別旺盛,逢到旱年,其他水井皆乾涸見底,惟獨此井水量不減,井水也特別甘洌清爽,人皆以為神異,故常有來井台燒香上供者。每逢筲桶擊水或磚石落入,井裡會長久迴響著銅鐘般的嗡嗡聲。近幾年來,隨著井泉的開採和地下水位的下降,井水已乾涸見底,且越淤越淺,於是人們用兩塊石頭將井口蓋住,以保存這一奇特古迹。 
鹼坑
位於觀城城區北街西側的一個水潭。因其水質含鹼而得名。此水潭頗為奇異,一池綠水如鏡,看上去深不見底,水的顏色一年四季呈深綠色,伸手其中頗為滑潤,周圍居民皆來潭邊洗衣洗頭,無須使用肥皂便可洗滌乾淨。或許因其水鹼度太高,水中亦不見魚蝦、青蛙之類。此潭上個世紀遠近聞名。潭水為何綠色,為何富含鹼性,未經考證,不得而知。

獲得榮譽


2020年5月,入選2019年度山東省級耕地保護激勵鄉(鎮、街道)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