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

文化形象

1983年,中國旅遊局確定以“天馬”作為中國旅遊的圖形標誌。這個國形標誌的形象是根據東漢(公元25-220年)時期的一件青銅雕塑工藝品描繪的。1969年,這件文物珍品在甘肅武威出土,立刻震驚全國,轟動世界。它是我國古代造型藝術和冶鍊、鑄造技術的結晶,是我國悠久文化歷史的代表性傑作.。天馬體態輕盈,神形兼備,無化從正面、側面哪個角度去看,都極為生動健美。天馬昂首揚尾,四蹄騰空,自由奔放,動作協調,既使人感受到力量,又激發人們的想象. 最令人驚嘆的是,馬的一隻後足,正踏在一隻龍雀的背上。龍雀是整個藝術品的一部分,又是馬的底座,從而使凌空的天馬能巧妙地保持平衡,解決了主體形象的支撐問題。這個飛行時的瞬間形象無比神奇,其高超的設計構思,就是在兩千年後的今天,也令人嘆服叫絕. 馬背上沒有轡頭、鞍鐙、韁繩,頭上卻有一穗迎風飄動的瓔珞,尾巴末梢還打了一個結。這種細微的藝術處理,具有濃厚的中國特色和風格. 開始人們稱這件古代藝術品為“青銅奔馬”,也有叫“馬踏飛燕”的.“馬踏飛燕”的稱呼既形象又優雅,曾被普遍採用。後來研究發現,馬足踏的不是燕子,而是龍雀。龍雀是傳說中的神鳥,也叫飛廉.古書上有“明帝長安,迎取飛廉並銅馬”的記載。我們不敢肯定漢明帝迎取的就是這件工藝品,但至少可以說,這種題材的工藝品在當時就是非常珍貴的。龍雀是風神,飛行疾速,馬卻踏著它,賽過它,這真是匹天馬了.

文化形象


為戰神,有多位,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尚武精神。其中最重要的馬神為鋒星,是漢武帝劉徹的化身。天馬擁有不畏強敵、不怕犧牲、拼搏進取的無量勇氣,是軍人崇拜的偶像,也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圖騰之一。
天馬是人格化、神化了的馬,因而馬俑的表情神態被塑造得格外生動,有的閉目遐思,有的竊竊私語,有的哈哈大笑,有的憤怒之極……。天馬的塑造明顯不同於寫實的馬,多取安平大樂相,呈現出十分快樂的樣子,因而也可稱為“大樂馬”。
武威地區出土了大量呈現出安平大樂相的馬俑,表明河西地區東漢時戰事頻仍,多有軍隊駐紮。東漢時道教流行,除河西地區外,大樂馬在四川、陝西、河南、河北等地均有出土。神態生動的馬俑表明,中國古代人民不僅生活在現實里,也生活在神話里。

旅遊標誌


馬踏飛燕(現更名為“馬超龍雀”)代表整個中國旅遊事業,它在旅遊系統使用,既有普遍性,又有嚴肅性,可用該圖形標誌裝飾對外的辦公地點、旅遊交通工具:在辦公用品和旅遊書刊、導遊資料等旅遊宣傳品上印上該圖形標誌:地方旅遊局舉辦的國際旅遊會議、對外展銷會議等,均可使用該圖形標誌,天馬人在時代的大潮下,為您的出遊打造更高的質量和價值。
一般情況下馬和飛燕為白色,天空為天藍色。“馬成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白犬而黑頭,見人則飛,其名曰天馬,其名自jiào(同‘叫’)。”

名稱來歷


作為中國旅遊標誌的東漢銅奔馬,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武威一座東漢靈帝時期的張姓將軍墓,高34.5厘米,作疾速賓士狀,其右後蹄附一飛鳥,既表現其高度的浪漫主義意境,又穩定了銅馬俑本身的重心,堪稱我國古代青銅藝術中無與倫比的珍品。但是,對於其名稱長期以來卻有著較大的爭議,據雲當時被定名為“馬踏飛燕”,也有學者引經據典,將其定名為“馬超龍雀”。最後可能因為眾說紛紜,無奈之下取名為“銅奔馬”。“銅奔馬”一名雖然簡明扼要,但有馬無燕,未愜人意。
關於“馬踏飛燕”的名稱,長期以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銅奔馬”說。銅馬俑的造型雄駿非凡,它昂首嘶鳴,馬蹄騰空,作風馳電掣般的賓士,因而,經郭沫若先生鑒定,命名為“銅奔馬”,因為是由青銅製成,也稱“青銅奔馬”,這也是對這具銅馬俑最早的稱法。
二、“馬踏飛燕”說。雖然“銅奔馬”的稱謂比較直觀明了,但是這具銅馬俑的精妙之處是其後蹄下踏一飛鳥,僅以“奔馬”名之,顯然不足以表現其浪漫主義意境,因此有人將其稱為“馬踏飛燕”,以表明奔馬正在作凌空掠過燕背的飛馳。據說1971年9月,郭沫若陪同柬埔寨賓奴親王訪問蘭州,看到了這匹珍藏在甘肅省博物館的稀世珍寶,又將之命名為“馬踏飛燕”。
三、“馬踏龍雀”說。針對“馬踏飛燕”說,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認為銅馬俑所附飛鳥,從造型看不像是燕子,而是龍雀,因此認為應該是“馬踏龍雀”或“馬超龍雀”。
四、“飛燕騮”說——為銅奔馬正名。前面幾種名稱,看似有些道理,但明眼人一細緻品味便不難發現——其中無一不帶有明顯的現代漢語構詞特點。有資深學者提出“飛燕騮”這個名字,無論從構詞方式之嚴謹、還是切意之準確無一不符合漢代的特點,堪稱迄今為止“馬踏飛燕”這座著名的青銅雕最貼切的名字。武威銅馬足下有一鳥,其象徵之意為人所關注。一提到馬,人們很快想到奔騰如飛,而飛燕的速度同樣也是無庸置疑的。歷朝多有以燕喻良馬之詩文,如南朝沈約詩有“紫燕光陸離”句,註:“紫燕,良馬也。”梁朝簡文帝詩云:“紫燕躍武,赤兔越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馬,紫燕亦指良馬。李善注謝靈運詩云:“文帝自代還,有良馬九匹,一名飛燕騮。”在古代,武威銅馬足下的飛燕無疑是用來比喻良馬之神速,這種造型讓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銅馬應直截了當取名為“紫燕騮”或“飛燕騮”,此名恰合古意,最為雅緻貼切。
五、“天馬”說。持此說法的人認為,龍雀是風神,即飛廉,這種神鳥,豈能是奔馬所踏之物?東漢張衡的《東京賦》中有“銅雀蟠蜿,天馬半漢”之句,是稱皇宮內龍雀、天馬兩件對應的銅製陳列品,因此,這具銅馬俑就是“天馬”。《漢書·禮樂志》中《西極天馬之歌》曾記載,“天馬”足踩浮雲,身可騰空飛馳,奔馬踏著飛燕,正是遨遊空中的“天馬”形象。
六、“馬神——天駟”說。與前幾種說法一樣,“天馬”說也受到了置疑。有人提出:“天馬”在漢代專指大宛汗血馬及與此 有關的宮內陳列品。東漢明帝為置飛廉(即銅製龍雀)、銅馬(即銅製“天馬”)於洛陽,曾親自出行到西安迎取,甚至不惜下嫁 宗室女子,或令大軍征戰,才求得汗血馬,是謂“天馬”,為此作《西極天馬之歌》,為帝王祭天禮樂之一,以歌頌漢家天子的功 德。因此,無論“天馬”是指真馬還是銅馬,都只是皇室威儀的象徵,臣民不可能享用,武威東漢墓主張姓將軍怎能例外?因此,有人又提出這具銅馬俑是“馬神——天駟”。“天駟”指的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之東方蒼龍七宿中的第四位星,名“房”,即“天駟”,亦稱“馬祖神”。秦漢以前人們都崇“天駟”為“馬神”,自商周以來,征戰中都少不了駿馬,因而就產生了對馬祖神的崇拜與祭祀。武威漢墓主人張姓將軍生前率騎戍邊,供奉馬神,死後殉葬銅製馬神,當是很自然的事情。這樣解釋,就墓主人的官職 和職業特徵來說,都是合理的,“天駟”者猶言駟馬行空,以足踏飛燕來說明“天駟”和象徵其所處的空間位置。
應該說,以上五種說法都有一定的合理之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得通,但迄今始終沒有 一個公認的結論,然而,不管最終採用哪個名稱,這具銅馬俑終將是“中國古代藝術作品的高峰”,相信這一點是沒有異議的。“馬踏飛燕”已被國家旅遊局定為“中國旅遊標誌”。